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967|回复: 27

[独家] 傅德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系列评论在青少年书法报隆重推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3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傅德锋 于 2011-8-23 23:05 编辑 5 G5 i6 y; B( `$ ~! W# K( _3 Q- U

1 y7 r" ~/ E# |2 w& [" D傅德锋: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系列评论隆重推出6 Q: _9 U; ~) l6 o- e1 d

+ b0 _5 d* e) v- g9 c+ l- q
+ g8 |2 |# `, C
6 F% [+ P7 M5 a1 i6 E
【按语】本人执笔撰写的“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系列评论”将从今年7月底在《青少年书法报》开辟专版连载,7月26日第三十期《青少年书法报》三版、8月2日第31期3版、8月16日第33期3版已经刊出王厚祥、杜建民、刘京闻专题,其他陆续刊发。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今年7月底之后的《青少年书法报》。; A( ~* u5 @! [, k3 h: p

) J& a; m4 |7 [4 z, x. t4 v9 T5 H2 z0 D0 R4 d: h/ q9 b

  Y2 @1 |* J) e1 g  O# e* S4 P/ U( ^8 p- ~
- W+ A% @6 b2 z5 p; ~
. d* E$ C- f* B2 J! o$ Y; P+ o( L: h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系列评论
% ]) M5 ~% Q" l) {1 S) J. C1 p6 L. T" G

3 ^- c6 p+ P% t) L
7 c6 O( x% s: e  z3 C  r) `- c5 N( ~6 t/ U/ C/ k3 V: U8 C

! u0 Y" q, A9 Z+ o; W艺术顾问:曾来德
) J0 l% N; M9 R6 i8 n序      言:曾来德( b) F6 Q$ v! r/ Y4 R
刊头题字:曾来德6 {' n& X, l$ ~
专题主持:葛世权
( U/ E3 s3 s7 j- Z' J统筹联络:王厚祥8 U( S4 Q$ J, E+ s" {7 p
特约评论:傅德锋
) ~& W9 e9 g, T2 |& T1 ?1 a5 y学术支持: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5 I- Q0 m# y3 R+ V2 k  b& G
媒体支持:青少年书法报8 q% \# E) a6 t3 a
评论对象: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员! w+ i" y! d& d( z( d- h3 z
0 l$ ^# Y: s% P/ b9 w2 c
总导师:沈鹏
) g/ d. X  }2 @. m

5 W- |6 B) m- V. u3 r2 A' _执行导师:曾来德
2 W! `* i# [& N# d0 `1 r# `* `- L5 j2 s- ?) J7 ]
导师:7 v2 g8 a0 ?+ u7 L3 i

6 c" Q/ ^( m9 |马啸4 Z% S' ?& Y! u6 r6 b1 N
王家新
( X& U! D4 ~) ~# P4 {刘洪彪
4 p  g6 o+ e2 w$ ^3 b4 a张旭光
% P8 j) g) c* g" K$ g' U

$ g/ F; C0 G  U9 Z# a张继
+ C) S2 |1 i( }' b2 p4 S& J罗杨' w; P" R5 k; x1 I# c- q  h  `& E
陈洪武$ P7 }0 M1 I" T4 s) S
周祥林胡抗美! `1 l* ]. t2 r0 F+ G
曾翔
) N! w* }8 E7 _& W; `& ^
3 K7 T7 h. F" w; R5 |" ~
班主任:王民德
# p) O9 V; [& i4 x7 J! K; `
2 k1 A% g4 \3 u# `学术秘书:耀文星8 C- G2 Y  j7 A5 T( {6 M/ @8 z

" Z$ |% H1 {7 {: ^+ e% f6 O学员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 t1 I1 a% {, V% D1 p  J

1 G; n. Y- q. N0 g' p% R+ e) |4 T% W丁   剑3 \+ Z: z. N; x
卜庆中
% x5 z* U9 a& c; u; I& L4 Y; ?马汉跃
  i. y' P- b) w3 t+ m方建光

$ z2 c' f% H( C& z; s0 j/ p( i4 A0 ]+ `
王文杰1 d" B6 `+ `6 [
王亦农& _: Q1 u, r$ }% p7 l  Z4 m4 i
王凯英3 J" E& ^9 U% a  j+ Y# i' n+ a
王厚祥
+ o! I  k( K/ X

* F1 Q6 A. v8 }, S) a3 {% [% ~龙开胜1 g8 y8 k, a& H. g" B! k# n; g
龙添乐# ^: @+ t5 [8 T2 {7 D/ a
白   锐. l- g5 X" O) U( n) ?% p; X2 W" l  Q
刘京闻
& M0 |& R5 [3 m
2 P5 R2 S/ Z  C0 P% {6 {7 p! w
刘建国5 g1 m: ~7 W% X% V% [
许飞飞
- |: w* {( I# Q1 B' \0 ?1 c孙福增
8 ~8 s2 }) {- @: E8 [! {宋肇水

) c5 Q, Q+ X- i: H+ v
. F2 x6 O) t5 w" j9 h沈一丹) C; z: c  F+ A, i/ I" T- ?
吴天智
! W- w& a! _3 N7 t+ z杜占晨
% ]* h, }2 ^8 E0 G杜建民

