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清凉界主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觉问意,谓佛说至此,种种方便,至矣尽矣,吾辈今得修佛,已得开悟,进修自易,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见诸净观法门,不知所择,究从何法先下手加行乎?若无决定,则心无安处矣,愿再赐广大开示,以臻圆满。
  佛首说无所谓正法像法末法,众生具大乘性者,皆可修入,先正信佛所已说之秘密大圆觉心,种种修法,随机思察自己之根性,于无他事因缘时,即可设立道场,约会伴侣,立一期限,克志加功,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就事因缘,择定一期,于其时,身心内外净洁,如佛在时,当正思维,若在佛灭后,则立形像,同一心想目存,生正忆念,如佛常住,引心入观,自性真身,与佛同一常住不灭,并庄严道场,悬诸幢幡,三七日内,稽首十方诸佛,恭敬称名,请佛赐加护持,为我证盟,我今悔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如是诚求,过三七日,自得身心泰然,感应道交,摄念归一,打成一片矣,此即善境界也。若其时适逢夏首自咨时,则不必定取声闻乘修法,拜住持和尚,和合徒众而行,可迳于佛前陈词,谓我某甲,求入如来地,修寂灭行,我今以心性为安居,不以形界为安居,故圆觉即我伽蓝,根尘无染,身心安居,所缘既寂,内性平等,涅槃自性,本无系属,于三月内,愿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安居觉海,念念无间,不依声闻小法而求无上妙觉,故不系徒众云云,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若道场已满,而小乘夏限未终,亦不必定取小法继续再修,可随意他往而无碍矣,故末世修行人,求菩萨道者,非彼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
  次说众生修三观法,谓修止者,从观空入,亦如前之安居,先取至静,不起思念,至静极时,便圆觉显现,由一身觉,通至一世界,其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无不悉知,如是通至百千世界,无不遍知,但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若诸众生修观者,从幻观入,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皆以大悲为本,种种法门,勤苦渐修,证得三昧,即起度生大用,前为证体,此为功用,自能薰习成种,广发大愿,但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若诸众生,修禅定者,从中观入,先取数门,此即数息六妙门等,调息静心,了了觉知,心中生住异灭等相,头头是道,由宴坐照觉起,乃至四威仪中,无不分明了知,渐进而通于百千世界,即一滴之雨,犹如目睹,其得受用如是,但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以上即为初修三观方便,若众生能一一遍修,勤行精进,是人即是现世如来,若末世钝根,所修不成,则由往昔业障所覆,此业障者,即憎爱嫉妒谄曲卑下诸心,当勤忏悔,希望断除,力图向上,于此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只要心不放逸,渐次深入,自得印证,所谓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矣。
  此分表修行人,只要发心,即生定可成就,若信愿不坚,佛亦无法度之也。
  除此三法,终不能成就大觉,凡多闻或解义者,徒取文字,终难证入。
  钝根人,先除粗分习气,而入门之初步。一憎爱二见,为自心最厚之根本障;二嫉妒,为对人之恶习;三谄曲,谄者心必浮活,行必卑劣,曲者心不平直,行则迂细,于人我见,计较深刻,必不能发大心,此习不除,则大门不开,欲求登堂入室,不亦难哉。
  此观不成,更习他观者,言观空假中也,行者惟怕不观,观则无有不成,此即起用,故未修前,发心难,既修后,起大悲心难,发大悲心后,得方便难,惟有般若,可以大之圆之。故此分为圆觉菩萨说,无可再说矣,观止矣。
  【饶】 富足也。
  【伽蓝】 道场也。
  【幡】 幢幡。
  【华】 华幔。
  【摄念】 收万念归空寂也。
  【比丘】 和尚,乞士也。
  【比丘尼】 女尼也。
