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2642|回复: 90

《我们离王羲之究竟有多远》+《一味强调临帖是种误导》--吴正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8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我们离王羲之究竟有多远
——吴正前

注:原载2010年10月13日《书法导报》,此文略有改动。



  我一直躲避“书圣”王羲之,不是缘于敬畏与仰望,而是陌生与无奈。时光飞越千年,我们的内心和周遭与王羲之的东晋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我们有没有王羲之那种变革书体、创新笔意的勇气和胆量?有没有闲情逸致和高远心境钟情于书法?有没有坚毅和耐心苦苦追寻书法的真谛与辉煌?有谁能够抛弃沉重的物质欲望?有谁思考过精神的超越?长久以来,这些问题始终缠绕着我,痛苦难耐,无法释怀。王羲之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毫无疑问,王羲之与我们的时间距离相当遥远。事实上,时间并不能阻隔一切,产生距离的是物质环境和易变的心灵。王羲之生活在东晋那个空前无序的时代,门阀与分封制度的血腥倾轧,使得士人处于恐慌与惊惧、敏感与焦虑之中,苦闷与压抑难以言表。统治者不甘心于自我毁灭,不得不实行延缓政策,从独尊儒术到崇尚黄老玄学,一时间消极避世思想盛行,有的借助老庄任诞思想无拘无束地享乐生活,有的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的恬淡心境,还有的以清谈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掩饰精神的空虚。这种追求精神生活的名士风度,给书法创变留下巨大空间。在诗酒风流、山水声色、求仙访道中领悟人生真谛。追寻生命的真我,是东晋文化人生活的渴望。王羲之显赫的家世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幸运,入世较晚出世较早,恐怕不是东晋读书人理想的追求,险恶的宦海沉浮,有志难施的一腔愤怒,心灰意冷而心高气傲的王羲之很早就厌倦仕途生活,正值盛年的他毅然放弃做官,追寻仙道,寄情山水,食服五石散,对酒吟诗,聚贤雅集,探求书艺。我们生活在新世纪的开端,高速发展的社会形态,变幻无常的信仰追求,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无孔不入的名利欲望,何来闲心染翰濡墨?王羲之的雅士风骨,是东晋幽玄生态、放诞世情、悠远心智滋乳的奇葩,与当下的功利浮躁之心岂能相提并论。
  东晋文人自由心性的释放、个体灵感的喷发,不仅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而且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写不再只是“犹可记文”的记事活动,而上升为表情达意的艺术形态。汉字书写从传统的篆隶演变为真、行、草。在众多书家互相交流与取长补短之中,王羲之跚然登场。他不满足于文字规范严谨的书写,以洒脱飘逸的笔姿摆脱传统束缚,以简约流便的线条表达流动之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行书体。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王羲之真正的墨迹,但从后人摹仿的《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和《兰亭序》中可以感受到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这种高度纯粹化的汉字点画线条艺术,只有王羲之潇洒超脱的心灵、超然物外的精神和慷慨任诞的性格,才能达到心手相应、登峰造极的程度。书法发展到今天,我们除了在魏晋的基础上摹仿拼接之外,基本没有大的突破。本来汉字书写失去实用功能后,书法创变的空间更大,但消极守护思想的泛滥、五体皆备不可出新,成为书法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知道,篆、隶、草、行、楷五体,是实用推动的演变,变化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应该相信人类的创造力,假如王羲之创变的心胸和胆识能够继续发扬,可以乐观地说,千年之后人类一定能够看到新字形的出现。