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32|回复: 0

大秦帝国冶金专家 巴清解读 王根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王根权
7 e6 N, O+ x9 V  h( q" q2 Z2011年7月18日于西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乌氏倮畜牧,及众斥卖,求奇缯物,间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关于巴清的事迹,《史记》、《一统志》、《括地志》、《舆地志》、《舆地纪胜》、《州府志》等史料均有记载。考证这些史料,《史记》最为明确、最为翔实,其它史料当源于《史记》。

纵观《史记》,能以商人而名列《史记》的不过聊聊数人。著名学者冉云飞曾撰文指出:“《货殖列传》全文约4800字,出现了52个历史人物,如吕不韦、白圭等大商人,但只有一位女商人,那就是重庆长寿的寡妇清。司马迁对史料和人物的裁择,在史学家中举世罕有,如果寡妇清没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那么司马迁便不会将其纳入庞大的写作计划之中。”

《史记》中所列女人,多是作为男人事迹的陪衬,虞姬不因项羽,卓文君不因司马相如,她们又何尝得以名列《史记》?列入目录的女人唯《吕太后本记》一篇,像巴清这样一位有名无姓的女人,这样一位生活在偏远巴地的女人,这样一位丧夫的少妇,如果没有非同寻常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怎么能让苛严的司马迁将其列入《货殖列传》一篇中与范蠡、子赣、白圭、猗顿、乌倮等富可敌国的富商大贾并列呢?巴清是怎样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在大秦帝国时期有怎样一种非同寻常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司马迁仅仅只给我们留下了不足百言的简短文字,而且这些文字中还充满了世俗与偏见。历史充满了戏剧性,正是缘于司马迁这不足百言的简短文字和这一文字中的世俗与偏见,这才有了千百年来文人学者竞相解读巴寡妇清的兴致。现在就让我们依据司马迁留给我们的这不足百言的简短文字,透过其世俗与偏见解读大秦帝国时期非同寻常的这位伟大的女性。


! K! m7 A6 f1 ^+ H! f) Y; a1 p, j' C# z7 d. }

8 Q+ ], I+ `6 a* }# ^/ `9 [
综合多种史料,我们可以先对巴清这位伟大的女性作这样一个大概的描述:巴清生卒于秦惠文王设置巴郡之后到大秦帝国初期。其出生寒微,少年时跟父亲学习诗书,有出众的相貌与气质,长大后嫁给了当地一丹汞冶炼世家。这个家族,擅丹穴之利数世,积聚了巨大的资财。不幸的是,清的丈夫早逝,偌大的家业只能由清主持,在清的掌管经营下,这个丹汞冶炼世家的家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巴清连同她的那个丹汞冶炼世家为七国统一战争、大秦帝国的建立、大秦帝国的国防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出资出力甚多,做有突出贡献,受到了秦始皇的敬重,尊其为“贞妇”。公元前220年左右,秦始皇将清接到帝都咸阳并让她在大秦帝国的宫殿里安享晚年,直至去世。清死后,秦始皇按清的遗愿,将其灵柩运回她的家乡,厚葬于长寿龙山寨,并在其墓地修建高台,亲笔题写了“怀清台”三字,以寄托自己无限的哀思,表达对大秦帝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这位冶金专家的怀念和敬意。对巴清这位冶金专家、伟大的女性作有这样一个大概的描述后,我们再从如下几个方面继续解读为大秦帝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这位冶金专家、伟大的女性巴清。

一、% O! l2 G1 J6 [8 _+ z! O5 i2 W
巴清的姓名

《索隐·汉书注》曰:“巴,寡妇之邑;清,其名也。”显而易见,“巴”是这位伟大女性的籍贯,“清”是这位伟大女性的名字。在二千多年前,妇女地位卑微,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嫁入夫家之后,一般要抛弃娘家的姓随夫姓。清嫁入夫家,自己原来的姓就没有了,只保留了一个名。在姓名之前冠之以籍贯是符合行文惯例的,“清”的本姓已不可考,司马迁以地名冠之于名前,以籍贯代姓这样的处理是非常合适的,但在籍贯之后再续加“寡妇”二字,称其为“巴寡妇清”就不合适了。我们说,这就是司马迁的世俗和偏见。巴清丈夫死后没有再嫁,从这一点去说她是寡妇,但这一点在巴清的人生意义中能占有多大的比例?需要强调和突出吗?我们说完全没有必要,可司马迁却这样做了,将“寡妇”二字冠于清的名前写入了《史记》。司马迁是史学权威,司马迁称巴清为“巴寡妇清”,后世人们大都也就跟随司马迁称其为“巴寡妇清”。

