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7597|回复: 26

如何对付展览,评委告诉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孙超 于 2010-8-11 14:47 编辑
1 ^3 M3 [: V  k* U) S( q
( P* m$ ^- p3 C# w+ M

假如下次展览我是作者

——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评审随感

张继

6月2日至4日,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终评工作在江苏张家港进行。参加此次评审感触良多。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值得大家学习,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出现一些问题令人遗憾。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全国大展?假如下次展览我是作者,我会怎样呢?

8 n8 V3 _  P( R' r) e
        事实上,参加每次全国大展评审,所遇到的情况总体来说基本相同。但本次扇面展作为形式上的单项展,在优势与劣势两方面都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如果投稿作者没有一定的参展经验和应变能力,即使有较高的创作水平,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成绩。那么到底需要从哪些方面引起作者注意呢?


' P. H) t+ Z% b7 A; U- I        关于书体选择。对于不限书体的展览,以什么书体作品投稿,这似乎不是问题。一般情况下作者都会拿出本人最擅长的书体或相对比较适合作品形式的书体。所以此次扇面书法展,小字行草书及小楷严重集中,以致于进入获奖候选的50件作品中居然有16件小楷在全部入展的456件作品中篆书隶书加在一起仅有三四十件。这种悬殊比例可能是全国历届大展之最,或多或少会影响整个展览的丰富性,也使小行草、小楷间竞争异常激烈。其实,以篆隶入扇一向不乏精品,即使大字篆隶入扇,若以小字长款长跋相配也不失为佳构。据我所知,一些作者篆隶创作有一定水平,本应有更好成绩,却错过了良机。

关于作品形式既然是扇面展,首先要求作品外观是扇形。但为了出奇制胜,一些作者绞尽脑汁在形状方面创新。或多扇合一、或尺寸夸张、或异形混杂、或单扇猎奇,此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些作者得有些过分。几十个扇面组合成一幅作品着实让人眼累因为征稿时限宽没限高,个别作者恨不得整个丈二实在没有必要。还有少数作者闹出奇形怪状、眼花缭乱的扇形也好像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实际上恰到好处的外形不仅悦目,而且能更好地表现内涵。

关于古法表现。至高的作品应该是传统、创新、时代、个性的完美统一。作为参加当代国家级大展的作品,即使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起码应该具有一定的传统法度和表现能力。事实上,不少入展甚至获奖的作品也只是在前人某一家中挖掘较深或依托一家风格在墨韵、章法上进行一些突破,加之灵活的笔法技巧和形式效果而受到大多数评委赞许。与那些所谓集百家之长实际上是无一精深流于表面七拼八凑既缺乏古法又缺乏和谐的作品相比更耐人寻味。许多作者不乏才情,但用笔、结字过于追求新潮个性,时代感有余而历史感不足。实际上,对于个性的张扬,对于时代气息的表现即使不去强化,其元素也会不自觉地流露,但经典成份不经过刻苦锤炼是难以企及的。若能以一家法帖为主,同时融多家之长并兼及时代与个性,然令人称许哪怕以意临感觉表现某种优秀碑帖之风采,也属正确途径。


" n7 J' I6 c$ C2 O- u  E4 y/ I        关于章法处理。不少作者为了出新,传统的扇面规范似乎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除在外形状上做够文章,在章法布局方面也不甘示弱。在作品大的扇形笼罩下,对联、条幅、横披、斗方、中堂不一而足。这其中不乏精彩之作,既有新意,又不为过,加之较好的笔墨技巧,使人眼前为之一亮。但也有一些作品,只顾猎奇,甚至牵强。或是在一大长条形所谓扇面上简单置入对联显得空洞,或是仅把四条屏连在一起剪去个小角不伦不类,或是多种字体并用分块布局难分主次。

