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宛陵小城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1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61年7月11日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北京签订

  1961年7月11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在北京签订。同年9月10日起生效。《条约》决定双方根据国际主义原则,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一方受到武装进攻,另一方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它援助;双方不参加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行动或措施;发展经济、文化、科技合作,给予经济、技术援助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405年7月11日 郑和始下西洋

  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叫马和、马三宝,云南昆阳人。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打下云南,把刚满10岁的三宝掳进军中,后来又送给燕天朱棣,于是三宝就成了燕王府的一个小宦官。
  三宝聪明好学,有智谋韬略,又懂兵法,在“靖难”中立了不少战功。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奖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晋升三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太监是宦官中最高的官职)。
  过去说“马不能登殿”,明成祖亲自写了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三宝,让他以郑为姓,从此,便叫郑和了。
  有一天,明成祖问大臣袁忠彻:“我想让三宝率领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你看怎么样?”那时候,把现在苏门答腊以西的整个印度洋都叫“西洋”。就当时的航海技术说来,西洋是海陆险远的地方。袁忠彻想了想,说:“无论从相貌还是才能,三宝在宦官中都是没说的,完全可以胜任。”
  郑和是回族,远祖从西域来到中国,祖父和父亲都曾有过航海的经验,郑和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懂得了一些进行海外贸易的知识。所以,郑和确实是完成明成祖联络各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最好人选。
  郑和接受了明成祖的特别使命,经过充分准备,各方面都就绪之后,选定吉日,启程远航。
  公元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港(今江苏省太仓县浏河口)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郑和告别了欢送的官员和黎民百姓,登上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宝船,缓缓向东驶去。这只船队总共有208艘船,光是长44丈、宽18丈的宝船就有62艘,其中有航海技术人员、管理事务人员和翻译、医生等。
  郑和此次下西洋,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相互间的了解,发展了海外贸易。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28年的航海活动,耗尽了他的心血。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公元1433年4月上旬),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航行的归途中,病死在印度半岛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加强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是打开从中国到东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导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46年7月11日 周恩来发表严正声明

  李公朴被害  
  1946年7月11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云南省支部负责人之一李公朴,11日在昆明被暗杀。15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亦在昆明被暗杀。周恩来在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反对扩大内战与政治暗杀的严正声明》。声明指出:中国目前最严重的,一是内战,二是政治暗杀。“昆明两次政治暗杀,足以根本动摇本国各民主党派与***当局团结合作的大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79年7月11日 邓小平与大学生在黄山

  邓小平在安徽视察工作之余,登上黄山。  
  1979年7月11日,4位大学生到达黄山脚下,得知邓小平也在山上的消息后, 恨不得马上登上山顶,见到敬爱的邓小平。可警卫人员为了做好邓小平的安全保卫工作,所以,一般游人暂时被阻上山。邓小平发觉后,便指示“要让群众上山游览,不要搞得那么森严”。
  邓小平同志特意与北海宾馆全体同志合影留念,这使4位大学生感到十分羡慕。他们围上前去,请邓小平同志和他们合影留念。邓小平同志微笑着答应了,摄影记者摄下了这珍贵的镜头。
  在下山的路上,他们再次和邓小平相遇,他热情的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的是哪个专业?”他们都一一作了回答。邓小平亲切地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学生证、笔记本、旅游册,请邓小平同志签名留念,这时保卫人员刚要进行解释,被邓小平止住,微笑着说:“给大家都签个名吧!”邓小平为同学们一一签了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1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92年7月11日 邓颖超逝世

