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宛陵小城

历史上的今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851年8月6日 沙俄迫清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1年8月6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紧了对我西北地区的侵略。在掠夺大片领土的同时,大规模地进行经济扩张。此前,清政府规定,西部地区禁止与俄国通商,中俄两国陆上贸易集中在边境城市恰克图一地进行。但是,沙俄无视中国政府禁令,鼓动俄商潜入中国西部地区非法进行贸易;同时以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多次逼迫清政府开放伊犁、塔城和喀什噶尔。1851年,清政府被迫同意伊犁、塔城两处通商。8月6日又签订通商章程,沙俄攫取了伊、塔两地免税贸易、设置领事、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在指定区域(即“贸易圈”)盖房、居住、存货等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这个章程,是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829年8月6日 清廷令粤海关严禁私货入口及银两外流

  1829年8月6日,(清宣宗道光九年七月已亥)清廷申令粤海关严禁私货入口及银两外流。其时,以英国商人为主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外流日益严重。道光十七年(1837),御史朱成烈上奏称:广东海口每年外流白银3000余万两,福建、浙江、江苏各海口不下1000万两,天津海口达2000余万两,共计外流6000余万两。自嘉庆以来,清廷虽曾多次禁令白银外流,可是却禁而不止,且愈演愈烈,其原因是自乾隆以来,清廷吏治F•B,贪官污吏利用鸦片走私贸易大发横财。据黄爵滋统计:自道光三年(1823)至十一年(1831),平均每年漏银1700万两。自十一年至十四年(1834),平均每年漏银2000余万两。自十四年至十八年(1838),平均每年漏银达3000万两之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45年8月6日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总统杜鲁门和美国政府想尽快迫使日本投降,也想以此抑制苏联,于是杜鲁门决定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等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原子弹。在此之前,美国、英国和中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早晨8时整,3架B-29美机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这时很多广岛市民并未进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机。在此以前,B-29已连续数天飞临日本领空进行训练,但这一次的3架飞机中,有一架已经装上了一颗5吨重的原子弹。此时正奉命来轰炸广岛。
  9点14分17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了。60秒种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这时飞机作了一个155°的转弯,俯冲下来;一瞬间,飞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远离爆炸地点。45秒种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马上沦为焦热的火海。
  原子弹爆炸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10亿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形成的狂风,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心极点影响下的人和物,象原子分离那样分崩离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间被烧毁的男人和女人及儿童的残骸。更远一些的地方,有些人虽侥幸还活着,但不是被严重烧伤,就是双目被烧成两个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当时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但是,广岛的悲剧并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后通牒,即无条件投降。他们竭力掩盖广岛事实真象,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但8月8日,日本从苏联领导人那里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停的建议已失去一切根据。苏联政府遵守对联合国的义务,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对日宣战。就在苏联出兵这天的上午11时30分,美国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长崎全城27万人,当日便死去6万余人,从而酿成了广岛以来的又一次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6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863年8月6日 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被害

  1863年8月6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杀害于成都,年34岁。