关于“清”是不是这位伟大女性的名,有人也有不同的说法。据《中国姓氏大全》载:“古有清国,为少昊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山海经》则说,“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离,乘离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有学者认为,“清”很有可能是巴人望族。现代学者聂树平指出:“如果我们所思不误,太昊、少昊、清国辗转相传,则‘清’初到人间就禀有了神圣家族般的庄严使命。”我们说,这一说法尽管不无道理,但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司马迁称:“清,寡妇也”,“清穷乡寡妇。”足以见得,“清” 就是这位伟大女性的名。还有秦始皇为其筑“怀清台”,显然是怀念 “清”这位伟大的女性,而不是怀念“清”这个家族。


( p6 I+ {8 s6 H" G  o

1.jpg

二、巴清籍贯的具体所在

  X& h8 B" z/ o! G- t! u' d/ m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称,清乃巴郡枳县(今涪陵)人,《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寡妇清是巴郡枳县人,死后葬于长寿县千佛场龙山寨。《长寿县志》因此认定“清”乃长寿人。唐人萧德言在《括地志》中认为,“寡妇清台山,俗名贞女山,在涪州永安县东北七十里也。”彭水曾发现巴寡妇清专门囤积武器的库房,武库四周布满炼丹遗址,以此证明“清”为彭水人。近代有学者则认为“清”可能是重庆酉阳人。其理由有二:首先,从历史沿革和行政归属上看,今酉阳上古为梁、荆二州接壤之域,春秋为巴之南郡,秦属巴郡,两汉为巴郡涪陵(治所在今彭水郁山镇)、武陵郡迁陵(治所在今湖南保靖迁陵镇)二县地,据此认定巴清是酉阳人,在行政辖区上没有矛盾。其次,巴清世代以采炼丹砂致富,今涪陵、长寿等地从来不藏丹矿,而酉阳县地是丹矿蕴藏带,早在商代就有采炼丹砂的文字记载,元、明、清历代,酉阳土司每年均向中央王朝纳贡献丹。如果说巴清是长寿人,在两千多年前的交通运输条件下,要从上千里之外的酉阳运矿加工,纯属天方夜谭。所以,巴清应当是酉阳人。

2.jpg

三、巴清的家业


& M; U! B4 N! T8 }% h
司马迁称:“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
' Q) A- D9 q1 u7 u& ^
。”晋人徐广注《史记》,在“丹穴”下注:“涪陵出丹”。《后汉书·郡国志》记述,全国1000余县,产丹之县只有两个:除贵州北盘江的谈指(今贞丰县),便是涪陵。《逸周书》载,“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这是有关涪陵丹砂最早的史料记载。《山海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居山上,在丹山西。”这个丹山就是生产丹砂之地。丹砂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原材料,当时仅产于巴国枳县和今天的贵州贞丰县,当时贵州对丹砂的利用远不如巴国,巴国为全最大的丹砂生产供应地。这说明巴清家族经营的是一项垄断生意。


3 f% E" c- u' B) y
. s$ o! V  K4 z* T  ^1 Q
葛洪在《抱扑子·仙药》中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

所谓“仙药”即“长生不死之药”,从荆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直到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人寻找传说中的不死之药”。而《山海经》则记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这表明早在商、周之际,巫巴山地诸巫就已经掌握并开始施用“不死之药”—丹砂了。自西周始,丹砂就深受王室贵族之喜爱,服丹就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殷商时期的巴人就已向王室纳贡丹砂。这说明巴清家族经营的是一项暴利生意。


9 n  _  k6 }9 s: |

在古代,丹砂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用作书写、绘画的颜料外,还用于印染、制药和妇女的化妆品。当时各国均崇尚赤色,历代帝王的宫殿、台阶均为赤色,称为“丹墀”。更重要的还有,丹砂是提炼水银的原料,也是炼制“不死之药”