  邓颖超生前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1992年7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逝世,享年88岁。
  1982年6月17日,邓颖超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最后的要求:
  中共中央:
  我是1924年在天津成立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1925年3月天津市党委决定我转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人总是要死的。对于我死后的处理,恳切要求党中央批准我以下的要求:
  1、遗体解剖后火化。
  2、骨灰不保留,撒掉,这是在1956年决定实行火葬后,我和周恩来同志约定的。
  3、不搞遗体告别。
  4、不开追悼会。
  5、公布我的这些要求,作为我已逝世的消息。因为我认为***员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作的工作和职务也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
  以上是1978年7月1日写的,此次重抄再增加以下两点:
  1、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
  2、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我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我无任何亲戚,唯一的一个远房侄子,他很本分,从未以我的关系提任何要求和照顾。以上两点,请一并予以公布。
  邓颖超
  1982年6月17日重写
  199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吉林日报》社记者王锐赚写的专稿《家规——访邓颖超同志唯一的侄子邓光弼一家》。文中说:邓颖超生前写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到的远房侄子,就是邓光弼同志。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地工作生活在我们身边——吉林省工商银行计划处。
  邓光弼同志1948年在吉林市参加革命,一直在银行系统工作了近40年,1982年患病,1987年离休。他们1950年结婚,现有二子四女都参加了工作。她说,老邓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老实。结婚后很长时间,我也不知道他有这门亲戚,后来还是我公公来,才点破了这层“谜”。几十年来虽然邓颖超同志以及她的秘书赵炜同志屡次来信问有什么困难,但邓光弼同志和他的全家人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其实这个家庭也和全国其他任何普通家庭一样,十年动乱中,他们也曾在艰难困苦中跋涉过。
  1969年至1979年,邓光弼同志先后被下放到青沟和左家“五·七”干校。6个子女中有4名当过下乡知识青年,二女儿邓九萍在当时农安县榛柴公社集体户当了8年知青,两次抽人名额都被顶掉,是全户最后抽回来的一个。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光弼一家也从未向有关部门提起什么,因为子女们牢记父亲定下的家规——到外边一律不许说是邓颖超家的亲戚。
  几十年来,在这个家庭中,不但儿子女儿严格遵守着这条“家规”,就连他们的所有亲属都严守着这条“家规”。

·1925年7月11日《甲寅》周刊复刊
·1936年7月11日斯诺初访毛泽
·1945年7月11日昆明发生“李、闻血案”
·1960年7月11日非洲四国宣布独立
·1962年7月11日人造卫星首次播送全球电视
·1982年7月11日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张华为抢救群众牺牲
·1982年7月11日意大利获第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五十亿人口日
·1989年7月11日哥伦比亚墨西哥委内瑞拉三国集团成立
·1989年7月11日英国影星劳伦斯-奥立弗逝世
·1993年7月11日英国培育出世界第一只转基因公鸡
·1998年7月11日三峡工程水域因受洪峰影响全面封航
·1998年7月11日黑手党头目斯基亚沃内落网
·美国作曲家格什温逝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27年7月12日 中共中央改组 陈独秀停职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职。成立以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张国焘5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持中央工作。13日,发表宣言,揭露武汉国民政府叛变革命行为,并决定撤回参加***政府的***员,继续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7月23日,共产国际代表抵达武汉,建议中国***召开紧急会议,审查党的路线和政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04年7月12日 智利诗人聂鲁达诞辰
  
  巴勃罗·聂鲁达是智利当代著名诗人,他原名内夫塔利·里加尔多·雷耶斯,于1904年7月12日出生在一个铁路职工家庭里。他10岁开始写诗,13岁的时候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6岁时他在特穆哥城的赛诗会上获得头奖,被选为该城学生文学协会的主席。1921年,他赴首都圣地亚哥,在师范学院攻读法文。1923年8月,聂鲁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黄昏》。但是真正使他在文坛上成名的作品,是1924年出版的《20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聂鲁达的文学创作与世界的政治和人民的斗争紧密相关,也与他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大学毕业之后,他先后被派往亚洲、拉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任领事。他从1936年开始在马德里任职,这期间他与西班牙一些著名诗人交往甚密,其中有吉普赛谣曲的作者加尔西亚·洛尔加、拉法埃尔·阿尔贝蒂等。这些人的创作风格对聂鲁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西班牙内战爆发不久,洛尔加被法西斯分子杀害了。聂鲁达为好友的去世非常悲愤,对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深表同情。由于这个原因,智利政府免去了聂鲁达的职务,令其回国。后来,由于智利人民阵线在大选中获胜,聂鲁达于1939年重返欧洲,在巴黎任驻西班牙流亡政府的领事。
  1945年,他在国内被选为参议员,并于7月加入智利***。后来,由于智利政局发生变化,1949年2月聂鲁达逃亡国外,不久被选进世界和平理事会,并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3年,聂鲁达回到祖国。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后,曾任命他为驻法大使。
  聂鲁达在游历了南部亚洲之后,创作了长诗《地球上的居所》,抒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在任驻西班牙领事期间,他写出了著名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在1940年至1943年间,聂鲁达先后写了《献给玻利瓦尔的一支歌》、《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等很多优秀诗篇,还出版了《葡萄园和风》、《在匈牙利进餐》、《沙漠之家》等诗集。聂鲁达最著名的诗集是《漫歌集》(又译《诗歌总集》或《大众之歌》)。其中包括曾单独发表过的长诗《马楚·比楚高峰》、《伐木者,醒来吧》和《逃亡者》等。这部诗集是聂鲁达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 的最高成就,是一部拉丁美洲的史诗。聂鲁达还写过关于中国的诗,其中一首《向中国致敬》收入在1954年出版的《葡萄园和风》里。
  聂鲁达的诗语言精练,格调清新,风格独特。1971年,因为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年9月23日,聂鲁达因病逝世。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回忆录《我的生活经历》,在他去世后的1974年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884年7月12日 意大利画家莫迪利阿尼诞辰年
  