  石达开(1830年生),广西贵县客家人,地主出身。自幼喜读书,胸有大志。因受土著地主排挤,乃入拜上帝会,为贵县会众首领。金田起义后,领左军主将在永安封翼王。太平军由武昌东下,任前线指挥,迭克九江、安庆、南京。定都天京后,出巡安庆,设官安民,政绩颇佳。1854年西征军失利,即受命主持军务,在江西湖口痛歼湘军水师,夺回武昌,始扭转战局。次年进军江西,克五府六十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使太平天国在皖赣鄂三省基地联成一片。1856年率师救援天京,大破江清大营,复西上援武昌。9月“杨韦内讧”即回天京,遭韦昌辉迫害逃出天京,誓师讨韦。1856年11月回京提理政务,深得天国军民拥戴,但遭到洪秀全为首的洪氏集团的猜忌、挟制,“终疑之,不授以兵事,留城中不使出”,以至阴图谋害。为免杀身之祸,石达开于1857年5月被迫离京出走,并带走十几万精锐之师,数年间转战于东南、西南各省。1863年5月在四川大渡紫打地(今石棉安顺场附近)被清军包围,6月13日乃入清营谈判,在洗马姑被诱执,全军将士被骗缴械后全遭杀害。石达开于25日解至成都。他在敌人面前,“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气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之语。”8月6日被凌迟处死,“临刑之际,神色怡然”。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有杰出的军政才能,“文武足备”,深得人心。定都天京的胜利进军和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时期大好局面的开创,石达开都有重大贡献。但是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的遭遇却是一个历史的大悲剧。尽管他们出走是被迫的,而且仍然保持太平天国的旗号和坚持反清斗争,但此举客观上毕竟使太平天国力量遭到严重削弱,陷自己于不义;大渡河前幻想“舍命以全三军”,轻信统治者的允诺,结果先自己解除武装,客观上方便了敌人对太平军将士的屠戮。石达开的才能和品质,使他在太平天国领导人中成为最博得人们同情的人物。因此,他被害后,四川民间还长期流传着关于石达开没有死,被扣押的是与他像貌酷似的养子,若干年后,还有人遇见过隐居四川的石达开等等之类的传说,足见民间对他的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15年8月6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占领华沙
  1915年8月6日,德军击溃了俄军的防线,夺取了内外要塞, 今晚占领了华沙。
  一份俄国官方公告说,部署在俄帝国第3大城市波兰首都华 沙的军队奉命撤过维
斯图拉河没有受到攻击。做为一个防御策略, 俄军将河上的桥梁全部炸毁。俄军在
撤退之中已将军事装备和其 它军用物资运出华沙。
  在争夺占领首都华沙过程中,双方展开激烈战。巴伐利亚军 队组成德军先遣
军,同俄军展开几次激烈交锋。
  华沙的沦陷显然削弱了俄军在东线中部地段的地位,这一地 段有4支德奥军队。
俄军向所有这4支军队反复发起反击,但只是 拖延了他们的进程,并没有阻止他们。
德国人声称俘虏了俄军大 批士兵,中立国的观察家还报道了俄军战俘的一些变节行
为。
  同时,在东北部又一个潜在的军事危险任威胁着俄军。德国 将军冯-比洛正沿维
尔纳-彼得格勒铁路向德林斯移动,首都处于 危险之中。



·1926年8月6日妇女第一次游过英吉利海峡
·1926年8月6日张宗昌枪杀林白水
·1930年8月6日中共成立指挥全国武装暴动的最高机构
·1931年8月6日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开始
·1932年8月6日最早的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创办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杀害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图片集(一)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图片集(二)
·1945年8月6日广岛原子弹爆炸图片集(三)
·1952年8月6日新中国财政首次实现收支平衡
·1954年8月6日中国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1978年8月6日教皇保罗六世逝世,继任者仅在位33天
·1980年8月6日我国人造血液的研究在上海获得成功
·1981年8月6日美国航管人员罢工
·1986年8月6日使用人工心脏时间最长的病人逝世
·1990年8月6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性文明调查结束
·1997年8月6日“微软”与“苹果”宣布合作计划
·1997年8月6日韩国一客机坠毁关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7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UploadFile=080706s_1123368190.jpg][UploadFile=240_080705_1123368221.jpg]
被朱榕基痛斥为“豆腐渣工程”、“王
八蛋工程”的粗制滥造的九江城防堤坝
  1998年8月7日13时左右,长江九江段4号闸与5号闸之间决堤30米左右。洪水滔滔,局面一时无法控制。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市区内满街都是人。靠近决堤口的市民被迫向楼房转移。经军民三昼夜的奋战,10日堵口围堰合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7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04年8月7日日俄在我国辽阳、旅顺展开争夺战
·1919年8月7日孙中山辞去政务总裁一职
·1924年8月7日婚外两性关系引起许多恶性事件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召开
·1938年8月7日表演艺术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
·1939年8月7日美孚石油公司获准开采阿拉伯石油
·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泰戈尔逝世
·1942年8月7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开始
·1949年8月7日梵蒂冈确信发现了圣彼得骨骸
·1952年8月7日中央与地方机构大调整
·1960年8月7日卡斯特罗将美在古巴全部财产国有化
·1971年8月7日中国政府声明反对召开核大国会议
·1985年8月7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拒绝给特纳收购
·1994年8月7日国画艺术大师刘海粟辞世
·1997年8月7日铁英、黄纪诚犯受贿罪被判刑
·1997年8月7日翁霍担任柬埔寨第一首相
·1998年8月7日九江市长江大堤决口
·1998年8月7日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遭汽车炸弹袭击
·1998年8月7日残害印尼华人的暴行遭谴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病逝