的原料。由此看来丹砂的用途广泛,用量可观,这又说明巴清家族经营的是一项 “紧俏”生意。


; t$ @) U- d" w. s: }9 J  y$ _
1 @' E$ a! P" q2 m
《史记·货殖列传》载:“除井田,民得买卖”,“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巴蜀亦沃野,地饶、薑、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僮 ,西近马、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巴蜀富庶,素有“天府之国”之美称。秦并巴蜀以为郡县后,迅速恢复发展了巴蜀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同时积极发展商业,商业发展更为迅猛。巴清家族祖上就从事丹砂的开采和冶炼,“擅其利数世”,到巴清继承祖业的时候,他们家族的产业已经如雪球般滚的很大很大了。巴蜀的经济发展又一次为丹汞冶炼垄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加之巴清的精明能干,这一时期巴清家的经济实力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

巴清家的家业到底有多大?她家到底有多富?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应该是富甲天下,是“中国最早的垄断企业家”,是“中国最早的大工商业主”。巴清家是大秦帝国最大的丹砂业主,巴清是名副其实的商企界女强人!

四、“用财自卫,不见侵犯”

司马迁说“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长寿县志》对巴清的记载则有更多的信息,说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和私人保镖上万。彭水地区曾发现巴清家专门屯积武器的库房,当地人称为武库。武库四周布满炼丹遗址,仅一处所用锅灶就不下百口,约有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有学者以此为据,撰文猜测,巴清家族可能养有庞大的私人武装,以保护其遍及全国的商业网络。计算巴清每年为这支武装支出的巨额军费:假定巴清家兵的规模为2500人,按每人每天支出6元生活费计算,2500人每天的生活支出就是1.5万元,月支出45万元,年支出540万元。如果按人均月工资800元计,那么2500人的月工资是200万元,年工资是2400万元。

有学者认为,秦统一七国大秦帝国建立后,首先在全国展开了一场收缴兵器的运动,“收天下兵,聚之咸阳。”《秦律》有明确规定:不得私藏兵器,对私藏兵器者实行严惩。秦的执法非常严,那时别说拥有私人武装,就连私藏一把残戈钝剑,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在一个严禁民间私藏兵器的时代,巴清不可能拥有私人武装。

还有学者认为,商人的目的是赚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巴清作为商人,没有必要花庞大的经费养一支私人武装。从古至今,还没见真正的商人花巨额资本维持一支武装力量。巴清是一个极具商业头脑的工商企业主,她不会去干那种傻事,她只需要有适当的保安力量护矿护厂就够了。拥兵自重是那些有政治野心和权力欲望的人,巴清对权力不感兴趣。更何况,拥有一支庞大的武装,必然引起各方势力的关注,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巴清拥有一支庞大的私人武装与情理上说不过去。

说巴清没有私人武装,还有两个重要理由。第一,巴清家所经营的丹砂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有其特定的消费层,一般消费层不需要这种商品。还有,消费者群体对这一种特殊商品有其信誉要求,其它人掠取后没有市场。第二,先秦以及七国统一后的大秦帝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有关社会治安的法律很严,社会治安情况很好,很少有抢人越货的强盗。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言“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如此看来,巴清家所经营的企业原本就没有外界威胁,巴清家压根就不需要有自己的武装。司马迁所说的,“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的意思是说,巴清疏财仗义,广布德行,没有人对其侵扰。

说巴清家养有私人武装的一个依据是“徒附”众多,我们说这是对巴清的一种误读。关于“徒附”的问题,学者们混肴了一个概念,即秦时的“徒附”与汉以后的“徒附”其概念不同。秦时不允许豪强地方势力存在,更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武装。秦时的“徒附”指的就是劳役,如“骊山徒”,就是修始皇帝陵的劳工。汉时的“徒附”既指豪强地主土地上依附的农民,又指豪强地主势力豢养的私人武装——家丁。汉时地方豪强势力拥有成百上千的徒附、家丁是常见的事情,秦时则没有这种情况。巴清家族的仆人上千、徒附上万,这些人实属巴清企业的员工。

