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4-1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491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凡人到歧途莫决的时候, 是最痛苦的时候, 一切疑怖恐慌, 随之而起。忽有人指示究竟, 使勿入险道, 则其人之感激诚不可名状。然又有人焉, 已入险道而不自知, 设有人指示究竟, 彼终不信。必亲到遇险时, 无处问津, 发生恐怖时, 方为之指示, 彼始信入。然又有人焉, 虽入险道, 急求指示。虽有人指示其究竟, 但多疑之劣性不除, 转因指示太易而生疑虑, 常恐受欺, 转而不信, 指示亦终无益。此三等人, 比比皆是, 甚矣度人之难也。是故世上迷人倍多, 转辗自误, 更以误人。此佛菩萨大悲心之所由启发欤?
佛说法四十九年, 种种法门, 一言以蔽之曰“为人决定”。惟菩萨每度人於未信入之始, 或勉强而行之, 佛则度人于合机之时, 不必徒劳白费, 亦无丝毫得失成败之见, 随缘启之而已。
学佛伊始, 人不独应求善知识为之决定, 亦当自己一决定也。先问自己究为何事学佛。曰为求究竟。问云何谓究竟? 则曰世间一切一切, 如苦乐事, 如妻财子禄, 终究不实, 过眼成空, 昙花一现, 终归生灭, 痛苦竟无了期。如此有也苦, 无也苦。若云一切不要, 又是落於断灭, 佛所不许。若云一切都要, 又是落於贪著, 佛又不许。因此世间快乐, 纵使十分满足, 亦只暂时的空喜, 不是究竟的安慰。在佛法又当如何决定之乎!
在解决此问题之先, 应先决定所谓苦乐者是何物。当知苦乐绝不关乎事与物, 实在关乎心。心动而立意, 随意而立义, 因义而成见, 因见而执我, 因我而自缚, 因缚而失自在, 因失自在而受诸苦。若有所得, 则曰心满意足。无所得, 则懊丧恼苦。所以制苦在先制贪, 不贪则无所求, 无所求则嗔心不起, 若不贪嗔, 自无痴疑慢邪等见。但一切总在制心, 擒贼擒王, 断苦求乐, 总在心得其主。先认识自己主人公, 为学佛最初之决定。此决定者, 不独学佛, 学儒亦如是, 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学道亦如是, 曰谷神不死, 否则流于精气神之浅说而失真道矣。耶回等教莫不如是, 曰尊其圣灵。何况包罗万有、广大无边之佛法, 以明心见性为正宗者乎。且不独佛门一法如是, 法法如是。不独一佛如是, 累劫佛佛如是。总不外最先决定乎心, 舍此更无二途, 离此别无二法。如是其平易浅显焉, 而实证之, 又若是其精深严密矣。否则一句话可以道破而无余, 不知一句话或可以道得破, 经千百世竟难以彻了。呜呼, 佛法极平常, 正因是最难, 因地不先决, 永不出轮回, 必先明乎此义, 则一切问题, 迎刃而解。
学佛不是求佛, 是求己, 求己只是制心, 学此心如佛不二, 制止其三毒, 自然启发明慧。但三毒非慧不能制。二者固孰先, 曰先制止其心乎, 抑先发其慧乎? 此一疑问也。不知能制三毒, 即是发慧, 二者相因, 不必先后。今当先得定, 由定可以发慧, 但定依乎法, 法中即含有戒, 一切念佛修密禅观都是法, 亦都是戒, 总归是制心。古人云,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佛说一切法, 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苦乐既然在心, 则不在妻财子禄焉明矣。家家有妻财, 人人有子禄, 未必家家不烦恼, 亦未必人人不痛苦。可见佛法并不废乎人事, 只是人无智慧, 有妻财子禄而不善调处。未得时, 苦於贪求; 既得矣, 又苦於不足; 既足矣, 又苦於丧失。把一切无常不实之幻境, 当作永久不灭之至宝, 岂不糊涂可怜, 颠倒可笑。若真明觉之人, 於妻财子禄, 亦不厌弃, 亦不贪求, 随缘而取, 随缘而用。正有时, 不当作永久想。丧失时, 明本来不实, 绝不懊丧依恋。这苦自然而减, 自然而灭。一次勉强, 二次生, 三次熟悉, 四次习惯, 再经过千百次往来, 自然不知不觉, 消灭於无形矣。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咫尺之地, 不行难到, 人只要做, 只要发心, 无不成者。
众生之所以谓众生者, 以有烦恼障覆也, 烦恼本来不有, 只是自生自障。此缘于迷而不觉, 故要学佛。学佛者, 求觉也, 求明自心也。把此心由暗黑转光明, 由烦恼转清净, 由生死转涅 , 由糊涂转大觉, 由执著转自在, 观世间一切, 平平淡淡, 无所系著, 即修证至菩萨位, 亦无欢喜骄慢等习, 不被境转, 不受法缚, 心常空空地, 气常平平地, 意常淡淡地, 居常申申地, 无喜无怒, 亦不压制, 随缘随喜, 亦不枯寂, 此即是佛境, 亦即名佛。
学佛既以摄心为主, 则舍自心之外, 一切都属缘助。举凡研究经论, 持名修法等, 非属正文, 只是副业。近世学佛者多, 成就者少, 其所以不能成就, 原因则如下:
