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312|回复: 2

敦煌大盗小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2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 英国人。原籍匈牙利。早年在维也纳、莱比锡等大学 学习,后游学牛津大学和伦敦 大学。1887年至英属印度,任拉 合尔东方学院校长、加尔各答大 学校长等职。在英国和印度政 府的支持下,先后进行三次中亚 探险。第一次中亚探险(1900- 1901)主要发掘和田地区和尼雅 的古代遗址,其旅行记为《沙埋 和田废址记》(Sand-buried Ru- ins of Khotan, London, 1903), 正式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 (Ancient Khotan,全二卷,1907)。第二次探险(1900— 1908)除重访和田和尼雅遗址外,还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深 入河西走廊,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又走访 莫高窟,拍摄洞窟壁画,并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 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其 旅行记为《沙漠契丹度址记》(1912),其中有敦煌骗宝经 过的详细记录;其正式考古报告为《西域考古记》(1921), 至五卷。第三次探险(1913-1915)又重访和田、尼雅、楼 兰遗址,并再次到敦煌,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 件敦煌写本,还发掘黑城子和吐鲁番等地遗址,其正式考 古报告为《亚洲腹地考古记》(1928),全四卷。还著有《在 中亚的古道上》(1933),对二次探险做了简要的记述。 1930年,拟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被南京政府拒绝,其所 获少量文物,下落不明。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敦煌等地出土 文物和文献,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 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在 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藏品由各科专家编目、研究, 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本人除上述考古报告和旅行 记外,还编著有《千佛洞:中国西部边境敦煌石窟寺所获之 古代佛教绘画》(1921)一书。其论著全目见《东洋学报》第 33卷第1号。其生平事迹详见米尔斯基(Jeannette Mirsky)著《考古探险家斯坦因爵士传》(1977)。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大盗小传

蒋孝琬(?—1922) 湖南(一说湖南湘阴)人。斯坦团记其字“yin-ma”,汉字 不明,或称“蒋资生”,俗称“蒋师爷”。清光绪年间去新疆, 在县、州行任师爷。光绪十五年(1889)后,一直在新疆莎车 衙门任职。三十二年,斯坦国第二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由 英国政府驻疏勒(今新疆喀什)代表马继业(George Mac artney)介绍,蒋氏以助手身份与斯坦因同赴敦煌,同时教 斯坦因中文。他协助斯坦因处理庶务,疏通关系。帮助斯坦 因诈骗到王道士保管的藏经洞经卷及佛画,记录和整理一 路考古所得的资料,这些资料成为英国翟林奈及法国沙畹 整理和研究斯坦因收集品中汉文材料的基础。光绪三十四 年,受聘为英国政府驻疏勒总领事馆中文译员。1913年,斯 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进入新疆,蒋氏因病未能陪同,推荐一 李姓师爷与斯坦因同行。1915年斯坦因携窃取的五百七 十余卷敦煌写本带回疏勒,蒋氏为之整理,后来马伯乐的 编目考释工作多得益于他的初步整理。卒于任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敦煌大盗小传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 法国人。早年在法国政治科学学院、东方语言学院等 处学习,后往越南河内,学习并供职于印度支那考古学调 查会,即法国远东学院,曾数次奉命往中国,为该学院购买 中国古籍。1904年回法国。 翌年,由“中亚与远东历史、 考古、语言及人种学考察国 际协会”法国分会会长塞纳 (Emile Senart)委任为法国 中亚探险队队长,与测量师 瓦扬(Louis Vaillant)和摄影 师努瓦特(Charles Nouette) 一起,于1906年至1908年 间进入新疆丝绸之路北道, 发掘巴楚、库车等地的佛教 遗址,并深入敦煌莫高窟,对 全部洞窟编号,并抄录题记、摄制大量壁画照片。因伯希和 能操汉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献,在取得王道土的同意后, 将藏经洞中的遗物全部翻阅一遍,重点在于选取佛教大藏 经未收的文献、带有题记的文献和非汉语文献,廉价骗购 走大量的藏经洞文献中的精品和为斯坦因所遗的绢画、丝 织品。这些收集品运到巴黎,写本部分入藏法国国立图书 馆东方写本部,绢画、丝织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馆。探险结束 后,伯希和经中国内地回河内。1909年,为采购汉籍,携 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经南京、天津到北京,出示给在京的 中国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和日本文求堂书 店主人田中庆太郎。伯希和在敦煌时,将重要的发现用书 信的形式报告给塞纳,后编为《甘肃发现中世纪的文库》 (Une bibliotheque medievale retrouvee au Kan-su)一文, 发表在《法国远东学院院刊》(BEFEO)第8卷3、4期 (1908),陆翔的汉译文题《敦煌石室访书记》(载《国立北 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5期,1935)。伯希和回法国后,曾编 制所获部分敦煌汉文写本的目录(Catalogue de la collection de Pelliot manuscrits de Touen-houang,罗福 苌译载《国学季刊》第1卷4期、第3卷4期;陆翔译载《国 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7卷6期、第8卷1期),将所摄敦 煌壁画照片,编为《敦煌石窟图录》全六册(1920—1924); 并和高梯奥(R.Gauthiot)合作,刊布粟特文《佛说善恶因 果经》(1920—1928);与羽田亨合作,刊布汉文《敦煌遗书》 (1926)。并且在其所主编的《通报》杂志等书刊中发表大 量的研究论文。此外各科专家研究他带回来的敦煌文献 的成果,形成《伯希和中亚探险队从刊》。伯希和去世后,法 国学者编辑《国立图书馆藏伯希和探险队所获文献资料丛刊》和《伯希和 探险队考古资料丛刊》,整理伯希和带回的敦煌和中亚资料,其中包括 《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伯希和的遗稿由其弟子编辑为《伯希和遗稿丛刊》 (Oeuvres Posthumes de Paul Pelliot),已出版的有《元朝秘史》、《金帐 汗国历史注记》、《马可波罗游记诠释》、《卡尔木克史批注》、《西藏古代史》、 《中亚及远东基督教徒研究》等。但仍有许多未发表,其目录见日本《史学杂志》第 89编10号(19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