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240|回复: 0

禅宗三十三代祖师记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31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
父名饮泽。母香志。昔毗婆尸佛世。为锻金师。
庄严彼佛像。时有贫女。得一金钱。睹如来相。发希有意。
持诣金师。请饰佛像。既而共发愿。永劫为清净夫妇。
由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后生梵天。次生摩竭陀国。
始名迦叶波。此云饮光胜。身有殊妙光明。亦名金胜。
盖以金色为号也。复名婆耆子。闻如来出世。志求出家。
冀度诸有。佛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体。
持头陀行。佛常称赞。如来在灵山说法。诸天献华。
世尊持华示众。迦叶微笑。世尊告众曰。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流布将来。勿令断绝。
仍以金缕僧伽梨衣付迦叶。以俟慈氏。世尊涅槃时。
迦叶不在众会。时迦叶方自外还。如来于金棺。
出现双足以示之。迦叶作礼讫。世尊化三昧火阇维之。
迦叶乃造众曰。如来双林示灭。我等宜兴后事。
可共结集宣传法教。于是集诸大众。所传声曰。
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
是时。偈声周遍沙界。证阿罗汉者。悉集宾钵罗窟。
[此云七叶岩也]时阿难诸漏未尽。大迦叶不令会集。阿难自念。
我事如来。曾无缺犯。何期有漏。不预圣伦。坐盘陀石。
经三昼夜。证无漏果。即还众会。击其石门。迦叶曰。
汝未解脱。何须再来。阿难曰。我巳证无漏。迦叶曰。
可现神通。以遣众疑。阿难即入自户钥中。会众生疑。
迦叶白槌。请第一座。阿难尊者说法。阿难即升法座云。
如是我闻。大迦叶结集三藏巳。作是思惟。
持如来传受僧伽梨衣。当隐鸡足山中。以俟龙华三会。
遂告阿难曰。汝今当知。婆伽婆未圆寂时。多子塔前。
以正法眼藏付嘱于我。我今将隐鸡峰。以此法传付于汝。
汝善护持。流通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口。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阿难受教巳。迦叶遂玆隐焉。
第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帝利。父斛饭王。
世尊以为总持第一。常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
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
则与世尊为堂兄弟。既而结集之后。阿难复念。
如来以大法眼付大迦叶。迦叶既隐而付于我。我今将灭。遂处常河中曰。
先所度脱者。应当来集。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至。
众中名商那和修者。阿难夙知法器。遂告曰。
如来以大法眼藏。嘱累迦叶。既当入寂。密付于我。我今将灭。
用传于汝。汝善护持。流通后世。无令断绝。汝受吾教。
听吾偈曰。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
悟了无无法。
偈巳告商那和修曰。汝善行化。继我弘扬。汝后有嗣。
大化五天。度人如天人师。唯无相好。石室盈筹。
阿难作一十八变。入奋迅三昧。化火焚身。人天共分舍利。
各建塔庙。当厉王朝也。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摩突罗国人也。姓毗舍离。
父名林胜。母名憍奢耶。和修处胎。六年始生。
梵云商诺迦。[此云自然服也]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罗汉圣人降生。
此草出焉。和修生时。瑞草斯应。如来行化。至摩突国。
见一青林茂盛。语阿难曰。此林地名优留荼。
吾灭后一百年有比丘。名商那和修。于此地转妙FA**Lun。
后百岁果诞和修。出家证道。受庆喜尊者法眼。及止此林。
有大火龙。归顺法教。因施其地。以建仁祠。
尊者于吒利国。得优波鞠多。以为给侍。因问曰。汝年几耶。答曰。
我年十七。师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曰师发巳白。
为发白耶。心白耶。师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鞠多曰。
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和修知是法器。遂为落发受具。
乃告曰。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烛迦叶。展转相授。
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
是法非心法。
付烛巳。即隐于罽宾国南象白山中。后见鞠多。
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以调伏之。
而说偈曰。
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
疾得阿罗汉。
五百比丘闻偈巳。依教奉行。皆获无漏。
尊者乃作十八变。化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
葬于梵伽罗山。乃宣王朝也。

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吒利国人。[亦名优波崛多。
亦名邬波鞠多]姓首陀。父名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证果。至摩突罗国。
四众云集。由是震动魔宫。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
密持华鬘。縻之于颈。终无其便。而返观人狗蛇三尸。
为鬘在巳之颈。虫册秽坏。不能除去。波旬乃升六欲天。
告诸天主。求其解免。各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
孰能去之。波旬曰。然则奈何。诸天主曰。汝可归心尊者。
即能除断。乃为说偈曰。
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受教。即下天宫。作礼尊者。襄露忏悔。鞠多曰。
汝自今去。于如来正法。更不作娆难否。波旬曰。
我誓迥向佛道。永断不善。鞠多曰。若然者。
汝自唱言归依三宝。魔王奉教。华鬘悉除。踊跃礼谢尊者。而说偈曰。
稽首三昧尊十力圣弟子我今愿迥向。
勿令有劣弱。
尊者在世。化导最多。每化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
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香众。来礼尊者。
志求出家。尊者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
非为身心。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
无我我故。心不生灭。即是常道。既是常道。诸佛无常。
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师曰。汝当明悟。心自通达。绍隆圣种。
即与出家受具。乃告之曰。
如来以正法眼藏付烛迦叶。次第传授。以至于吾。吾今付汝。善自护持。
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
复告香众曰。汝父□梦金日而生于汝。可名提多迦。
[此云通真量也]尊者乃胜身虚空。呈十八变。然复本座。
跏趺而逝。提多迦以室内筹。用焚其躯。收舍利起塔供养。
当平王朝也。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竭陀国人也。初生之时。
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曜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
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后遇鞠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
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
汝今入道之相也。照曜天地者。汝智慧超远也。尊者本名香众。
因易今名焉。乃说偈赞曰。
巍巍七宝山常出智慧泉迥为真法味。
能度诸有缘。
鞠多尊者说偈答曰。
我法传于汝当现大智慧金日从屋出。
照曜于天地。
提多迦闻师妙偈。设礼奉持。后至中印土。
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闻尊者至。率众瞻礼。
而谓尊者曰。昔与师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人。授我仙法。
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自此报分殊途。巳经六劫。
尊者曰。汝可舍邪入于佛慧。弥遮迦曰。
音阿私陀仙授我记云。却后六劫。当遇同学。获无漏果。今也相遇。
非宿缘耶。愿师大慈。令我解脱。尊者即为出家受具。
余仙众始生我慢。尊者示大神通。于是俱发菩提心。
一时出家。乃告弥遮迦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
展转嘱果。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演化当来。
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偈巳。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躯。
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茶山中。起塔供养。
即庄王朝也。

第六祖弥遮迦尊者。中印土人也。既传法巳。
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堞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
兹大乘气也。必诞奇人。为吾法嗣。乃入城。于阛阓。
闻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问曰。师阿方而来。欲往何处。师曰。
从心而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师曰。
此是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识我否。师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
又谓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后示本因。彼人说偈曰。
我从无量劫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须密。
师云。我师提多迦说。世尊昔游北印土。语阿难曰。
此国中。吾灭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
而于祖师。次当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
彼乃置器礼师而言曰。我思往劫。常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
佛记我云。于贤劫释迦法中。宣传正法。今符师说。
愿加度脱。师即披剃受具。遂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
密付迦叶。如是展转。以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
传化将来。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偈巳。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化火光三昧。
周焚其身。婆须蜜收舍利起塔。即襄王朝也。

第七祖婆须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姓颇罗堕。
常执酒器。游行里闾。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
自省前缘。投器出家。授法行化。至迦摩国。于法座前。
忽有一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与师论义。师曰。
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
心即钦伏曰。冀师大慈。赐垂摄受。
尊者遂与剃度受具。复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嘱累迦叶。次第传授。
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偈巳。入慈心三昧。经于七日。
人天俱来作礼而说偈曰。
贤劫众圣祖而当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请为宣佛地。
尊者从三昧起。而说偈曰。
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说此偈巳。还入三昧示寂。
佛陀难提即就本座起宝塔。以閟全身。即定王朝也。

第八祖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氏。
顶有肉髻。辩博无碍。遇婆须蜜尊者出家授教。
既而行化至提伽国毗舍罗家。见舍上有白光。师曰。
此家当有圣人。言讫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尊者曰。
汝之一子。名伏驮蜜多者。年巳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