* ?! U; d/ ]; {
        关于用笔用墨。获奖及入展作者中有许多人笔墨功夫甚佳,值得学习借鉴。他们在处理严谨与疏放、精微与粗率以及刚与柔、虚与实、轻与重、大与小、动与静、畅与涩等矛盾关系上得心应手,此非一日之功。尤其在泥金纸等难以表现墨韵的材料上尽展变化无穷之神采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但也有一部分作者要么对笔墨运用规律理解不深,要么手头功力与思想追求尚有一定距离,以至于笔墨表现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品的整体质量。譬如一些行书作品,看似书风严谨,细观缺乏精到用笔,失之单调。一些章草作品追求厚重朴拙之气,但也因缺乏入微而不见笔锋,难以耐人寻味。一些作品追求率真之气,章法结字跌宕多变,但用笔缺乏生动虚灵,既无和谐可言,又影响气韵节奏。还有一些篆隶作品,用笔过于轻滑流便,缺乏古朴。而一些结字比较工稳典雅的楷书、隶书、篆书,又偏偏将墨色处理得大实大虚,轻重多变,极不协调。


- Q  c# X7 N, H! c5 R6 T# d0 O! M        关于落款用印。落款用印本是章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根据作品布局需要可繁可简,穷款只需题姓名、用名章,甚至只以一姓名章完成。这里之所以单独给予分析,是因为现在不少作者在兼顾以上功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彰显自己的综合实力,从而增加竞争力。一是表现整体安排的审美能力。与作品主体书法艺术内容相配合,或大字、小字相配,或疏朗、茂密相配,或精妙、粗率相配,或黑调、灰调相配,或严整、散淡相配,既变化又统一,加之不同造型之印章点缀,别具情趣。二是表现第二字体或第三字体甚至篆刻方面的创作能力。不少作者行草书作品配以精到且生动的小楷,一动一静,一大一小,一疏一密,甚是可观。有的作者篆隶作品配以耐人寻味的小行书或小章草,格调统一,动静结合,轻重有致,不少评委给予肯定。还有个别作者作品中大量用印,似乎在证明印章乃本人所制。如果用得恰当,自然也能加分。三是表现行文、作诗、撰联的能力。一些文笔不错的作者长则以洋洋洒洒数百言短则几十言为款,或抒情言志,或论书谈艺,以此为作品增色。但也有一些作者作品主体书法表现甚佳,但题款较差,或格调不够统一。更有个别作者落款水平竟大大超出主体书法水平,不知何故?还有少数作者画蛇添足,一味增多增长题款,我认为适得其反。

关于装饰手段。此次作品中所展示出的装饰手法可谓无所不有。一评委戏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这也许有些夸张,但初进评审大厅的确令人目不暇接。染色、刷底、拼接、仿碑、做旧、撕边已不新鲜,盖图、压色、插画、描线、贴标、配题等屡有新招。说实在话,确有一些作者审美独到,手法不俗,经过装饰,为原本较高的创作水平增加了一份感染。但也有部分作者,受眼光手段之限,或配色艳俗,或拼接混乱,或仿古生硬,或题图拙劣,或标识多余,或比例失调。更有甚者,只管倾情制作表面效果而大大忽略了书法创作本体的表现,可谓本末倒置。还有个别作者欲以外在的渲染来掩盖内功的不足,未必效。

关于文字运用。这是一个老话题。虽说它并非书法技巧的表现,但作为参加国家级大展的作品,如果在文字方面出现硬伤,一般情况下是难以过关的。尤其大字作品或进入获奖范围的作品,在这方面要求相对更严。此次评审中就有少数作品因为出现明显的错别字而从入展降为落选,从获奖降为入展。其中个别作品整体水平相当好,让人惋惜。当然由于评选时间有限,也许有的作品中存在错别字而未能被发现,算是侥幸,但也会给观众留下遗憾。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大展中总有少量作者专门喜欢选用造型非常生癖或前人碑刻中缺笔增笔之字,偶尔为之,当然无妨,若以此为出奇,以此为瘾,可谓得不偿失。殊不知这样做常常会引起评委的质疑或争议,从而影响成绩。实际上自身创作水平的显示不在于以稀奇古怪的字形抓人眼球,书法本体艺术含量的丰厚才是关键。

