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374|回复: 7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1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佛法大意>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群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意。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邵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 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椎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多之省文;菩提者:觉;萨捶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捶。
  以此“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上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超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子漳州七宝寺所做讲演。
  *弘一大师受漳州各方邀请,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七日抵达漳州,四天之后,日寇即侵占厦门。弘一大师因此滞留于漳州弘法。
  *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智”,等,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这是狭义的解释。若从广义上理解,则凡能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均可称作“菩提”。
  *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是虚幻不定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即无质无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
  *菩萨诞:相传夏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之生日,夏历六月十九日是其成道日。弘一大师此次讲演作于夏历六月十九日,实际上系观世音之成道日。
  *“南无”是佛教信徒一心归依于佛的用语,除“归依”之义外,还含有“致敬”、“归敬”、“归命”等义。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佛法十疑略释>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即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但佛法本来面目贝!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
  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坛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
  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遇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
  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义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详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
  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谈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字,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
  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此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
  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
  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
  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
  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括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得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疑。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若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
  “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作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信能如此,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若云救世,必定真能救世。由是坚坚实实,勇猛精进而作去,乃可谓伟大,乃可谓彻底,。
  所以真正之佛法,先须向“空”上立脚,而再向“不空”上作去,岂是一味说“空”而消灭人世那?!
  以上所说之十疑及释义,多是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其大意。诸君闻此,应可免除种种之误会。若佛法中之真义,至为繁广,今未能详说。惟冀诸君,从此以后,发心研究佛法。请购佛书,随时阅览,久之自可洞明其义。是为余所厚望焉。

--------------------------------------------------------------------------------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子福建安海金墩宗祠所做讲演。
  * 南京支那内学院:系我国近代著名佛学院之一,其主持者为佛学家欧阳竟无。
  * 上海开明书店:中国近现代一著名书店,时业主为章锡琢,总编辑为夏丐尊。
  * 对于当时居住于山林中之出家人,是否能勤修“戒”“定”“慧”,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李叔同在一九二七年春写给蔡元培等人的信中提出:“对于服务社会之一派,应如何尽力提倡?此是新派;对于山林办道之一派,应如何尽力保护?此是旧派,但此振必不可废;对于既不能服务于社会又不能办道山林之一派应如何处置?对于应赴一派(即专作经忏者)应如何严加取谛?对于子孙之寺院(即出家剃发之处)应如何处置?对于受戒之时应如何严加限制?如是等种种问题,皆乞仁者仔细斟酌,妥为办理。俾佛门兴盛,佛法昌明,则幸甚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佛法宗派大概>

  关于佛法之种种疑问,前已略加解释。诸君既无所疑惑,思欲着手学习,必须先了解佛法之各种宗派乃可。
  原来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本无种种差别。但欲求达到觉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许多途径。而在此途径上,自不妨有种种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
  吾国自东汉以后,除将印度所传来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并加以融化广大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伟大悠远基础上,更开展中国佛法之许多特色。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代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盘》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等。
  唐时盛,南宋后衰。今渐兴。
  二、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
  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柢。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于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乘之间。
  四、三论宗,又名性宗,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五、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
  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
  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柢也。
  唐中叶后衰。近复兴,学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六、六台宗,又名法华宗
  六朝时此土所立,以《法华经》为正依。至隋智者大师时极盛。其教义较前二宗为玄妙。
  隋唐时盛,至今不衰。
  七、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华严经》为依。
  至唐贤首国师时而盛,至清凉国师时而大备。
  此宗最为广博,在一切经法中称为教海。
  宋以后衰。今殆罕有学者,至可惜也。
  八、禅宗
  梁武帝时,由印度达摩尊者传至此土。
  斯宗虽不立文字,直明实相之理体。而有时却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刚》、《楞伽》二经,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时甚盛,今衰。
  九、密宗,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时,由印度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先后传人此上。斯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三部为正所依。
  元后即衰。近年再兴,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
  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致疑惑唉!
  十、净土宗
  始于晋慧远大师,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而立。三根普被,甚为简易,极契未法时机。明季时,此宗大盛。至于近世,尤为兴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说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说人以叙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别。而大乘之中,复有种种不同。
  吾人于此,万不可固执成见,而妄生分别。因佛法本来平等无二,无有可说。即佛法之名称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种种差别佛法者,乃是随顺世问众生以方便建立。因众生习染有浅深,觉悟有先后,而佛法亦依之有种种差别,以适应之。譬如世问患病者,其病症千差万别,须有多种药品以适应之,其价值亦低昂不等。不得仅尊其贵价者,而废其他廉价者。所谓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佛法亦尔。无论大小权实渐顿显密,能契机者,即是无上妙法也。故法门虽多吾人宜各择其与自己根机相契合者而研习之,斯为善矣!