: }4 g) h3 Y% R/ k4 X3 ?9 X/ f( Q2 d6 Q+ U( g1 r3 {
李   明  M, h# c9 i+ d. P( I) @1 j% s
李国胜
- l; N. v; L/ _* Q& M9 h; ?张志庆6 x7 I& t" m* o0 @+ Q/ w
张德林
' S6 U- `6 G0 i% @; p

7 @4 u: {/ h# i/ X/ d& U6 B杨田盛! U4 N, `8 I; y1 H2 L2 v! I
杨   陌; ?" k! P4 M% I: l
杨默含
7 W! o0 [: P+ ]6 p陈   宇
* E  u) `! e! V' _0 b

8 F- B: f: M; V: e$ I6 r陆明君8 d6 q+ [0 j# v5 X
孟春晗
9 d: W* ?: }" x9 H周剑初
; j, M) e: _# Z4 t( }% L2 x  v赵   琪
$ U$ E8 u: a4 g. H, D2 Z( e7 `

3 T3 c/ }; @8 O: q& L$ H唐朝轶
+ ~' Q7 M, q5 Z! k5 K$ }诸葛丽娜
; g- u3 }8 b5 ]# j4 a: Q1 S  _8 T袁   波! V/ Z& B' y9 i- L
晏晓斐

; S# t) [+ K1 @! v. v' n2 J: a+ ]% q! S1 p  e$ |
夏鹏程
! r; d+ L+ U, L顾柯红
/ O8 Z7 H& Y) U徐   健
- \% S/ Y9 i4 g( W8 A徐树良
: q" B# b7 d0 C+ ]2 d

  Y8 N/ L& w; }梁铁民- t% s* B1 H4 r8 c
黄胜凡, W  F: W% v$ O3 `9 A
戚散花
! g- c5 j, o" b逯国平
9 ~% B, d2 N8 C* |* e, w
1 J2 r% R  W" ~! g+ }. B2 E0 y
童孝镛
. K2 H- c# {, J3 ^廖廷建
) Y3 ~) G& W: k+ E董伟国
5 i& m- N8 q( N8 G7 z曾   圣* \9 k6 c" C! K+ `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阵营”序

曾来德


0 |* w/ `2 ~2 X  M, g* {, x

8 O' H' R% a+ b- V9 g* {' U8 n- w5 [7 x4 I

& K6 S; Y9 j( z% g" H9 E

“第一阵营”并非是第一,他只是具有先头部队意味,但也是危险性最高的工作,能够活下来的便可能是英雄。当然,“第一阵营”也是一种形式上的选择和阶段性价值认同。最近《青少年书法报》特邀近年来活跃于各大书法专业报刊和书法网络论坛的青年书法评论家傅德锋先生开展“当代青年书法篆刻家系列评论”活动,率先选择沈鹏课题班作为第一批书家群体研究和推广,并命名为“第一阵营”,其意义十分深远。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国家画院在书法篆刻院教学上成绩卓著,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英和优秀书家,为中国书法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的道路。这些成就的取得,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院长沈鹏导师既是倡导者、又是引领者和教育者,先生制定的教学十六字方针“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是教学和成才的大纲。先生的言传身教如同近水楼台先得月,同学们在艺术和学术上的全面提升,还得益于一个强有力的导师组集体的力量,一个优秀的个体往往受人尊重,而一个优秀的群体当更使人刮目相看!

   


, C! ]5 \% @% h* R
    《青少年书法报》自创刊至今,已历二十余载。从发展壮大、到厚积薄发,现已远非青少年为界,面向的群体也已扩展到其它年龄层面以及各个领域。推动中国当代书法的繁荣和发展功不可没。

   


# n! c; I' }! q2 e
《青少年书法报》并没有以年龄来限制其传播和研究对象。青少年思想活跃,创造力强固然是其特点;但思想活跃、创造力强的书法家并不限于年龄,齐白石、黄宾虹都是晚年变法的艺术大师。《青少年书法报》为当代书坛中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和途径,受益者与日俱增。二十年前我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近五十位书家,从年龄上讲既是青年,有的也近中年,他们都各有所长。长期以来他们对传统进行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并自出新意,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引起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

青少年是中国书法未来的指向。以青年书法家为对象的群体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愿这一群体的成长繁花似锦。

应《青少年书法报》和傅德锋先生之约,在此谨致数言,既是对《青少年书法报》一度致力于宣传和推举青年书法人才的一种感激,也是对课题班所有成员的一个良好祝愿。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7月26日第30期三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控制好书家评论的分寸和尺度

4 x! n5 a; s% Q4 B; u: R

——写在“第一阵营”(沈鹏课题班)系列评论之前


1 p1 q" M( V0 g. x0 ], F

傅德锋


+ [! {, A# j" N; i. k" \; E/ y
0 A/ t4 Y. N& M

我写书家评论,向来有自己的主张,那就是对已经取得较高成绩和社会地位甚至声名显赫的书家,即使他们“德高望重”,而我“人微言轻”,我也会“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多些挑剔。因为浮躁的时代造就了人们浮躁的心态,身居高位而炙手可热者,往往会产生骄矜自满之心,待步入晚年之后,未能“人书俱老”,水平不进反退甚至大幅下滑,故他们正需要不乏善意的批评,甚至需要比较尖锐犀利的批评。

