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902|回复: 2

印重“道”远 葛冰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印重“道”远
日期: 2005-11-18 11:22:41 作者: 葛冰华   来源: 书法杂志
   


[金]北极驱邪院印(实物)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人们常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确非夸大其词。发源于春秋时期老子和庄子的道教学说阐述了人们对宇宙与人生的探索,朴实深刻,洋洋大观。哲人已远,而后继辈出,如今,研究道教学说及其思想观念的人与日俱增且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做为道教重要象征标志的道教印却一直处于冷冷清清的境地,不但学术界罕有问津者,就连主张道法自然的篆刻界也居然对此绕“道”而行。是面世甚少,抑或文字难识?无论何种因素,风行数千载的道教印如今折戟沉沙,令人大有遗珠之憾……
我很早就关注了道教印,但由于缺乏资料,且所见的一两方印拓模糊涣散而一度忍痛搁浅,只好浸淫于公章的研究之中。
 
  让我格外惊喜和振奋的是,原金国政治、军事、文化的活动中心——上京,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及其周边地带新近相继出土了大批金代文物。其中不但有一尊金熙宗所乘坐的龙辇上的饰物铜金龙,还有二十余方国内罕见的道教印及十余枚符牌。这批道教印均属铜铸、正方形、符篆字、阳文,做工精美且文字清晰,绝非常见的“黄神越章天地神之印”等汉时的那类“厌胜印”所能企及。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以女真族为主体的王朝。其早期的金源文化是以阿什河流域为核心,广泛吸纳白山黑水间民族文明成果又独具女真完颜部特色的北方农牧渔猎文化。随着其国力的日趋强盛和疆域的扩张,金源文化不断地被汉文化陶冶,故汉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亦在金国兴起,使金源文化进入了相对来讲更丰富更高级的文化层面,从而开创了“尊玄重道”的新格局。
  当时推动金人皈依道教的教派主要是积极活跃在北方的由萧抱珍所创的太一教及王重阳所创的全真教。
据史料载,金熙宗皇统年间曾召太一教的始祖萧抱珍来上京问道,居松峰山(又名金源乳峰,位于黑龙江省阿城市60公里处的山河镇境内),颇受礼遇,并御赐“太一万寿观”匾额。我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在松峰山太虚洞内,有金承安四年(1199年)所立的石碑,记述了松峰山道士曹道清的简要生平和修道经过。此碑是黑龙江省发现的金代唯一有关道教的碑刻。为了便于保护,此碑现在已存放在金上京博物馆内。
  除以上两大教系外,受“靖康之耻”而虏入北国的宋徽宗赵佶也在无形中推动了金国道教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宋徽宗是位对道教极其狂热的帝王。在他的倡导下,北宋末期的道教发展迅速,道士的地位也比较优越。和他一同虏入北国的数千宫人臣民中亦多有信奉道教者。金章宗的母亲即是宋徽宗的一个女儿,史传她也是位奉道者,受其影响,金章宗不仅学得一手惟妙惟肖的瘦金书,而且格外热衷于道教。这也许是宋徽宗赵佶始料未及的吧。
  由此不难断言,道教文化是金源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推动了女真部走向文明的进程。在这种情形下,道教印在阿城等地不断出土也属自然之事。
  我是黑龙江人,巧得天时地利人合之机,所以才有幸得以观赏和研究这些“千年等一回”的道教印。
有些遗憾的是,这些道教印由于出土地点与先后之偏差,其出土并非都是政府作为,更多的是农民在挖窑或给死者深葬时的偶然所得,故而道教印及其符牌大部分沦落于民间和收藏家之中。
道教印的艺术特色极为显著,这突出地表现在字法与章法上。
  道教印采用本门独创的文字“符文”入印。其篆法的本身即迥异于古玺的大篆、汉印的缪篆以及唐宋的九叠篆。符文的篆法诡异多姿,极具跳跃性和旋转性,且印中大量地运用了点、圆、四角星以及多种变化莫测的不规则形状,方中寓圆,有着浓郁的装饰色彩。这种装饰色彩酷烈而庄严,既不同于春秋时期青铜兵器上鸟虫篆那样华美尊贵,也不同于汉瓦当图饰的那种朴实庄重。它缘于道教对日月星辰的信仰观念并由此产生的象征意义的抽象表现形式,寓妙理于法度之中。
  符文传为汉张道陵所创,被道教奉为“天书”,令人难识,匪夷所思。然而从篆法上观察分析,它吸收了鸟虫篆及云纹篆并加以改造,强化了屈曲互动之势,使人观之目眩神骇,***四溢。任何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受时代的影响,并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宋、金、辽三足鼎立时期以及稍后的元代官印均属九叠篆法。但同取九叠篆法,道教印却木秀于林。就阿城等地出土的宋、金官印、契丹官印以及八思巴文官印相比较,即能发现其各自的大体特色:宋官印的九叠篆法精工整饬,婉畅自然;金官印的九叠篆法粗俗生硬,略存野气;辽契丹官印的九叠篆法有所淡化,质朴雅拙;元八思巴文官印的九叠篆法繁琐雷同,缺乏贯气;而道教印的九叠篆法驾轻就熟,转折处方圆兼施、灵动多变,直曲虚实虽略法九叠而又不泥于九叠,一任自然取舍。
  此外,道教印中如“雷霆部司之印”等印还应用了独门自创的雷篆之法。使“雷”“印”等字具有了固定的篆法,可谓印中有画。
  总之,道教印的篆法多彩多姿,自成体系。就文字而言虽无多大的应用价值,但就字法的艺术而言确乎是千古一绝。
