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方笔考(希望一起考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10:59 编辑 ; i& d4 I1 S  `/ I

1 g+ ~* C0 g! ]' i4 C昨天说到的“唐之前的雄强,元之后的虚弱”,其实这里间隔着宋朝接近3个多世纪。柳宗元的正邪说,对宋朝书法影响看来不小。我总觉得,唐末五代到宋400年,是书法大变时期。读读宋人的书论,例如欧阳修的《六一论书》或者苏轼的《东坡论书》,都可以看到这种讨论。
. T% [( F* P' |8 R$ V
2 |' Z2 K9 G: d' V% Z# ]! s3 l《六一论书》:“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斜正问题,会一直争论到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10:24 编辑
3 s/ i1 ~! I" l4 w) J  Z: I7 o3 |4 }+ a4 Y7 G; i  K0 c9 e" n
lgq1.jpg
, |+ `9 x" @% A0 e" x柳公权行书- A7 @* e! H1 }) t+ {# ~% r
+ m( H0 h/ N" ]
+ u# ^6 _& N6 h
《东坡论书》也提到柳公权,“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还是从为人上说事,与书法不是直接的关系。东坡也说到,“自君谟死后笔法衰绝”,“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对于当朝(宋)的书法,和欧阳一样,颇为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01:55 编辑 5 f* h7 D  Y9 {; D+ T* M

6 m$ o" r2 P9 K4 }7 U黄庭坚其实有过隐藏的批评:“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尚病右”。还说道王右军父子张长史“皆不为法度病其风神。”这是婉转的说,他们还是用侧笔的,并不谨守“笔正”。事实上,恐怕连平常意义上的“笔正”,都不沾边,除非严格定义一下什么叫“笔正”。
/ H) @8 |9 g  a* Q' Q  [. J9 y" K( ?% i, n% ]
至于米芾,提倡八面出锋,对于笔正的说法,估计大为不屑:“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这个口气,不但是不屑了,简直是讨厌。我们说一个书家的字俗,简直是判了他的字死刑。陈独秀说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就害得他从头开始,练了快20年,才觉得自己不那么俗了。黄山谷也说过,“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2 ~9 D& I5 [% ~/ x# m9 b5 p# N
8 @9 W5 ?* u% @  o  K* ^* g% j0 }+ J8 a

- p. V. y1 H  Q( R7 U5 w米芾的字+ `# I: @5 a- J# p+ r5 v
, {5 Y. i2 W3 _: A
米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01:35 编辑 # ~" u9 a' E# X" G  U

5 }8 A; L4 ~: }3 j5 A/ d我们记得柳公权心正笔正的“讽谏”,唐高宗皇帝听了不舒服,“改容”。有趣的是,皇帝报复,不是十年不晚,是百年不晚。不过,这个“报复”的皇帝倒是赵构了。赵构,宋高宗,不是个好皇帝,还杀掉了岳飞,但却是个大书法家。他推崇过米芾,也取笑过他,恰恰就是在斜正这个问题上,也俨然像是中正不斜地狠狠地笑了一会。文人酸起来,能酸的深刻:/ o- E# C+ {# |+ n7 [5 b

# X+ J1 }3 H( n* r2 r( r宋高宗《翰墨志》:“《评书》谓羊欣如婢作夫人,举止羞涩不堪位置。而世言米芾喜效其体,盖米法攲侧,颇协不堪位置之意。闻薛绍彭尝戏米曰:‘公效羊欣,而评者以婢比欣,公岂所谓重台者耶?’”。攲侧,就是不正;“重台”的意思,是婢女的婢女。皇帝借别人的口,说出了这么尖刻的话来。取笑不正总是有市场的。谁知道这个取笑人的皇帝,自己到底有多正呢?看看他的字:6 ~& R# |" D1 f5 ]
, h, h# M; |' @, D, T# Q4 Z
- `" I: Q4 T8 y) ^+ c- P% A
赵构致岳飞
, Q5 X& Y" s5 W9 |9 a) t& d6 h# V9 }; E) W# j5 N

