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清凉界主人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詳審文意,這一章是接者上章最後一句「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來的。所
以如來藏章,法身章,空義隱覆真實章,脈絡是一貫的。
  虛妄之法,於情為有,於理則無。其道理便是緣起事相為假,而凡夫情執為實
。智者則知緣起性空,故曰情有理無。
  理無者,是其空義,情有故隱覆真實佛性。故曰空義隱覆真實。
  六道於情為有,於理則無。以理無故名曰空義,情有故,則成隱覆。故曰空義
隱覆真實。
  三乘人執著其法為實有,如來大智則知是無,以其無故名曰空義,以其執為實
有故,所以成其隱覆。如經文云,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
得。是故名空義隱覆真實。
  虛妄空者,五住煩惱也,是為能隱覆。所隱覆者,是法身。即此法身,出離煩
惱纏名法身。被煩惱所隱覆時,則名如來藏。而能隱覆之煩惱本空,所隱覆之法身
本具,此中無欠無餘,原是一乘妙旨。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
   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
  如來空智者,即無上菩提智。故曰了達於空義,是名為菩提。如來證無分別智
,以無分別智,故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為根本智,分別一切是差別智,亦即後得
智。無分別智又曰實智,差別智又曰權智。佛以實智,說無量即空。佛以權智,說
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曰正,空即無量曰遍知。
  這是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未見,本所未得的。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
   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
   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
   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
   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
  以上說過,有二種空如來藏。即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今言二種如來藏空
智者,是約智而言。知一切煩惱藏虛妄皆空者,是空如來藏智。知法身真實不空者
,是不空如來藏智。二種如來藏空智者,即是空如來藏智,與不空如來藏智。此即
所謂如來藏智者,是如來空智。
  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
  此是以二種如來藏,明二種如來藏空智。知空如來藏者,為空如來藏智。知不
空如來藏者,為不空如來藏智。
  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者。即是說明,應如是知空如來藏也。若如是知空如
來藏,方名空如來藏智。
  應知空如來藏者,是一切煩惱藏。如是知一切煩惱藏,是虛妄的,是空幻的,
是與清淨法身不相應的。故曰若離若脫若異。此是一切空幻的煩惱藏也。若如是知
者,是名空如來藏智。
  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不空如來藏,即法身,即一乘,即畢竟空,即不思議佛法。此不思議佛法,即
是一法界故,無分別故,橫遍豎窮故,究竟圓滿故。所以說不離不脫不異。過於恒
沙,是形容其無量也,形容不思議佛法,過於恒沙無量也。
  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
  諸大聲聞,如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等,像這些大聲聞,不過仰信如來
的話,猶不能知。何況其餘的聲聞呢?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
,本所不得。
  佛涅槃四德,為常樂我淨。而阿羅漢辟支佛,證偏空智,卻於此四不顛倒境,
顛倒而轉。以常為無常,樂為苦,我為無我,淨為不淨。是故二乘人,於此二空智
,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最後唯讚於佛。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唯佛證滅究竟。壞一切煩惱藏,唯佛斷
集究竟。修一切滅苦道,唯佛修道究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一諦章第十
  自一諦章以下,各章起止段落,頗有不同。為講解方便故,今依佛教文化服務
處流通本分章。
  上來於八聖諦中,簡有邊四聖諦,揚無邊四聖諦。今復於無邊聖諦中,簡苦集
道三諦,獨揚一苦滅諦。
  再者說一諦時,苦集道皆歸一諦。所以明一諦者,即是成一乘義。以一乘故,
所以三諦皆歸一諦。以一乘故,所以一滅諦稱第一義。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
   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
   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三是無常者,言苦集道三諦是無常。一是
常者,言一滅諦是常。
  何以故下,自釋其理由。
  三諦入有為相。有為有三相,為生、住、滅。簡單說,有為法是有生滅的。三