说巴清家养有私人武装的另一个依据是,发现巴清家有专门存放武器的库房,这也是对巴清的一种误读。有存放武器的库房,就必然有武器,有武器就必然有人使用,使用武器的人就是军人,众多军人就是军队。做这样的推理完全是正确的,但却不能说明活动在巴清家企业经营范围内的这支军队就是巴清家的军队。我们知道,巴蜀是大秦帝国的战略后方,是大秦帝国统一战争中武器和物资的生产供给基地。秦其所以能赢得统一战争的胜利,武器的先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后来出土的大量秦兵器证明,秦国的兵器明显先进于其它六国。兵器的先进表明冶炼技术的先进,巴清家族是冶炼世家,掌握着先进的冶炼技术,在战争年代先进的冶炼技术首先要用于兵器的制造业。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巴清家不但冶炼丹砂,同时还兼造兵器,巴清家的企业中包括有军工企业,巴清家企业经营范围内有大秦帝国的兵工厂,巴清应该就是这个兵工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巴清家企业经营范围内既然有兵工厂,自然就有屯积武器的库房。武库的发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国家的兵工厂,自然有军队的保护,这支军队负责着兵工厂的安全和巴清的安全,虽然受巴清的指挥和派遣,但绝不是巴清的私人武装而是大秦帝国的武装。

五、始皇帝陵中的水银

秦始皇陵的地宫中使用了大量的水银。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2003年考古工作者应用现代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探测,发现其水银含量甚高,保守估计至少有100吨。100吨水银不要说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是放在今天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水银从何而来?天然水银非常稀少,水银主要是用丹砂提炼出来的,当时巴清家垄断着丹砂的冶炼,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毫无疑问是由巴清家提供的。

始皇陵中的100吨水银由巴清家提供没有问题,但问题并没有就此而结束。问题是这100吨水银不是倒进陵中就完事,而是要按照“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就有一个设计和施工的问题。设计和施工由谁完成?谁又能够完成?看来这项工作非巴清莫属,应该就是巴清。现在问题清楚了,巴清被接到帝都咸阳,住进皇宫不是秦始皇对其怜悯,也不是单纯的让其安享晚年,而是巴清肩负着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始皇帝陵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巴清是建造始皇帝陵的工程师,巴清参与了始皇帝陵的设计和施工。巴清是否就是始皇帝陵的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不得而知,巴清最少是始皇帝陵的项目设计师和项目工程师,这就是巴清的“非同寻常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

始皇帝陵是大秦帝国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修建始皇帝陵完全是国家行为。巴清为这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供了大批量的水银,这批水银无论计价与不计价,对于巴清来说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巴清是这项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者,理应受到国家的嘉奖,同时应该受到后世的尊敬。

有人将修建秦始皇陵视为秦始皇个人的行为和私人工程,将巴清与秦始皇的关系为顾客和顾主的关系,甚至认为巴清为秦始皇陵提供水银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情节”。现在看来,类似于这样的看法偏见甚深。

4.jpg

六、捐资长城,以赞军兴

有关巴清“捐资长城”,在民间有很多传闻。在若干典籍中,也都有巴清“捐资长城,以赞军兴”的记录。据《长寿县志》记载,秦始皇曾邀请巴清访问咸阳,在这次访问中,巴清向朝廷捐献巨资,以支持长城的修建。巴清捐款的具体数额虽然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但可以推断,这次捐款的数额足以轰动朝野。

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国防工程,工程量之大,耗资之巨,科技含金量之高,均属时代之空前。修筑长城固然而要资金,但修筑长城更需要工程技术。大秦帝国的长城西起临洮,东至山海关,逢山跨山,逢水跨水,延绵一万余里。这一万余里之长城要跨多少山和水?各山各水的地质又不相同,跨山跨水其地基如何处理?谁能处理?思来想去,巴清当属最佳人选。巴清家世代开丹矿,开矿采丹避不开山石暗流,巴清家一定掌握了丹矿建设的工程技术,掌握了地基处理技术,巴清本人应该就是这方面的工程技术专家。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关于巴清“捐资长城,以赞军兴”的内容就丰富而清楚了。秦始皇邀请巴清访问咸阳,不仅仅是要巴清为修筑万里长城解囊赞助,更重要的是要巴清解决万里长城的地基处理工程这一技术难题。修筑万里长城是大秦帝国的一项伟大的国防工程,也是中华民族一项伟大的民族工程,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其工程本身。万里长城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国家安全的象征,被视以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被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巴清捐资长城固然意义重大,巴清解决了这一伟大的民族工程的工程技术难题意义则更为重大。巴清将自己融入了这一伟大的民族工程之中,巴清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这一伟大的民族工程共存。

5.jpg

七、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司马迁说:“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能够看的清楚,司马迁对乌倮和巴清的“礼抗万乘,名显天下”有着诸多的不理解和想不通,而对巴清更是充满了世俗与偏见。司马迁对巴清得到秦始皇最高礼遇的原因虽然不甚理解,但所作“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这样的背影描述,却为我们认识巴清这位伟大的女性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6 [/ V3 \5 V* V& O" |/ c