6 i* o' y& W3 }' r; U

但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此类批评在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褒也好,贬也罢,总要本着公正客观的原则,遵循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来展开自己的评论。那种完全带着个人好恶的极端情绪化的批评,看似尖锐犀利,其实是苍白无力的。随意全盘否定一个书家的艺术成就,是个人私欲膨胀之后的结果,任何评论当尽可能肯定一个书家的为书法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其所取得的真实的成绩,在此基础之上,客观地指出其不足,则较为有利于书家的及时调整和社会对书家的再认识,也比较容易被评论者所接受。这种情况下,批评也就实现了自身应有的价值。

3 j3 S/ e8 j0 G

而我对于正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的中青年书家,则相对比较宽容,因为他们还没有在书界站稳脚跟,他们为之付出了很多,因此需要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也是必要的关注和爱护。对于他们的评论,则主要以分析其学书和创作方式为主,帮助其理清思路,以便使他们能够从理性的高度对自己所走过的路有一个系统深入的回顾,同时也能够使读者从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学习、创作的观念意识当中有所启发。


2 ^  v9 o( E! ]" p- b7 q# v

我写的这一批评论文章,因为面对的大多是出道不久的青年书家,所以更多地还是以分析、宣传和推举为主,没有太多的“尖锐和犀利”的批评言辞,非不能也,而是目前还不十分需要。再者说了,“批评总是根于爱”,有问题要指出,有成绩更需要正面肯定。或许在“谈批色变”的当下,尽可能客观公正的正面分析和评价,对于课题班的这一批青年书家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的作品并非没有缺点,而是正处在勇于显露缺点、不断探索实践的特殊阶段。假如若干年之后,我再次写到他们,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 n$ ~5 a7 n1 G. o7 H' e$ R

而我本人也并非功成名就的所谓“批评家”,我作为书法理论批评方面的一个新出现的作者,我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学习和磨炼。对于我撰写的评论文章,大家也只能作为我的一家之言来看待,是否公正客观,是否准确到位,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但无论如何,对撰写书家评论的分寸和尺度是必须尽量把握好的,既不过度拔高,也不随意贬低。要以一种相对公正的态度,把他们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好在报社给我提供这么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还有这么多同道师友的支持和帮助以及热情参与,我只有对大家心存感激!在这里,一并对所有参与策划和支持响应的师友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7月26日第30期三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记(傅德锋/文):

7 \% k7 k/ g4 R3 b! L4 S

《青少年书法报》自创刊以来,一直以培养青少年书法人才、推举书坛新人为己任,以务实的办刊理念的前卫的办报风格,刊发了数量可观的书法篆刻作品和理论批评文章,因此深受广大读者喜爱。《青少年书法报》在持续发展的20多年里,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书法人才,使大家成为了书界深受关注的人物。本人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即是该报的受益者之一。自2006年秋天在《青少年书法报》发表《要书协,不要书邪——对一些基层书协组织的透视与期盼》一文以来,连续在该报发表了100余篇书法理论批评文章。因此受到了书界同仁的关注和首肯。

那时因为刚刚涉足书法评论,所写的文章还不够成熟,我在《青少年书法报》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就是源于该报总编辑何昌贵先生的修改和肯定。后来写的《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在该报的连载,无疑也是因为何昌贵总编的错爱和器重。当然,这里面自然少不了该报副总编辑、理论版编辑葛世权老师的辛苦劳动。

今年六一节,我从西安、北京和长春做名家系列访谈,一路辗转到佳木斯,方才首次和《青少年书法报》的编辑老师们会面。何昌贵社长和葛世权副总编以及报社的其他编辑老师热情接待了初到佳木斯的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撰稿人。这让我深受感动!

在佳木斯期间,我和何昌贵社长进行了一个关于书法专业报刊如何持续健康发展的访谈,何老师作为自身媒体总编,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的独到的见解,他的谈话精彩到位,很有参考价值。谈话内容有待整理。

访谈之后,我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希望和报纸合作,搞一个新的评论专栏,何社长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委托我和副总编辑葛世权先生具体策划。我和葛世权先生随即交换了意见,葛先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好的想法。达成一致后,决定先做一个“沈老课题班的系列评论”,于是我们便分头行动。我返回北京之后,立刻和王厚祥先生取得联系,然后马不停蹄赶到廊坊和王老师面谈。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由王厚祥及时向沈鹏课题班执行导师曾来德先生征求意见。曾先生对此给予很大支持,并约定第二天面谈。于是和王厚祥、刘京闻二位赶赴北京曾来德艺术中心,当即确定了具体人选,曾先生还特意为系列评论专题题写了“第一阵营”刊头并作了序言。