諦入有為相,說明三諦是有生滅的。既有生滅,故是無常。
  無常者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
  虛妄法是空的,空中非諦非常非依。諦是諦實,即第一義諦。空者一切法不可
得,不可得實,不可得虛。不可得常,亦不可得無常。
  所謂非依者,謂非為一切染淨諸法之所依。易言之,一切染淨法,不得依之而
建立也。
  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
  總結三諦非諦非常非依。
  【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法者。
   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有人將此一段文,判為一依章。此人是見文中有「是依」二字。其實細觀文意
,便知仍是說一滅諦的。所以應該仍屬一諦章。
  前文說過三諦虛妄,今說明一滅諦非虛妄。文淺易明,不多費講解。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
   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
  有人判自此以下為顛倒真實章,此人是見文中有「凡夫識者,二見顛倒。」故
作如是判。彼不見文中亦有「苦滅諦者,亦復如是。」明明這還是說一滅諦。
  同時於第十五章,佛自說經名。顛倒真實章,在一依章之後。我們既然知道一
依章尚未出現,是故定知此非顛倒真實章也。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
生盲不見眾色……苦滅諦者,亦復如是。
  生盲者,簡非後天之盲,乃出生即盲也。後天目盲者,在目盲前尚曾見色。生
盲之人,根本未曾見色。生盲者,用譬凡夫,生盲不見眾色,是譬喻不思議滅諦過
一切眾生心識所緣。
  七日嬰兒不見日輪。嬰兒方生七日,見未及遠,故不見日輪。此用譬非一切阿
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言二乘人智慧低劣,見未及遠。
  最後以法合譬,苦滅諦者,亦復如是。言非一切凡小所及。
  【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
  凡夫情識,是二見顛倒。二見顛倒者,一真法界中,本無生死,而凡夫顛倒,
見有生死。本無斷常,凡夫顛倒,見有斷常。是為凡夫二見顛倒。
  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偏空滯寂,故曰則是清淨。
  【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
   。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
   如是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
   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
   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於五受陰。
   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凡夫斷常二見違乎中道,故曰邊見。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
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
  無漏五陰,直謂五陰。有漏五陰,曰五受陰,以其須受後有故。
  凡夫顛倒,不知五陰皆空,妄計五陰。復於五陰中妄計有我,是之謂身見。不
知五陰尚空,何況於我?復於我妄計生死斷常。是以於此我見(身見)妄想計著,
乃生斷常二邊見。
  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
  諸行者,生滅法也。凡夫之人,現見生死無常,謂是斷見。不知一乘法中,無
生無死。故佛教眾生,求證無生法忍。凡夫之人,謂人死如燈滅,故生斷見。如是
之見,是邪見非正見。
  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
  凡夫不知畢竟空理,執涅槃即為常。如世人有求長生不死之術者,即為常見,
此常見為邪見,非是正見。皆以取相妄想見故,方作如是之見。
  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  
  於眼耳鼻舌身諸根,不知是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竟分別思惟,分別思惟即是
執著,因為執著諸根真實故,方生分別思惟。 
  眼見現法壞滅,於三界後有之相續果報不見,於是起於斷見。這都是因妄想,
所起之邪見。何為妄想?取相為想相,故想即取相,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由
虛妄相所生之想,稱為妄想。
  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
  凡夫執心為常,不知心相續剎那生滅。既是剎那生滅,當是虛妄無常。凡夫不
知,竟執著是實是常。於是妄生憎愛二心,起貪瞋癡念。
  剎那間意識境界,即剎那間生滅境界。何以故?因為前一剎那滅,方有後一剎
那生,故名剎那境界,如是剎那境界,即是生滅境界。
  何為意識境界?意識對過去未來境界,不對現在境界。現在境界,是眼耳鼻舌
身五根所對。例如眼見現在色,不見過去色及未來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
身對觸亦復如是。
  但是意識只能對過去未來,卻不能對現在。如果意識能對現在境界,那麼瞎子
沒有了眼睛,但還有意識。如果意識能對現在境界,應該瞎子能見,聾子能聞……

  如果瞎子能見,聾子能聞……為何名瞎子聾子呢?