关于工具材料。书法创作的工具材料主要是笔、墨和纸。其和谐应用不仅关系到作品的表面效果,有时甚至影响到作品的风格,所以不可忽视。从浅层面讲,性能独特、质地别样、视觉效果新颖的纸质或丝质以及其它质地的材料能给人以奇特第一观感,有助于对作品深层次的继续关注。不同浓淡程度的墨抑或是宿墨、彩墨如果运用恰当也可为作品平添几分精妙。尤其是性能不同、大小不同的毛笔对作品的表现至关重要。如果打破常规或将毛笔的功能发挥到极致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有时甚至能创造出新的线条语言及新的结字造型,从而推动自身风格的形成。比如有的作者以长锋表现篆楷,使得点画生动多变;以软毫表现行草书避免了线条单调乏一。总之不同的笔、不同的纸、不同的墨如何优化组合与作者追求的艺术效果密不可分。当然作者驾驭工具材料的能力也异常关键。但追逐怪诞则不可取。

关于参展经验。除了作者自身综合的创作能力之外,是否具备一定的参展经验,有时也会影响到作品的命运。参展经验的获取并非来自本人参展唯一渠道。多请教多观察、多了解多感悟也颇能见效。比如总有个别作者抱着侥幸心理不按征稿启事要求,要么作品超过尺寸,要么邮寄不守规则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冒险行为。凡是有经验的作者不会在这方面给自己制造心跳。再比如作品装饰,记得有位作者以蓝、黑、黄、白色调拼接纸张,尽管书法创作有较高水平,但作品阴森之气使人压抑,终未入选。此次扇面展,有一些作者创作团扇或折扇多个,内容连贯,看得出本意是要装裱在一起以显示整体气势。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或是由于其它什么缘故,仅将几个扇形叠撂在一起寄交。评选时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很难一一摆开,即便评委层层翻看,也难有整体感。为了公平竞争,组委会明确规定不得装裱后投稿,有经验的作者应该把几个分体扇面按照自己的意图简单粘贴在一起。

关于创作检查。所有的创作按常规都应该有创作构思、创作行为、创作检验几个环节。构思阶段应该持以古会今的态度对创作相关的文字、内容有所考虑。而真正进入创作实施阶段,首先需要心手相应,以使心中构想物化为具象的作品。但往往一旦进入挥洒,***奔涌灵感频发,许多神来之笔成就于有意无间之间。所以此时容易出现疏忽,发生错漏。因此,创作后的检验必不可少。总体效果是否满意,章法布局是否和谐须要远观。进而把握文辞是否完整有序,用字是否准确无误须要近看。如是小字多字作品,还须认真审视结字是否精准,用笔是否到位。检验往往不止一次,可持续几天反复进行,待***与新鲜感淡去,看其耐读性还有几许。