当绍法宝。可令出家。父母感尊者慈摄。既而祇诺。
伏驮闻之。遽起设礼而说偈曰。
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
尊者以偈答曰。
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伏驮蜜多。闻师妙偈。即请出家。尊者即为度脱受具。
乃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传付迦叶。
展转以至于吾。吾今嘱累于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是若了虚空界是达真如理。
伏驮蜜多。承师付嘱。说偈赞曰。
我师诸祖中当继第八位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
尔时尊者即现神通。而趣圆寂。就本座起塔。
以奉全身。即景王朝也。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提伽国人也。姓毗舍罗。
处胎六年。因号难生。遇佛陀难提尊者。行化至其家。
谓此子非凡。当为法器。仍为说于宿缘。五十年中。
口未尝言。复不履步。盖有所表。足不进止。法无去住。
口不言说。理显空寂。父闻妙诲。遂许出家。
尊者即与披剃受具。自此服勤左右。表则威仪。既而告之曰。
如来以大法眼藏。付授迦叶。展转相付。而至于吾。吾今付汝。
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真理本无名图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付法巳。即入灭尽三昧。众以香薪阇维之。
收舍利建塔于那兰陀寺。即敬王朝也。

第十祖胁尊者。中印土人也。本名难生。初尊者将诞。
父梦一白象。背有宝座。座上安一明珠。从门而入。
光照四众。既觉遂生。后值伏驮尊者。执侍巾瓶。
未尝眠睡。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尊者焉。至华氏国。有长者。
名宝身。而生七子。一名富那般多。二名富那金子。
三名富那月光。四名富那胜童。五石富那波豆。
六名富那吉丹。七名富那夜奢。其第一子。性慕仙道。
第二子勤行善业。第三子凶险狂率。第四子信重三宝。
第五子好杀嗜酒。第六子五欲自恣。第七子每云。
我心是佛。愿值达人。当评是事。时胁尊者憩一树下。
以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
言讫即变金色。时富那夜奢前诣而立。尊者问。汝从何来。
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当何止。曰我心非止。尊者曰。
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诸佛。
曰诸佛亦非。尊者即说偈曰。
此地变金色预知于圣至当座菩提树觉华而成巳。
夜奢复说偈曰。
师座金色地常说真实义迥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
尊者即与出家受具。乃告之曰。如来以大法眼藏。
密传迦叶。如是展转。巳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奉持。
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付法巳。即现十八变。化火自焚。众以舍利。随处起塔。
而供养之。即[御名]王朝也。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也。姓瞿昙氏。
有六兄。各有所尚。夜奢自幼颖异。诣波罗奈国。
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谓众曰。识此人否。吾尝梦大海。
当坐一隅。译水注海。谤流四方。又佛记云。却后六百年。
当有贤者。马鸣在波罗奈国。摧伏异道。发正信心。
造起信论。即其人也。马鸣致问云。我欲识佛。何者即是。
尊者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争知是佛。
尊者曰。既不识佛。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尊者曰。
彼是木义。复问曰锯义者何。曰共师平出。又问木义者何。
尊者曰。汝被解之。马鸣知尊者义胜。遂请出家。
尊者即为披剃受具。尊者曰。汝忆往事否。
者为毗舍离国王。彼国人民有三等。最上者。身有光明。衣食随念。
申等人。身无光明。自谋衣食。下一类人。如马裸露。
汝为毗舍离王。多兴慈愍。宿有神力。分身为虫。
食其桑柘自成茧壳。国中马人。取茧为衣。汝后身没。生中印土。
马人感恋悲号。因号马鸣。汝当时为马人说偈曰。
我昔生梵天梵天寿命尽下生毗离国与汝同忧苦我见汝无衣心生怜愍故分身为窠围令汝无忧苦。
尊者乃告之曰。如来以大法眼藏。亲授迦叶。
次第嘱累。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
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令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付法巳。即现神力。而趣寂灭。众兴宝塔。用閟全身。
即安王朝矣。

第十二祖马鸣尊者。波罗奈国人也。亦名功胜。
以有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
既受法于夜奢尊者。后于华氏国。忽有老人。座前法地。尊者曰。
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踊出一金色人。
复化为女。右手指师。而说偈曰。
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于此地上宣通第一义。
说是偈巳。遂而不见。马鸣尊者曰。当有魔来。
与吾校论。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尊者曰。魔之来信矣。
我当除之。即指空中。现大金龙。奋发神威。震动山岳。
魔事随灭。又经七日。有一小虫。如蟭螟类。潜形座下。
尊者置之手中。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尔。
乃于之令去。魔不能动。尊者告之曰。归依三宝。
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罪。尊者问曰。汝名谁耶。
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尊者曰。
汝尽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大海。不足为难。尊者曰。
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我未尝知。尊者即为说性海云。
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
迦毗摩罗遂发信心。学徒俱求度脱。尊者即与披剃受具。
遂告毗摩罗曰。如来以大法眼藏。亲授迦叶。次第嘱累。
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转化当来。无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付法巳。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
然后示灭。四众以真仪藏之龙龛。即显王朝也。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
有徒三千。通诸异论。领众至西印土。彼有太子。
名云自在。知尊者名。延于宫中。以伸崇礼。尊者曰。如来有教。
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形势之家。太子曰。
我国城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师可止此否。尊者即诣之。
行数里有一大蟒。来逆尊者。盘绕其身。
尊者因与受三归依。蟒听讫而去。尊者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
素服而出。合掌问讯。尊者曰。汝何所止。答曰。
我昔尝为比丘。居止山林。多乐寂静。初学比丘。数来请益。
而我烦于应答。而生嗔恨。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
今巳千岁。适遇尊者。获闻戒法。尊者问曰。
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一大树。荫覆五百大龙。
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听受尔。尊者诣彼。
龙树出迎尊者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
尊者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将欲归依。
心生疑虑曰。此师得泽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
尊者曰。汝虽心语。我巳意知。但办出家。何虑不圣。
龙树闻巳悔谢。尊者即与披剃受具。遂告之曰。
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付汝。
汝可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付法巳。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舍利起塔。
即赧王朝也。

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西天竺国人也。亦名龙胜。
始于毗罗尊者得法。后至南印土。彼国之人。多信福业。
无智慧性。龙树为说教法。信受甚稀。闻尊者至。
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人睹之。尊者曰。
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尊者曰。
非广非狭。无量无则。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
悉乃迥心。尊者复于座上。身现圆月相。唯闻说法音。
众中有长者。名迦那提婆。谓曰。识此相否。众曰。
目所未睹。焉能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相。以示我等。
言讫轮相即隐。还居本座。而说偈曰。
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戒用辨非色声。
众闻偈巳。咸愿出家。龙树即为披剃受具。
其国先有外道五千人。作大幻术。众所宗仰。王返以佛乘。
呼为外道。龙树至王殿前。王遂问曰。汝是何人。龙树曰。
我是智人。要化愚者。王曰。自称其智。量是智人。龙树曰。
未知之事。但请问之。王曰。今日诸天当何所务。
龙树曰。帝释与阿修罗王今正交战。王曰。何以为验。
龙树曰。且待须臾。言讫投戈断肢。自空而下。王见是事。
遂发信心。悉为化之。归向三宝。龙树知王及众正信。
复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垂之于世。
后告迦那提婆曰。如来以大法眼藏。嘱累迦叶。展转相付。
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付法巳。入月轮三昧。广现神变。复就本座疑寂。
迦那提婆与诸四众。共起宝塔以葬焉。即始皇帝朝也。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
初求福业。兼好辨论。闻龙树名谒之。将及其门。
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呈之。尊者睹之。
即以一针投之而进。忻然契会。后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
曰梵摩净德。财极富饶。而有二子。一名罗罗琰。
二名罗罗多。长者园树生大耳如菌。味甚香美。
唯长者与罗罗多。取而食之。取巳复生。自余亲属。
皆不能见。时罗罗多。乃说偈曰。
此树生奇耳食以不枯槁智者解此因当师其至道。
时迦那提婆曰。如来记。却后第二五百年。有大菩萨。
因耳解脱。即至净德舍。忽见尊者。心生珍敬。
求闻树耳之缘。尊者曰。汝向来尝饭一比丘否。长者曰。
有一沙门。久曾勤供。近巳灭度。坟塔仍存。
尊者谓罗罗多曰。岂非能供侍彼比丘者乎。曰诚如所论。尊者曰。
汝与此子心同勤敬。汝家亲属。尝蕴慢心。不能得食。
彼比丘虽持戒多闻。真理未达。寿命既尽。来偿宿因。
彼之比丘。生为树耳。父子得食。故当酬报。
尊者问长者曰。汝年多少。曰我今七十九。提婆即以偈曰。
入道不通理覆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
长者闻偈。弥加叹伏。曰。我今衰老。不克事师。
愿舍次子。依师出家。尊者曰。惟符佛记。今是其人。
即与披剃受具。随侍。游化。至巴连弗城。闻诸外道欲障佛法。
尊者入彼众中。外道问曰。汝何不前。尊者曰。汝何不后。
彼曰。汝似贱人。尊者曰。汝似良人。彼曰汝解何法。
尊者曰。我百不解。彼曰。我欲得佛。尊者曰。何者是佛。
彼曰我合得佛。尊者曰。既道我得。汝实不得。彼曰。
我既不得。汝云何得。尊者曰。汝有我故。所以不得。
我无我故。所以言得。彼词既屈。乃问尊者曰。汝名何等。
尊者曰。我名迦那提婆。既而夙闻尊者之名。悔遏致谢。
尊者乃告罗罗多曰。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付迦叶。
展转嘱累。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演将来。
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偈巳。入奋迅三昧。身放大光而归寂灭。
众起宝塔而供类之。即前汉文帝朝也。

第十六祖罗罗多尊者。迦毗罗国人也。
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见五佛影。乃曰。此河之源。
凡五百里。僧伽难提居于彼处。如来志一千年后。
当绍圣位。语巳溯流而上。至一大山。
石窟中僧伽难提安然在定。尊者伺之曰。汝身定邪。心定邪。难提曰。