  所以意識境界,即是過去未來。而過去為滅,未來為生,所以意識境界即是生
滅境界。故曰剎那間,起於意識境界。
  凡夫於心相續愚闇無知,於是起於常見,因為妄想見故。
  此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於五受陰,
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
  以凡夫有妄想見故,因而於彼義若過若不及。
  彼義者,即第一義,一滅諦義。起斷見者,則於彼義太過。起常見者,則於彼
義不及。
  何以故?因為第一義,一滅諦,即是畢竟空。此若過若不及者,皆以畢竟空為
標準而說。畢竟空是不可得義,不可得常,不可得斷,不可得有,不可得無。一切
不可得,謂之畢竟空。
  凡夫無知,聞畢竟空則得於斷滅,認為第一義,一滅諦即是斷滅,如是之見,
於畢竟空是謂太過。
  所謂不及者,認為畢竟空是常法。如是之人,即是有見。常見於畢竟空執有,
故曰不及。
  由於過與不及,乃生異想分別,執著若斷若常。乃至於五受陰,生四顛倒。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或有眾
   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
   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於佛法身。作
   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
   。得法餘財。】 
  上文講過顛倒凡夫,今講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淨智,即偏空智也。二
乘人偏空小智,於佛的一切智,及法身,本所不見。
  佛的一切智,不同小乘一切智。佛於無量知空,是無分別智。於空知無量,是
差別智。佛的無分別智,即是一切智。二乘人於佛的一切智及法身,本所不見。此
是明二乘淨智偏狹。
  或有眾生聞佛言教,信受佛語。於是於佛德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這種見非是
顛倒,是名正見。
  佛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是橫遍豎窮義,是圓滿果報義,是真實常住自在義。
若人能如是信解,便自然不會落入偏空了。
  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
  波羅蜜是到彼岸,究竟圓滿的意思。如來法身,已究竟彼岸,已得圓滿報身。
故其極德,常樂我淨。故曰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
  有如是正見者,不違佛教,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
  有人說從佛口生,是聞慧,聞佛言教而生故。從正法生,是思慧,循正法思惟
而生故。從法化生,是修慧,行德先無今起故。
  得法餘財。法化眾生,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是謂法財。佛滅後菩薩起大悲心,
代佛弘化,謂得法餘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一依章第十一
  一依章,是繼續講一滅諦。一滅諦是究竟依處,故說此一依章。
  一滅諦者,是畢竟空義,所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歸畢竟空。所以
畢竟空為一切法作所依。故說此一依章。
  【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
   彼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
  世尊!淨智者。是言二乘的偏空智,對凡夫而言,二乘的偏空智稱為淨智。一
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阿羅漢辟支佛以偏空智,度分段死,出三界,故權稱為
波羅蜜。
  但是二乘淨智,雖曰淨智,於彼一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
  二乘人得滅盡定,雖曰淨智,但於一滅諦尚非境界。換句話說,二乘淨智偏空
,於畢竟空尚非境界。何況四依智,更非境界了。
  對於四依智,註疏家說法不同。有人說,在因行中依苦集滅道所生之智,名四
依智。
  有人言四依智者,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
義。
  這兩種說法當中,我們認為第一種說法比較恰當。因為此經自始至終均是說四
諦智。至於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既不見於前文,復不見於後文,所以不應是依法不
依人等四依。
  阿羅漢辟支佛得滅盡定,謂淨智。無學位以前,尚在世間修學階段,謂之四種
依智。此四依智,漸至漸得,故於一滅諦非是境界。
  如無邊聖諦章中說,「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
  出世間上上智,即彼滅諦智,謂阿羅漢辟支佛不具。四智漸至,四緣漸至,依
四緣生四智,即四依智。依苦生知苦智,依集生斷集智,依滅生證滅智,依道生修
道智,故曰四依智。
  【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
   義依。所謂滅諦。】
  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
  三乘初業者,說法不一。有人說三乘初業,即是乾慧地。此是根據三乘十地說
,三乘十地者,通乎三乘人。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
、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支地,九、菩薩地,十、佛地。
  三乘初業時,即於一滅諦,知當覺當得。易言之,於乾慧地時,便自知作佛。
以厭若情深故,且取羅漢果。
  其餘有謂四念處以上,即三乘初業。亦有人謂戒定慧之戒,即三乘初業。因為
三乘皆以戒為本故。
  至於不愚於法,謂聲聞有二種,一種是愚法聲聞,一種是不愚法聲聞。愚法是
定性聲聞,不愚法是退大聲聞。退大乘心之聲聞,於初業時,不愚於法,便自知將
來當得作佛。
  但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我們都知道舍利弗是退大聲聞,按說應是不愚於法。
為何法華經云,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皆自保究竟,聞說法華方知作佛呢?