司马迁将乌倮和巴清的“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原因归结为他们的富有。从司马迁的言辞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司马迁对这个原因似乎自己也认为牵强了一点,但他找不到更为合适的原因。在这一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司马迁不得不留下遗憾,带着诸多的不理解和想不通,以自己认为合适充分,也不合适不充分的原因,以感叹语结束了对乌倮和巴清的记述。司马迁最大的不理解和想不通就是:一个出身低贱的牧人,一个穷乡僻壤的寡妇,他们怎么会和秦始皇扯上关系,而且关系非一般?他们凭什么“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居然受到了万乘至尊的大秦始皇帝的平等礼遇?尤其是巴清,生时“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死后“为筑女怀清台”。这真的是因为他们的富有吗?!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感叹是一句牢骚话,这一感叹字里行间充满着知识分子酸溜溜的味道。

“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是什么意思?《长寿县志》记载:秦始皇曾派人把巴寡妇清等一干富豪接入皇城。到了咸阳,众多的王宫贵族都被巴寡妇清的风采所折服,巴寡妇清被秦始皇谕为“贞妇”,得到高规格的接待。对于这一记载有人解读为,秦始皇封巴清为“贞妇”,感她年岁已高,念她在乡下孤寡无后,招她住进皇宫,给以公卿王侯的礼遇。我们说,这样的解读太字面化了,更为牵强。皇宫不是养老院,天下的孤寡老人多得很,为什么不接别人,单接巴清。“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并非秦始皇封巴清为“贞妇”,只表明秦始皇对巴清这位女性很敬重。“贞”的概念是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秦时和汉以后关于“贞”的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秦时和汉初“贞”的概念指的是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贞和操守,汉以后“贞”的概念逐渐转移为特指妇女的“节操”。秦汉时期在两性问题上社会的道德水准与后来有着很大的不同,妇女丧夫再嫁本属常事,有的再嫁多次也无人非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苏武以秃节效贞。”《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所娶之妻张氏,就是曾克五夫的女子,也就是说,陈平是她第六任丈夫。巴清早年丧夫,没有再嫁,并非是为守节从一而终,而是为支撑家族的丹汞冶炼业。秦始皇尊巴清为“贞妇”并非因为巴清一生没有再嫁,守节做“贞妇”,而是因为巴清所支撑的冶炼世家对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以及巴清对事业对国家的忠贞不移。

“礼抗万乘”是什么意思?不是巴清与秦始皇礼相抗衡,而是有万乘至尊的秦始皇对巴青以平等的礼仪相待。万乘至尊的秦始皇为什么对巴清以平等的礼仪相待呢?一个穷乡僻壤之寡妇为什么会受到如此殊遇呢?对此,我们的史学泰斗司马迁第一个想不通,感叹曰:“岂非以富耶?!”有学者据此分析,巴清获得秦始皇最高礼遇,是因为晚年将自己的全部财富捐给了长城工程,同时为秦始皇的骊山陵提供了大量水银。我们说,这只是巴清与秦始皇之间情感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是他们之间情感桥梁的基础。为骊山陵提供水银,为长城捐资固然重要,但仔细想去,在强权垄断的封建时代,国家要获得水银,长城要获得民间资金,完全可以强硬的手段和办法直接没收或者拿来,并不需要通过对商人的恩宠来实现,不用费那么大的周折等着捐助。看来,巴清的“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当另有原因。