  莫迪利阿尼,1884年7月12日出生。1903年入威尼斯国立艺术学校。1906年移居巴黎,结识前卫艺术家。1917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莫迪利阿尼擅长肖像画与女性裸体画,以赋予表现力的轮廓线描和鲜丽色彩塑造风格的浮雕式人物,优美地拉长脸庞和胴体,造型雷同却个性分明。代表作有《柴姆.苏丁》(1917)、《玫瑰色的裸女》(1917)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93年7月12日 军事家李达逝世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顾问李达在北京逝世  
  1993年7月12日,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顾问李达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李达1905年4月19日生于陕西省眉县横渠区崖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5岁时就开始给地主打短工,饱受凌辱。后来先后考入西安市私立东道中学和省立单级师范学校。其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游行示威等活动。1926年考入冯玉祥在甘肃平凉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排长、连长。
  1931年12月,李达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1932年9月加入中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苏区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第六军团参谋长。参加了湘赣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曾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红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他率军团部分部队,几经辗转,冲出重围,与贺龙同志所率第二军团胜利会合。后调任第二军团参谋长,参加指挥了龙家寨、梧溪河、忠堡、龙山、板栗园等战斗,为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征途中,他先后担任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在军事方面的得力助手。1937年初,李达任援西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后兼太行军区司令员。他跟随刘伯承、徐向前等同志,率领第一二九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以袭击、伏击、阻击等战法,先后在长生口、七亘村等地重创日军。随后,他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一二九师,转战晋冀豫、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精心制定作战方案,部署战役,事必尽责。他作为刘伯承、邓小平的主要助手,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反六路围攻、反九路围攻、开辟冀南、白晋战役、百团大战、1942年夏季反扫荡、沁源围困战、安阳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李达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周恩来在重庆与蒋介石的和平谈判。在平汉战役中,他受刘伯承、邓小平之托,到***军新八军与军长高树勋商定该部起义事宜,最后促成了该军的起义。后来辅助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战场机动作战、转战豫北地区、突破黄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等战场作战;此后,他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北和闽北广大地区;随后,在贺龙等部配合下,向西南进军,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达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歼灭***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及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了夏季反击作战。1954年后,李达历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顾问。
  李达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2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13年7月12日 孙中山兴兵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

  发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  
  “二次革命”发生在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以后。这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
  但是,***领导人中,除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支持孙中山外,黄兴等多数人不同意发动革命反袁,而主张用法律解决。孙中山和黄兴的意见分歧导致二次革命迟迟不能发动。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有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于是,李烈钧于1913年7月12日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发表讨袁通电,起兵讨袁,孙中山号召的“二次革命”的战幕正式拉开。7月15日,黄兴赶到南京响应。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和四川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
  但是,“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8月18日南昌落入敌手,9月1日,南京又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的孙中山被迫又一次流亡日本,重新组织力量,准备发动新的革命。


·1906年7月12日德雷福斯冤案昭雪(图文)
·1915年7月12日台湾余清风发起抗日暴动(图文)
·1915年7月12日影星尤尔-伯连纳出生(图文)
·1917年7月12日溥仪复辟帝制结束
·1926年7月12日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
·1937年7月12日张寒晖谱写《松花江上》(图文)
·1940年7月12日英国在阿尔及利亚歼灭法国舰队(图文)
·1948年7月12日画家乔治-布拉克获威尼斯奖(图文)
·1970年7月12日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上映(图文)
·1975年7月12日英国掀起裸体飞跑热潮(图文)
·1982年7月12日不速之客夜闯英国女王寝室
·1988年7月12日钻井平台“风笛手阿尔发”号爆炸(图文)
·1991年7月12日香港发生开埠以来最大劫款案
·1991年7月12日《撒旦诗篇》日文版译者五十岚一遇刺身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