  【优婆塞】 近事男亲近比丘者。
  【优婆夷】 近事女亲近女尼者,此四众皆名曰僧。僧者众也,非专指比丘也,小乘局于二众,大乘道俗俱沾,皆平等也。
  【踞】 居处意。
  【钝根】 泥于小法不合大乘法器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数,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贤善首问意,谓如是不思议事,至此直已无可言说,但不废假名,使后人亦得依据奉持,功德性空,但护持流布,自不可少,无为不离有为,不住有为,斯真无为,功德名字,立亦无碍也,佛故许之。
  佛首说一不空,谓如来无所说,此即是说,一说即是多说,一佛即是万亿恒沙佛,岂但佛而已哉,生佛平等,三世如来,无不同体,约文字经,则系释迦世尊所说,与余佛何关,约法身圆觉言,则凡具佛性者,皆同此守护,由菩萨成佛,由发心至觉位,因地法行,亦必依此为据,诸经十二部,穷源彻理,终不离此正法眼藏,向上直指,只一只眼,故曰清净眼目。依体言,是经乃圆顿密藏,故曰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依用言,是经为顿教大乘,契机了义,合圆觉三昧秘密之主,大日经称秘密主是也。欲证如来地,其境界如何,惟此经决定之,欲证如来不变之藏,而起差别之用,亦惟此经了之,悟此即是奉持。是经乃证后相通相印之经,惟佛与佛,乃能证知,凡显种种无明贪爱之境,如来称性而谈,无不穷尽,若诸菩萨依此修行,渐至佛位,即末世众生,或非顿根者,亦无不摄受,如大海不让小流,下至蚊虻,饮此法水,无不解脱。虽七宝布施一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闻此经典一句义,虽教化百恒沙众生成罗汉果,不如宣说此经半偈,若复有人,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当知是人已尽恒沙佛所种诸善根,不得更以初学论,说三大阿僧祇劫也。
  次说汝等善男子,当于末世时,护念此修行者,勿令魔扰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也,言必示以正法,令其人勿起生死见而起魔障,或横生所知见而成外道,因地不正,果地无得,必至恼乱而自退屈,可知灵山一会,至今确然未散,今日圆觉道场客,正是当年会上人,勉旃。
  尔时便有无数金刚眷属同发心守护此修行人,此言金刚乃坚固义,具坚利明之三德,凡能持此决定大乘者,其人即已金刚成就,无灾障者,无五障也,无疫病者,无四相四病也,财宝丰足者,得道而肥也,常不乏少者,妙门无量也,永无退转,即是晨夕守护也,修行人既有诸佛菩萨之所护念,自得金刚力士为彼守护,不必定分人我耳,故下有大梵天,二十八天,扩国四天王,及十万大力鬼王等,同此发心也,如是圆满广大最胜之经,蒙佛开说,九界众生,有不皆大欢喜而信受奉行者乎。
  信受不奉行,非真信受,以奉行即是信受也,信佛者此,受于佛者亦此,而我奉行者亦此,感应道交,是真信受奉行者,但此指何物乎,能离佛离经一反观乎,倘不明此物者,不名大欢喜也。
  【流布】 传于后世也。
  【眼目】 正法眼也。
  【蚊虻】 蚊虫也。
  【偈】 梵文例以四名为一偈,言一行也,半偈即二句,为半行也,非另有四句偈也。
  【尼蓝婆】 金刚名,其义未详。
  【吉槃荼】 食人精血之鬼王。
  【一由旬】 十余里之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2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总抉
  如来说法,所谓圆音者,谓说者应机而施,于法无不圆满周密,闻者无不心领神会,随机而启,得大明悟也。此经说法,系就最高处落墨,最究竟处下手,先说体,后说用,先言本来,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病,但无始来,不知何时染病。次言病状,次言治病法,再次言药病,以及求医方法,最后仍归到本来,令人证悟自己圆满觉性,如是如是。
  初分婆伽婆入三昧正受,见众生清净觉地,本际同一平等圆满,了斯义者,有同见同行之十二上首菩萨,乃至十万人俱,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即此便是圆觉道场矣,正不必再启此一幕幻剧也。然而座中有未彻悟者,悟有深浅者,欲流布于后末世者,不得不再请伸说,说必再三启请,为重法故,于是二字,乃承上启下之词,开示种种法门,而各菩萨之咨询,亦随机而请,先后不紊,说者问者闻者,无不圆合,此其圆音欤?
  文殊启请之旨,为修行法门,不外理悟事证,而成佛因地法行,从何下手,如何远离诸病,不堕邪见耶?
