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795|回复: 33

文气未得,书功又乏,何言境界格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文气未得,书功又乏,何言境界格调
/ j; J' M5 ~( V* X
; D$ w) J8 ]$ _/ E  ~
' t8 r  ]1 c' F$ B! \- @4 {
傅德锋
  {3 A5 q" j* v: B4 w7 X* i1 O! h! J9 }& g8 B- N- g, g. g0 w
  h! O- x& |- x# p1 _

# l9 N1 W* h1 B. r( x
$ {4 @1 Q2 o. O1 ?5 w) S+ h4 I
5 ^# s, {$ I) u* z( P) j  m
写字与书法在古人那里一般没有太大的歧义,只有书写水平和艺术境界的高低雅俗之别。古人日常书写即用毛笔,且对文章诗词侵淫较深,因此基础功夫深厚,虽不似今人动辄言“创作、出新”,然笔下常有出人意料处。今人日常书写,多用硬笔、键盘,且对文章诗词日渐疏远,对于国学更是不胜了然,偶尔操翰,每言“创作、出新”,根基未稳,复胸乏丘壑,一下笔来,不过是一厢情愿,勉为其难。因此说,一定程度上,今人大多连字也未能写好,何谈书法?更何谈出新哉!古人之于书法,在于熟练耳!然熟极则俗,故又须熟中求生,生则秀,是为自出机杼也。孙过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此言堪称的论,不为欺世也!& N) w  \1 x& {" l' l# H

& v/ k$ w5 T' {6 t8 M! d  r; [; l, O5 s; H. W/ U# \$ }5 L

. }9 Q, e# i) F! o吾人尝谓,好的书法作品须有一定的艺术含金量,那么何为艺术含金量呢?其实,所谓艺术含金量就是指作品在笔法、气韵、章法、墨色变化等等方面所达到的综合高度和难度,最后可以归结为书法作品的意境。好的作品,必然有很高的艺术境界,而境界的体现需要笔法、气韵、章法、墨法等等的综合作用作为支撑,有“意外之象”、“法外之象”,能够“字外有字”,使人耐久玩索,回味悠长。像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等等,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即是其具备很高之艺术含金量。要真正学好这些帖子,又谈何容易!即便是赵孟頫的书法,人们每每以“熟俗”视之,像傅山一开始因鄙视赵的人品气节,说赵字“不数过而可乱真”,但到晚年却说“方知吴兴之不可及也”。由此可见,对于古人岂可轻视?率尔轻视者,实为未识古人故也!$ f0 S) H2 T4 U8 K% K

& \" x* H* k0 g6 I  U
9 L, u! V. a# Q1 y
9 u5 G. i  _% G" L或言“平正”一关被今人目为“写字”(前提是使用毛笔书写),古人需十数年之功方能得之,至“通会”之境,则大多垂垂老矣!今人则“朝学执笔,暮诩己能”,未立大体,即言出新,新从何而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人不欺今人,今人则自欺之!4 T; p1 r* E$ [% m
' i3 F% t; F0 N
- q7 ]+ _2 p, K! C- s  `7 s" _
当下之书,或则稍得古人皮毛,即大胆求变,花样翻新,人人尽而变之,趋之若鹜,则又不免千篇一律。谓古人之书俗者,反不知自身早已俗不可耐也!当下书人或有紧追古人之法者,用笔虽能得其六七,惜乎积淀有限,底蕴不足,欲得古人十之八九,又何其难也!
. p+ H$ l* Z8 p: S) X+ ]* V/ j6 a( G5 Q9 D8 I8 r- J

, x8 r1 c( b- T6 d! P6 K
3 M! h4 Q/ }, F% K: N5 B# b7 @) x书法与写字,盖有有心与无心之别,留心翰墨,是为“有心”,不近砚池,是为“无心”;古人以自然之心态,下笔为文,吐诸心中块垒,无心于出新,书法反佳;今人斤斤于笔墨,汲汲于名利,急于出新,反致低俗。至若古人应试之书,台阁体、馆阁体是也,可取者无几。而问候、来往之书信,则天机自现,奇趣每见也。故有心无心之别,大有玄机。孟会祥先生谓:“古人创作意识甚淡,只在书写过程中引动天才,妙手偶得,乃为楷模。正是写字之功也!”
5 s8 F  @% W8 r- Y1 E  a2 z9 \" G( r/ }
今人每有自我作古者,学书未几,便借助综合运作,偶得声名,踌躇满志,引动时流。然风光未几,则又多昙花一现,销声匿迹,难以寻觅。其因在于入古不深,变法不慎。犹如以三尺之索,汲七尺之水,岂可得之!诚如孟会祥先生所言:“当年叱咤风云者,不三五载间声望难继,期期言艺术,甚或欲与古人分庭抗礼之士,转眼之间,或成后昆笑柄。所以然者,休说艺术境界,正恐横平竖直写字入门之功尚未具备耳!”# D* ~4 i. v3 _, D1 }
- V1 B  {, t! s% @' \8 ~/ l7 p8 s5 @

0 I" ?! n3 b/ ~4 T5 j% H# n: L是故,愚认为,如若诡辩,则纠缠于写字与书法之间亦无不可。从称谓、概念等方面切入,终是泛泛之谈。今人且休急于与古人争高低,追元逾宋,胜唐迈晋之论,虽则不乏自信,然终究浮泛,难以使人信服。或有一法可医今人之弊,则为老老实实(使用毛笔)写字,认认真真读书,淡于名利,深入古法,入古出新,以古为新,年深日久,或去古人不远矣!惜乎时代喧嚣,人心浮躁,看淡名利,追摹传统而专心古法者又几人哉!
发表于 2011-1-15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非书法创新》一首与先生不谋而合。诗曰:切莫声声喊创新,先贤落笔尚纯真。风规自是《兰亭序》,大义当推《祭侄文》。不以黄钟来启后,却将瓦缶去欺人。请君惜墨勤师古,水到渠成满纸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谓古人之书俗者,反不知自身早已俗不可耐也!”当今书坛,多少生瓜蛋子靠鼓噪、炒作冒充“熟后生”?!还未入传统门径,便言必称“创作”、“出新”,徒增笑料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见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写滴很臭滴一定要看看这篇,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这里书法协会的主席连楷书都不知道怎么写,呵呵,平时写的都是让人不认识的“草书”与其谈论起草诀法,如坠云雾之中,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学走就跑起来,飞起来。美其名曰,个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