课题班成员接到通知后,陆续寄来了自己的详细资料和相关图片,笔者也就开始认真撰写每位书家的评论文章。四十位书家的四十篇评论,数量不少,担子不轻。我自知水平有限,不可能做到让大家完全满意。但我会尽量做得好一些,以便不辜负报社和沈鹏课题班成员以及广大读者的厚望。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7月26日第30期三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J: H- \# w8 B/ ]7 J4 R. f* M) W
2010052509481821001.jpg 7 y' m. A* k- B4 J. ]# K
! f4 Y" w* v; P! c: a* q6 I) X6 R
王厚祥    号稷山,1963年生于河北省大城县。自幼由家父启蒙学书,师从高鸿源、沈鹏、张旭光、周志高、胡抗美、郑晓华、曾来德诸位先生。长于大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河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廊坊市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廊坊市政协特聘委员。中国书协和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班毕业,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员,慕鸿书社社员,国书会执行会长。. T/ P4 P% o9 U: s* v# T* u
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一等奖。有十几部书法专著和字帖出版发行。多次为全国、全省的全日制学生通用《写字》教材书写范字。近年曾入选全国三届新人新作展、六届中青展、三届正书展、二届行草书展、首届兰亭奖展、首届册页展,千人千作展、“林散之奖”提名展、中日韩百位书画名家展、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成为被提名的36位名家之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全国“行草十家展”成员,河北省草书九家展成员。获首届全国大字书法展二等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一等奖。参加“十一五”重点项目,人民大学和上海美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大系》编辑工作,任隋唐部分副主编和撰稿人。入选《中国书法》杂志全国24位专题介绍的知名中青年书法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中国书法大典》,成为出版专集的百位名家之一。入编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编的《共和国书法大系》,由中国美术馆出版《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王厚祥》专辑,成为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中央和国务院机关创作书法作品的特聘书家。1996年起被评定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荣获“河北省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0804_a1a559eb2d50740ef794FzNpYQpSSLW1.jpg                                                                     取法唐代以上  体现高古气象
) n  u! D% ^; ^7 G% s

——王厚祥大草解读

9 h2 d; w, ^' ?
5 {( F& e3 O% Q: e: u

傅德锋

4 j/ d1 c, ?- ?
/ C" j: C+ P6 Q6 h. D- L( P
; C" }' n6 b- B. e" a; x9 y; H
  b$ D; h; h% y

如果说草书是中国书法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狂草就是镶嵌在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草书几乎包含了中国书法的所有笔法,它既有自身的约定俗成的规矩与法度,但又能允许作者在此基础之上自由发挥,而狂草在此方面,则更具有想象和发挥余地。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夫和浓郁的草书情怀就很难写好草书,所以进入草书很难,而进入狂草则更难。当下书坛尽管喜爱和学习草书艺术者并不乏人,但真正能够在草书特别是狂草方面有所建树者,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如果让我率先举出一位,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推举王厚祥先生。

20070820_5a45ffeff49177dd1800q9Eh4I8bTFp0.jpg

实话说,王厚祥在早年并不为书坛过多关注,就连我认识和关注他也是源于吕金光的介绍。这恐怕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的书法在当时个人风格还未能充分凸显,艺术上还有待成熟;二是他本人处事比较低调,在特定的氛围之下,不愿做过多的个人宣传。然而,近年来的王厚祥却有如一匹飞腾奔驰的书坛黑马,以一手功性兼备的狂草,深深感染和折服了众多的欣赏者。

20080804_0de31cfd8274e5947681oLeOq774SPpT.jpg

王厚祥把大草写得很醇正,他所竭力追求的是那种雄肆厚重的汉唐精神。因此他坚持不学唐代以下的草书法帖,而是把自己的目光始终聚焦于唐代和唐代以前的经典法帖之上。汉唐时期的狂草大家则不外乎张芝、张旭、怀素等几位,代表作品则有(传)张芝的《冠军帖》,(传)张旭的《古诗四帖》和怀素的《自叙帖》等。王厚祥在上述法帖上所下的临写功夫是令人惊叹的!数百遍的通临和分析比较,使他逐步掌握了古人的笔法和结构。既造就了手上的功夫,也提升了自己的心境和眼力。

20080804_31c7e915f6664312648c5F6iFLIGJfuZ.jpg

从技术方面来讲,如果不能得到古人的笔法和结体,在临写当中就无法得心应手从而达到形神兼备。但要解决这一问题,却绝非朝夕之功,需要为之付出极大的心力。任何学习草书特别是狂草的人,他不可能跨过其他书体直接进入草书甚至狂草。他必须具备深厚的正书基础。而王厚祥也正是因为在进入狂草之前,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正书功底,再加上他骨子里浓郁的草书情怀,进入狂草不过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王厚祥特别注重草书技法的锤炼,他认为没有好的技术作为支撑,最终难以把握狂草的内在精神。而在技法方面,怀素的《自叙帖》可谓几近完美,王厚祥对《自叙帖》的不厌其烦的通篇临写,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但《自叙帖》的局限在于只用中锋,笔法略嫌单一,而《古诗四帖》等其他法帖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王厚祥也并非仅仅抱住《自叙帖》不放,而是紧抓《自叙帖》,兼顾其他,对《古诗四帖》、《冠军贴》、《大草千字文》以及《十七帖》和二王手札等都下了很多实际的功夫。其用笔的精到和结体的准确实在是一般作者所难以达到的。