  大家解釋這句經文,都是把它作肯定語氣解。謂三乘人於初業時,即不愚於法
,於一滅諦義當覺當得,自知將來作佛。於是將這句含義,弄得隱晦不明。
  今詳審經文,這句話似是假設語氣,假設三乘人於初業時不愚於法,則於彼滅
諦義當覺當得。我覺得作這樣解釋,則免去了多少瓜葛。拙見如此,謹供大家參考

  為彼故,世尊說四依。
  為彼等愚於法故,世尊依苦說知苦智,依集說斷集智,依滅說證滅智,依道說
修道智,說如是等四依。
  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
  依苦知苦,依集斷集,依滅證滅,依道修道。皆是佛在三界內,為修道人所說
。行人若依此而修,便可證得阿羅漢辟支佛之淨智,便可得阿羅漢辟支佛波羅蜜。
是知修此四依者,尚未出三界,故曰是世間法。
  最後獨讚一滅諦之一依。讚一依是一切依上,是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此章所明生死依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一依。一切染淨法,皆依如來藏。若謂生
死依如來藏,是為真實。若謂不依如來藏而有生死,是為顛倒。此章是以生死依如
來藏,助成一依義。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
   故說生死。是名善說。】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
  第一句直顯一依義。如來藏者,即畢竟空也。於畢竟空中,建立一切生死法,
故曰生死依如來藏。九道眾生依業報因緣,見九法界。唯佛知法界緣起畢竟空,畢
竟空中法界緣起。
  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
  如來藏是畢竟空,故無始而不可知。既然生死依如來藏,所以生死亦無始不可
知。
  如果有人說,有如來藏故,說有生死,此人即是善說佛法。是名善說者,即真
實義也。
  【世尊。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
  世尊!生死,生死者。
  前邊生死二字,是標示出生死之名。後邊生死二字,是欲解釋生死的含義。所
以說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
  諸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其能生六識,取其能生之義,名曰六根。六根能
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故名諸受根。
  諸受根沒者,漸漸趨向死亡。次第不受根起,人既死亡,漸漸地諸根不能生識
,不能領納諸塵,故名次第不受根起。這種情形,便名為生死。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
   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
  如來藏是二空,此是說明生死二法,是虛妄是空。僅以世間名相言說,而說有
死有生。其實世間言說,有名無實,皆是戲論。
  世間人以假名相,說死是諸根壞,生是新諸根起。其實諸法無相,諸法不可得
,說生死者,皆是虛妄言說,與如來藏毫無關係。故曰非如來藏有生有死。這是說
生死是虛妄的,僅以世間言說而得假立。非是如來藏,實有生死。譬如水中投影,
其影只是虛妄假相,而無實體。故影雖有來去,而水體不動。影動不止,而水體湛
然。
  再如海中起波,波是假相。波相依水而有,依水而有波,作如是解者,是為真
實。若謂水外有波,波不依水,如是解者,則是顛倒。然波有起伏,猶人有生死。
波雖起伏,而水性不動。猶如人雖生死,而如來藏不動。
  【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
   者。是如來藏。】 
  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
  有為相者,生住滅三相。而如來藏者,猶之水性。水性不變,離生住滅相。如
來藏亦復如是,無有生滅,常住不變。
  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猶如水是一切波浪之所依,能持一切波浪,能建立一切波浪。如來藏亦是如此
,是一切法之所依,能持一切法,能建立一切法。
  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猶如海水,與一切波浪不離,不間斷,不脫節,不差異。如來藏亦復如是,與
一切不思議佛法,不離,不間斷,不脫節,不差異。此即是說如來藏不異一切佛法
,如來藏即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法不異如來藏,一切佛法即是如來藏。
  世尊!不但如此,縱然虛妄空幻的生死,雖然與如來藏斷、脫、異、相外等有
為法。但是亦依持如來藏,而得建立。
  猶如波浪虛妄,與水性斷脫異外,但亦是依持於水而得建立的情形一樣。
  【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心法智
   。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果沒有如來藏,便不能厭苦,亦不能樂求涅槃。因為六識及心法智,
皆是虛妄的生滅法,自體尚不可得,焉能厭苦樂求涅槃呢?心法智者,便是第七末
那識。
  何故六識及心法智,不能厭苦,不能樂求涅槃呢?因為生死涅槃,苦樂報應,
皆以如來藏為因。六識及心法智,亦以如來藏為因,其自體尚不可得,焉能作依作
因?  