  道教印的章法既不像古玺参差朴茂,也不像秦印铸汉工整醇厚。它不同于急就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险绝,也不同于其同时代的九叠篆法那样字字独立,以满为美,而是茂密中见疏朗,整饬中见情趣,神贯气连,蓬勃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四角星与点的巧妙搭配运用,在章法上造成了线面混淆的错觉效果。这极大地丰富了印章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在章法方面给当今篆刻创作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再者,道教印在边框的设计上也别具一格。有些道教印在较粗的外框内还设有比印文略细的内框,外框与内框一实一虚,对比强烈,既丰富印章的层次,又推出了印章的空间,和谐自然,独树一帜。还有些道教印在外框内设有连接距离相似的圆点的细线,将印文实施半包围的态势。这样既起到了内框的作用,又灵活善变,让人百看不厌。
  我在对道教印精心临摹,得其要旨后便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艺术创作。
一、取其字法
  道教印的字法是其之所以成为道教印的最重要的特殊标志,是有别于其他古印的“防伪标签”。因此,我在创作中有时略取其只鳞片爪的几个可识之字入印。但这种选字的准则是因文取字而绝非集字成文。
  “卢海娇印”的“印”字亦道教印中固有的篆法。我将篆书的“卢”字自身中间的“田”字做阴阳交错处理,这样既符合道教印的篆法,又起到点、线、面集于一体的艺术效果,在与“印”字共具装饰性的同时还能起到“磁场共振”的冲击视觉效果的作用。我在创作这方印时着眼于对道教印盘旋飞动的线条的提炼和应用,藉此来表现道教印在方中盘旋的艺术特色。为此,我有意地增添了印文右下角与左上角的两根屈曲矫游的线条的动势,这样牵动了整方印的运转态势。我认为,刻印应该有虚实主次之分,更需对立统一之妙。如果“卢海娇印”算是个舞台的话,“印”字是歌星,其余三字即是伴舞。
二、取其章法
  章法是验证印人修养与眼界的试金石。统摄全局,行营布阵,进退有度者方为大家手笔。“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的苦营构图者实难令人苟同。我认为,大气象、大场景、大壮美尽施于“豆牛寸马千丈松”之中,其匠心所在者即是难于让人一眼便看出其真所在。
  道教印的章法贵在善于造势,因势生形。大多四周满溢,中间有意无意地留出一小部分空间。每方印中都运用圆点、曲线、四角星各占其位,各争其势,与全局共生共荣。因此,我在创作中突出这些特点,因势利导,在分红布白的原理上努力神似。
  “不论今事”、“坐井观天”,“一米四以下半票”等印即属这方面的尝试作品。
  “不论今事”一印借鉴了道教印中具有代表性的外实内虚的整体布局。化横为点,化“口”字为内圆外方的变体四角星形状。这些篆法上的锻造虽有乖于《说文解字》,却颇合道教印的结字特色与篆法所需。我在刻公章系列时将五角星形成了视觉意义上的面,但有亏于点的丰富运用,创作这些道教印的确弥补了这些不足,并有助于我以后向更深的领域去探索。将公章之圆与道教印之方合壁,在平正中追险绝,在朴实中求丰富,不羡金石味浓但羡气韵生动是我在这方印中意欲体现的创作思维。但由于才思驽钝,刻出来也有不尽人意处。
“坐井观天”为无边朱文印,借鉴道教印在小范围内推出大空间的构图特色。我创作这方印重点强调点、线、面的合理应用,力求随意性与多样化,且略参封泥之法。因“坐井观天”有思考探求之意,所以刻时尽量在章法的内蕴上作文章,用封泥似的散点产生过渡语言,用“坐”、“井”二字之间的留白拓展空间,如同从井底望到井外。这样便使章法、意境与印文的寓意“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米四以下半票”为长条朱文印。长条印的布局易于板滞而难于生动。因此,我在创作这方印时取法于道教印中圆点、曲线交融构图的特色即化难为易。此印力争雅逸灵动。
三、取其神态
  所谓神态,即印章中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所反射出的精神面貌,是字法、刀法、章法的综合体现。单在外表上肖似是印奴所为,在内在的思维、审美、气息上肖似方能在神态上有所收获。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无一字像王羲之,但观其神态却处处像王羲之,这才是善学者。精神意态是很难捕捉的。王安石在咏王昭君的诗中即感叹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我个人认为,道教印的神态尽在庄重、神奇、激越、自然这八个字之中。
庄重者,缘于其对宇宙观的信仰;神奇者,表现在其符文的纷繁诡异;激越者,呈现于线条的大气盘旋;自然者体现于章法的静观八荒……
  我所创作的“自然之变天之道也”等作品即取法了道教印的神态。
  我在创作此印时,想要再现其天真、自然繁荣神态。因此,在把握整饬随意的大局的前提下,我对道教印的篆法进一步削繁剩简,以便促进整方印的虚实关系进一步地明朗化,这样自然地产生了空间,因为有了空间也就由此产生了气息。印中象征着日月星辰的图饰是自然的,鸟虫篆法也是源于自然的生灵予以抽象化,自然与自然水乳交融则必然能产生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加之边框四个角的圆融虚化,更增添了几分浑然天真的感觉。
四、与其他古印共融
  在以道教印为主体风格的基础上,我还理性地融入了其他古印的某些艺术特色以求进一步深化风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选择其他古印与道教印风相结合绝非易事——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那样弄不好会“引火烧身”,刻出个四不像来,而是贵在深造求其通。我选择能与道教印风产生艺术语言的某些古印的特点为“战略伙伴”……

 楼主| 发表于 2006-2-3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重“道”远 葛冰华

[UploadFile=B5C0BDCCD3A1_113895942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3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重“道”远 葛冰华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