以上所言,只是由参加本次评审所想到的。作为一名老作者,虽无经验可谈,但尚有一些体会可与诸道友交流。假如下次展览我是作者,放平心态是第一位的。虽说“重在参与”似有点冠冕堂皇,但一次展览不可能决定终身。如果把每次参与都当成一次锻炼、一次检阅、一次推动、一次交流、一次思考,哪怕是一次对社会的感知来看待,获奖入展自然皆大欢喜,名落孙山也会觉得不虚此行。其次是在创作的每个环节,应以深层挖掘传统、溶入时代气息、展示个人风貌作为主导观念。作为追求,愿与大家共勉!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作品还是要写在扇面上
  `0 R  f' ?. q8 [陈新亚
9 ]8 o3 t; m( w* q  h& {       
+ b) p$ Y9 p+ L        这次扇面展终评作品1800余件,是全挂出来的,全体评委直接打票,使全体作品经过全体评委,避免了过去评委分组可能导致的审稿偏向。从理论上讲,多保证了一层公平。! |8 C9 y& N' [5 U
        但不公平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如作者提供扇面作品幅数的多少、扇面幅面的大小不同,就导致了评审时的另一种不公平。虽然这一不公平来自于作者方面,但因征稿启事的有关条款未尽周致——只限定宽在三尺以内,未限高度与可拼接的扇面幅数——没能对此结果先有预料,故问题的根本还应当归在组稿者。当然,这是经验不足所致,并非主观所欲。
, s+ f1 N* T  U% L) \- C        作者提供的扇面作品若是多幅拼接的,自然可多方展示其书法功力,借多幅扇面不同的书体、不同的情调、不同的形式变化,表现其构成能力与审美意匠;对于评委而言,虽然并非全然买这些多幅拼接作品的帐,但拼后的大块头东西,特别是创作能力较强者之作,总归较易引起注意,或能同等水平相较而以多样获胜——对于单一的小扇面来说,未免有些“亏”了。话虽这么说,可写得不太好的东西,他提供得越多,也就越“现眼”,反招了白眼;所以有时少出东西以藏拙,也属高明。" }3 M, L5 r. I0 @
        再说大幅面作品,即单个扇面而纸幅极大者。这类作品也不少。而这类作品,往往让人“反感”的地方比惊艳的成分多。因为扇幅一大,便不成其扇面,感性上就让人生疑;而大幅的扇子多写大字,蛮重粗黑,于清风徐来之趣不靠谱,总欠雅致。若属作者不善作小字,无奈而大之,情有可原;若欲以此招眼,则适得其反矣。
: T9 k* n- Q' D" |9 C        更有甚者,竟将扇面作成了对联、中堂、斗方,亦属乏趣。有件草书作品字很好,虽于二角剪圆有扇意,却咋看还是个四尺斗方,终被大家一致否掉。
1 @  ~; E- j6 ~        我想,既然举办单项展,如册页、对联、扇面以及不同书体展等,就是为了更充分展示此一特定形式或书体的独特品性与美感,是为了更深入地让我们去体验、发掘此一形式或书体的内蕴与肌质。如果不管什么项类的展览,所出者都与综合展览中的作品差不多,那单项展的意义就没了。$ ^# m1 ?/ g9 H* w! \3 _* }
        这次扇面展作品,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有非常多的佳什,在那样雅致而有限的幅面上,以小小的字,十分细腻地、致密地表现了毛笔丰富的毫颖触感与水墨晕洇之美,以及纸绢等不同材质经纬肌理之美。
5 u0 S. E/ t+ h/ Q3 X1 t* v) P! K3 [        其实应该说,我们的书法,最合适于平常扇面、册页幅面上的小字书写,其于人的手眼度量,于笔墨的呼吸把握,最为相得。所谓烟云舒卷,变化气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所谓古质今妍,豪情万种,无不一揽于方尺之内。及至将字写到老大,手笔挥运幅度老大,欣赏的眼也睁得老大,自然便会因生理动作打扰了心理宁静,丢失许多原本可感、可味的细腻处、精致处。所谓得失相半也矣。
9 g4 ]2 {  p; p4 c# @- n" X$ y        有点遗憾的是,此次入选作品中有不少楚金文、楚简类书作,写得很好,却无获奖者。窃以为这类书体还极有发掘潜力,其审美价值不亚于通常的篆隶。来日方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作品还是要写在扇面上
3 R( a. d5 d- \6 P( k陈新亚& Z. L# E+ t3 E
       