但书法又不仅仅是从技术到技术,而是注重“由技进道”,要在过硬的技法技巧的支撑之下,进一步超越技术,向道的层面深度掘进。然而,道是不可言说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道的东西只能靠我们各自的心灵去体验和感受。书法作品的意境,实质上就是“道”的某种体现,一件作品,如果缺乏意境,纵然在技术上再怎么无可挑剔,也只能算是一件美术作品,绝不能称之为是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王厚祥一方面特别注重技术,几欲“退笔成冢”、“池水尽墨”;另一方面更注重自我综合素养的修炼,通过读书、游历和广泛的学习、交流、切磋,不断提升自我,塑造自我。他对书法特别是狂草本质的理解的确具有独到之处,在与他的几次交谈当中我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番磨砺和积累,王厚祥笔下的狂草就有了非凡的气象,能将洗练、畅达、雄肆、宏逸、古朴、沉着、豪放等多种因素集于一体,而且又能使每件作品之间尽可能离开一定的距离,避免千字一面,千纸一同,这是殊为难得的。他的作品让人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因为飞扬的笔墨而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他的狂草既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汉唐古风扑面而来,又让我们感到他个人情趣的张扬,在试图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艺术语言。

20080804_167fa41ed4d35f49f839oZZT2xyDYfSF.jpg

' h  k! L6 F" R. l% u

草书之难,难在以下几点:一是识草,必须重新识(草)字,真正的草书家,要尽可能达到没有识草的障碍,这既要靠摸索规律掌握规律,也要靠死记硬背;二是掌握笔法,笔法是一切书体的根本,笔法不到位,一切则无从谈起。只有达到对古人笔法的熟练掌握,才能写出古人书法线条的韵致和质感;三是找准结体,结体和笔法可谓不可分割,属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临习阶段,必须准确把握古人结字的规律,只有到了创作阶段,才可以临机生发,因势而变。故赵孟頫有“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四是草书情怀,没有草书情怀的书家,并非不可以写草书,但其笔下之迹,多为草书符号的一般性书写而已,殊乏个人性情,何来风格意境可言?!有草书情怀者,草书符号不过是一种参照或曰载体,其笔下所展现的是书家在规矩法度约束下的个人生命律动之舞,它本于规矩法度,而又不为规矩法度所完全束缚,更会超越于技术之上,实现自己个人艺术理想的表达。五是个人风格的塑造,下笔无古人者,野道,不过是“云蛇云露之流,龟鹤华英之类”,无足道也;下笔不敢跨越古人之雷池半步者,奴书,纵然几可乱真,也是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只有那种食古能化,气象超迈者,方可为“出蓝之青”,另辟蹊径,终立自家门户矣!

20080804_323aa4ab3088b1a61421Isf0x08GknhK.jpg

王厚祥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之下一步步进入狂草的。于识草,他在众人眼里堪称“活字典”,即便随意给他一个生疏的内容,他也可以用大草随意体现,使见着叹为观止。于笔法、结体,他出唐入汉,上下求索,以古人为师,沉潜旭素,立足唐人,广取博收,挥运之间,法度尽显,几无差失。他性格豪放,为人豁达,一脸阳光,满目真诚,时常对友酌酒而不酗。言及草书,则侃侃而谈,时露机锋创见,多能予人以启发。为人若此,草书情怀岂能无耶?!其书作守法而不泥古,张扬而不狂怪,且能呈现多种面目,精神气韵相通而姿态意象各异,于当下书坛独标一帜,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人物,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20080804_b89512043b63935814c8M9LCaE2azorB.jpg

20080804_e2ae56df09006dd6e636prkkkHxnmpR9.jpg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厚祥书法已经臻于完美,无可挑剔。因为无可挑剔的书家和作品其实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精神层面的把握,他都需要进一步磨炼和积累。他的一些作品当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在古典情怀和现代意识的结合方面,或多或少会显露出某种生硬和牵强,某些结字的过于简约使得即便是专家识别也颇为费心。但这也许正是处在探索时期的书家都不可避免的,既然他已站在了目前的高度,那么,走向更高的艺术层次一定不会遥远。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7月26日第30期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M7 M/ b1 E% } 2010112818573_5.jpg
6 F# ~" ~  [7 p. J
9 ~, x9 _- x: D5 A8 Z " n- f9 r1 }* r+ X
杜建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2008年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课题班进修,接受沈鹏先生书法指导。8 n9 W9 d* i2 h, I" y
  1987年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第二届中青书展》入选。
& g$ c% N$ A4 D7 A
  1990年8月在云南省美术馆举办《杜建民书画个人展》。
+ F  `4 b/ @/ g) y  2000年以学识书体,集40余幅作品,出版个人书法专集。2004年10月入选《中国第五届刻字艺术展》。0 d( q' z0 ]6 w0 D$ r# c
  2004年入选中国书法百杰人物。
( m) c- T0 N" z1 B2 o, g  2005年作品收入中国书法家作品集。
7 b) n' x' s. o* g$ O7 K  \4 R% M  2005年由盛世艺术馆邀请,在云南省博物馆举办《杜建民个人专展拍卖会》。
% H; F$ p8 _& L$ z  2005年作品被中国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收入社图藏(第一卷)。: H% W/ H3 m' h% Y/ R
  2007年参加韩国国际书法大赛入展。
1 W( ~9 a9 ~, C+ H8 P  2008年由书协主办《中国书法家走进奥运场馆》入展。6 G( _6 E& R# w, y9 N) @0 n4 a
  2008年出任《昆明市滇池书画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追寻远古气息   抒写文人情怀

——简评杜建民书法

傅德锋

一本精美而厚重的书法集,从充满神秘感的云南悄然而至,开卷展读,不禁被里面的诸多精美而颇具文人气息的书法作品所打动。这个集子的作者就是沈鹏课题班的重要成员、云南昆明的杜建民先生。其实,之前我并不熟悉杜先生,然既为书法同道,则属于有缘之人,是书法成为了我们这些身居天南地北者最终相识相知的中介。看了他的作品资料和个人照片,第一感觉就是感到杜建民先生是一位具有北方人一样淳厚朴实性格的性情中人。我当即短息告知他邮件已收到,他随后给我打来了电话,那热情而朴实无华的寥寥几句谈话,再一次验证了我对他最初印象的看法。作为一个省书协副主席,其人品素质由此可见一斑矣!