身心俱定。尊者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虽有出入。
不失定相。如金在井。如金出井。世相去来。金体常寂。
尊者曰。水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
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动静。尊者曰。
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曰金若出井。
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尊者曰。此义不然。
曰彼理非著。尊者曰。此义当堕。曰彼义不成。尊者曰。
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尊者曰。
我义巳成。我无我故。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尊者曰。
我无我故。成于汝义。曰仁者师于何圣。得是无我。尊者曰。
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难提偈曰。
稽首提婆尊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
罗罗多以偈答曰。
我巳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
难提心意豁然。愿师度脱。胡跪而说偈曰。
三界一明灯迥光而照我十方悉开朗如日虚空住我得遇大圣愿依师解脱志诚头面礼唯垂赐纳受。
尊者曰。汝心解脱。自性清净。语巳即以右手持金钵。
举至梵宫。取彼香饭。将斋大众。而大众虑金饭少。
心各生厌。不得就食。尊者曰。非我之咎。
即命僧伽难提分坐同食。众复讶之。尊者曰。汝不得食。由心不了故。
当知与吾分座同餐者。即过去婆罗树王如来也。
愍物降迹。汝辈亦庄严劫中。巳至三果。未证无漏者也。
众曰。我师神力斯可信矣。彼云过去佛者。即切。疑焉。
僧伽难提知众生慢。乃曰。自双林示灭。八百余年。
人无至信。正念轻微。不敬真如。唯爱神力。
言讫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
持至会所。大众即时钦慕作礼悔过。
于是尊者告僧伽难提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付嘱迦叶。次第传授。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可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偈曰。
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僧伽难提闻巳。即于座前以偈赞曰。
善哉大圣者心明如日月一光照世界暗魔无不灭。
付法巳。安座示灭。众奉全身起塔。
即前汉武帝朝也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子也。
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
以偈告于父母曰。
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
父母闻偈。固止之。遂誓曰。我今不食。自取命终。
乃听宫内出家。命沙门禅利多就宫传导。经十九年。
尊者每自念曰。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烛。
见一大路坦平。徐行数里。至一大山。下有石窟焉。
乃宴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访寻之。不知所在。
尊者后游摩提国。忽有微风袭众。清凉休适。众不知其然。
尊者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
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登一高峰名宝落迦。尊者曰。
此山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尊者见一童子。
持圆鉴直造尊者前。尊者问汝几岁耶。曰我当百岁。
尊者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当百岁。
尊者曰。汝善机耶。曰佛言。
若人生百岁不解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师曰。汝持镜者。意何所明。答曰。
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父母奇之。舍令出家。尊者即与披剃受具。
名伽耶舍多。时风吹铜鸣声。尊者问曰。铃鸣耶。风鸣耶。伽耶曰。
非风铃鸣。我心铃耳。尊者曰。非风铃鸣。我心谁尔。
伽耶曰。俱寂静故。非三昧也。尊者曰。善哉继吾嗣者。
非子而谁。即告曰。如来以大法眼藏。付嘱迦叶。
如是展转。以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
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尔。
付法巳。攀树而化。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
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葬子高原。而众力不能举。
即就树起塔。当前汉昭帝朝矣。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
父天盖。母方圣。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
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
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至大月氏国。
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尊者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
是何从众。曰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
尊者有顷。自扣其扉。罗多曰。此舍无人。尊者曰。答无者谁。
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尊者曰。者如来记。
吾灭后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
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灭。出家。
披剃受具讫。乃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付嘱迦叶。
次第传授。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
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尊者付法巳。踊身虚空。现十八变。自焚其躯。
以舍利起塔。即成帝朝也。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
昔为自在天人。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
闻帝释说法。复生梵天。以根利故。善谈法要。
诸天尊为导师。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
问曰。我家父母。素重三宝。而尝婴疾瘵。凡所营作。
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
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
有三世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
便为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釐靡忒。
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耶多闻是语巳。顿释所疑。尊者曰。
汝虽巳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从识有。
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
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
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
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灭时至。
如来以正法眼藏。嘱授迦叶。展转相付。而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
听吾偈曰。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师曰。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言讫。
即于座上。放大光明。照曜四众。而入寂灭。阇夜多。
起塔崇奉。即王莽时也。

第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
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数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
为之首者。名婆修槃头。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
清净无欲。为众所归。尊者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
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道由行证。
必获圣果。尊者曰。今此头陀。与道远矣。不久当堕。众曰。
尊者有何德行。而讥我师。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
我不礼拜。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
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
时遍行闻巳。发无漏智。欢喜赞叹尊者。而说偈曰。
稽首三昧尊不求于佛道不礼亦不慢心不生颠倒不坐不懈怠但食无所好虽慢而不迟虽急而不躁今我遇尊者和南依师教。
尊者谓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
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于佛慧。
复告遍行头陀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
曰我忆念过去劫前。生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
当证斯陀含。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
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
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
以此过慢。退失二果。我悔咎。以来闻诸恶言。
如风如响。惟愿尊者大慈。以妙法垂诲。尊者曰。汝久殖德本。
当继吾宗。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传迦叶。次第嘱授。
而至于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
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尊者付法巳。不起于座。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起塔。
即汉明帝朝也。

第二十一祖婆修槃头尊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
父光盖。母字严一。家当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
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昧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
有一罗汉。名为贤众。至其家。问曰。
我行四国土寻光到于此汝是谁居舍而感生圣子。
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
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既受之。殊无逊谢。
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
尊者避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尔。汝妇怀圣子。
生当为世明灯。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
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槃头。则吾所尊者也。
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
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曰。
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
既生二子。尊者婆修槃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