一者但知求佛求法求僧, 性属依赖, 忘却自求自修自证。
二者以依赖於他, 故必求最高无上之法与师, 以冀速成, 而不知实误。
三者以求最高无上故, 遂生种种分别, 而门户之见起矣。即此一事, 可以空耗时光, 匆匆老去, 一事无成。
四者以空耗时光, 久无消息, 遂又疑人谤法, 或竟退转不修。
五者终日务外, 不知痛切, 或抽空在佛堂一修, 一曝十寒, 终不得益, 有或当作消遣之事, 无关痛痒, 毕竟毫不相干。
六者於一切行住坐卧人事往来之地, 种种习气发现时, 一任其流浪, 绝不回顾自心, 故不得受用。
七者贪取於法, 以多为胜, 不能一门深入。
八者不明学佛无定法之义, 法法各有立场, 不可强同。乃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
九者喜分别他人之意境而自成妄, 如曰某也开悟, 某也成魔。不知称人开悟者, 即不啻自称开悟。以非开悟人不能断他人之悟与否也, 论人魔者亦然。故曰妄。
十者难遇善知识, 或以耳为目, 遇而不识。
十一者先入为主, 于法不知圆通变化, 故自甘劣小, 不敢承当。
十二者误认无明为实, 烦恼难除, 菩提惟佛独有, 我辈此生无分。
十三者以修行入善, 为学佛事业终了, 尚不知究竟了义, 又以生西为学佛唯一之希望, 尚不明如何往生之义, 故修至中途, 不能再进。
十四者误以求佛可以销罪业得福报, 而自己依旧烦恼。
十五者于自己生高慢, 于他人生疑忌, 且耻于下问, 轻于初学, 不觉自障其道。
十六者于初下手时, 不先明学佛究竟, 不先决定, 因地不正, 故入盲从。
以上诸端, 皆学者通病, 不先予决定, 其害不可胜道。我人学佛, 不妨以病人求医药为喻。如人有病请医调治, 药即是法。问何以久药不愈, 则原因不外有二: 一曰药不对症, 二曰服不如法。今久修而不得效果者, 则亦无非法不当机, 与修不如法而已。但此病其责在师, 初不为之决定, 不予以相当之法, 复不告以修法所以。更加行者不自痛切, 人情用事, 故愈趋愈远, 甚可痛也。又余常谓医生无不慈悲者, 然庸医杀人, 每自问以为无罪, 此不能不负过, 当名慈悲罪业, 尤可哀也。至病人不自痛切, 服药久不见功而不知所反, 虽有善知识, 亦无可如何矣。
佛之为人决定者, 无非要人破无明了生死, 而其方法, 不外使其自己觉悟。经云“如实知自心”是也。此应最先决定者。
人为什么要觉悟? 觉悟个什么? 拿什么来觉悟? 又什么叫做觉悟? 此四个问题, 当首先决定。第一, 问为什么要觉悟? 只因众生迷惑, 因迷惑而造业, 因造业而得诸苦。所谓惑业苦是也, 此为最要之件。第二, 问觉悟个什么? 就是觉悟个本来, 因法性本来平等, 本来清净, 本来自在, 本来不动, 本来妙用恒沙, 本来不惑, 悟得本来后, 自然怖苦发心, 亟求脱离。第三, 问拿什么来觉悟? 就是把自己的糊涂心来觉悟。所谓自悟自觉, 不是佛可以赐我觉悟, 不是善知识可以替我觉悟, 还以自己妄心降伏妄心。一经觉悟, 无明打破, 而习气必得逐渐铲除也。第四, 什么叫做觉悟? 觉悟云者, 觉现前种种的不是, 悟本来自性清净平等, 更觉悟未来之修法, 所谓悟后正修, 修至与佛不二是也。凡心有所凛觉, 必依因缘而成就, 由凛觉而推求其所以, 反察其根原, 方恍然于本来自性。此四者, 由理悟而渐入于事修。由凛觉而深入于恐怖, 皇皇若恐其不及, 更悟己力之不足, 遂起求救于他人之想, 此求佛求法求师之心所由起也。若为之师者, 不先予决定, 则前书十六条之病象, 一一随缘而显现, 含糊过去, 必有追悔不及之苦。譬如造屋过半, 因根基不实, 屋有斜侧倾圮, 拆而重建, 意有不舍, 再进则不可能。是又当为之决定, 曰拆, 不能因小而失大也。行者如肯深信不疑, 方有大用开发之日, 如甘于守小而不肯放下, 则永成僵局, 永远坐误。又复不肯虚心下气, 所谓以性命作人情也。
今有人焉, 具大丈夫之志愿与魄力, 毅然而决, 一反所为, 扫荡前此种种, 仍从根本上下手。天必不负苦心者, 佛菩萨必悯念其诚苦, 自然善知识应运而至, 为之启发, 为之决定, 为之付授, 为之护念。彼亦老老实实, 依法虔修, 亦不致以耳为目, 为一切外论邪见所阻, 从此日有进益。把前列四种问题, 如何觉悟, 一一自决自证, 自明自悟, 明悟而后, 万无退转之理。如未到上海, 虽经种种论说, 终不知上海之究竟。既到之后, 自然明了, 亦永无退转忘记之理。根本既得, 然后徐除习气, 广结多缘, 乃至成佛。