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有显赫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底蕴,幼年就受到清贵之风的熏陶,超常的聪明才智,常常受到达官贵人的肯定和赞赏。他十岁误闻伯父密谋反朝被发觉后,佯装熟睡流口水而避祸。十三岁拜谒名士周顗,惊异其非凡的气质和清雅风度,破例在众客未食之前让其品尝名肴“牛心炙”。后来被堂伯王敦、王导器重就不在话下了。这种名士风度的获得,非一般人所能为,没有先天的条件,优越的环境,不懈的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在书法上的用功和进取,历史记载纷繁,不在一一叙说。王羲之成年之后,更显示出优越的禀赋,受到朝廷重臣与名士的称赞与推举。最生动和最受到敬佩的是以“坦腹东床”的潇洒姿态对待择婿,语重心长规劝谢安出士辅佐朝廷,父母墓前誓不为官。这些耳熟能详的往事,反映出王羲之笃好身心和精神的自由,头脑清醒,志趣高贵,有超强的判断力和决断力。人生仕途如此,书法学习也是一样。他以高明的“鉴裁”能力,抵达书法艺术的峰巅。或许,我们有王羲之一样的出身、一样的聪明才智、一样的清贵品格,但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本质追求,达到清静寡欲、仙风道骨的境界谈何容易。
  书写工具发展到东晋已相当不错。造纸业兴盛时间不久,然已初具规模,能够造出一般性的实用书写纸张,粗糙、厚重,片块较小、吸水不好是显而异见的。毛笔发展到东晋已相当成熟,狼须、鼠须、家禽须制作的毛笔可供挑拣,精确性和灵活度远远不够。我们还能够从典籍上看到自制墨块质地精良的记载。书写条件的改善,虽然给王羲之的书写带来方便和实惠,但远远还没有达到今天自由选择的地步。技术成熟的宣纸不光质地优良,花色品种也一应俱全,大小厚薄任意选择,吸水的程度随心所欲。毛笔制作所使用的材料远远超出动物的范围,高科技抽取的纤维弹性十足,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增减,笔头、笔杆的大小粗细已经不受材料的制约,选择的空间非常广阔。制墨的技术更为发达,不仅省去了磨墨误时误事的麻烦,而且浓度和渗纸程度可以任意调节,多变墨,宿墨的出现,使书写效果更加便利多样。
  “书圣”王羲之声名远播,影响深远,但是,我们谁也没有见到过他的真迹,世面上流传下来的所谓王羲之书法经典,不是出自唐人之手,就是宋人的摹仿,姿态神韵尽失,究竟有多少王羲之的影子,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更何况书法书写时的私人化倾向很强。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摹仿实用的便条,王羲之使用的是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是站着书写还是坐着书写,怎样执笔,如何用笔,面对一纸静默的文字,我们知之甚少。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历久千年,无人撼动,除“中和”的审美趣味外,关键是重量级人物的推崇。王羲之死后的一百多年间其书法并无人问津,那时“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王羲之淹没在儿子王献之名下。王羲之能够被捧上至高无尚的神坛,有三个人居功至伟。一个是梁武帝萧衍。他雄才大略,思想深邃,曾极力标举王羲之,不仅确立了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而且为梁代的书法审美钦定了标准。另一个是智永。自称王羲之七世孙,他面对陈隋书法古法式微的现实,闭门不出三十年,苦修王羲之的书法,有数百本《千字文》散落民间,为梁武帝的崇王大旗抹上一笔重重的色彩。最终奠定王羲之书法地位的当数唐太宗,他坐稳朝政之后,就组织力量编修《晋书》,心血来潮亲自为王羲之写传,在颂扬了王羲之的人品之后,用尽溢美之词称赞王羲之的书法。世上有谁能够像王羲之的书法那样,受到两个皇帝的推举,还有自己的后代揭尽全力地推广。在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有那个国家元首能够兴志于书法,且不厌其烦地为书家树碑立传。活跃在当今书坛上的巨子们,有谁能够遇到这样的好机会?
  倘若王羲之地下有知,面对千年之后盲目崇拜自己的“粉丝”也高兴不起来,“你们到底对我王羲之了解多少,对我的书法知道多少?”虽然时间不是距离,精神没有长度,但思想感情和环境条件的变异不容质疑。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沉浸在古纸堆里不愿自拔、不能自拔了。历史的车轮是不依人的意志滚滚向前的,倘若一意孤行,即使像书法这种发展极其缓慢、自闭式极强的民族艺术,也将被时代的洪流抛得远远的!
  