感毗婆诃菩萨。与之受具。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
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尊者曰。
罗阅城土风。与此何异。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
今王国有二师化导。曰二师者谁。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
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也。吾虽德薄。
当预其志。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尊者曰。
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后告之曰。如来以大法眼藏。
密传迦叶。如是次第展转。以至吾。吾今付汝。汝善护持。
流化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巳。凝然示寂。众奉香大师焚其身。
收舍利建塔。即炀帝朝也。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
年三十遇婆修尊者。至西印土。彼国王名得度。
即瞿昙族姓。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
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
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皆莫能办。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
今之所现。王福力之所致也。[阿育王塔。此不繁录]王闻是说乃曰。
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遂证四果。
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
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之。曰师应迹十方。举念当至。宁劳往耶。
尊者曰。然。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曰。
祖师摩拏罗将至。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
尊者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
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巳经九白。
[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
此子于往劫中。生妙善国婆罗门家。曾以梅檀。
施于佛宇。作槌橦钟。受执聪敏。为众钦仰。尊者曰。
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乃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传授迦叶。
展转次第。以至于吾。吾当授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
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摩拏罗付法巳。即从座踊身虚空。呈十八种变。
还本座跏趺而逝。鹤勒那与宝印王等。共奉香木茶毗。
收舍利起塔。即桓帝朝也。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
父千胜。母金光。其家富而无子。乃祷于七佛金幢。
既而金光梦。神童手持金环。而谓曰。吾来矣。觉而有孕。
一日有沙门。至其舍曰。汝所怀子。德业非世所知。
能仁遗记。当隆佛事。可净心保护。洎降诞日。天雨异花。
地现金宝。其王闻之。严驾往视。因持子还宫而育之。
嫔御千人。皆愿傅养。付与未决。尊者化千子。各置嫔怀。
相貌无殊。王深叹异。乃说偈曰。
我今无太子欲收于汝故汝现神通者令我心不定汝有神通者当现本来身汝无神通者常作宫千子。
偈巳。所化千子。变白光而没。其婆罗门之子。
巳在其家矣。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
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废牲牢。伤害斯甚。言讫。
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受具。
三十遇摩拏罗尊者。行化至中印土。
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三宝。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
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
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有顷不见。唯闻异香。王曰。
日月国土。总有多少。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
各有百亿弥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尊者。
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事婆罗门。厥兄既逝。
弟复云亡。乃归依于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
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争作佛事。
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
以佛有言。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巳。
即入佛慧。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师子曰。
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
尊者曰。其兆如何。曰莫知矣。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
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
今以如来正法眼藏。自迦叶相传。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善护持。
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尊者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
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
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
众闻偈。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

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尊者。中印土人也。姓婆罗门。
幼而聪悟。游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
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
四众皆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
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
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尊者曰。
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曰定习人故。
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尊者曰。人非习定。
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
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尊者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
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
我心不乱。犹若此净。尊者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
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尊者开示。
心地涣然。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
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
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
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尊者曰。
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
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
尊者即与受具。以前因缘故。名婆舍斯多。尊者即谓之曰。
吾师鹤勒。密有悬记。罹难非久。以如来正法眼藏。
自摩诃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付于汝。汝应保护。
流布将来。并僧伽梨衣。亦同授汝。令正法眼。
永永不断。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定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尊者偈巳。俾之陀国。斯多受教。直抵南天。
尊者以难不可以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
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
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
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
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袪除释众。又自秉剑。
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巳得蕴空。
曰既得蕴空。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
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
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
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
云汝之父远劫中。设般遮于瑟。[此云无遮斋]。师子尊者。当作居士。
好谈名理。盛率其徒。跻于会场。因与之论。
而居士诚有愧色。潜毒其食而饷之。父遂遇害。今王是矣。
而居士即师子尊者也。因缘会遇。毫发无差。
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师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
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
父寂行。母常安。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
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授心印。
后适南天至中印土。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
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
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论义。不假言说。祖曰。
若不言说。争为论义。外道曰。但取其义。祖曰。以何为义。
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焉得义乎。曰我说无心。
当名我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
当名非义。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
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
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外道杜口信伏。
于时祖忽面北。合掌而立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
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彼国王名天德。
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凶暴而色力充盛。
一和柔而常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