; s% l; C; Y, h        这次扇面展终评作品1800余件,是全挂出来的,全体评委直接打票,使全体作品经过全体评委,避免了过去评委分组可能导致的审稿偏向。从理论上讲,多保证了一层公平。
4 ^( |8 z8 N1 b/ c3 g* y! D1 h3 ]        但不公平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如作者提供扇面作品幅数的多少、扇面幅面的大小不同,就导致了评审时的另一种不公平。虽然这一不公平来自于作者方面,但因征稿启事的有关条款未尽周致——只限定宽在三尺以内,未限高度与可拼接的扇面幅数——没能对此结果先有预料,故问题的根本还应当归在组稿者。当然,这是经验不足所致,并非主观所欲。/ I9 J. C" k. @1 n  N# o
        作者提供的扇面作品若是多幅拼接的,自然可多方展示其书法功力,借多幅扇面不同的书体、不同的情调、不同的形式变化,表现其构成能力与审美意匠;对于评委而言,虽然并非全然买这些多幅拼接作品的帐,但拼后的大块头东西,特别是创作能力较强者之作,总归较易引起注意,或能同等水平相较而以多样获胜——对于单一的小扇面来说,未免有些“亏”了。话虽这么说,可写得不太好的东西,他提供得越多,也就越“现眼”,反招了白眼;所以有时少出东西以藏拙,也属高明。5 @& @( `  v- D
        再说大幅面作品,即单个扇面而纸幅极大者。这类作品也不少。而这类作品,往往让人“反感”的地方比惊艳的成分多。因为扇幅一大,便不成其扇面,感性上就让人生疑;而大幅的扇子多写大字,蛮重粗黑,于清风徐来之趣不靠谱,总欠雅致。若属作者不善作小字,无奈而大之,情有可原;若欲以此招眼,则适得其反矣。0 w% v1 x* H! v3 h. K6 s; ?, R
        更有甚者,竟将扇面作成了对联、中堂、斗方,亦属乏趣。有件草书作品字很好,虽于二角剪圆有扇意,却咋看还是个四尺斗方,终被大家一致否掉。1 K- l# N3 f+ M& m1 s- w! k/ m
        我想,既然举办单项展,如册页、对联、扇面以及不同书体展等,就是为了更充分展示此一特定形式或书体的独特品性与美感,是为了更深入地让我们去体验、发掘此一形式或书体的内蕴与肌质。如果不管什么项类的展览,所出者都与综合展览中的作品差不多,那单项展的意义就没了。
& S1 J7 Y+ X' O8 _4 d" x$ U" F        这次扇面展作品,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在于,有非常多的佳什,在那样雅致而有限的幅面上,以小小的字,十分细腻地、致密地表现了毛笔丰富的毫颖触感与水墨晕洇之美,以及纸绢等不同材质经纬肌理之美。8 f0 L  Q7 R8 O; H+ |4 l
        其实应该说,我们的书法,最合适于平常扇面、册页幅面上的小字书写,其于人的手眼度量,于笔墨的呼吸把握,最为相得。所谓烟云舒卷,变化气质,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所谓古质今妍,豪情万种,无不一揽于方尺之内。及至将字写到老大,手笔挥运幅度老大,欣赏的眼也睁得老大,自然便会因生理动作打扰了心理宁静,丢失许多原本可感、可味的细腻处、精致处。所谓得失相半也矣。
7 t# E+ k: \& {# U  \$ r5 a        有点遗憾的是,此次入选作品中有不少楚金文、楚简类书作,写得很好,却无获奖者。窃以为这类书体还极有发掘潜力,其审美价值不亚于通常的篆隶。来日方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承传统,不是简单的模仿: I, @1 R7 D; R( G' n5 M( D
赵雁君6 _( p) M; F" d
        有幸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扇面展的评审工作,与以前相较,有着别样的感受。别样感受之一,深感中国书协评审机制的成熟、评委们的成熟。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受人关注,其评审机制则更让人关注。本次展览从征稿到评审,无不透露出组织者开拓、创新的理念,特别是初评与终评的分家(二批评委分别评选),初评办法的改进,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初评过程中的遗珠之憾。而终评机制照例的严谨与公正、合法与合理,特别是复议制度与表决机制的运用,保证了评审结果的合法、合理、合情(特别表现在书体问题上)。本人作为浙江省大展评审办法的制订与实施者之一,感同身受,尤其觉得科学合理的评审机制的重要性。评委们的成熟,表现在作为评委个体审美判断的独立性与在评审办法约束下的集体意识的体现,保证了评审结果的集体的认同度。当然,倘若评委结构的改变,评审结果亦会改变。别样感受之二,是对当前书坛创作现状的一点疑惑。每次全国大展,响应者如云,参展作品形式的多样,水平的提高,可谓形势大好。但表现在作品风格走向上似乎又趋向单一,作品表面形式的过多追求已成趋势。求大、求奇,形式至上泛滥。从近几届大展的参展情况看,行草大军仍是主调,但多是小行草、小“二王”、小“书谱”,新“流行书风”正在彰显。殊不知,流行书风的结果是千人一面,其代价是书法家艺术生命的消解。这或许是我杞人忧天,但值得让我们注意的是,继承传统,不是简单的模仿,传统也不仅仅只是“二王”和“书谱”。模仿需要转化,发展才是硬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很文化也很“着相”
