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刘虎星 于 2011-2-5 00:12 编辑
郭鸿光 融碑于帖 意欲古会 ——郭鸿光书法印象 谷国伟
郭鸿光先生作品集设计告竣,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话。我与鸿光先生为洛阳老乡,交往有年,遂不得不应命。 鸿光先生出生于洛阳偃师。洛阳文化底蕴深厚,洛阳碑刻书法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偃师,自夏朝始,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在这里建都,成为我国古代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数千年古代文明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有着数不胜数的物质文化遗存。偃师的碑刻,其时代绵绵而继,数量林林总总,几乎涵盖了由汉以降的各个朝代,多有皇家和名臣之作,且文书俱佳、历史价值重大而著称于世。那些时代不一、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神道碑、功德碑、纪事碑、造像碑等,无不承载着偃师的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鸿光生活地距龙门石窟仅一步之遥,长于斯的鸿光,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深厚地域文化的影响。鸿光自幼就对写毛笔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苦于没有老师指导,对写字的热爱也仅仅是随手写写画画而已。 书法在他心中,始终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随着生活环境地改变和生活条件地提高,心中那份尘封已久的对书法的兴趣又被激发了出来。1999年,他开始从颜真卿的《勤礼碑》入手。随着临习的不断深入,加上审美的逐渐转移,他被那些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的墓志、造像书法所吸引。故而,他便把学习书法的目标锁定在了对墓志、造像书法的研究、临习与创作上。他先从《张猛龙碑》入手,在临习了一段时间后,也许是性格使然,他发现并不喜欢这类风格成熟的墓志书法,而更倾向于那些刻工率意、洒脱自然风格的一类。他认为,这类墓志风格的作品在创作时更有书写性,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之后,他便转临《吐谷浑墓志》,继而研习《元腾墓志》、《元彬墓志》等碑刻及造像书法。他临帖时,并不刻意注重字形的结构,而重在追求碑刻的神采和意韵。他大量地临习,然后从这些墓志书法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创作的“点”,而后在这个“点”上继续深化和发挥。后来他意识到,仅仅写碑是不够的,必须碑帖兼容,这样在创作时方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于是,他又对《圣教序》、《二王杂帖》、颜真卿《祭侄文稿》、白蕉《兰题杂存卷》等一系列帖派书法进行了一番领悟。 细细品味鸿光作品集中所收录的全部作品,不管行书作品还是楷书作品,大体上还是以碑派风格为主,但面貌不尽相同。作品既有碑的厚重,又有帖的流动。这种收获,非一朝一夕所为,是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结果,也是他不断参悟、不断修炼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近几年来,他多次参加一些列全国性书法大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晚清康有为力倡碑学,其碑学思想“精、熟、通”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仍然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碑学的创作,于右任当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碑帖兼容,碑中有帖,帖中有碑。鸿光深谙此理,碑帖并进,假以时日,定大有所成! (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青少年书法》杂志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