觉者何? 心也。悟者何? 心也。觉悟此心不可得, 并能觉悟之心亦不可得也。由一不可得, 通达至一切法界, 四大, 五蕴, 十八界, 根身器界, 都不可得。不可得者, 非虚无不有断灭之谓, 乃即有以显空, 原无自性, 初无是非好坏分别等, 都由幻心假定而成。心本不有, 一切自空, 心非断灭, 一切不废, 非有非空, 即空即色, 离色不能显空, 离空不能破色, 会入不二, 方名大觉。譬如善恶二义, 在凡夫不知善恶, 在外道知善恶, 而严立对峙, 在二乘慕善过切, 以远离诸恶为究竟。菩萨通达善恶之妙用, 而起种种方便。佛则非善非恶, 二性本空, 随机而行菩萨行, 起种种方便。此五等分别, 凡夫不知其心, 外道知心而不见所以, 二乘见心而明悟未彻, 皆不名觉。菩萨明心而觉不圆。佛则觉海圆澄。其实皆同体一心, 无二无别。譬如五人行道, 凡夫深入险道而不觉, 外道知险道不可入而横行, 二乘知险道不可深入, 乃止而弗进, 菩萨已回头反走, 出于险道, 佛则明达非夷非险, 虽入险道而自无碍。又如落入大坑, 凡夫居坑中而不知险, 以未知坑之外另有天地也。外道知坑外另有天地而不能出。二乘坐于坑边, 上下齐观, 寂守勿动, 虽不入坑, 与守坑不异。菩萨已出于坑, 其力足以跳出, 乃故入坑, 为度众生故。佛则跳入跳出, 两都无碍, 来去自在, 并忘其坑。以夷险无二别也, 故跳入跳出, 只在此心。欲跳出坑, 只用脚力。欲了生死, 只用心空, 空力至如何, 即心力至如何。至一切平等不可得时, 便无坑内坑外矣。
不经开悟, 不得名修, 以修亦无用也。必觉悟后方入正修。佛为方便说, 先息其狂心, 止其粗恶, 使之就范。就范后, 则为之决定说, 令悟自心, 开发本来, 无明破而入手有办法矣。譬如暗室中, 整理物品, 不可得也。劳而无功, 空耗气力, 必焉先开电灯, 乃有办法。先为之决定者, 使之觅灯也。破无明者, 开灯放光明也。整理物品者, 除习气烦恼也。先后次第如是。彼执於先除习气后破无明者, 若了达方便与决定二义, 当知所变通矣。
学佛最初之决定, 既在如实知自心, 则心性相貌, 不可不知, 第心有幻相, 性无状貌, 惟以遍满故, 能生万法故, 因名曰法性。法性本体清净平等, 不动不变, 妙用具足。如以水为喻, 水本不动, 风吹而激荡, 遂名曰浪。性本不动, 因境而起念, 遂名曰心。风过浪止, 境亡心灭。浪为水之幻化, 心属性之流迁。然水虽起浪, 水体非灭, 性起幻心, 性体不迁, 原本无生, 安有生灭来去诸相耶。故性为心之体, 心为性之用。如人手足动摇起用, 其暂时动摇之幻相可见也, 其内藏气力不变之体不可见也。不得因其不见而断为非有, 亦不得因其可见而妄认为真实也。故幻心若有, 毕竟有而不可得, 真性若无, 毕竟空而不断灭也。一切法用, 由此而生, 宇宙万有, 依之建立。识得此无上法宝, 即登自性光明宝殿矣。
心与性, 不可强分为二, 亦不可死执为一。譬如镜是性, 镜与外境相对而显形影, 是为心。形影非无, 不可执实, 以外境亡, 则形影灭也。非属自性, 故幻。此影幻心, 有时而明, 有时而暗, 有时而迷, 曰无明; 有时而觉, 曰明, 其实皆幻也。故明暗迷觉都是幻, 即灭幻者, 灭亦即幻, 都不可得, 更不立幻与非幻, 以都不可得故。因此镜中起诸幻影, 不问其为美为丑, 实无损于镜, 以照体不动故。而性中起诸幻心, 不问其为无明为悟觉, 或善或恶, 或圣或凡, 实无碍于性。以性体无生, 不动不变故, 圣凡同体故, 能起恒沙妙用故。
心不可得者, 以幻心造境, 复因境而有幻心, 以无自性, 故不可得。譬如镜之照物而成影, 此影者, 谓从物有, 谓自心生, 两皆不可也。非自生, 非他生, 非共生, 非无因生。其生也, 不见其生处; 其灭也, 亦然, 不见其有灭处, 故曰有而不可得。
心垢与身垢不同。去身垢, 必经种种方法过程, 且垢之类别亦不同, 垢且有体相矣。去心垢则不然, 心垢无体相, 只把此心念一转, 即立时放下。如正念贪嗔时, 忽一念佛, 贪嗔即为乌有, 当体清净矣。其去固快, 其来亦速, 转瞬复又贪嗔, 此则习气引之也。
眼耳鼻舌身意, 名曰六根, 外曰六尘, 即色声香味触法是也。根尘相对而起六识, 由识而生见, 由见而生分别, 由分别而生顺逆, 由顺逆而生憎爱, 由憎爱而生取舍, 由取舍而定执我, 由执我而再转识见, 分别顺逆憎爱取舍等等, 转辗循环, 执我不舍, 是曰习气。此中毛病, 都由不明而分别所起。一切是幻, 彼当作实, 一切是假, 彼当作真。倘于对境时, 认定真幻, 不独境是幻, 心亦是幻, 觉亦是幻, 自然不取。不取则不执, 不执则不染。前所执者, 今以智慧破之, 是名解脱。惟力量不足, 有时照顾不到。但只要根本认识明白, 久久自然抵抗有力。所以摄心是学佛第一关键, 当以明心开智慧为最初之决定。
学人想除习气, 自是正办, 但不先明心地, 从根上下手, 如开锁而不用匙, 救火而不去薪也。今所决定者, 即是此点。昔有某居士夫妇谒诺那上师, 自称淫业太重, 求师加持, 以解淫业。师笑曰, 无上密乘中, 无此法也。尔只先明心地, 证得根本, 开发般若后, 此习气自然扫荡云云。旨哉此言, 自藏密东来, 能以密法会通般若者, 惟师一人而已。故彼独推重心中心法, 与印心学者, 相契益厚也。今上师虽为国而殉身, 原不足为贤者累, 此一幻躯, 上师岂有所爱惜而执持哉, 亦了一前账而已。
学人不明心地故, 遂不脱依赖习气, 以为一经佛力加持, 即可将我淫业铲除, 然则佛又何不一体慈悲, 将众生度尽乎。佛之所以度众生者, 只传示其方法, 令彼自度, 如付之以食, 不能代伊吃也。而所谓法食者无他, 曰惟摄心以启般若, 用般若以扫荡习气, 至自在成佛。此应最初决定者。