忌祖之道。乃潜置药于饭食中。祖食之。彼返受祸。
遂投祖出家。即与受具。后太子得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
太子名不如蜜多。进谏被囚。玉遽问祖曰。
我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
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既久。师从谁得。祖曰。
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
我从彼得。王曰。我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
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
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
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
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祖问太子曰。汝欲出家。
当为何事。曰我所出家。不为别事。祖曰。不为别事。
当为何事。曰当为佛事。祖叹曰。太子智慧天至。
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受具。时大地震动。居多灵异。
祖乃命之曰。吾巳衰朽。安可久留。今以如来正法眼藏。
传付于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
听吾偈曰。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蜜多闻偈。再启祖曰。信衣宜可传授。祖曰。
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后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
人自信向。祖遂现十八变。放大光明。化三昧火自焚。
王及臣民。收舍利。起塔供养。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土德胜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土。彼王名坚固。奉外道。
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
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尊者入境。恐王迁善。乃曰。
此是魔之众兆尔。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
不如蜜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
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至。先见宫墙有黑气。
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师曰。
当度众生。王曰。以何法度。师曰。刚强众生刚强化。
柔软众生柔软调。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
在尊者顶上。尊者睹之。返在彼众顶上。
梵志等怖惧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化山遽灭。乃为王演说法要。
俾趣真乘。又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
时有婆罗门子。年巳二十。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
故人谓之璎珞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
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行何急。答曰。汝行何慢。或问何姓。答曰。
与汝同姓。王与尊者。同车出见。璎珞童子。稽首于前。
尊者曰。汝忆往事否。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
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
尊者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
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土。一人缘在震旦。
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遂告曰。
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如是展转。以至于吾。
吾今付汝。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
听吾偈曰。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尊者付法巳。即辞王曰。吾化缘巳毕。当归寂灭。
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座。跏趺而逝。
化三昧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即东晋武帝朝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此祖师于佛法尤其是禅宗预言甚多,)。东印土人也。既得法巳。
行化至南印土。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众。
施一无价宝珠。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
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
第一子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
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
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
未足为上。于法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
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
光辨于此。既辨此巳。即知是珠。既却是珠。即明其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要假智珠。
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
法宝即现。众生若悟。心珠自明。尊者叹其辨慧。
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
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尊者知是圣人。以时未至。默而待之。及香至王厌世。
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乃求出家。遂投尊者。
尊者即与披剃受具。既观时适至。尊者告之曰。
如来以正法眼藏。嘱累迦叶。如是展转。而至于我。我今付汝。
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尊者付法巳。即于座上。放大光明。踊身虚空。
化火自焚。众收舍利起塔。即宋武帝朝也。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利帝。本名菩提多罗。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至本国。受王供养。因试令与兄辨所施宝珠。
发明心地。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巳得通量。夫达磨者。
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乃告尊者曰。
我当行何国。愿垂开示。尊者曰。未可远游。且止南天。
六十七载。当往震旦。慎勿速行。哀于日下。达磨曰。
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岁之内。有留难否。尊者曰。
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
汝往南方。勿住。为彼唯好有为功业。不明佛理。汝纵至彼。
亦不可久留。听吾谶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尊者曰。
从是巳去一百五十年。而有小难。听吾谶曰。
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
又问曰。此后更有何事。尊者曰。
从是巳去一百六十年末。有一小难。子父相继。亦当不久作一二三五岁。
当此过巳。有见其意。听吾谶曰。
路上忽逢深处水等闲见虎又逢猪小小牛儿虽有角清溪龙出总须输。
又问。此后如何。曰却后二百二十年。林下见一人。
当得道果。听吾谶曰。
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上行金鸡解衔一颗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又问于此后更有何事。
曰却后三百八十年有一比丘。暗学明用。吾以三谶而当志之。
八月商尊飞有声巨福来祥鸟不惊怀抱一鸡重起会手把龙蛇在两楹寄公席帽权时脱蚊子之虫足去形东海象归披石胀二处蒙恩总不轻日月并行若不动即无冠子上山行更惠一峰添翠岫玉教人识知始名。
尊者曰。大器当现。逢云即登。吾道无沦。汝心有寄。
达磨又问。此后如何。曰却后四百六十年。遇一无衣人。
欲作魔难。听吾谶曰。
高岭无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可中井底著天近小小沙弥善大机。
尊者曰。此之小难。黑衣童子而释之。又问此后如何。
曰却后六百年不生之树。为作障难。虽作其难。
二人出现。当自宁静。听吾谶曰。
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乾枝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复还西。
尊者曰。白衣和尚。说法无量。若解此记。皈而不向。
又问此后如何。曰却后八百年。当有四龙。共作一难。
听吾谶曰。
可怜明月独当天四个龙儿各自迁东西南北奔波去日头平上照无边。
尊者曰。
吾此记词腰长脚短合掌向天迥头失伴身著红衣又如素绢立在目前还如不见好好思量水清月现。
又问此后如何。曰却后三千岁间。总有一十三难。
其中大难有九。余四小难。听吾谶曰。
鸟来上高堂欲惊白云入地色还青天上金龙日月明东阳海水清不清手捧珠轮重复轻虽无心眼转醒醒不具耳目善观听身体元无空有形不说姓字但签名意寻书卷错看经口说恩幸心无情或去或来身不停。
尊者曰。却后多难。悉在此一十句中。我虽广印。
汝亦不见。师恭禀教谕。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须世。
有跋陀三藏。达磨亦尝致讯。
跋陀有弟子连邪舍者。与优婆塞万天懿。多谈教典。懿因问邪舍曰。
西域圣众。弘扬次第。可得闻乎。耶舍曰。
诸祖师自迦叶宜传。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弟子达磨。
当魏明帝朝至雒阳。止少林寺。懿曰。北师灭后何人继嗣。耶舍答曰。
尊胜今藏古无肱又有肱龙来方授宝奉物伏嫌名。
懿曰。于此师后。踵袭者谁。耶舍曰。
起自求不碍师言我没绳路上逢僧礼足下六枝分。
懿复问之。耶舍曰。
三四全无我隔水受心灯尊号过诸量从瞋不起增。
懿复问之。耶舍曰。
奉物可曾物言勤又不勤唯书四句偈为对瑞田人。
懿复问之。耶舍曰。
心里能藏事说向汉江滨湖波探水月将照二三人。
懿复问之。耶舍曰。
领得弥勒语离乡日日敷来梁移近路余筭脚天途。
懿复问之。耶舍曰。
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吼族足下一毛生。
又曰。
灵集愧天恩生芽二六人法中无气味石上有功勋。
又曰。
本是大虫男翻成师子谈官家封马岭同相三十三。
又曰。
九女出人伦八个绝婚姻朽将添六足心祖众中尊。
又曰。
走戊与潮邻鹅乌子出身二天虽有感三化寂无尘。
又曰。
说少何曾少言流又不流草若除其首三四继门修。
耶舍曰。吾此谶。以志将来。却后二百八十年中。
有大国王。善崇三宝。君唱臣和。海晏河清。前记诸怀耳。
是时首因一师。兴隆多圣。万天懿仰承圣记。佩服无斁。
编之简册矣。后耶舍三藏。庐山顺寂。梁简文遣使。
传此谶文。编于续法传。时菩提达磨演化本国。
有佛大胜多者。小乘学也。分途而为六宗。各封巳解。
别展化源。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
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达磨曰。今此六宗。
永缠邪见。言巳至第一有相宗所而问曰。
一切诸法何名实相。众中有一尊长。名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
不互诸相。是名实相。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明实相。
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
何名为实。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师曰。
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
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师曰。汝今不变。
何名实相。巳变巳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
