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1722|回复: 0

三联书店新出《张充和诗书画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2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三联书店新出《张充和诗书画选》

图书简介:今年98岁高龄的旅美著名艺术家张充和女士,在中国传统诗词、书画、昆曲、音乐等方面均有精湛的造诣,是中国文人文化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之一。本书收录了她自选诗词二十首,书法作品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国内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地展示她的艺术成就的书籍。由旅美艺术史学家白谦慎先生撰写的作品说明,不但对她的艺术作了精到的分析,还描述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具体情境的细节;汉学家余英时先生的长序高屋建瓴;散文家董桥亦郑重推荐,对读者了解张充和与她的艺术都甚有助益。附有少量插图和作者相关散文、照片。

---------------------------------------------------------------------------------------------------

张充和的生平与艺术


白谦慎

1913年,张充和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淮军将领出身的曾祖张树声为晚清名宦,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辛亥革命后,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迁家到苏州,在那里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但张充和出生后不久即被祖母抱养,在安徽老家接受传统教育,九岁时在吴昌硕弟子、精于楚器研究的考古学家朱谟钦(拜石)先生指导下学习古文和书法,直至十六岁才回到苏州接受新式教育。

1933年,张充和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次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当时北大文科教授中颇多硕儒,如胡适、钱穆、闻一多、俞平伯等,张充和都听过他们的课。1935年,张充和病休,回苏州养病,並参与经办父亲开创的中学和其他工作。1936年,《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储安平赴英国考察留学,张充和接任副刊编辑,在此期间,发表了一些小说和散文,文笔清新。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充和先赴安徽老家避难,后辗转抵达昆明,任职教育部,和朱自清、沈从文等一起编教科书。是时北大、清华、南开也西迁,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成为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心。在昆明张充和与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均有交往。

1940年,张充和转往战时的陪都重庆,任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当时,许多沦陷区的文化人士也先后来到重庆,使抗战时期的重庆成为后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在当时重庆的文化界中,有不少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文艺活动也相当活跃。在此期间,张充和也和不少文化人有诗词翰墨往还,并成为沈尹默先生的学生。

1945年抗战胜利,次年张充和返回苏州。1947年,张充和应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先生的邀请,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同年9月,与当时北京大学西语系外籍教授、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相识,次年11月结婚。1949年1月赴美定居。

1949年至1959年,傅汉思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工作,张充和也任职该校东亚图书馆。1959年,傅汉思在斯坦福大学任中国文学助教授,两年后被耶鲁大学东亚系聘为教授,举家迁往美国东部的新港,张充和也开始在耶魯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直至1985年退休。

张充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有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造诣。她工诗词,年轻时曾请戏曲专家吴梅先生为她改词(吴梅先生是苏州人,为张家世交)。在重庆时,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请教诗词。沈先生以“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来评价她的词。与其唱和者,也常为一时之选。她还通音律,能度曲,每有佳作,辄擫玉笛吹奏。

张充和自幼研习昆曲,在这方面有很高的成就。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昆曲《游园惊梦》,文化界为之轰动,章士钊先生特赋七律一首志感,诸诗人纷纷唱和。移居美国后,她长期担任美国昆曲学会顾问,组织演出,举办学术演讲,为在西方介绍中国戏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书法是张充和一生的爱好。她五岁开始学书,初以颜字打基础,后兼学诸家,于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皆有所擅。少年时,便为人作榜书。二十多岁时所作小楷,气息清朗,格调高雅。流寓重庆时,在沈尹默先生的建议下,研习汉碑、古代墓志,书风转向高古。今天已是九十七岁高龄的她,不复登台表演昆曲,也很少作诗赋词,但依旧每日临池不辍。

张充和于绘画虽不曾师事名家,但家中旧藏古画甚多,所临名迹亦勤,又曾与江南名画家樊少云等有交往,加之书法功力好,兴之所至,寄情点染,亦能别成一番韵致。

《张充和诗书画选》收录了张充和诗词二十首,由她本人自选,时在2007年。当时,张充和刚刚做完白内障手术,视力还在恢复中,两眼的聚焦仍有些问题。但是,九十五岁的她还是勉力亲录旧作。

收在书中的近二十件书法作品,包括楷书、隶书、行书、今草、章草等书体和少数临作,其中最早的作品书于1939年在昆明时,最晚的作品作于2003年,读者于此大致可窥见她六十年来书法的基本风貌和变化。本书所收画作十余件,可以看出她在人物、山水、花卉等方面的尝试。

张充和的诗书画是历史悠久的文人艺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在这种传统中,一个艺术家的人生阅历、学养、艺术都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人们加深对张充和与她的艺术的了解。

------------------------------------------------------

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充和的能事虽多,所精诸艺却非各不相关。以本书而言,诗、书、画“三绝”显然已融合为一,并且在同一风格的笼罩之下,展现出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这便是庄子所谓“道通为一”或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充和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早已融化为一体。就这一方面而言,她在今天无疑是岿然独存的鲁殿灵光。
                                                ——余英时

----------------------------------------------------------
一洼砚田磨透历代书艺的风雨归路,一管彩笔蘸遍梦里山河的苍茫烟水,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部《张充和诗书画选》已然伫立在历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牵挂的又何啻落花时节几个江南旧相识?
                                                  ——董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