心之为物, 大奇大奇。如通法性平等之义, 世间竟无一好人, 无一坏人也, 以好坏皆无定义。世上罪恶, 无过杀人, 但何以杀盗则又敬之叹之。又如一物被击而破碎, 即永永破碎, 不复还原, 人则昨非而今是, 只一改过, 盗即为圣, 可见人能还原, 正如橡胶皮之暂伸暂屈, 毕竟还原无二, 故曰妙心。人又何乐而不改过哉。
人之罪恶业障习气, 无一不系之于心, 则学佛不从心上决定, 更从何处下手乎。尤妙者, 以幻心制幻心。罪恶等等, 绝无体相。世人以举刀杀人见血为罪恶, 不知未举刀前, 杀意即起, 罪即成立。至于杀人而逃, 刹那间为悔罪心所冲动, 心中只一怕罪, 而杀意已销矣。或如起意杀人, 罪虽成立, 只一转念勿杀, 则杀罪顿灭, 所谓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者此也。只要一放下, 一切都解决耳。
人之罪业习气, 譬如镜中幻景, 销之极易。人之为恶, 如手之污泥, 随染随洗可也。不知恶人心念, 只是迷而不觉。其恐怖心永不解脱, 即其罪恶亦永不解脱也。今之学佛者, 正如狱中罪人, 遇赦释放, 乃自己不肯出狱。此无他, 福薄而缘浅也。余故尝劝人宜兼修福。佛教人布施行方便者, 皆是造福, 而行最大之布施方便, 莫如发广大心, 明自性本体与佛不二, 只缘不广大故。又莫如发平等心, 明一切众生本体与佛不二, 只缘不平等故。又莫如发大悲心, 明心佛众生同具大悲本德, 而我人长此沉沦, 只缘不大悲故。经云依于众生而起大悲, 依大悲发菩提心, 依菩提心成等正觉。
学佛之正因地者, 在先明心地。而如何明心地法, 则在研求其根, 察其心之所自起, 然后研求其去处, 毕竟是如何相貌, 则有而不可得之幻相见矣。而此见者, 亦幻相也。以摄之不易, 故取诸法以为缘助如下:
一曰净土, 其最后之功行, 曰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
二曰密宗, 其功行悉地, 曰证入三昧, 通达实相, 观其各部法事, 开始总不离乎净三业观空等咒可知矣。
三曰相宗, 其用意在分释诸相, 引证到诸法空相一句。
四曰禅宗, 其下手处即直指根源, 当下见性, 为各宗之所究竟归止。
可见各宗无一不同此义趣, 无不以安心为究竟。方便多门, 归元不二, 摄心归空, 同臻圆觉。而诸法门者, 都属副业而非正行。譬如磨刀, 意在割用, 磨而不用, 何如不磨, 且不用则终不知刀之钝利。故在佛堂修持, 用诸法门, 乃求其磨练以副我之用而已。至於二六时中, 宜无一刻, 无一事, 无一念, 不凛凛然觉照观心, 此才是正业。果能常常如是, 久久成熟, 习成自然, 则观外境前来, 无一丝一毫有价值处, 不被境夺, 心不流转, 是名不惑。不惑则念念空净, 自无贪嗔痴三毒之因, 安有杀盗淫极恶之果乎。即习气未除, 三业起时, 庶亦有抵抗调解之法, 决不至流浪无主矣。故摄心为正业, 诸法为副; 自求为正业, 求佛为副。先明心地, 后除习气, 是为正行。此应最初决定者。
菩提与烦恼不二, 人或疑之。有来问者, 余令其人举手, 复令其放下。更谓之曰, 一举一放, 原属二事, 手则非二也。今姑以举手为烦恼, 放手为菩提, 究何碍于手乎。故学佛而不臻究竟, 学佛亦是烦恼, 此无他, 根本未彻而心终有所不安也。故当言安心法。达摩祖师初来, 传安心法於二祖。此佛法正宗, 始来东土。以佛法只是心法, 如离心法, 一切都非佛法。于最上根人, 一语道破, 立即承当, 更不退转, 此名顿悟。所谓觅心了不可得, 则曰与汝安心竟。此直指心田, 安心之最简捷法也。
次曰证悟, 如上根人夙世根基, 已臻上乘, 惟所证未圆。此生得遇善知识, 随机启发, 平日所修, 蒙师印可, 再加事修, 然后契合, 一旦 地开悟, 如百丈之遇马祖, 鼻子扭得痛而得契是也。
再次曰明悟, 如大乘人已知心法, 仅明于理, 未证於事。必待开示悟入, 因缘契合, 大事方明。然又未敢决定, 最后一关, 必待印可。如智隍禅师二十年后遇玄策, 再参六祖而证是也。
再次曰缘悟, 如人累世苦行, 惜未证悟, 今世缘熟, 得受当机之法, 因而开悟者。又近世行者, 多年苦行, 讫未明究竟, 开般若慧。忽遇大愚法师, 开心中心无相密乘, 由是证入三昧、达诸心要者, 不可胜数。岂非累劫因缘, 是自己之善根, 遇无上法缘, 共成此福德者是也。
此数者, 皆同以开般若, 得安心为究竟者也。或由顿悟, 或由事修, 根无利钝, 时有先后, 因缘各异, 遂分迟速。惟安心一法, 若全赖学人自己力量, 诚属不易。近由各方来谘于余, 窃以心中心法, 乃直证心田之法。佛菩萨悯末世众生, 用自力直证禅定者, 根器殊少, 若使三密加持, 佛力合以自力, 必可由定生慧, 而般若门开, 为最稳捷之法。不予开释, 则未修者, 误于门户, 疑人而不敢承受; 已修者, 中途燥急, 自疑而徘徊莫决; 久修者, 未明启用, 疑法而知见横生, 坐误者多, 可叹也。心中心法, 立场与他法绝然不共, 为人开释, 本无定义, 非对其机, 莫由决定。惟有关于或问数则, 如心乱难制, 如何得定诸问题, 几无日不有讨论, 姑择要录之如后:
一问杀盗淫诸业如何制止? 答: 如救火然, 以从根本救治为义。此先明因果, 以杀盗淫为果, 贪嗔痴为因, 而贪嗔痴实又为果, 不觉又为其因, 于是不觉为果, 不明心地为因, 不明由于无慧, 无慧由于无定, 无定慧由于修法无效, 无效由于法不当机, 不当机由于下手不先予决定心地法门, 此名学佛不明因果, 未从根本救治故。
二问心中心法又如何而可制心? 答: 此法惟赖咒印二力, 与自己修持之力, 身口意三密成就。如咒印为飞机, 自修如开机人, 必相合而成, 故速得成就。
三问其他密法, 何以不可制心? 答: 非不可也。法法皆是无上, 皆是佛制, 何得妄分高下。惟心中心法为现代当机之法, 又如他法当机, 行人亦必依法而修。心中心法, 亦有修至三千座而不见功效者, 非法之咎, 乃修者未得法耳。
四问修心中心法必两小时, 有时愈坐愈乱, 反不得定何也? 答: 此法以拔根为主, 故不许压制, 倒要伊翻种子, 如坐时忽觉心乱, 甚至数十年前细事, 亦到眼前, 仿佛愈坐愈乱, 正不必怕, 此已是得定时, 以不定则不知乱也。
五问如何是依法而修? 答: 只一老实把持, 坐足两小时。种种乱、种种翻动到来, 或中途人事有来引逗, 我只不管, 除埋头持咒勿放印外, 一概不理。如思潮忽起, 一觉即顾到持咒, 任伊天翻地覆, 我只不问不闻, 如同虚行故事。满两小时下座, 更勿思量, 见光见佛, 观字观月, 一切不许。经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守定此义, 一切不惑。如身有酸痛等反应, 亦更不计较。如轮船行海, 居大浪中, 上下颠狂, 一以南针为指, 绝不问前途如何。是唯一妙诀, 久久自见功效。
六问功效如何? 可得闻乎? 答: 若言功效, 即又误人。彼时时贪求功效, 反不得定, 不知久久自定, 自得功效也。
七问有时又忽昏睡, 其义如何? 答: 如修至一时半后, 或心中烦燥, 此正进功之时, 切勿疑怖。若以昏睡, 而手印勿散, 口持咒密密勿停, 即非睡也。切不可疑而中止。
八问如心乱至极而难过, 万不能忍受时如何? 答: 当生欢喜心, 自念此正进功之时, 正可借以制心, 只一转念, 当下空寂。又念凡人死时, 如生龟脱壳, 不知如何痛苦, 皆由我先不制心故。我今移未来之苦于今日, 先消除之, 其便宜不可胜道, 狂心刹那顿息。然总以观空为主, 以空则定矣。
九问何谓翻种子? 答: 凡人习气, 潜伏根内, 如平地不见有草, 难以拔除, 反要其生出, 然后除根, 切不可剃而不拔。佛制比丘剃发, 欲其反悟一切烦恼, 如发时生, 暂除非计, 必焉拔除其根, 方名究竟, 可由此悟入。今如不用此法, 则种子不出, 压而制之, 非根本计划也。又譬如杯水污泥, 彼以不动荡为主, 则上清而下浊, 仿佛见功, 终必混乱。切不可取功于一时, 宁可过沙去泥, 虽一时紊乱, 毕竟全功, 永永动定不二, 皆属清水矣。今劝人勿先求定, 而只老实修法翻出种子者, 即此意也。
十问种子习气于翻出时, 又如何拔乎? 答: 正上座修时, 切勿顾及拔除, 只要口持咒勿停, 手结印勿散, 心净空勿理, 至拔根乃下座时事, 二六时中, 固无刻不要用功。况习气本来无根, 一转即空, 能观空即是拔也。
十一问人事纷扰之地可坐乎? 答: 有何不可。且正要在乱时坐, 才是真见力量。若慕清净山林者, 彼已立有动静二见, 非心中心法。盖境无乱静, 心自分别, 我心若定, 何关声色乎。
十二问下座后, 平日如何用功? 答: 二六时中, 无杂用心, 方是真精进。无杂用心者, 非不用心也, 于无谓无益事, 应时时凛觉。但人事往来, 诸无谓酬应事, 不能免也。惟接一切事时, 常用智慧察照, 了达一切性空, 随缘应付, 心无悬恋, 即不污染。
十三问如何不污染? 答: 不是避去一切, 正接物时, 勿把此心偏执于空, 而故示消极, 亦勿把此心偏执于有, 而认妄作真, 随来随应。只不放松本来, 时时回顾, 即名不污染。以众生之所以为众生者, 心如油胶, 遇物执著, 佛度众生, 亦只度此执著心。惟众生难度, 扶东倒西, 遇物染物, 遇事染事, 乃至遇佛染佛, 遇法染法, 教下有教下之习气, 宗下有宗下之法见, 显教密教, 各执其是, 颠来倒去, 总在生死海中。至所云污染者, 固在生死, 而执以为不污染者, 亦在生死法见之中, 以心未平等故, 不离二见故。但真见性人, 明达本来不污染, 自无此等分别顾忌耳。
十四问平居习气来时, 如何制止? 答: 习气来时, 只怕不觉, 觉则未有不转而空者。第遇极难排遣之事, 明知之而力有不足, 则有二法, 一曰移化, 把此心速移于他事而化之。二曰量果, 言思量凡事必有其果。如是流浪深入, 步步演进, 必不堪收拾, 则自然凛觉而止矣。
十五问云何无念? 答: 无念者非绝无思念也, 心若虚空, 念而不执也。如居高楼, 下视通衢, 往来人物, 非不见闻, 只是过而不留, 毫不系著, 非同栈房之纳而勿出也。