  六識及心法智,念念生滅,以念念生滅故,所以不能知苦,不能與涅槃為因。
六識及心法智,皆係從緣,本無自性,尚不能知苦,焉能為涅槃作因?  
  唯如來藏,常令諸識,知苦求樂也。
  【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
   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
   意眾生。非其境界。】
  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
  如來藏無前際,有二種意義,一者橫遍豎窮,故無前際。二者無始無生,故無
前際。故曰是不起不滅法。不起不滅者,常住義也。
  由其常住故,乃能種諸苦,厭離諸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
  言如來藏,量等虛空,離諸眾相。
  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
  身其又名我見,此言凡夫。凡夫執五陰身心為我,不知五陰皆空,故墮身見。
若達五陰皆空,則可證法身。
  顛倒眾生,是言二乘。二乘人不知常樂我淨,顛倒執著無常苦無我不淨。
  空亂意眾生。始學大乘之人,多習空觀,妨亂真解,名空亂意。此三種人,於
如來藏,非其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自性清淨,即此如來藏中,法性圓明之體。無始以來性自圓滿,雖處染而不垢
,雖修治而不淨,故曰自性清淨。
  然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淨而不淨,不淨而淨。此法甚深,唯是如來境界。
  勝鬘夫人仰推如來,唯佛了知。於是佛便隨喜,讚歎勝鬘。
  自性清淨者,無性也。如經云,諸法自性,以無性為性。以諸法無性,故曰自
性清淨。以無性故,乃能隨緣而成。既是緣成,當知無有自性。所謂無性畢竟空,
隨緣有染淨。是知淨性與煩惱,皆無定性。如果淨性與煩惱皆有定性者,那麼煩惱
能染淨性,當是淨性亦能染煩惱。如果淨性能染煩惱,云何稱為淨性?
  故知二者皆無自性,即此畢竟無性,名曰自性清淨。此法甚深,唯佛能了。
  自性清淨,在諸佛即是大圓滿覺。在眾生時,即謂之佛性,即謂清淨因心。故
名為自性清淨心。
  由於自性清淨無性,故又名畢竟空,又名一滅諦,又名清淨法身,又名如來藏
中清淨法性。
  自性清淨,即是實相。但不得說有,不得說無,不得說實,不得說假,不得說
性,不得說相。乃至一切不可說,即此不可說,亦復不可說。因為於自性清淨中,
說有則一切有,說無則一切無,說實則一切實,說假則一切假,說性則一切性,說
相則一切相。何以故?因為有是因緣有,無是因緣無,實是因緣實,假是因緣假,
性是因緣性,相是因緣相。因緣所生,乃是假現,故不可說有無實假性相。因為因
緣法橫遍豎窮,盡虛空遍法界無一法不是因緣所現。於是說一即遍一切。若知一即
一切,當知一切即一,是謂自性清淨心。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
   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
  此明五藏,五藏者一義多名。如來藏中法性,即自性清淨藏。法界無界,即自
性清淨藏。法身非身,即自性清淨藏。出世間上上藏,即佛藏也。佛藏即自性清淨
藏。先明自性清淨藏之含義,以下講自性清淨藏被煩惱所染,唯佛能知。
  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
  客者非主,塵者不住,此明煩惱虛妄,無有實體。虛妄無體的客塵煩惱,能染
自性清淨的如來藏。這是不可思議的,唯是如來境界,非餘人所能知。
  客塵煩惱是講無明住地煩惱。上煩惱是由無明住地,生起的增上煩惱。
  【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何以故下,自作解釋自性清淨如來藏,為客塵煩惱所染,為何是不思議的。
  剎那心是生滅的虛妄的,性屬虛妄,則無實體。既無實體,云何能被煩惱所染

  善是因緣善,不善是因緣不善。因緣生法,皆是假現,無有實體。故曰剎那善
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
  【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
  這是進一步解釋,自性清淨不被煩惱所染的道理。上面講過善心不善心,無有
實體,不被煩惱所染。今雙明煩惱與心,均無實體,故不相觸。
  心不可得,因緣而現。煩惱不可得,因緣而現。因緣假現,無有實體。故心與
煩惱,當緣即空。若論真諦,本性空寂。若論世俗諦,似有即無。所以心與煩惱,
蕭然無寄。能緣之心既寂,能染之煩惱亦空。如是則空不觸空,空不染空。故曰煩
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之法,而能得染心呢?這是勝鬘第一個疑問,下
面勝鬘便提出第二個疑問。
  【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
   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 
  勝鬘夫人提第二個疑問說,但是事實上有煩惱,亦有煩惱染心。所以自性清淨