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师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
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师圣。悬解潜达。
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
当我此身得似否。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
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巳。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至第二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智者。名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师曰。
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敢舍。当于明时。
亦无当者。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
谁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
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师曰。
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师辨析。
即悟本心。体礼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
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巳。至第三定慧宗所。
而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有一婆兰陀者。
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
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师曰。慧非定故。
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
至第四戒行宗所。而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
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
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师曰。汝言依教。
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
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巳知竟。既得通达。
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
贤者闻之。即自惭伏。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
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净者。答曰。
我说无得。非得无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师曰。
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
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师曰。得既非得。
非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净闻之。顿除疑误。
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有长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
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师曰。
空空巳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闻旨海。
豁如冰释。既而六众咸誓归依。异见王立。轻毁三宝。
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复云我身是佛。何更外求。
善恶报应。皆由多智之者。妄构其说。国内耆旧。
前王之所尊礼者。并从废弃。达磨知巳即念。无相宗中。二首领。
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其二宗胜者。非不聪辨。
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
言巳各至达磨所。作礼问讯。宗胜曰。自惟浅薄。敢惮请行。
达磨曰。汝虽辨慧。道力未全。宗胜疑云。
此师恐我见王作大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
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制焉。既而赞至王所。广说法要。
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王与之往返询诘。王曰。汝今所解。
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
其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
当伏何人。达磨知宗胜欲堕处。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
潜化于王。须臾理屈。汝可速行。波罗提承禀旨命。
乃至殿前。默然而住。时王方诘问。
宗胜忽见波罗提前至。王问曰。是邪是正。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
王心若正。我无邪正。宗胜即从摈逐。波罗提曰。王若有道。
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问曰。何者是佛。
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
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见之。
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
王若作用。众诸皆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
遣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愿为我说。
波罗提遂说偈曰。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有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接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巳。悔谢前非。宗胜既被斥逐。念曰。我今百岁。
八十为非。不能御叹。生亦奚颜。言讫自投崖谷。
俄有一神人。捧承之。置于岩石。神人说偈告宗胜曰。
师寿于百岁八十而造次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虽具少智慧而多有彼我所见诸贤等未尝生珍敬四五修功德其心未恬静聪明轻慢故而获致于此得王不敬者当感果知是自今不疏怠不久成其智诸圣悉在心如来亦复尔。
宗胜闻偈忻然。即于岩间安坐。
时异见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辨。当师何人。答曰。我所出家师者。
即是王叔菩提达磨。王闻师名。惊骇久之。遂近臣。
特加迎请。达磨随使至宫。为王忏悔。寻诏宗胜。还归本国。
大臣奏曰。宗胜被谪。身殒高崖。师曰宗胜甚健。
宴息岩间。但遣使召。王即禀教。遣使入山。果见宗胜。
端居禅寂。曰深愧王意。誓处岩泉。达磨王叔。六众之师。
愿王敬仰。以福皇基。师谓王曰。汝如宗胜来否。
王曰未知。师曰。再命可巳。有顷使还。果如师语。师遂辞王曰。
汝善修德。不乃疾兴。经七日遂乃得疾。国医诊治。
有如无瘳。亟发使告师曰。王之疾甚。殆至弥留。
愿叔慈悲远来轸救。师至王所。慰问其疾。时宗胜再承王召。
即别岩间。波罗提久受国恩。亦来问疾。波罗提曰。
此王今至大渐。当生何道。达磨曰。
若人临终头冷足暖者。当堕地狱。头足俱冷。心胸偏暖者。生于人道。
眼暖余冷者。当生天上。唯腹间暖余处冷者。生鬼趣中。
此名候五蕴法。汝宜志之。今此王身。顶冷暖足。
决入泥犁。波罗提曰。当何施为。令免苦报。
师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三宝。复为忏悔云。愿罪消灭。
如是三说。王即有间。师念震旦缘熟。至王所慰而勉之曰。
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迥。王闻师言。
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赴缘。
非我所止。惟愿不忘父母之国。象驾早还。王即具大舟。
躬率臣僚。送至海壖。既达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奏。
武帝即遣使诏赴京师。十月一日。至金陵。车驾为之出郊。
遂延居别殿。寺志公修高座寺。谓寺主灵观曰。
名灵观否。答曰。凡情不测。志公曰。从西有大乘菩萨。
今入国中。非久而出。听吾谶曰。
仰睹两扇低腰捻钩九鸟射尽唯有一头至即不至要假须刀逢龙不住遇水即逃。
灵观闻巳。默而志之。达摩在王宫。帝问。自即位以来。
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答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帝不领悟。
师知机不契。潜过江北。届于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未尝辄语。人莫之测。时有僧神光者。
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
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
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晨夕参承。
师尝端座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
布发淹泥。古尚若此。我何人哉。其年十二月九日夜。
光至阶前。时天大雨雪。坚立不动。积雪齐腰。师悯而问。
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涕曰。愿示慈悲。师曰。
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
岂以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
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
为法亡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
师遂因与易名曰惠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
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
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
后孝明帝闻师异迹。遗使赍诏伸请。前后三至。师不下少林。
帝弥加钦尚。就赐摩纳袈裟二条。金钵一口。
银净钵缯帛等。自尔经九年。欲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乎。尼总持出礼拜。据某甲所见。
四大本空。五阴非有。正当恁么时。无一法可当情。师曰。
汝得吾皮。道育出礼拜。据某甲所见。如庆喜观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二祖出礼三拜。
依位而立。师云。汝得吾髓。乃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
付于大迦叶。展转属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
汝善护持流布将来。勿令断绝。并授袈裟。以为法信。师曰。
由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
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汝生此土。凭何得法。以何证之。
汝今授此衣法。却后难生。俱出此衣并吾法偈。
用以表明。其化无碍。吾至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
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迥机。
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又曰。吾自到此。凡五中毒。我常自出而试之。
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有大乘气象。
遂踰海越漠。付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
吾意巳终。言巳即与徒众。至禹门千圣寺。止三日。
有期城太守杨炫之。早慕佛乘。问师曰。西天五印。
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师曰。须明自心。知其今古。
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
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依三宝。亦有年矣。