--------------------------------------------------------------------------------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福建安海金墩宗词所做讲演。
  * 律宗:全称为“南山律宗”,因其创立者唐代高僧道宣久居终南山而得名,又简称为“南山宗”以至“律宗”。弘一大师于二十年代起发愿深研南山律,三十年代发愿重兴南山律教,编撰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等律学著作。一九三三年春,弘一大师于厦门泉州创立“南山律学苑”讲授律学,并撰书一联:“南山律学已八百年湮没无传,何幸遗编犹存东土;晋水僧园有十余众承习不绝,能令正法再住人间。”表达了其弘扬律学的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佛法学习初步>

  佛法宗派大概,前已略说。
  或谓高深教义,难解难行,非利根上智不能承受。若我辈常人欲学习佛法者,未知有何法门,能使人人易解,人人易行,毫无困难,速获实益耶?
  案佛法宽广,有浅有深。故古代诸师,皆判摻滔鄶以区别之。依唐圭峰禅师所撰华严原人论中,判立五教: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以此五教,分别浅深。若我辈常人易解易行者,唯有撊颂旖虜也。其他四教,义理高深,甚难了解。即能了解,亦难实行。故欲普及社会,又可补助世法,以挽救世道人心,应以撊颂旖虜最为合宜也。
  人天教由何而立耶?
  常人醉生梦死,谓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不解因果报应。或有解因果报应者,亦唯知今生之现报而已。若如是者,现生有恶人富而善人贫,恶人寿而善人夭,恶人多子孙而善人绝嗣,是何故欤?因是佛为此辈人,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即是人天教也。今就三世业报及善恶因果分为二章详述之。
  一、三世业报
  三世业报者,现报、生报、后报也。
  一、现报:今生作善恶,今生受报。二、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善恶,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
  由是而观,则恶人富、善人贫等,决不足怪。吾人唯应力行善业,即使今生不获良好之果报来生再来生等必能得之。万勿因行善而反遇逆境,遂妄谓行善无有果报也。
  二、善恶因果
  善恶因果者,恶业、善业、不动业此三者是其因,果报有六,即六道也。
  恶业善业,其数甚多,约而言之,各有十种,如下所述。不动业者,即修习上品十善,复能深修禅定也。
  今以三因六果列表如下:
  
一、恶业 上品 …… 地狱 六道
中品 …… 畜生
下品 …… 鬼
二、善业 下品 …… 阿修罗
中品 …… 人
上品 …… 欲界天
三、不动业  次品 …… 色界天
上品 …… 无色界天
  今复举恶业、善业别述如下:
  恶业有十种。
  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悭贪九、嗔恚十、邪见造恶业者,因其造业重轻,而堕地狱、畜生、鬼道之中。受报既尽,幸生人中,犹有余报。今依华严经所载者,录之如下。若诸撀蹟中,尚列外境多种,今不别录。
  一、杀生……短命、多病二、偷盗……贫穷、其财不得自在三、邪淫……妻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四、妄言……多被诽谤、为他所诳五、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六、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七、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八、悭贪……心不知足、多欲无厌九、嗔恚……常被他人求其长短、恒被于他之所恼害十、邪见……生邪见家、其心谄曲善业有十种。下列不杀生等,止恶即名为善。复依此而起十种行善,即救护生命等也。
  一、不杀生:救护生命二、不偷盗:给施资财三、不邪淫:遵修梵行四、不妄言:说诚实言五、不两舌:和合彼此六、不恶口:善言安慰七、不绮语:作利益语八、不悭贪:常怀舍心九、不嗔恚:恒生慈悯十、不邪见:正信因果造善业者,因其造业轻重而生于阿修罗人道欲界天中。所感之余报,与上所列恶业之余报相反。如不杀生则长寿无病等类推可知。
  由是观之,吾人欲得诸事顺遂,身心安乐之果报者,应先力修善业,以种善因。若唯一心求好果报,而决不肯种少许善因,是为大误。譬如农夫,欲得米谷,而不种田,人皆知其为愚也。故吾人欲诸事顺遂,身心安乐者,须努力培植善因。将来或迟或早,必得良好之果报。古人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是此意也。
  三
  以上所说,乃人天教之大义。
  唯修人天教者,虽较易行,然报限人天,非是出世。故古今诸大善知识,尽力提倡《净土法门》,即前所说之佛法宗派大概中之《净土宗》。令无论习何教者,皆兼学此《净土法门》,即能获得最大之利益。
  《净土法门》虽随宜判为“一乘圆教”撘怀嗽步虜,但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即唯修人天教者亦可兼学,所谓“三根普被”也。
  在此讲说三日已竟。以此功德,惟愿世界安宁,众生欢乐,佛日增辉,FA**Lun常转。