十六问最深之习气, 如何除法? 答: 为方便说, 自然要除, 若究竟说, 尔应先明心地, 则不除自除, 只是时间力量问题。凡硬除习气者, 只止於一时。譬如扬汤止沸, 而究竟者, 则不计速效, 行釜底抽薪法, 火根已断, 而水尚沸热。故虽明心地, 习气仍在, 不得因其习在而断为未明心也。久久自然慧力强, 习气弱, 且真用功人, 习气亦容易翻出, 惟起速而去易, 乃必经之过程, 未证者, 不足与语此。
十七问既不硬压习气, 则一任其流转乎? 抑另有其他法门也? 答: 此未可概言也。明心地与除习气, 非属二事, 于正明觉时, 习气自然消亡, 惟去而又来, 故云习气。若真见性人, 心已平等, 无复二见, 于自己之习尚, 不独不除, 且从而逆之。譬如肥甘之好, 心一日不厌, 习则一日不去, 故意日日尝试, 使之生厌。惟尝试时, 与他人不同, 彼必不肯轻轻放过, 必自考其力量, 与夙昔如何, 自问其贪爱执取, 较前何似, 则精进之力日强。至对根本未明之人, 切记慎言, 勿与妄谈般若, 宗下习气, 恒多此病, 误以为此即平等, 人人可以方便, 而不知其大不方便也。
十八问修道人于男女之际应如何? 答: 男女即是夙习, 为生死最坚固难拔之根, 欲爱不断, 决难入道, 但修道人怕欲而不言断, 只言制而不言化, 此欲爱所以永不除也。修道人要练得此心, 说止就止, 说断就断, 到力量充足时, 仿佛毫无气力功用, 不是废却功用也。古人谓制心如悬崖勒马, 到万不可止时, 能截然而止, 是何等力量。故下手处在临时常用一忍字。但事过急将忍字舍去, 不可再受法缚。平时常用一化字, 此中妙谛, 在人自觉, 包括观空转念等法, 非可予人以巧, 此即般若之用, 久久自然纯熟。于欲爱事, 最不易截然止念, 果能于此时见功, 肯一化而空, 则断分段生死不远。然尚得以般若扫荡余习, 方有几分把握。又居士与比丘不同, 切勿压制, 亦勿流浪, 此亦非恶事也, 当体会之, 勿拘执可矣。
十九问比丘与居士修持如何? 答: 比丘与居士, 环境不同, 故比丘以淫戒为首, 居士以杀戒为重也。以闭户清净自修论, 比丘为宜, 以试验磨练除习论, 则居士为便。今如有人, 其病畏风, 因医而愈, 若不见风, 不能考验, 但比丘则无再见风之机会矣, 因此最后一关, 极难透过。
二十问如何可以不惑? 答: 上上根人, 直证心源, 本无阶级。惟不妨假立一次第, 行者先练空境, 外不惑于境也。次练空心, 内不惑于见也。至此根本已得, 而夙习尚在, 则时时运用般若以扫荡之, 斯名不惑。
二十一问如何可以证三昧? 答: 不惑者, 一切不受之谓也。一切不受, 斯名正受, 又名正定。此在一门深入, 由体起用, 开般若后, 即可证入, 即见实相。
二十二问如何可以见实相? 答: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实相。此在一门深入, 能起般若妙用, 了达一切万有, 本体平等, 尽从缘生, 此即实相。经云, 实相者, 即是非相, 以慧力谛观而空之, 曰见实相。
二十三问证三昧见实相后, 是否即名成佛? 答: 是。成佛之义, 乃在开觉。世人不识成佛为何义, 以为成佛必如弥陀释迦。不知树之开华结实, 亦有层次, 初为下种, 次为萌芽, 次为成树, 次为华果, 而果之由小而大, 由生而熟, 亦必待时。佛法无时间相, 能下种即算成就, 及已结果, 虽小而生, 不得名为非果也。如其人证得三昧, 已显法身, 即是法身成佛。惟习气不除, 为诸障所覆, 神用未开, 诸缘不具, 必待时而熟, 方可如过去佛之报化身圆满。密宗即生成佛者, 在此生先显法身, 根本无明初破, 即名登佛位是也。
二十四问学佛功用, 究应如何下手? 答: 学佛原不可但凭理解, 不重事修, 虽不能离功用, 却不可著功用。故下手时先宜因地决定, 最初勿猛, 中途勿怠, 在后勿疑。若有所得, 切勿喜欢自是而生骄慢, 独发愿宜宏, 以无限量之勇猛心, 承当自己法性与佛不二。此是第一关。老实修持, 一门深入, 不疾不徐, 百折不回, 自可精深严密。此是第二关。及至大事已明, 会入不二, 宜注重涵养, 去其燥急, 功夫纯熟, 自然炉火纯青, 幽光显发, 处处圆润。此是第三关。故学佛易, 承当难; 承当易, 老实难; 老实易, 养道难。惟不用其所长, 即常觉其所短, 日进于道, 必无退转。然承当与自大不同, 老实与死执不同, 养道与守法不同。譬如宝器, 第一取材, 以品质精纯为主, 第二雕琢, 以手工细致为贵, 第三打磨光润, 第四入土, 以去火气为宝。盖不经多年蕴藏, 宝光不显发也。学佛亦然。故心中若有一毫法见蕴积於内, 即不肯不露, 骄慢生于不觉, 此何异仰天登山, 不顾脚下, 到处是生死坑, 岂不危哉。此段切宜注意。
二十五问参语录或答公案, 往往不契时如何? 答: 此亦被境夺, 不知脱卸, 彼先有一胜负心, 必得心, 工文字者, 更有文字习, 此尽属生死, 故契不契, 不在对方公案, 而在内证, 是即一切都是, 不是即一切不是, 如能根本透澈, 即不参语录, 处处是语录, 不答公案, 在在是公案, 何必借他以为己有, 况他人是他人的, 未必是我的, 会即本来具足, 不关自他契不契也。故禅有禅病, 密有密习, 修净土切忌有死气, 以不是死了往生, 就算究竟也。修禅宗切忌有标气, 以标则喜不自胜而近于狂, 狂则轻他而入于慢, 非真禅定也。修密切忌有法气, 以密法乃一时之借用, 非如道士之捉妖, 手不离符剑以为究竟也。若执於法, 即看处处都非法, 徒自生恼, 则又三密清净之谓何, 非究竟也。深望同学者, 时时顾到自己习气, 不要有此等气味, 并不要有火气, 令人不可近, 亦不要有冰气, 自缚枯寂如寒蝉, 常体察我平日之习气, 自然相契。