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愍。
开示宗旨。师知恳祷。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师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振此万差。多逢患难。炫之曰。
未审何人。愿垂姓字。弟子为师除得。师曰。
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徒。害彼自安。必无此理。炫之曰。
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乃为谶曰。
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二三相共行九十无彼我。
炫之闻巳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魏朝顺世。
丙辰岁葬熊耳山。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
迥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然独逝。云曰何往。达磨曰。
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巳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
暨复命。明帝巳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
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国为之惊叹。
奉诏取遗履。出于少林寺供养。至唐开元中。为信道者盗。
于五台山华严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师。
因缘末契。志公尝有言曰。帝遇而不遇也。此是传佛心印。
即观音身也。帝复闻宋云事。乃御撰师焉。
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第二十九祖惠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
未有子时。尝自念。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
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
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佛学。
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即抵雒阳龙门香山寺。
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复游讲肆。遍探大小乘义。年三十二。
却返香山。忽有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非遥。
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如剌。
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
光遂以事具白于师。今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
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
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即汝之师也。光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转衣变迹。
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既阐真风。
是求法嗣。至北齐天平年中。有一居士。不言名氏。
聿来设礼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为忏罪师曰。
将罪来与汝忏居士云。觅罪了不可得师曰。
与汝忏罪竟居士即投师出家受具。宜名僧璨。
自兹疾巳。经三年。师乃告之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
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吾今授汝。并达磨信衣。汝当守护。
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能生。
大师付衣法巳。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
当逢国难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师曰。
兹乃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
吾校年代。正在于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
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言巳即往邺都。
韬光混迹。变易仪相人或问之何故如是师曰。
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管城寺谈法。听者林会。
时有辨和法师者。于寺门讲涅槃经。学徒闻师阐法。
稍稍引出。辨和不胜其愤。兴谤于邑宰翟仲侃。
仲侃惑其邪说。加师以非法。师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
时年一百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年中也。
后葬于磁州滏阳悬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
释法琳撰云。翟仲侃生前为牛。御者恚其喘而毙之。
牛今邑宰也。昔御者师焉。宿报当酬尔。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至随开皇中。有沙弥道信。始年十四。
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赐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
无人缚师曰。既无人缚。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
信于言下大悟。服勤九载。披剃受具。师知其缘熟。
乃付衣法。遂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藏。嘱累迦叶。
次第传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并达磨袈裟。用为法信。
流通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师又曰。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三十余年方终。
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经于三载。却旋旧址。
一日士民奔趋。大设檀供讫。于大树下立化。
即炀帝大业中。十月十五日也。
众奉全身起塔焉唐玄宗谥鉴智禅师。塔曰觉寂。
吏部尚书门下三品房琯撰。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探玄理。
天宝中遇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于何处。
或闻入罗浮不迥。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
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余方示灭。今舒州见存三祖墓。
常未之信也。会谪为舒州别驾。因询山谷寺众僧曰。
闻寺后有三祖墓是否。时上座惠观对曰。有之。
常忻然与官寮同往瞻礼。又启圹取真仪阇维之。得舍利无数。
以一分建塔焉。一分寄荷泽神会以质前言。余即随身。
后于洛中私第。设斋以庆之。
时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会中。常问三藏。天竺祖师多少。犍那答曰。
自迦叶以至般若多罗。有二十七祖。若序师子尊者。
总有四十九祖。若从七佛至此。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
常又问会中耆德曰。尝见祖图。或引五十余祖。
至于枝派差殊。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者。以何为验。
时有智本禅师者。六祖门人也。答曰。斯乃后魏初。佛法沦替。
有沙门昙曜。于纷纭中。以素绢单录诸祖名字。
或忘失次第。藏衣领中。隐于岩穴。经三十五载。至文成帝即位。
法门中兴。昙曜名行俱崇。遂为僧统。乃集诸沙门。
再议结集。目为付法藏传。其间小有差互。
良由当时怖惧所致。又经一十三年。敕国子博士黄元真。
与北天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烟等。甄别宗旨。次叙师承。
得无纰缪也。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者。姓司马氏。世居河内。
后从于胭州之广济县。师生而超异。幼慕空宗。
隋大业十三年游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忧迫。
师悯之教令念摩诃衍。时贼众望雉堞间。若有神兵。
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大异人。不可攻也。稍稍引去。
唐武德中。师却返胭春住破头山。一日往黄梅县。
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
姓即有。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
汝无姓耶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
即令一僧至其家。于父母所。谕令出家。父母殊无难色。
曰愿垂接受。师遂与落发受具。既而乃告之曰。
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传迦叶。次第嘱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
并达磨袈裟。以为法信。汝善护持。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付衣法巳。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
望破头山。紫气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
众皆默然忍曰。
得非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师曰善。后贞观中。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采。诏赴京师。
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又命使曰。如果不起。
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师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
使异之。迥以状闻。帝弥如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迄高宗永徽中。忽垂诫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
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端坐而逝。寿七十有二。
塔于本山双峰。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
尔后不敢复闭代宗谥大医禅师慈云之塔。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者。胭州黄梅人也。姓周氏。
生而岐嶷。童游时逢一智者。叹曰。此子阙七种相。
不逮如来。后写于破头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庐名惠能。
自新州来参谒师问曰。
汝自何来曰岭南师曰。欲须何事能曰。惟求作佛曰岭南人无佛性。
若为得佛能曰。人即有南北。
佛性岂然师知是其器。乃呵曰。著槽去能作礼而退。便入碓坊。
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师知付授将至。遂告众曰。
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巳任。
汝等可各随意述一偈章。若语意冥符。即衣法偕付。
是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乃于廊壁书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惹尘埃。
师经行次。见斯偈。知是神秀所述。叹曰。依此修行。
亦得人天之果。能在碓坊。忽聆讽偈。
乃问同学是何章句。曰尔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
此则秀上座所述。能即自述四句偈。
至夜密令人写于秀偈之侧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本师见此偈云。此是谁作。亦未见性。
遂脱屣摩去其字。由是众不之顾。逮夜师密诣自碓坊曰。米白也否。
能曰。白也未有筛。师于碓以杖三击之。
能即以三鼓入室。师告曰。佛之出世为一大事。付于迦叶。
展转相授。至菩提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吾。