  佛谓无上法王,即是圆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皆由此而得波罗蜜,此法惟菩萨方可教授,非二乘所明。至于一切如来因地法行,无不依圆照清净觉相而断无明,无明断,方成佛。所谓无明者,非实有体,众人执妄,认幻为真,故有轮转,此名无明,若要顿出生死迷梦,在一知字,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是故作造成,以本性元是空寂,本来不有,所以知觉如幻如虚空。但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都不著,斯是净觉随顺,以因地本同虚空故,不动故,无起灭知见故,究竟遍满故,末世众生,依此而修,则不堕邪见,此极言其未病前本来面目也。上上根人一闻于耳,即已彻悟,但中下根人,于正病时,应如何修乎?既知身心是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幻性若尽,则无有心,谁为修行而永离诸幻,得解脱耶?此普贤问意也。
  佛谓一切原是幻,但种种幻化仍从如来圆觉妙心所自出,一切幻法,似有生灭来去,觉心始终不动,只要远离幻境,惟远离之念,亦是幻境,念上之念,无非是幻,要无所离,即除诸幻。然而非断灭也,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觉知,即非断灭,依此而修,乃能永离诸幻,此以觉慧破幻无明之法也,但幻又如何离法,如何下手,如何以事合理,普令圆证乎?此普眼问意也。
  佛谓如欲净圆觉心,应当正念,即是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取静室,得良伴,存心思维,再起三摩钵提,观自身四大之幻,观自心缘影之幻,一切幻灭,而非幻不灭之常性显露,由体起用,先由对治入手,次入无所对,再入无能对,能所两空,幻心影灭,十方清净,根身器界,无不清净。诸法清静,是名实相,由此一身多身清净,一世多世清净。清净者,不动也,遍满也,以不动遍满故,即是无坏无杂,此是已成就者,已成就故,即不受一切法所拘,其光圆满,无憎无爱,亦无修与成就,恒沙佛世界,亦如空华之乱起灭耳。层层打开,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既知是梦,则生死涅槃,无起灭来去得失取舍等幻相矣,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故。今言修者,亦不过如是如是而已,连说七个如是,意味深长,岂可言表。然而众生本来成佛,何以复有无明耶?成佛而有无明者,即今一切如来,异日亦必再有无明矣,应如何启秘密藏,得决定信乎,此金刚藏之问意也。
  佛言一切世界之始终生灭,众心之相续取舍,种种都是轮回,以轮回心辨别圆觉,连圆觉性亦同此轮转矣,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不知谁止谁动。汝心未净,以不净心,观佛圆觉,始终糊涂,故生此惑,不知空华虽生灭,空性无坏杂,无明之有无,与觉性无关,众生如金矿含砂,砂销金现,金本来有,不因销而有,不应说本非成就,及既成金,不再转矿,佛故不再起无明矣。以声闻境,尚难测知此意,何况凡夫以思维心,测不可思议之圆觉乎?故惟先断轮回根本,开大智慧,则一切皆破,若以妄心分别,正同空华结空果,多诸巧见,无有是处。非正问云,此极言圆觉本体不动,非关无明之有无也,然而销金之法究如何,欲断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入世度生,究有几种方便,此无上知见,又如何圆悟,此弥勒请问意也。
  佛言一切众生轮回起病之因,只一爱字,由事爱入分段生死,理爱入变易生死,造此六道之业,及知爱不可有,弃爱乐舍,此亦是爱,皆非圣道。至于菩萨,以度生大愿,故入生死,种种方便变化,非贪欲之生死也,末世众生,能舍一切欲爱,自能证清净觉,若论觉性,本无差别,以贪欲故,遂分五性: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如得善友,得闻正法,根无大小,一体成佛,汝等当发大愿,愿住佛圆觉,求善知识,勿值外道,依愿修行则登大圆觉妙庄严域矣。此极言断爱见即断生死,但究竟如何断爱,还请重宣以明所证得之差别,令之渐入,此清净慧之问意也。