二十六问宗下语录, 可用功乎? 答: 学佛本旨, 在去执见, 众生习气, 在见境即被夺, 自无主张, 流浪生死, 此其根也。故必练习此心, 不被流转, 所以二六时中, 不杂用心, 处处回顾本来。宗下法门, 先令其开悟, 悟个本来, 既悟已, 然后加以考试, 出其不意, 忽来一问, 伊如照顾得到, 暗箭亦可接, 若照顾不到, 即当面错过。如问如何是佛, 彼必著了佛, 或思躲避, 说如何不是佛, 不知还是著了佛。如真见性人, 著亦无碍, 暗箭来时, 接亦得, 躲亦得, 圆转自如, 皆无定法。故参公案, 应在明心之后, 借以考练心地, 非藉公案即可发明心地也。近有人关门死参公案, 终不得要领者有之。有心地已明, 乐于禅昧, 反被法缚者有之。有死执公案以为法, 不知随处音声言事, 乃至鄙俚俗话, 一切动作, 尽是实相, 乃生种种分别者有之。故法无定法, 当机为上, 义无定义, 善用则得。以密宗融通禅要, 直证心田, 以般若扫除禅病, 归於不二, 说教说宗, 两无染习, 言显言密, 尽得融通。如此广大微妙法门, 开千古未有之奇局者, 其惟吾师大愚师尊一人而已。其能认识此理, 推崇至再者, 亦只诺那上师一人。近世人始稍稍领悟, 知学佛最初之决定, 惟在明心见性, 欲开般若, 先证心田, 虽心中心法, 未必个个当机, 人人可学。但上根人, 具有智慧而无法开启, 或苦修各宗而仍无出路者, 则莫如修心中心法, 较为简捷。至证三昧, 见实相后, 般若门开, 然后借公案以为印证。譬如下棋者, 必先懂棋法, 然后参谱, 方知其妙, 而灵用又在棋谱之外, 非可以教法传也。
二十七问有修心中心法至二三千座, 仍不起用者何也? 答此有五: 一者习于门户之见, 不知法法融通之义。二者已入三昧而不自知, 有体而不达用。三者依赖于佛, 不明自心。四者死执于定, 不明慧用, 下座即放弃勿参。五者离师太早, 无人督饬故。
二十八问有修心中心法, 已开般若, 而心忽放荡, 反无把持, 则又何也? 答: 此于初开般若时, 必生种种知见, 苦无善知识督饬于后。若能随起随扫, 与之决定, 转其知见, 入於妙用, 则不生障。非知见之生障也, 乃著于知见而自障耳。此无他, 限於所知, 不再向上, 自以为究竟而止也。当知明心后, 正要用功, 不可一刻放松也。
二十九问何以密宗可以即生成就? 答: 此是机缘会合。其人善根已熟, 故敢承当, 信受勿疑, 加以咒印加持之力, 故可速得成就, 非人人均可即生成就也。人生遇佛, 必数百万年一次, 而能入大乘者, 千万人中, 未必得一, 如入大乘了义者, 又千万人中未必得一, 入大乘了义而能修证者, 又千万人中未必得一。人生六十年, 半世入梦, 只三十年一世耳。此三十年中, 童孩老病又去其半, 只十五年耳。此十五年中, 再加人事之阻扰, 游戏之荒芜, 又只七八年耳。若不痛切, 匆匆老去, 可不惧哉。
三十问修行要诀, 请再详示, 究有简要法门否? 答: 法本无法, 有何言说, 今不得已而略说之, 约有七条:
( 一) 定宗旨。宗旨在自求自修, 自除苦恼, 自开智慧, 自成佛, 求佛只如问路求医, 走路吃药, 还在自己。所以佛学考据, 只如地图和药方, 与本病不相干也。学佛者, 是学与佛不二, 同一无烦恼。清净自在, 不是变个佛。又宗旨在断一切苦。所以要求究竟乐, 而得究竟乐者, 只在开智慧, 求智慧在定, 得定在坐, 坐在法, 而宗旨既定, 中途方不疑退, 此生必可成就。不问你修净土禅宗密法, 都要同此宗旨, 同此目的。
( 二) 明修义。一明本来, 本来不用修, 因冤枉而入病, 要恢复本来, 才叫做修, 否则叫做建造, 不叫修理。二修心与修理物品不同, 当云复, 言复其本来也。物品之修理赖他, 心之修复还赖乎自心, 以妄心复妄心, 至光明自在为止。三修心虽赖乎法, 但教法只用於一时, 取舍予夺在我, 以明心见性为体, 起一切妙法为用。四修宜重行, 于一切行住坐卧时, 无一不用凛觉, 在佛堂修持者曰修坐, 修坐只一时, 而修行在时时。五修者修至明心见性为第一关, 见性后, 开般若妙用, 方可以除习气, 此是第二关, 是先破无明, 后除习气, 此禅密二宗, 由果寻因, 乃根本解决唯一办法, 与他宗不同。六以般若凛觉自己, 观世间一切皆平等, 此即是大心。观自己本体与佛不二, 此即是正修。七无论何宗, 皆以归净土为止, 或念阿弥陀佛以净其土, 或参禅修密以净其土, 明心见性后, 方入正修, 否则劳而无功, 毕竟退转, 至不退转时, 在净土宗曰阿裨拔致, 在禅宗曰破参, 在密宗曰证三昧悉地。