[UploadFile=272_080847_1123454817.gif][UploadFile=272_mlf_13_1123454830.jpg][UploadFile=272_mlf_36_1123454841.jpg]梅兰芳,名澜,字浣华,原籍江苏泰洲(今改为县),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京剧梨
园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 是“同光十三绝”之一,著名旦角演员;他的父亲梅竹芬
早年演老生,后演小生,最后改青衣,生前也是颇有名气的旦角演员 。梅兰芳从小
受到京剧的熏陶,拜了不少名师,他8岁就登台演戏,20岁已蜚声南北,25岁出国献
艺。他1919年至1 935年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第一个把中国的京剧艺术传
播到海外去,成为饮誉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
  梅兰芳一生成就蜚然,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演过的京、昆剧,包括主演和配
演,总数不下200出,粗略统计 ,他一生演出过的剧目130多出,他所演的剧目中有
传统的,改编的和新创作的,有时装新戏,也有古典歌舞剧。从角色行 当看,有青
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也有反串小生等行当,梅兰芳一生经常演出的代表作
《宇宙锋》,早年到中年不断演 出的代表作《贵妃醉酒》中期演出的代表作《霸王
别姬》、《洛神》、《抗金兵》,中晚期演出的代表作《生死恨》,新中国 成立后
编演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等11出保留剧目,是梅氏演出本的精华,也是中国京剧
艺术的精华。
  梅兰芳演出的剧目题材多样,剧情精美,梅兰芳在剧中无论是扮演悲剧角色,喜
剧角色,宫廷贵妇,巾帼英雄,大家 闺秀,时装女子,神话仙女等等,都给人赏心
悦目的感觉。凡是看过梅兰芳那热烈而动人的演出场面,都会过目而不忘,被他 的
艺术魅力所陶醉,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梅兰芳一生不断探索,勇于革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从剧本、表演、唱腔、舞
蹈、化妆,音乐伴奏、灯光设计 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尤其是在创编古装新
戏上,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的创新。他把中国古典舞蹈中 的轻歌
曼舞吸引到京剧中来。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的形式上作出了杰出的贡
献。
  梅派唱腔是梅派艺术的精髓。梅兰芳继承了王派创始人王瑶卿将青衣、花旦揉合
在一起的传统,创造了甜润、平 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他一反过去青衣“抱着肚
子傻唱”的旧传统。创造了歌舞并重的新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 功绩在
于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
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 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梅兰芳
不但在唱腔理论上有不少建树,他还在新编古戏里,创新了大量的新腔,如在 《太
真外传》里创造了反四平的新腔;《三娘教子》里创造了反西皮二元;在《霸王别
姬》里把南梆子的速度放慢,唱成三眼 板。由于节奏舒缓,腔调优美,成了脍灸人
口的著名唱段,至今流传不息。他打破青衣不能唱南梆子的旧规。为旦角闯开一条
新路。晚期的梅腔,更多地使用装饰音,使唱腔达到又甜美又深厚,刚柔相济的妙
境,梅兰芳精心研究旦角的唱法技巧,很注 意起唱时发音要自然,结尾时收得委
婉,使人听起来余味无穷。他提倡:颠、挑、滑、康、刚、柔、起、落、轻、重、
顿、断 、颤、连的14种唱法技巧。他还善于吸收京韵大鼓等其他剧种,其他行当的
唱腔为已所用,使自己的唱腔既丰富又有新意, 人们评价梅兰芳的唱腔“无腔不
新,又无腔不似旧”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具有轻歌曼舞的古典美。他的重要贡献
是,从古代 诗歌、绘画、雕塑、武术及各种表演艺术的精髓中,在他的古装戏中创
编大量的舞蹈,把传统舞蹈的轻歌曼舞引进京剧旦角艺 术中来。如《嫦娥奔月》的
花镰舞,《西施》的盘舞,《天女散花》绸舞,《黛玉葬花》的花锄舞,《太真外
传》的拂尘舞, 《廉锦枫》的刺蚌舞,《霸王别姬》的剑舞,《洛神》的仙女舞等
等,这些舞蹈轻盈入画,优美绝伦,蜚声中外,被日本人称 为“梅舞”梅舞可以在
情节极少的情况完全以舞蹈动作造出意境美,《天女散花》舞蹈动作优美,加上典雅
的词句,优美的唱 腔,使人完全陶醉在古典美的歌舞声中《霸王别姬》双剑翩翩起
舞,令人好不惊叹,《洛神》中美妙的身段和舞蹈,天上仙境 ,抒发出浪漫主义浓
郁气氛,大大增添了诗情画意的色彩。梅兰芳轻歌曼舞的舞姿,配上那优美的唱腔,
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 的古典美。梅兰芳出场亮相,尚未开口,观众就会被他那雍容
华贵的丰采所吸引。全神贯注留心他一举一动。这样的舞台效果 只有大师级的艺术
家才能创造出来。
  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是中国京剧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以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艺术
实践,为京剧艺术的继承、革新、发 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的旦角艺术不但影
响了同时代人,也影响了下几代人;既影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 戏
剧艺术的发展。梅兰芳的艺术美跟他的人品美密不可分。他在日寇占领上海和香港时
期,蓄须以明志的事迹人所共知。他的 做人风范长存,他性格随和,彬彬有礼,谈
吐文雅,尊敬师友,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同行相亲,深广的文化修养,关心弟子
,爱惜人才,在艺术界传为佳话。
  梅兰芳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一生三次访日本,二次访苏联,一