             2010年8月完稿



一味强调临帖是种误导
——吴正前

注:原载2010年9月1日《书法报》,此文略有改动。


       书法人相互交谈,经常能够听到临帖的议论,诸如“临得少”、“继续临”、“临的要像”等会脱口而出。当继续追问临什么帖、临谁的帖时,总会有共同的答案:“喜欢谁的就临谁的”。这种是是而非又不置可否的回答,犹如一盆雾水,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学习书法应该临帖,是古往今来的经验之谈。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推动书法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如果说数千年来,书法以识读和记事为前目的的书写,那么规范严整是前提,即使是民间快速书写的行草书也是以容易识读为前提的。眼下,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古代书法真迹,绝大多因实用而流传。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然途径,否则,就可能被讥笑为旁门左道。今天,电脑复制成为文字交流的主要工具,徒手书写已完全被审美所取代,摹仿已不可避免地违背艺术规律,书法创作还一味强调临帖,既不合时宜也不能全盘照搬。
  临帖的目的,是学习别人的用笔和结字,书法创作渴求的是自己的书写语言,目的不同方法就会南辕北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书法专业报刊的临帖感言,内容千篇一律,方法大同小异。临帖作为方法深深扎根于历代书法人的头脑之中,众说附会,缺乏深究,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时有发生。现实的教训令人痛心,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的书坛,也都毫无例外地从临帖中走来,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不是重复古人,就是重复自己,真正有点创意的属凤毛麟角。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是临帖惹的祸。
  汉字的实用书写,其实非常简单,每个笔画有入笔、出笔和入出之间的运行,入笔有方圆和不方不圆之分,出笔可能不规则的多一些,中段运行有提有按会出现粗细,毛笔运动过程的提按比较复杂,需要强大的控笔能力。所以,学习书法,首先是提高控笔能力。没有控笔能力,挺不住笔毫,提不起按不下,点画没有力度,就会失去生命意味和个性风格。其次是提高用笔能力。笔锋运动时如何摆动、提按、顿挫、留驻,是通过对众多书体的研究感悟得来的,仅限于某家某体,就会出现不能出帖或离开帖就不会写字的现象。第三是提高结字能力。结字虽有一定之规,但不能局限于既有成见,字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圆,点画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创变的空间很大。
  明确写字需要的能力之后,面对的就是临帖问题?是通过临帖练笔力还是找用笔和结字。假如练笔力,长期临一种帖,可能笔力有所增长,但痼癖习惯也会随之产生;假如找感觉,每种帖的感觉都不一样,固守一帖,感觉只能是一个人的;假如学用笔,每种帖的用笔差别不大,即使有差别也很微小;假如学结字,汉字结构的基本规律人人皆知。再说汉字书写不是在书体急剧转换时期,用笔和结字不会产生大的变化。篆到隶、隶到楷的转变,用笔和结字的变化可能大一些,同一字体内部的用笔和结字变化也不会太大。所以,我认为,学习书法是寻找自己的用笔习惯和结字规律,而不是重复别人。用笔习惯和结字规律,其实对书家个体来说并不复杂。仔细分析历代大师的经典作品,其用笔和结字也只是在共同规律上的细微变化,有的在入笔,有的在出笔,有的在运笔中甚至稍微加点动作,个性化的用笔就出来了。结字更是如此,打破传统规律的结字而灵活运用方圆、大小、长短、粗细,在习惯上有别于他人,也就是你的书写风格。这样以来,临什么帖就很明确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真正的高手临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临帖,临出来的帖,更多体现的是自己,有帖的一点笔意就不错了。之所以出现入不了帖或出不了帖的现象,是我们误把练笔力当成找用笔和结字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书法的过程分阶段来进行分析,明确每个阶段必须把握的重点,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终能有所收益。
  用笔和结字的一般规律,必须首先掌握。横平竖直、藏头护尾、上下协调、左右一致、内外疏密是书写汉字的基础,读书人基本明白这个道理。立志以书法为职业的人,更需要清楚它的地位。能不能写得工整,对后来影响巨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揭示出基本用笔和结字的重要性。凡是学过汉字的人都会写字应该是一种常识,会写字不等于写好字。所以,熟练掌握用笔和结字的一般规律,是每个书法人的必修课。渴望达到理想境界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在读书和工作时频繁接触到众多的印刷体字,点画的规范程度远远超过手写的,稍加留心并有意识地加以摹仿,很快就能掌握;一个是,选择部分规范的样字,按照“永字八法”的经验适当临习,以掌握用笔和运笔的基本技巧。这一步对书写汉字的人来说是跨不过去的坎,必须掌握,所不同的是,对书法家的要求可能会更高更严一些。