( 三) 求正法。一切佛法, 本无邪正之别。但绝无一法可以普及、人人皆可当机之理。故不论禅净密, 法以当机为正。如其人应修净土而令之参禅, 此即毒药。如其人应修密宗而限以净土, 此亦是毒药。故其责在师, 师必负阿鼻之责。佛度众生, 本在去执, 若再教伊执着, 不使之活泼自在, 实难辞咎。譬如治病, 死守一法, 以为谨慎稳妥。而因循即可坐误, 不可不知。又求师不可以人情用事。如药不对症, 即当变计。如修净土多年, 不见功效, 可以修密, 至证三昧后, 回头再修净土, 则决有把握矣。鄙人近始自信可以修净土有几分把握, 故敢忠告。
( 四) 防诸病。一勿苦修, 凡毁残身体, 均非佛法, 佛以得大自在为主, 上升极乐, 如愿苦行, 何不入地狱修乎。当知苦行者, 乃在坚定其志, 百折不回, 防其惰逸也。世人每以恶衣恶食为苦, 不知无智慧而心放荡失主宰者, 为世间第一等苦人。学佛应从得定慧下手, 无第二法也。二勿怨修, 修之本意在解脱得自在, 如因怨而修, 则嗔根难拔, 故当解释, 使其自然, 此惟得定开慧解空, 则入欢喜地矣。三勿盲修, 盲修之病, 世人最多。凡未明心见性者, 皆是盲修。故学佛第一要诀, 在开智慧。明白后, 方是正修。四勿压修, 凡修心多求死定, 压住妄念勿起之辈, 日后反动危险, 此皆压修之病也。如一念不思, 正坐定心。某会曾传有此法, 此名无记空, 一也。终日禅定, 硬制其念, 自以为得定, 二也。硬行忍辱, 不能观空, 久久成病, 三也。食斋持戒, 非从本愿, 为人情所冲动, 不能持久, 对人嗔恨, 心不能素, 四也。外道死守精气神, 临死不能散功, 或至颠狂, 五也。此皆见功于一时, 流弊在日后。近有腹胀欲死, 乃至自杀, 即此类也。种如是因, 而欲得极乐之果, 不亦大可悯哉。五勿小修, 修行目的在成佛, 如自甘劣小, 即非大器, 决不能成。故当发大愿, 修大行, 只求此生开智慧成佛, 大愿也。我当以智慧救度一切众生, 大行也。六勿贪修, 言不可见法即求, 见师即拜, 得一正法, 当一门深入, 不可心活。七宜自制, 此又有七: 一勿骄慢, 二勿自喜而自是, 三勿恼恨, 四勿性急, 五勿怠惰, 六勿衡量他人意境, 七勿先求神通。此皆用功期内必有之毛病。功夫益深, 习气翻出益多, 不可不防。可阅余之《乙亥演讲录》而细参之。
( 五) 务八要。一要圆修。言心量宜大, 则见义斯圆, 自无门户胜劣之见。二要痛修。言自己警觉痛切, 则进步自速, 此生必得究竟。三要愿修, 言必有愿力为主, 愿力宜正大, 宜切实。四要专修。言得有正法, 当专一深入, 自可由一门会入普门而圆矣。五要活修。言专一与固执呆板不同, 心宜活泼, 则得自在, 且佛开种种法门, 非可执一, 随时当有变化, 第宗旨则无变易也。六要双修。言我与佛相对成双, 求佛还当求己, 一也。家庭修持, 能得伴侣赞助, 二也。修慧兼宜修福, 发愿必须行愿, 三也。持斋者, 口素更宜心素, 勿见他过, 四也。此均双修, 可得其全, 功德亦易圆满。七要实修。言功夫实在, 冷暖自知, 不可自欺, 故以实行为主。实行者, 心行耳, 非表面唱拜也。八要养修。言已发明心地, 修有所得, 必以涵养为主, 如玉之入土是也。
( 六) 明过程。修行过程, 本无定法, 但亦有最要数点如下: 甲、求得正法, 言得正合我机之法也。或密或禅, 或持名, 或观相, 所以皆净我自性之土而已。乙、如法修持, 中途切不可杂以我见, 自然得定。丙、开发般若, 此言大智慧, 由定而生, 定慧相合即是戒, 此名具足十戒。丁、明心见性, 心地既明, 则本性自见, 色空不二, 方不受惑。戊、心不惑, 然后可除习气, 一空境, 二空心( 粗分) , 三空法( 细分) , 四空空( 微细分) , 以上为先开第六漏尽通, 即名道通, 是谓得体。己、发五神通, 此谓起用, 切不可先求, 惟明心后自得开展, 小有证效, 喜则成魔, 如无道通而先求此者, 名曰妖通, 则大误矣。
( 七) 示要诀。一、凡夫与佛, 本体不二。只是不明因果, 故觉在后, 觉在果地, 并有始终不觉者。只要一觉, 即是彼岸, 故宜用一字诀, 曰“阿”, 言心有所起时, 此在因地动念, 常常先自凛觉, 想我今入如是因, 将来必得如是果, 则恐惧而勿入矣。久久纯熟, 不至误入。此阿字即是凛觉, 即是照见, 即是转, 即是空, 即是无染, 即是净土。二、把此心如在通衢大道, 一切形形色色, 了了见闻, 过而不留, 与我无染, 此便是佛境。三、若有所接, 只随缘应付, 善恶分明而不起我见, 常与自己脾气奋斗, 情为我爱, 转而疏之, 见为我执, 解而空之, 久久自然自在。四、辨轻重。言观世间无论千万最大事, 都抵不过一个死, 千万个死, 还抵不过我一修, 而千万个修, 又抵不过我一觉, 觉则心空, 此是最上福德, 轻重利害不可比拟, 当知众苦只缘不觉, 极乐无过明心。五、勿忘记, 但有时忘记。或虽不忘记而力不能转, 又奈何。曰有二诀。一把未来之恐怖事先一想。二持咒。顿时可以觉转。诸仁真肯用功者, 每日勿忘修法, 念念在觉, 方是念念在佛, 时时修时时照。一修一照, 行之半年不间断, 并回向一切众生, 必定证三昧见实相, 皆得成佛。珍重。
[UploadFile=62286_1126162842.jp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