巴清的“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我们必须调整认识的视角,将巴清、巴清的事迹事业融入到巴清所处在的那个社会历史大背景之中,如此一来,也许我们能够看的清楚一些。“春秋无义战”是历史之定论。中华民族经过四百多年的战争混乱后,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中华民族的命运经过艰难的选择后,七国统一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最后落到了秦的肩上。秦能够赢得这场国家统一战争的胜利,从表面看是军事的强大,但在强大的军事背后则是国力的强大,而强大国力所依靠的又是人才、财力和科技。七国统一战争这一历史重任落到了秦的肩上,而秦所依靠的是以始皇帝为代表的一批精英人才。换句话说,秦又将这一民族历史重任具体落到了诸如巴清乌倮等这样一批国家栋梁之才的肩上。乌倮和巴清既是财力的拥有者,又是人才的代表,尤其是巴清,她是国家的一流冶金专家,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这一技术关乎国计,对于国计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著名学者冉云飞所指出的巴清的“非同寻常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巴清是国家的一流冶金专家,是国家顶级的科技人才。这样一位特殊人才,七国统一战争,对大秦帝国的建立,对大秦帝国的国防建设以及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解读,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为什么“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巴清是国家的一流冶金专家,巴清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这一技术关乎国计,对于国计是不可或缺的。诸如巴清负责着兵器的研制与生产,负责着万里长城的工程技术并捐巨资,负责着骊山陵的设计和施工并提供水银,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人们所知道的,其实还有两项史料没有记载,不被人们所知道的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也与巴清有关。一项是“十二金人”的冶铸工程,一项是大秦帝都咸阳桥的建造工程。《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经研究十二尊“金人”各重80吨,高16.24米。“十二金人”以战后全国各地上缴的青铜兵器为原材料冶铸是具有其伟大意义的,这就是大秦帝国的和平统一纪念碑,也是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纪念碑。将其矗立于大秦帝国的中央广场阿房宫的前殿也是有意义的,其召示天下:大秦帝国和平统一万万年,中华民族和平统一万万年。全国各地上缴的兵器中除铜兵器外还有铁兵器,铁兵器销毁后干什么了呢?1986年,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的沙河河床中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桥梁遗迹,经部分发掘,发现了7块长4—7米不等,宽1.1米,高0.7米,厚25毫米的槽型钢铁铸件,每块重约2-3吨。经研究论证,这一遗址为大秦帝都咸阳桥遗址,七块槽型铸钢则为这座桥的钢梁,经计算该桥应该有434块这样的钢铁铸梁,计用钢材1085吨。该桥的承载量应大于80吨,十二尊各重80吨高16.24米的“金人” 就是从这座钢木结构的大桥上通过被运往阿房宫的。经综合分析,巴清应该参与了这两项工程,而且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秦帝国的和平统一纪念碑“十二金人”的冶铸,大秦帝都咸阳桥的建造,都离不开巴清这位冶金专家,巴清应该就是“十二金人”和大秦帝都咸阳桥的设计师和建造者。现在我们对巴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真正原因认识的更加清楚了,2200多年前的这位伟大女性,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冶炼技术,无论是七国统一战争,还是大秦帝国的建立、大秦帝国的国防建设以及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都离不开这位女性。这位伟大的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大秦帝国的建立以及大秦帝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位伟大的女性,将自己的财富和才能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国家和民族,对她的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是我们反复所强调的“巴清的非同寻常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这才是巴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真正原因,这也才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的真正原因。

6.jpg

八、后世人们对巴清的解读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历史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构成的,一部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发生了无数历史事件,产生了无数历史人物。对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是如何对待的?又是如何评论的?我们说,后来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谁不评谁,评什么不评什么,向来都是有所选择的,都是有其目的用意的,他们的评论是带有明显个人用意印痕的。由于每一位史学家和文学家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同一历史人物每每能够得出不同的评论结果,加之史学家文学家个人的错误认识和偏见,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同一历史人物得出截然相反的评论结果也是常见的事情,胡评、乱评、瞎评也是司空见惯的。历史纷乱,史料纷繁。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肯定可以从古人那里找到若干评论依据,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否定同样可以从古人那里找到若干依据。作为后来的评论家以及读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仅仅依据古人的评论是远远不够的,很容易造成偏听错信。为了不偏听错信,对古人的评论一定要加以分析,加以判断,透过他们的评论目的和用意,去认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和定位,这是非常必要的。

" ]# @9 N$ }4 ?& R1 ?/ Q

巴清这位伟大的女性,如同中华民族史上的所有优秀知识分子一样,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巴清这位对国家对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的知识分子、冶金专家,理应受到后世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但是历史却不是这样去写的,历史上诸多的史学家文学家对于巴清的解读,每每得出了与此相悖的一些看法和评论。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说,这与以往的史学观以及我们的史学家文学家的一些偏见有关。

什么是以往的史学观呢?这个问题一时半会不容易说清,但并不影响我们对问题的讨论,只要我们将以往史学观的范围限制在对大秦帝国、秦始皇以及巴清的评论之内,我们对以往的史学观就会看得很清楚,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就可以说的很清楚。

