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372|回复: 1

[转帖]“读书无用论”疯行 国家前途何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1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河北省威县是个“普九达标县”,按照达标要求,义务教育的辍学率不应超过3%。但事实是,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1万多人,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流失6000多人。这意味着,该县的辍学率实际上是60%,20倍于3%的标准,而在威县贺营中学,三年总辍学率更是高达近90%。
(《新华网》11月9日)
    显然,这种触目惊心的辍学现象,绝非河北威县独有。据此前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等6省14市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4日)。和威县一样,家长们的“读书无用”论,被认为是造成大面积辍学的根本原因。
    在科教兴国方针倡导多年的背景下,“读书无用”论为何还会一再出现,并且如此有市场?“读书无用”背后究竟“无用”的是什么?我想,这是一个任何关心教育事业的人都不能不认真面对的问题。笔者想从经济学的视角,尝试对此做一点分析。
    依据经济学原理,任何产品的“有用性”,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和决定的:即外在的使用价值和内在的劳动价值量———制造(培养)成本。这意味着,一样产品若要“有用性”大,就必须使用价值足够高而制造(培养)成本足够低。通俗地说,也就是“价廉物美”,反之,若“质次价高”,“有用性”小乃至干脆“无用”。依据这一分析,如果我们把“读书受教育”也看做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就会发现,与其他任何社会产品一样,都有使用价值和制造(培养)成本问题。
    先看“使用价值”。虽然“素质教育”作为口号已喊了多年,但从全局尤其就农村教育来看,“应试”仍然是其本质。一旦进一步升学无望,“应试”这种技术和能力,显然“无用”。所谓“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读了十几年语文,仍然写不通文章”。
    再看培养成本。这方面的数据和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最近的一个数据是,安徽省城调队调查显示,一般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近四成,农民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18年的收入。而与之相呼应、流传已久的民谚是“一人读书,全家吃糠”。另有统计显示,目前的大学学费比较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涨幅10倍于居民收入增长。(《人民日报》11月7日,《?望东方周刊》2004年9月8日)
    不难看出,使用价值低下———无法赋予受教育者切实的生活技能、人生素质,而培养成本畸高———远远超出了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是不争的事实。用河北威县学生家长的话说就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着工作”———这样的读书,岂能不“无用”?
    可见,家长们的“读书无用”论,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无奈,是对教育这一公共产品“质次价高”的无奈。如果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读书)都这般无用无奈了,一代青年人的前途命运、国家民族的前途会如何?这已远不是用简单的数字分析可以说明的经济问题了。

发表于 2005-11-1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读书无用论”疯行 国家前途何在?

何必杞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