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汝当善自无护。
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能居士受衣法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师曰。
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巳熟。
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尔且当远引。俟时行化。
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复云。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又云。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能曰。当居何所。
师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能礼辞巳。捧衣潜出。
是夜南迈。大众莫知。翌日众心疑讶。师曰。吾道行矣。
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于是众议。
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潜知彼得。
时僧惠明奔逐至大庾岭头。能见明来。隐于莽中。但以衣置地。明举之莫动。
明即呼云。我来求法。不求其衣。能遂出曰。不得思恶。
不得思善。正当恁么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
明于是大悟。能曰。汝须速迥。遇蒙即止。逢袁当住。
明即礼谢而返。逮至岭下。遇众追之。明绐之曰。自岭而来。
杳无所见。众艮踆焉。明后易名道明。
盖避师名之上一字也。止袁州蒙山。师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
即入室安座而逝。寿七十有四。唐高宗上元二年。
壬申岁。二月十五。建塔于黄梅之东山。
代宗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

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
父行。武德中。左宦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
三岁丧父。其母守志鞠养。及长家尤贫窭。师樵采以给。
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所感寤。而问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
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师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尼无尽藏者。
即志略之姑也。常读涅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
尼遂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
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
告乡人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
可完缉。延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
师一日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遂至昌乐县。
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今遂请益。远曰。观子神机爽。
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
汝当往彼参决。师辞去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年中也。
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
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见二法师争风幡。一人言风动。
一人言幡动。能召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二人言下大悟曰。莫是卢行者否。是即速说。师曰。
我即惠能也。二法师曰。我等乃西天。令来于此土。
与汝披剃受具。仍法性寺有智光律师戒坛。
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记云。后有肉身菩萨。
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记曰。
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受具于此树下。宛如宿契。
二法师曰。我为汝落发之师。汝为我得法之师矣。
盖以感悟风幡之言也。明年二月八日受具巳。
曰吾不愿居此。后师至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居大梵寺。
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
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
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
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
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
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之迥。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师曰。
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
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
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
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
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
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人见。师曰。明与无明。
凡夫见。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
处凡遇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
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
不生不灭。性相如今。常住不迁。名时道。简曰。
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所谈。师曰。外道所谈不生不灭者。
将灭止生。以生显灭。今犹不灭。生亦无生。
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外道者但以文字句义所说。欲知心要。善恶都莫思量。
自然得入。妙用河沙。简于是言下。大悟曰。
弟子始知本性不遥。涅槃寂静无余有法。一切现前。言巳礼辞。
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宝钵缯帛。
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
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重加修饰大师写经坊。赐额为法泉寺。
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
汝等静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外无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今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
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座卧。纯一真心。不动道场。
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如地有种。
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
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
悉得发生。承吾旨者。泽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
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泽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巳菩提果自成。
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
随缘好去。师说法化世。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
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先天二年七月一日。
谓众曰。吾欲归新州。速理舟楫。众曰。师从此去。
早晚却迥。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师之法藏。
何人传受。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
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云。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
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言讫往新州国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时韶新两郡各修塔庙。僧俗莫决所之。两刺史共焚香祝云。
香烟引处。即师之欲归焉。时炉香腾涌。直贯曹溪。
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寿七十六。前韶州刺史韦据撰。
会人忆取首之记。遂走。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
开元十年八月三日夜。忽闻塔中铿然有声。僧众惊起。
见一人裹白巾从塔中出。踰垣而遁。寻周视什器。
一无所失。俄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州。县令杨侃。
刺史柳无忝。切加檎捕。五日。于石角村获贼人。送韶州。
鞫问。云姓张名行满。汝州梁县人。于洪州开元寺。
受新罗僧金。令取六祖大师首。归东海供养。柳守闻状。
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问师上足令曰。如何处断。
曰。若以国法论理。固当宜然。但以佛教慈悲。
冤亲平等。况彼欲求供养。罪可恕之。柳守叹嘉。
始知佛门广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肃宗遣使就请师衣钵。
归内供养。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梦六祖大师请衣钵。
七日敕刺史杨瑊云。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
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
朕为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奉。专令僧众。严加守护。
勿令遗坠或为人偷窃。皆不远而获。宪宗谥大鉴禅师。
塔曰元和灵照。南越记云。晋初海内崩裂。各据兵权。
署曹叔良为镇南将军。知平南总管事。晋克复之后。
以王爵。封叔良本山双峰间。叔良有别墅。
舍其地为双峰曹溪。曹溪由是名著。宝林寺者。
梁天监中有僧经始之。刻石曰。却后一百七十年。有大权菩萨。
说法度人。传化四方。学徒雾集。宜以宝林题之。州将具奏。
仍御书其额。至仪凤二年。大师驻锡。皆符先记。后改额。
神龙中曰中兴。曰法泉。后三年曰广果。
开元九年曰建兴。肃宗曰国宁寺。宣宗曰南华。迄今无燕雀栖止。
有达磨祖师所传袈裟一条。西域屈眴布。
缉本绵花心织成。有云丝布者。非也。其衣青黑色。
后人以碧绢为里。中宗赐摩衲。宝钵。方辨塑真。道具等。
生塔者尸之。开元中广州观察使宋璟作礼于塔。
见上足令问曰。云何名无生法忍。曰。知生既如。一切皆尔。
是名无生。于生自在。是名法忍。知灭不灭。是名无生。
善法不忘。是名法忍。发菩提心。是名无生。诸结不起。
是名法忍。对境不瞋。是名无生。不恼他人。是名法忍。
内无妄念。是名无生。外无染污。是名法忍。般若无住。
是名无生。智慧观照。是名法忍。璟闻顶受之。
遂佛弟子礼。
皇朝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师之塔庙。
鞠为煨烬。而真身一无所损。寻有制兴修。功未竟。
会太宗即位。留心禅门。颇增壮丽焉。
今上践祚。
明肃太后助政奉慈听断。天下治平。
上独留心于禅法。盖天启其衷也。尝遣使迎请衣钵入宫中。
久留申供。弥加宝饰。冀永殊迹。
大师自唐先天二年癸丑入灭。至今景佑三年丙子岁。凡三百二十五年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