201072125310.jpg

这两天一直都在看沈鹏课题班成员陆续寄来的资料,在认真构思每一篇评论究竟该如何写法。刚刚仔细品赏了顾柯红、王凯英两位巾帼书家的作品,虽说她们两位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但她们的点画飞动、气势流畅的草书作品给我留下了同样深刻的印象。使我脑海中老是草书线条在萦绕舞动……而看了杜建民的大篆和隶书作品,却使我一下子摆脱了两位美女书家大草线条的纠缠,进入到了平静安详的远古书法的神秘氛围中,悠游自如,气定神闲地去感受其笔下特有的金石和文人气息。

2010112818575_9.jpg

杜建民对行草隶篆四体书法皆有涉猎,然其主攻方向却在于篆隶,特别是大篆,其学书有明确的指向和侧重。平心而论,在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当下,行草书似乎已是当代书坛的主流,在篆隶书特别是对大篆书法情有独钟且颇具建树者已然不多。这与大篆书法与其他书体而言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不无关系。当然,一个书家最终选择何种书体作为自己的立足点和主攻方向,首先取决于自己的个性和志趣爱好。至于自己预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则与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所下的实际功夫息息相关。仔细将《杜建民书法集》阅读一过,为他撰写这篇评述文字的思路也就一下子变得清晰顺畅起来。从他早在1987年作品即入选“全国二届中青展”的情况来看,杜先生在书法上应该属于入道较早者。但他在“二王风”、“米芾、王铎风”、“魏碑行书”风靡一时的情况下,毅然远离时风,选择篆隶书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说明他属于那种比较有想法的人。三代吉金文字那种扑朔迷离的金石之气和因为跨越了久远的年代而产生的“朦胧之美”,与他这位偏居一隅、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书家发生了共鸣。年代的久远和地域的偏远,在网络与交通如此发达的时代,并不会对我们学习书法有太大的妨碍,大篆作为书法的源头,里面包含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的东西,杜建民对此甘之如饴,不也正是另外一层含义上的“取法乎上”吗?!

04d0f7015cfb2d5bdda6f537412ba23a.jpg

从他的诸多作品来看,他对大篆经典诸如《  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等等都下过较深的功夫,他的大篆作品有如下两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一,最大限度地体现经典作品结字的准确到位,不刻意搞时下那种夸张变形;二是强调用笔的灵动性和书写性,突出笔情墨趣的丰富表达,祛除一般写篆书者的那种生硬和僵直,远离低俗和恶态。我认为这么做至少有如下好处,一是尽可能保留了古人结字的古拙和自然显露的天趣,二是增加了作品的耐读性。当下的篆隶书创作有一种诸体杂交的倾向,草情篆意,信息丰富,但这就很有可能影响到大篆作品古朴自然的纯正性,现代气息无所不在,而古典情怀则会渐行渐远。在篆书的结体方面,适度的变形处理是必要的,但必须控制好分寸和尺度。尺度一过,则会引出新的问题,甚至会走向初衷的反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杜建民的大篆创作就具有结体精准,味道纯正的效果,从结体、用笔到章法排布,都是在尽量不违背金石文字的基本原理的范围内进行的。这里面即充满了对古人的敬畏,也体现了自己对远古神秘文字的独特认知。

20081107163747.jpg

无论何种书体,结体基本可以决定一件作品的基本格调,而用笔则是表达书家个人功力和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至于墨色变化,其实不过是在精于用笔的基础之上对墨法的一种自然驾驭能力。失去了精准的结体和精妙的笔法,其他一切皆属徒劳。墨法只能在结体和用笔到位的情况之下才会具有实际意义。杜建民大篆作品在此方面就做的非常好,结体方面既有统一的基调,又尽量使不同的作品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用笔不温不火,不激不厉,尽可能体现书写的原创趣味,而不是为了一味地找准结构描描画画亦步亦趋。墨色变化一任自然,浓淡枯湿焦,丰富多变,而并无花俏之嫌。这无疑说明,杜建民先生在大篆上下得是超逸实际的功夫,能够不为名利、时风所惑,数十年如一日,朝斯夕斯,甘之如饴,坚守于砚田之间,醉心于钟鼎彝器,恪守本真,问道古人,不求一时之闻达,而重毕生之修为,此等情怀,如是定力,诚属难能可贵!