心而有煩惱染者,這是很難了解的。云何空能染空呢?
  當知畢竟空中,實無有淨,亦無有染。而凡夫迷悶,妄見有淨有染。故實是非
淨而淨,淨而非淨,非染而染,染而非染。
  最後勝鬘仰推於佛說,唯佛世尊,實眼實智。
  實眼者,讚佛見也。實智者,讚佛知也。
  法因佛弘,故曰為法根本。諸佛如來正遍知,故曰為通達法。正法甚深,唯佛
所說,故曰正法依。自性清淨心有染,唯佛世尊如實知見也。
  【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
   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
   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
   聞唯信佛語。】
  於是佛隨喜讚歎。文義淺顯,不須贅講。
  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
  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有說是初地以上。有說是八地以上。大法即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也。聽受者,聞教奉行也。
  至於其餘聲聞人,唯有仰信佛語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真子章第十四
  如來真子者,其他經稱為佛子。但是這兒的真子,不是泛指而言,經意似乎指
能行一乘道者,是謂真子。
  吉藏大師引用攝論解釋真子。攝論謂如來真子,須具備五個條件。一、信為種
子,二、般若為其母,三、三昧為胞胎,四、以忍為乳,五、以佛為父。
  信者可以說從佛口生。般若為母者,是從正法生。大悲心,亦可配從法化生。
  但是我們亦可不必勉強引用攝論。因攝論總是後世菩薩造的。不如就經論經,
比較直捷。此經所說是一乘法,所以信受奉行一乘法,直至究竟佛道者,即是如來
真子也。經云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故唯有奉行一佛乘者,是佛真子也。
  【若我弟子隨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隨順法智者觀察
   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報。觀察阿羅漢眼。觀察心自在樂禪樂。觀察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此五種巧便觀成就。於我滅後未來世
   中。我弟子隨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淨心。彼為煩惱染汙而
   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來者。有是大利益。不謗深義。】
  若我弟子,隨信(經文中漏印),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治,而得究竟

  有人說隨信是十信位,信增上者,十解位。依明信已隨順法智,是初地以上。
  有人根據仁王經,謂此是說信忍順忍二位。仁王經說五忍,五忍者,住行向位
為伏忍,初二三地為信忍,四五六地為順忍,七八九地為無生忍,十地至妙覺為寂
滅忍。
  總而言之,勝鬘一經,在演一乘教法。無論聲聞緣覺菩薩,只要初業不愚一乘
教法,便是隨信。繼續精進,可使信增上。依一乘之明信前進,即可隨順法智。隨
順法智者,隨順無生法忍。終至而得究竟無上菩提。
  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
  此下分述五種巧便觀。五種巧便觀,自淺至深。第一觀先觀根塵識。所謂施設
者,是假施設。因為根塵識三者,皆係因緣生法,假現無實,故曰假施設。
  根是眼等六根。意解是眼識等六識。境界是色等六塵。於根塵識應如實觀察其
假施設,本性空寂。
  觀察業報。
  觀察業報,即觀察因果。因是因緣起,果是因緣有,應如實而觀察,唯因果無
人。
  觀察阿羅漢眼(眠)。
  經文為阿羅漢眼,有經本為阿羅漢眠,有外國僧人名法智者,謂依梵本應為阿
羅漢明。我們且以阿羅漢眠作解。
  阿羅漢取有餘涅槃,然無明未破,而阿羅漢自以為得究竟涅槃。而無明煩惱未
斷,眠伏識內,故名阿羅漢眠。應如實觀二乘涅槃,猶是幻化,非為一乘真實之道

  觀察心自在樂禪樂。
  心自在樂者,即心解脫之淨果。斷盡見思,心得解脫,出煩惱障,得自在樂。
禪樂者,得禪定之樂,不被煩惱所侵。應如實觀察,心自在樂禪樂,皆因緣生法,
非究竟也。
  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
  聖自在通者,言慧也。修行人若能斷煩惱者為聖,如果不能斷煩惱,僅斷心心
所法者,為凡。斷煩惱換句話說,即斷見思惑也。聖者既斷見思惑,於是其智慧能
通解諸法。是三乘聖者所得,故曰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
  又可解釋三乘人所得神通,為聖自在通。無論三乘智慧,三乘神通,應如實觀
察,皆非究竟也。
  如是五種巧便觀,次第完成,可謂我之真子了。
  最後佛明如來真子功德利益。於我滅後未來世中。未來世者不簡像法末法,只