  佛言论圆觉性,本体不因五性而有差别,惟性随缘起,假分有五,于实相中,众生菩萨皆是幻化,只因众生迷倒,未除一切幻化,于妄功用中,显此差别耳,众生执我,妄取五欲:五欲者,财、色、食、名、睡也。遇善友开示,即知此生,空自劳虑,此初觉之觉,虽是净解,亦自成障,故不自在,此凡夫之觉境也。菩萨既觉矣,尚有觉见,觉见为碍,亦不自在,此未入地菩萨之觉境也。及至明了,有觉有照,都是障碍,如能常觉不住,能照所照皆寂,如标指月,不复执指,诸碍已灭,此入地菩萨之觉境也。及至圆通不二,游戏自在,了无挂碍,等同虚空,此如来之觉境也。汝等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妄念,于妄念来时,亦不著意息灭,任运自然,不加分别,无分别,则无能知,所知自寂,真实如何,亦可不必再辨耳。闻此法门,能不惊怖,是真觉境,然此等人,已曾供养无量数佛,植众德本,可谓已成就一切种智者矣。此极言妄功用中,显此差别,但因缘不同,随方各异,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约有几种耶?尚求佛开示方便法,令速证入大圆觉海,此威德自在之问意也。
  佛谓一切法,同体平等,不论圣凡,修行法门,无非智悲双运,离相除见,实无有二。若言方便,种种随顺,数则无量,然必先明悟圆觉本性而后可修,即悟后正修是也。约有三种:一者修止,由静极而发慧,念澄觉现,自觉种种尘扰烦动而灭之,内发寂静轻安,如镜明影现,内外交彻,所谓恒沙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也;二者修观,诸菩萨以净觉心,知一切皆是幻化,即以幻除幻,开化幻众,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此幻观,随起随弃,如土生苗,苗生米谷,及有收获,苗土皆弃是也;三者修禅定,直证心田,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内发明照,超然无碍,如金器之锽然发音,不相留碍,便得寂灭轻安是也。此三法门,趣入圆觉,最为亲切,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无不依此修证矣,此言修行法之纲领,然此三门究如何修乎,应专修乎,齐修乎,抑有先后方便乎,请再开示,此辨音之问意也。
  佛谓论本体,原无能修所修,惟依幻修幻,约有二十五种定轮,或单或齐,或先或后,或圆修三种。可至诚忏悔,求佛加持,将二十五轮各安标记,随心取一而修,以期专一。此三法,皆属禅定云,此根本已得,大事已明,但习气仍在,此一大关键,为悟后正修之门,习气即是业障,如何而可扫荡净尽耶?此净诸业障之问意也。
  佛谓病根只在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微细之法见,仍属是我,如眼中有一粒砂子,即不名净,并且愈勤精进,愈增诸病,粗分之病为谄曲嫉妒,细分之病为妄起所知,故必断我相我见,使一切寂灭,方入清净觉海,但必求善知识云。此分说众生病根,深入骨髓,非以药治之不可,但多药又成为病矣,后末世只知修而不知修时所得之病,则将求何等人,修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此普觉问意也。
  佛谓当求正知见人,所谓正知见者,在其人之意境则不在外相,伊虽游戏自在,示有诸过,却可方便度众,非具慧眼,不能认识,否则失之交臂矣。见如是人,当不惜身命以供养之,不可因其亲我而喜,疏我则怨也,能如是,则可接近得益,而善知识者,先应离作止任灭四病,以此四法,法而非病,在初不可不用,用之过当,则死执不化,复又转为病矣,末世众生,以憎爱二见未净,我相不除,不能解脱,故当发平等大悲心,愿度尽众生使皆成佛,而我不着度生之念,方不堕邪见矣。佛说至此,一切修法,可称周至。但修此三观之前,以何加行为先,使之圆修乎?此圆觉问意也。
  佛谓此可克期决定以修成之,可自立限期,不必依小乘仪轨,自在修习,切不可执取小法,自得圆通,如所修不成,必因夙障。仍当忏悔,除憎爱嫉忌诸病,心不放舍,渐次求证。此极言欲求圆证,非痛切不可,此生决可成就,但不可取小乘境界,又不是废戒,至此理事双融,觉行已圆,无可再说矣,观止矣。然假名不可废也,若无名字,后末世众生将何依据而流布乎?此贤善首问意也。
  佛谓此经只与修证人道,为入如来地之决定者,非我佛一人所说,乃百千万亿恒河沙佛同此说也,三世如来,同此守护,同此眼目,惟佛与佛,乃能证知。此法统摄群流,九界众生,无不摄受,功德较量,不可比疑,若有人信心不逆,虽在末世,其人福慧,已与佛等,故当守护之,以圆功德。佛说至此,一切魔众,尚发心供养,转入大慈,何以人而不如吉槃荼乎。释义竟。
  【整理者按】:此篇前原有“凡例”四条,兹附载于下:
  一、此经系王骧陆居士第二次在印心精舍主讲,与初次讲法不同,抉取十二分精义而圆合之,故分十二分,最后复有一总抉,务使读者一目了然。凡经内隐义无不指示详尽,故名圆觉经抉隐。
  二、读此经者务当注意圆观二字,不为自己情见所囿则可深入矣。
  三、读此经前不必先看讲义,可先将经文读过,参自心所解者其义何若,然后再合参之,必于心地法证得不少。
  四、本舍同人多半因修心中心法而明心地,由密入禅归证净土,皆我大愚法师慈悲法施之德。饮水思源,敢忘所自。谨将大师所作解脱歌附印于后。凡证圆觉者必大解脱,以圆觉精义尽在歌内,了义者自会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