20100512151754965.gif

任何书体,最忌把字写俗,导致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取法不高,二是认识不到位,三是方法不当。取法不高,往往以俗为高,不明就里。认识不到位,则难知书法之旨趣,以搔首弄姿、哗众取宠为能事。方法不当,则终其一生也难窥书道之堂奥,徘徊于经典大门之外,终老一生犹未稍有所悟。即使“池水尽墨”、“退笔如山”,写颜像颜,写柳像柳,笔笔有古人,却一笔无自己,至多落个“写字匠”的称谓而沾沾自喜,如是而已!杜建民书法给我的感受却是一种别样的感觉,既时时处处敬畏古人,遵循古法,又招招式式、字里行间流溢出自己的很多想法。书法需要守法,更需要破法,未能受其常,则不能知其变。守法、破法与立法之间有着很深的辩证关系,守法是已有之书写常态,破法是心理异态,破法之后的立法又会成为新的书写常态,成为后来者的取法借鉴之范式。非具深厚功力和大智慧者安能为此耶?!

1006291356728d96d023b4c24f.jpg

1006291343048f7a989e07d2a0.jpg

杜建民书法在守法上已经做得很好,破法的探索讯息已经有所显露,“自立我法”,尚在期待之中。从他的除了大篆之外的其它书体的作品当中也能看出这方面的端倪。火热的书坛没有灼伤自己,反而成为历练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士之气的大熔炉,尽管不敢说具备了火眼金睛,可以一眼洞悉事物的利弊,但能够自始至终坚守本心,以传统的文人情怀和淡泊心态自觉约束和观照自己的人生与艺术追求的人,其本身就值得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相关思考……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8月2日第31期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7 }+ [  m" G5 i) `3 [
20101118105725595.jpg # Y) Y$ m' C1 H3 ]; h5 Q

8 A4 i! {% X8 u' R  \# ^. c, m5 D
: t8 U; F8 }% f1 p1 I8 K! O7 Y# i
' W0 \# B1 O) d8 @/ v刘京闻艺术简介* Q! {& N3 m6 W: B
刘京闻,1967年生于山东陵县,0 z2 v% P2 R5 }9 B0 T! x+ h
2004年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全国首届书法研究生班。0 j6 ^: U- z( I9 d( B5 {1 j; r9 _
2004年作品在《中国书法》杂志专题介绍;3 ~' B% e# Z' T; d, L/ a
2004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全国首届书法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 E9 m0 E0 o
得到了沈鹏、欧阳中石、张旭光、胡抗美、郑晓华、周志高诸位先生的教导,获“二十佳”优秀学员称号;% x. d" G+ B3 m0 p6 D
2006年获《书法》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提名;
. t3 I' _  R' c& e2006年入展《中国书法》杂志主办的“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大展;* x9 F& N3 h: z& C; V0 J0 k% x9 N
2006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行书展;2 M3 S7 W/ ~# d8 S6 p2 a
2006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兰亭奖;
. H+ u2 t7 v9 o! N4 {$ V! U' q2007年获中国书协主办的纪念傅山40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三等奖;  C2 ?" i( `% B' ]
2007年成为行草十家展成员之一,8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1 o+ p* J8 B3 M+ ~. u# p
2007年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 j0 u' Y% y( T) v+ o2 M" ]) B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千人千作展;
* T; ]: S6 _& K5 Z; N+ z6 S8 V2008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二届草书展;
! _- b# u6 W' b: f' D) E1 i2008年“书法兄弟连”行草十家展7月24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 W( C- y" |; S
2008年获《书法》杂志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榜二等奖;  a$ y5 w% \2 E2 ~0 I0 A: c( v
2008年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学习;
* y  ^  s4 ~9 Y3 T" |0 v2009年获中国书协主办的江南文化节翁同和书法提名奖;/ n3 d/ r6 P0 B6 `" q: J& r
2009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五百人精品展;
- D: n7 n+ P# |: ^9 r: ~  o, q1 r2009年入展全国第六届楹联书法展;
, _" `+ J1 C* C8 i8 @% H  l2009年获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二等奖。
8 m9 J& U/ @7 f( g2009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兰亭奖
. l9 o  O( v" w2010年获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一等奖
! Z/ j3 O' n' J  U4 N
9 X3 ~) c$ }2 n# H1 w5 u$ ]. e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x1 G: R" \6 }% ^* w
北京书画院书法委员会副主任、特邀研究员,慕鸿书社副秘书长,廊坊市政协委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书写常态  固守古典精神

——刘京闻书法评弹

傅德锋

认识刘京闻先生,源于王厚祥先生之介绍。其人,外表精明强干,儒雅潇洒,风流倜傥,相貌堂堂,绝对是那种美男子形象。他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特别谦虚好学,不事张扬。无事了,不多言语;有感时,侃侃而谈。一句话,那就是他是一个为人处事特别讲究分寸尺度的人。中国人崇尚中庸,但并非凡事皆要不偏不倚、四平八稳,而是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和谐与完美。小节可以不拘,大事尚需稳妥。刘京闻的书法即给人以这种感觉,总体上微风细雨,波澜不惊,细节上却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让你在细细品味中,感受到一种书卷之气,一种萧散之美。

2013412842.jpg

刘京闻在近年来的国字号展览当中入过很多展,获过很多奖,这要换了那些为人轻飘浅薄者,定是作为炫耀的本钱,若口头禅般,逢人便“如数家珍”一番。但刘京闻对此却绝口不谈,在一起时,他只是讲一些自己对人生和书法的点滴感悟。所谓“君子藏器”,刘京闻于此,颇为符合。他是个坚持靠作品说话的人,书友相聚,无论是对名家大腕还是同道好友,都会拿出自己的新作,坦诚求教。言语之间,绝少那种虚饰和矫情。别人向他请教,他也总是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2013412843.jpg