要我之弟子,隨信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於自性清淨心被煩惱所染而得究竟
。若得究竟,即是入大乘道之因。
  是故信如來者。信如來者,即如來真子也。有如是大利益。有何等大利益?即
不謗深義也。
  不謗深義,即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大利益,已如前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勝鬘章第十五
  以上諸章在於勝鬘說法,第十五章係勝鬘護法。亦可以說以前諸章是正宗分,
今此第十五章,是流通分。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餘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復說斯義。佛言。更說
   。勝鬘白佛言。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
   乘道。何等為三。謂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
   人。成就隨順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
   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惟如來。除此諸善男子善女
   人已。諸餘眾生。於諸甚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
   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調伏之。】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餘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復說斯義。佛言更(便之誤)
說。
  勝鬘欲起化他行,故復說餘益。
  勝鬘白佛言,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

  於甚深義離自毀傷者,不謗深義也。不謗深義,則不種惡因。不種惡因,則不
墮惡道,故曰離自毀傷。
  有人言離自毀傷,是信忍,在初二三地。生大功德,是順忍,在四五六地。入
大乘道,是無生忍,在七八九地。我們不妨作為參考。
  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
  勝鬘此說,是由深至淺。成就甚深法智,是初地究竟。成就隨順法智,是地前
解行位。於諸深法不自了知,是解行以前,隨信信增上人。
  仰惟(推字之誤)世尊。下文仰「惟」如來亦同。
  除這三種善男子善女人外,其餘諸眾生,於諸深法不知不解,卻堅持執著其虛
妄邪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等強力而調伏
之。
  【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佛言。善哉善哉。勝鬘。於甚深法方便守
   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
  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
  法會將屆圓滿,勝鬘與諸眷屬,頂禮於佛。
  佛言善哉善哉……
  世尊歎勉勝鬘,令其護持正法,降伏非法。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者,
謂勝鬘久種善根能說此義也。
  【爾時世尊。於勝光明普照大眾。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虛空還舍衛
   國。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佛觀無厭足。目不暫捨。過眼境已踊
   躍歡喜。各各稱歎如來功德。具足念佛還入城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
   城中女人七歲已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歲以上
   。舉國人民皆向大乘。】  
  爾時世尊放勝光明……
  法會圓滿,佛放光現瑞。
  初說法時,佛從空而來。今說經畢,復從空而去。從空而來者,表空生諸法。
從空而去者,表諸法性空。
  多羅樹,據說乃椰樹類,高可七丈。七多羅樹,約四十九丈。
  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佛……
  勝鬘送佛已,各各稱歎於佛。合掌向佛,是身業恭敬,各各稱歎如來功德,是
口業恭敬。具足念佛,是意業恭敬。
  還入城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
  勝鬘送佛畢,還入城中,向友稱歎,向王稱歎大乘功德。化城中七歲以上女人
,皆向大乘。勝鬘化女,王化七歲以上男子,皆向大乘。
  西域人成熟期早,七歲可作沙彌。
  【爾時世尊入祇桓林。告長老阿難。及念天帝釋。應時帝釋與諸眷屬。忽
   然而至住於佛前爾時世尊向天帝釋及長老阿難。廣說此經。說已告帝釋