  手与腕的控笔能力是根本,也是学习书法的核心问题。一个人今后能否成为书法家,这一关突破不了,永远停留在写字上,找不到运笔的发力点,只能是个写字匠,而成不了艺术家。所以,提高控笔能力是关键。提高控笔能力的前提,必须熟悉手与笔之间的关系,感悟笔锋处于何种状态与纸面磨擦能够产生最大的弹性。点画的力感是由笔锋的弹性产生的,如果笔锋没有弹性,写出的点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就登入不了艺术殿堂。柔软的笔锋弹性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一种机械运动原理,就是笔毫本身必须束散自由,通过手与腕等外力的摆动和提按,使笔锋处于快速运动之中,并始终保持笔毫的坚挺与柔韧。这种状态是一个长期的微妙的感觉过程,手和笔必须始终处于一种比较稳固一体的状态。虽然笔锋上下左右运动,但在书家的感觉中笔锋始终被全身的力气提着运行的,即使往下按也有一种向上提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笔锋的豪健。这一状态的寻找因人而异,有的可能一点即明,有的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体会到。因此,掌握控笔能力,犹如学武术先练体力,是个长期的过程。比如,掌握很多武术套路和技巧,没有强大的体力作支撑,你永远胜不了体力强大而缺乏技巧的人。书法也是一样,你掌握了用笔方法,而缺乏有力灵活的控笔能力,你仍然写不出有力感的字。练习控笔能力,不局限于临帖,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徒手体会也可以只练笔画,既可以用软笔也可用硬笔,但有一条必须铭记,如果长期临某一家的帖练习控笔能力,一旦形成习惯很难消除。有的人为什么出不了帖,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寻求适合自己的用笔和结字。当掌握了用笔和结字的一般规律后,就要向深处和特色进发,不能仅限于一般规律,而是根据审美个性到浩如烟海的字迹中寻找自己喜欢的那种用笔和结字。历史上传下来的字迹很多,有甲骨文,有青铜文,有石刻文,还有众多的原始墨迹。古代的实用墨迹与今天的书法使用的工具类似,更容易体会到毛笔的运动轨迹和用笔技巧。契刻文字容易保存,数量繁多,风格多样,虽然失去书写性,但岁月和日光侵蚀的痕迹往往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字形结构千姿百态,可供任意选择。选择的途径,首先是收集,就是把存世的字迹尽量分门别类收集起来,以占有更多的资料。其次是普遍阅读,就是无论是什么字迹都尽可能地看一遍,熟悉不同字体、不同载体呈现出来的文字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自己眼下的书写处于何种状态。第三是选择性的精读,就是在众多的字迹中选择三五种自己喜欢又有别于一般字迹的碑帖,细致剖析每个字的结字和点画的用笔,找出异同和特点,归纳整理出规律性的东西。第四是重点临摹,就是根据精读的体会,选择若干不同结构的字形,抽出若干不同用笔的点画,细心进行临摹,具体时间可以根据临摹的效果而定,或一年半载,或十天半月,一切着眼于熟练掌握的程度。临摹要特别注意出入锋的变化和提按的轻重,以体现出结字和用笔特点。比如,王羲之的内恹,王献之的外拓,欧阳询的坚挺,颜真卿的厚重,苏东坡的随意,米芾的灵动,必须通过临帖细心体悟,发现容易把握和表现性较强的用笔。至此,学习书法可以说已经入门,接下来的是综合自己的所学,发挥自己的叙事语言,强化个性风格,寻求书法创作的整体感觉,向更高层次迈进。
  学书的阶段是个动态的过程,因人而已,不可固守。临帖贯穿学书始终,并非始终必须临帖,死临帖临死帖是不明智的。临帖虽然重要,但应区分主次、明确轻重,需要临什么帖,不需要临什么帖,心中必须有数,不能人云亦云,被动草率。有没有这种分辨能力,是学书明智不明智的分水岭,也是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学书的检验标准。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是临帖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打基础与有意识的风格追求,是临帖的重点阶段。必须选好帖,把所选帖的信息读懂,把每个点画的粗细长短、出入笔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后静下心来持续临上一段时间,这时的临帖不易间断过长,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假若真正下苦功夫,其进步应该是相当明显的,十天二十天就会有变化。如果变化不明显,就应该停下来立即调整,等心情平静下来再继续临。除此之外的临帖,主要是找感觉,尤其是创作之前,选一份钟情的帖临临,找找笔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感觉一新。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帖临到底,既是重复别人,也是重复自己,百害而无一利。
  (2010年8月)

发表于 2010-10-1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8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仔细阅读了,受益匪浅,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8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找不到运笔的发力点,只能是个写字匠,而成不了艺术家。所以,提高控笔能力是关键。提高控笔能力的前提,必须熟悉手与笔之间的关系,感悟笔锋处于何种状态与纸面磨擦能够产生最大的弹性。点画的力感是由笔锋的弹性产生的,如果笔锋没有弹性,写出的点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就登入不了艺术殿堂。”

说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0-10-18 19:29 编辑

无聊,留下笔法,羲之哪儿远去哪儿,我刚看了马王堆;要认真临帖,要活临.否则是人书俱死.{:1_214:}{:1_2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8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感谢。{:1_2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9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仔细阅读了,受益匪浅,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仔细阅读了,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网站编辑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