--------------------------------------------------------------------------------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棗作善报善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棗作恶报恶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广修善行三、大悲心:救众生苦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法师嘉言录、印光法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本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
  *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六日在永春桃源殿讲李芳远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常随佛学>

  《华严经·行愿品》未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一、佛自扫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那杂事》云:世尊在逝多林,见地不净,即自执帚,欲扫林中。时舍利子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诸大声闻,见是事已,悉皆执帚共扫园林。时佛世尊及圣弟子扫除已,入食堂中,就席而坐。佛告诸比丘,凡扫地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昆国,见寺门楣损,乃自修之。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四分律》云:世尊即扶病比丘起,拭身不净,拭已洗之。洗已,复为洗衣洒干。有故坏卧草弃之,扫除住处,以泥浆涂洒,极令清净。更敷新草,并敷一衣,还安卧病比丘已,复以一衣覆上。
  《西域记》云:祗桓东北有塔,即如来洗病比丘处。又云:如来在日,有病比丘,含苦独处。佛问:汝何所苦、汝何独居?答口:我性疏懒,不耐看病,故今婴疾,无人瞻视。佛愍而告云:善男子,我今看汝。
  五、佛为弟子裁衣
  《中阿含经》云:佛亲为阿那律裁三衣,诸比丘同时为连合即成。
  六、佛自为老比丘穿针
  此事知者甚多,今已忘记出何经律,不及检查原文,仅就所记忆大略之义录之。佛在世时,有老比丘补衣,因目昏花,未能以线穿针孔中,乃叹息曰:谁当我为穿针?佛闻之即立起,曰:我为汝穿之。
  七、佛自乞僧举过
  是为佛及弟子等结夏安居竞,具仪自恣时也。《增一阿含经》云:佛坐草座(即是离本座敷草于地而坐也。所以尔者,恣僧举过,舍骄慢故),告诸比丘言:我无处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乎!如是至三。灵芝律师云:如来亦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已故,使祈我慢故。如是七事,冀诸仁者勉力随学,远离骄慢,增长悲心,广植福业,速证菩提。是为余所希愿者耳!

--------------------------------------------------------------------------------
  1、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三年八月三十一日在泉州承天寺为幼年学僧所做的讲演。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那杂事》:即“有部”,系由上座部分化而出的佛教部派之一,以《发智论》、《俱舍论》为经典教义,根据“法一切有”、“时一切有”而得出“说一切有”的主张。
  3、《五分律》全名为《弥沙塞五分律》,印度上座部弥沙塞部之戒律,共分五部分,内容包括二百五十一条比丘戒,三百七十条比丘尼戒。
  4、《十诵律》论述“一切有部”根本戒律的佛教著作,其内容将戒律分为“十诵”,所以得名。后秦鸠摩罗什等译。
  5、《四分律》: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包括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从身、口、意三方面,对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做了严格而详尽的规定井对违章者制定了各种惩罚方式。后秦佛陀那舍与竺佛念共同将其译成汉语。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的基本典籍。弘一大师于一九二四年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5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很好!谢郭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佛学著述之[佛学基础]

一些基础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