对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连年混战最后由秦结束的这场战争,我们称之为七国统一战争,以往的史学家则称之为秦灭六国、六国归秦、秦王扫六合。同一场战争,不同的称谓表明了不同的史学观。七国统一战争要说明的是秦在灭六国的同时,与六国并存的秦也不存在了,所建立的是七国统一的大秦,所反映的是民族的统一。秦灭六国、六国归秦、秦王扫六合要说明的则是秦将六国灭掉之后,只留下秦,所反映的是秦的强暴。对七国统一战争结束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我们称之为大秦帝国,以往的史学家则多称其为暴秦。对完成七国统一战争的一号人物秦始皇,我们称之为大秦帝国始皇帝,以往的史学家则多称其为暴君。我们应用并反复强调的是“统一”一词,以往的史学家则多喜欢用“兼并”一词。“统一”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与美好愿望,“兼并”则反映的是一种武力的强迫。对巴清,我们称巴清,以往的史学家则多称其为巴寡妇清。仅此称谓就可以见得以往的史学观了。

七国统一战争的完成,大秦帝国的建立是诸如巴清那样一批民族精英共同完成的,秦始皇则是这批民族精英的代表。巴清这位伟大的女性、冶金专家,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后世史学家文学家对巴清的评论也与大秦帝国,与秦始皇关联在了一起。他们将对秦始皇、对大秦帝国的不理解和偏见也就自觉不自觉地转移并发泄到了巴清的身上。纵观史料,以往的史学家文学家们对大秦帝国、对秦始皇的评论,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评论脉络:褒贬不一,贬多于褒。褒者,褒不到位;贬者,贬之过及,甚或极尽污蔑之能事。在这条评论脉络的导引下,对巴清的评论亦是这样:褒,远不到位;贬,几近人身攻击与诬蔑。

一个评论家爱什么恨什么,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欣赏什么厌恶什么,通过评论表现的清清楚楚。所评是对是错,评到哪一个层次,评论的能力和水平都明明白白地告诉给了读者。从这一意义上说,在评议别人的同时,也就相当于将自己交给了别人,让别人去评论,评论别人就相当于在评论自己。

关于巴清的事迹,史料虽多,但均源于《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在清的名字前边除冠之以籍贯“巴”外,还冠之以“寡妇”二字,称巴清为“巴寡妇清”。我们以为作这样的强调和突出完全没有必要。巴清丈夫死后没有再嫁,从这一点去说她是寡妇,但这一点在巴清的人生意义中能占有多大的比例?微乎其微。就是这样的微乎其微,司马迁却要予以强调和突出。不难看出,司马迁对巴清的解读有着很大的世俗与偏见,是在有意无意地贬低这位伟大女性的形象。司马迁是史学权威,他的解读为后来的史学家文学家解读巴清定了一个基本的调,后世的一些史学家文学家对巴清的评论多受到了司马迁的影响,大都没有离开这个基调,有的只是更大的世俗与偏见,乃或更多的离奇。比如有人据此想象,并以易学推测得出了巴清是“巫女”的结论,说巴清用丹药讨秦始皇欢心而得宠。司马迁原本就对巴清有着诸多的不理解,这些人的想像就更离谱了,这是对巴青的一种最大曲解。

王安石是北宋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思想激进,主张改革变法。但就是这样一位思想激进的变法人物在对巴清的评论上依旧没有摆脱司马迁的影响。王安石写有一首《兼并》诗,诗曰:“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在王安石看来,秦始皇结束七国战乱,赢得七国统一战争的胜利是干了一件荒唐事,筑怀清台,对巴清的表彰则是一件无知可笑的事。

明末任侠自喜,工诗文善书画的学者金俊明对巴清的评论总算摆脱了司马迁的影响,对巴清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肯定评论。金俊明写有一首《读史》诗,诗曰:“丹穴传訾世莫争,用财为卫守能贞。祖龙势力倾天下,犹筑高台礼妇清。”金俊明对巴清的“贞”理解表达的很准确,在诗的第二句中他不用“能守贞”,而用“守能贞”,“能守”与“守能”二字的顺序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则大不相同。他对秦始皇筑台怀念巴清非常理解,他认为巴清应该得到礼遇。

当代,人们的史学观得到了彻底改变,我们的史学家文学家对大秦帝国、对秦始皇的评论,终于褒多于贬,褒到了位,贬显得不很自然。巴清这位为国家为民族做有重大贡献的冶金专家、伟大的女性这才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对巴清肯定的尽管曲折,但历史告诉我们一点:只要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忘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