次访美国。梅兰芳前两次访日取得了 圆满成功,日本评论界一致认为京剧具有形式
美和象征美。梅兰芳访美使美国人民大开眼界,破除了西方人对中国戏剧所持的 错
误观点,培养了一些洋戏迷。梅兰芳在美国播下的京剧种子,经过半个世纪,现已开
花结果。梅兰芳的访苏应视为中苏两国 文化交流新的里程碑。前苏联著名艺术家斯
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梅兰芳的三国之行 ,
为在海外传播京剧艺术作了开路先锋,影响极其深远。使中国京剧艺术在世界艺苑中
独一无二,已为任何国家民族的艺术无 法取代。

·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竣工
·达斯汀-霍夫曼出生
·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法国四名著名人物被维希政府逮捕
·黄植诚驾机起义回归祖国大陆
·金大中被绑架事件发生
·旅美华人抗议迫害印尼华人暴行
·梅兰芳病逝
·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诞生
·美国4万名三K党党徒举行示威
·美国人质约翰-麦卡锡获释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
·日本心脏移植手术引起震惊
·日军攻陷衡阳,在衡阳烧杀淫掠
·苏联对日本宣战
·讨袁军与北军在南京血战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共土改政策向富农让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9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632年8月9日 英国哲学家洛克诞辰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又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之一。
  洛克于1632年8月9日生在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小土地所有者,做过乡村律师,是一位清教徒。在内战时期,他的父亲参加过克伦威尔的革命军队,是议会的支持者。在这样的家庭中,洛克从小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洛克在14岁以前没有进过学校,他的启蒙教育是父亲独自进行的。1646年洛克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学校,1652年,他进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但是牛津的生活使他失望,学业上所获甚微。烦琐哲学家们的“文字游戏”使他不耐烦。当时,牛津大学尚未取消对清教徒的约束,更使他感到压抑。在这样的情况下,洛克用大部分时间攻读经验科学方面的著作;与波义耳、牛顿等科学家的结识和交往,使他对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与此同时,洛克也潜心研究培根、笛卡儿等人的著作,并极为关心宗教和道德问题,初步形成了他关于宗教宽容思想的基础。
  1665年,洛克做了艾释黎勋爵的秘书、医学顾问、私人代表和家庭教师。1672年,艾释黎担任商会主席和英国大法官,洛克因此更深入地接触到政治事务。1679年洛克返回伦敦,参与了议会试图开除天主教徒约克公爵所引起的政治斗争。
  1689年2月洛克在乡下休养。但闲适的乡村生活并没有消磨洛克的事业心,他密切关心着政治和社会动态,把隐居作为从事著述的大好时机。在两年时间内,洛克连续发表了《论宽容异教的通讯》、《政府论两篇》、《人类理解论》、《人类悟性论》等著作,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构成了一个关于哲学、政治、宗教、伦理思想的完整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9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今天

1978年8月9日 我国与利比亚建交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意为“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位于非洲北部。面积175740平方公里。人口440.5万(1995)。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首都的黎波里。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其他还有铁、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矾土等。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除炼油工业外,还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发电、采矿、纺织等工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等。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1995年人均国民收入约4472美元。主要出口石油,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等。古代利比亚居民是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和图布人。公元前7世纪左右迦太基人入侵。公元前201年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入侵。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攻占。1912年10月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被英、法占领。二战后由联合国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国。1963年4月15日改国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现称为伟大的九月一日革命节,即国庆日)以卡扎菲为首的军人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2日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起使用现国名。1978年8月9日同中国建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