. N9 C- U2 @9 m* q4 ]                        陈羲明
) w4 s* l7 K7 C( e' L* W     月前,予有幸作为中国书协11人评委之一员,参加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终评。虽弗定三万余件参赛作品去多留少之大势,诚为举入展获奖之要决。) K( X, C' Z9 b
        评审工作费极眼力、脑力,又颇耗体力、腿力,未尝此味者欲尝其味,然尝者甘苦自知。身为评委未敢存有地域本位之狭念,而当执艺术公道之心于始终。在偌大馆场内,入选作品悉数挂起,优劣互见。评委专家不厌往返,观其形、闻其气、品其味,唯善是举。如是则以为于己心安而于人不亏也。大家皆作如是想如是行,方有中榜者之光彩,然更有多于入展者数十倍之落榜者不由伤怀。入国展不易,获奖益难。通常国展数万之众角逐,且不说高手如林,国家级会员也在数千之多,而入展通常不过五百,获奖不过几十,可谓是书坛国展其难不亚于体坛奥运会。此不在评之得失,乃受以往大赛展览机制之囿。自然界或优存劣汰,社会亦然。既是竞争,总是悲欣交集。人生难以逃避社会竞争之种种无奈困惑,所贵者当存一份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之心态。" y9 }1 s4 O2 p) b: J  ?8 b3 {
   试观本届扇面展之作,气息与形式俱佳者,自然受到青睐,遭淘汰者,大多因气息或形式问题。取法不当、格调低俗之作,难免乏味;亦步亦趋于某碑帖,虽形完而神乏,让人叹惋;功力火候差欠,率性成野或“自成一体”之作,使人不悦。忽略扇面形式而投以斗方、中堂者有之,做成巨扇涂以榜书而失却清雅小巧之趣者有之,设计繁缛、过于花俏或布白呆板局促而失宠者有之,最可惜是一些屡在国展中获奖之名手作品,因作品“硬伤”等原因,而与获奖失之交臂。此外行草类充塞,正书类略少,书体数量悬殊未必是好。如上所述不一而足。最终入展之作,也非件件白璧无瑕,人为之艺术,难尽完尽善,总会留下无补之憾。
$ ]4 [6 K/ D8 d     书法很文化也很“着相”,故应重气息与形式,惟二者兼得方为佳构。几千年传统书法浩若烟海,良莠并存,于创作言,古之良者亦不宜直可抄袭或生硬拿来,况乎莠哉。故当世之书,内当以气息为上,外当以形式为上。夫书之气息,当与钟张、二王、诸子圣贤甚或与林泉、俊山、卧云、神采、气韵、和雅相通,而远于传统经典,妄自为之实为恶俗……由是,学书与创作,须慎重从师择典。无缘遇高师,非但道业惑难,其益憾在大德难建,大功难成,大言难立也。若与佳碑善帖无缘,则不得上法、正法,非但徒费时日,且易误入旁门左道,久则知返而难返矣。夫书之形式,如身之衣表,或素或彩,重在自然、大方、美观,而非一味古怪新奇。当今之世,高歌创新,张扬个性,内心多浮躁,形式好新奇。书法形式与创作可谓集旧式之大成而开新时之花样,足以表明当代书家对形式美追求是源于古往而甚于从前。其因或是文化内涵弱化、缺失所致,亦有时代“好外”使然。此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局,故求形式亦甚于以往任何时代。因之,每回大赛之展集,总能见到林林总总之式样,故又有评委“好色”、评委“重形式”之说。殊不知,作品多用色、多形式皆由作者所先造,此乃先之为所定后之行也。
2 x* ~9 p' Z7 Q" t9 f) }% O+ x& Y   盖艺术之美,展于博大著于精微,关乎于内,不离于外。是故圣人无常师,艺术有道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厚积薄发,人书兼修,则艺不求绝而自奇,书不求妙而自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1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扇面展评审结束后,和几位评委联系,邀请他们对于书法创作和展览投稿谈一些想法。《书法报》已经发表了几篇,其他的还没有发出来,希望能对大家在创作或投稿上有些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孙老师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吸取经验!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2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继先生的文章值得一读,经验之谈,很有见地。做学问确实需要实实在在的态度为之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