   言。汝當受持讀誦此經。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於恒沙劫修菩提行。
   行六波羅蜜。若復善男子善女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福多於彼。
   何況廣為人說。是故憍尸迦。當讀誦此經為三十三天分別廣說。復告阿
   難。汝亦受持讀誦。為四眾廣說。】
  爾時世尊入祇桓林……
  佛付囑天帝釋,令流傳經法於天上。付囑阿難,令流傳經法於人間。佛念天帝
釋,天帝釋即知,故應念而至。佛復為天帝釋及阿難,重說此經,令受持讀誦。
  憍尸迦,是天帝釋別稱。於過去世,波羅奈國有婆羅門名憍尸迦。與同道三十
三人,同修福業。命終後憍尸迦生為天主,餘三十二人,同生忉利天以為輔臣。佛
知此事,故直呼天帝釋為憍尸迦。
  善男子善女人,於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羅蜜……
  此下是校量功德。菩提行有六種,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波羅蜜
。恒河沙劫行六度之功德,若與此經相較,受持讀誦此經,乃至執持經卷的功德,
福多於彼。何況為人廣說?其福當更殊勝。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佛告帝釋。此經成就
   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聲聞緣覺。不能究竟觀察知見。憍尸迦。當知此經
   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當為汝略說其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天帝釋
   及長老阿難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經歎如來真實第一
   義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議大受。如是受持。一切願攝大願。如是受持
   。說不思議攝受正法。如是受持。說入一乘。如是受持。說無邊聖諦。
   如是受持。說如來藏。如是受持。說法身。如是受持。說空義隱覆真實
   。如是受持。說一諦。如是受持。說常住安隱一依。如是受持。說顛倒
   真實。如是受持。說自性清淨心隱覆。如是受持。說如來真子。如是受
   持。說勝鬘夫人師子吼。如是受持。】
  天帝釋請問於佛,此經是何名字,當云何奉持。經法本無名字,以第一義中,
無有名相故。所以於第一義中,無有受持奉行,無有不受持奉行。若欲經法益世,
當以世諦。眾生以世諦故,方能信受奉持。所以天帝釋,問佛經名。
  於是佛說出十五個經名。這十五個經名,我們已分別於十五章中解釋過。大家
看經文就可明白,不須要多作解釋。
  【復次憍尸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此
   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於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廣分別說。帝釋
   白佛言。善哉世尊。頂受尊教。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
   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復次憍尸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
  因為此經入一乘道,所以決定了義。以決定了義故,能斷一切疑。
  憍尸迦!今以此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於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廣分別
說。
  釋迦牟尼佛法住於世,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位世萬年。若依無
量壽經,佛法沒後,無量壽經猶多住世百年。
  於是帝釋頂受奉行。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
佛所說,歡喜奉行。(弟子慧修敬記)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1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

 後記
  整理完了這篇講記,不覺長長吐出一口氣來。此經甚深,不可思議。尤其言約
義隱,益發令人莫測涯底。
  自忖根鈍智劣,實不足講解是經。只因慕法情癡,故不揣庸愚,勉力為之。若
有錯誤,敬待來賢。
  吉藏大師曾言,自來經家註疏,多係猜佛意旨。
  古德尚且如此,何況我愚癡凡夫?是以不敢稱講經,權且領眾虔誠誦經而已。
  誦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
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