他的书法作品,我看过不少。以行草书居多,走的是十分纯正的二王一路,而他对书法技法技巧的精心锤炼恰恰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所远远不及的。他特别注重对古人笔法结构的深度把握,不以在面目上略似古人为满足。有人认为,刘京闻书法个人风格不够明显,此言可谓不无道理。但反过来一想,过早形成思维和风格上的定势,却未必是什么好事。当代书家,更多地反倒不是缺乏才情,而是缺乏功力。没有较好的传统功力作为支撑,再好的才情也无法展现。那种无视古法,一味狂驰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恶俗,永远也不可能真正进入书法。

2009122110361336.jpg

刘京闻对书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综合为自己的一套“分寸说”,即:个性与共性的分寸、形式与内容的分寸、味道浓与淡的分寸、自然与刻意的分寸、技与道的分寸、文与化的分寸等等,其实这些说白了还是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往往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尤其是在书法方面,每一组矛盾的制造和化解,最终都是依据达到和谐这一原则的。王羲之书法恰好就是“中庸”书风的代表,不激不厉,不偏不倚。

20091221103642541.jpg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最高处世原则,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举,这恐怕才是主要原因。王羲之书法,在用笔与结体的精到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既是魏晋之前历代笔法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代新书风的开宗立派者。刘京闻对王羲之书法的心仪,不正是说明他本人在思想上首先是和古人声气相投的。他的“分寸说”即是他在学习古人特别是王羲之书法的过程当中的一种感受和领悟。

1101062018590b8e9592d67aac.jpg

因此说,刘京闻专研王羲之书法就有了一个特定的指向,那就是他自始至终有一个根本的目标,那就是是自己的笔墨尽可能避开时风之影响,而向魏晋风度靠拢。平心而论,当下书坛,学习二王几乎成为一种风尚,再加之受展览的导向影响和书人综合素养的江河日下,在风规气格上却很难达到古人的高度,只能在技法技巧上穷工极巧。这就导致一种不良后果,那就是一方面想竭力摆脱狭义上的“流行书风”之影响,而向二王经典书风逼近,一方面却又因为时下书人大多缺乏魏晋时期古人的那种胸襟和器识修养,只在表象上徒具一个二王的躯壳。而刘京闻与他人不同的是,他善于从内在肌理上入手学习二王,善于带着一种对魏晋风骨的敬畏之心和二王书法的虔诚心态去学。

200841012355262655.jpg

刘京闻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读书和临帖方面,他深深认识到一个书家的综合素养对自己今后创作的重要意义,试图从生活常态上能够和古人的心境息息相通。在读书时,他会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认知,注重的是消化吸收,而不仅仅是以一种娱乐心态为之的。在临帖中,一笔一划,一招一式,刻意追求结体的精准和笔法的到位。而在创作当中,他则更加注重书法格调和内在气息的表达。因着平时的扎实临习,在创作当中反而需要轻松挥洒,在若不经意当中,将笔法、结体、章法以及墨色变化尽可能逼似古人。而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意识,则完全有可能在这种接近古人书写常态的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

2010052514525431830.jpg

关于继承和创新这个老话题也是大问题,刘京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前段时间笔者在廊坊,他曾拿出自己写的一件大约仅有一平尺大小的行草作品让我看,当时给我的感受是,第一印象就是精致,和二王的手札尺牍相类,有着很高的气息和格调。作品的技术含量较高,写得悠游自如,萧散简淡,书卷气跃然其上。他说,他目前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字收住,尽量往小里写,试图恢复到古人的那种生活常态的书写。也许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磨砺,就会有一种新的发现和感悟,才更有可能对古人的个书写从技术到心境上都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他这种尝试是很有必要的。当下的展厅作品是越写越大,似乎只有把作品写大了,才更具视觉冲击力。作为参加展览,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但一个作者在展览上获得暂时的成功之后,今后该如何继续走下去,这就是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大问题。

09080510505c68a6fd179e170a.jpg

大幅作品贵在张扬气势,小幅作品难在表达气息。我个人认为,在书法逐渐失去实用功能的当下,把小字和大字结合起来写,似乎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既需要在大型展厅当中感受视觉冲击,也需要在书斋里边细细品味把玩作品的内在气息。有时候作品幅式上的大并不等于境界格调上的大,张扬的表象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可能只是瞬间的,而作品当中的那些只有依靠慢慢品味细细把玩才能感受和体会到精微细腻的东西往往才是最不容易体现的。刘京闻的书法在这一点上无疑已经把握得比较到位,这一特点也恰恰是当下许多书家所缺乏的。然而,刘京闻就是凭借这样的一种不无执拗的坚守,在二王书法的世界里遨游着,吸纳着,升华着。他并且能够在近年以来的国字号展览上取得诸多成绩,得到前辈同仁的认可,成为书法圈内的一员健将。

刘京闻的书法之路走得很扎实,也很快意,尽管他的书法在目前很存在某些不足,但我想,随着艺术功力与生活积累的不断加深,他一定会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

【原载《青少年书法报》2011年8月16日第33期3版】

200912211038546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