赵构致岳飞

赵构致岳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2-5-7 11:18 编辑
- \9 T1 H. j# E" j. [0 ^( O# A( t( i; d- a+ j* t2 G, |
目前正补充天杯
7 x6 f. ~5 q8 p" m0 P. ]: g' {/ c* Z=========================
RIMG1289.JPG
RIMG1290.JPG
RIMG129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7 14:56 编辑
& a8 M, k# w- ]8 l1 ^8 l9 ]- \: \' b- l' f7 v9 `. f% R8 k
谢谢寒石。3 [0 U) @3 e' f' @5 I3 Z. E4 s
! P; ]) \. n4 ^0 a8 Z$ O% y4 q( s

% F2 d: ^% P* O0 m为了这个“考”,还是重读了几篇宋朝的书论,除了上面的一些,还有一点惊喜。就是在姜夔的《续书谱》(http://www.wjsw.com/html/30/30978/2641274.shtml)里,读到了方圆用笔的叙述。这样,至少可以把本帖开始的时候说到的元朝刘有定的提法,提前了很多年。刘有定生卒年不详,但和泰定年间的郑杓同时,因为他还注释过郑杓的书论《衍极》。元泰定年,自1323年起。姜夔呢,1155年-1221年,《续书谱》则于宋嘉定戊辰(1208)年刊行。所以这一提前,就是120年左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7 14:50 编辑 " b+ Z( x: ^( v+ D8 E  K
, a& S' o% ]/ T) Z
姜夔的《续书谱》,固然是续《书谱》,但续就是续,没孙过庭那种创新,老道了。但这个续集,还是有点看头,大抵以晋人为上,对唐人有诸多批评。$ @5 d* _' R5 [5 s3 ^0 L
; W8 Q# G+ k6 @7 V; i
“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
( F& ]2 v: S6 F9 \" @7 u“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 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 t7 H% @) j) ]  g& v8 ~  f
“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
9 f- |5 X# `0 J7 U+ m* V+ D* q: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3 [# o8 d  _9 O$ _* ], F
& B; \# Y5 p9 B+ z7 X% j  z& l5 c
又专有《方圆》一节:* n( a$ @) f" w2 p4 w1 @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所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H, C  N0 \4 N+ V4 v9 S5 j
, F; p3 w- H6 [- T2 z
总的来说,姜夔此篇,比较明确的反对所谓的“笔正”的偏颇笔法(所谓“用笔复溺于一偏”)。又提出了方圆的说法。两方面,都与本帖关系颇多。值得看看:http://wenku.baidu.com/view/befef769a45177232f60a2d3.html
% Y; P9 G- F( ^5 ^; @3 q# B. u; `3 @! T0 m; W* s+ Q
' Y( l: }1 Y3 g  ?
姜夔的字 jiangkui_bwxzbmt_0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15 21:38 编辑
4 X  a- R; e- A. v2 R5 J- i. |" K6 K: \
夜深人静,思念远人。没什么可以排解,就往往来续续这个帖子。古人今人,都往往可以从书法和思考书法里,找到些安慰。书法也像个爱人,让你常常欲罢不能。所谓有美一人在水一方。$ g6 _3 `6 U" u. _

% b- ~# ?. O" x' |0 r% D; c上面讲到南宋的的姜夔,提到了方圆斜正。康有为当然读过姜白石的书论。他的《广艺舟双棹》,有点像姜白石的续《书谱》,“广”的意思,是拓广的意思,也有续的意思,而《艺舟双棹》(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ass138/Class148/Class151/200610/7242.htm),是包世臣著的。包氏对《书谱》也极为推崇,在《艺舟双棹》的《叙》里说的很清楚。康师傅对姜白石的方圆之说,到底有没有借鉴,这个要仔细对照《续书谱》,才可以肯定或否定。有空,我重读康书,寻找一下。这里先表下不说。至于要评论包世臣的书,也是现代读书法博士的功课了。包世臣对碑倒是很用功,论起书来,头头是道,就是写起字,让人吐血。我挺同情他。到底是转型时期的人物,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结果啥也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16 02:52 编辑
/ i& h4 F+ P" A8 E, g: V& `4 r- N/ c+ [" M! P- [1 c
但是他的《艺舟双棹》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论书的部分,只是书里六章中的后两章。前四章论文,后两章论书(法)。所以叫双棹、康氏的书,也是六章,但都是论书。在我看来,包氏对侧锋、逆锋的描写最好,虽然他只是描述别人的笔法,他自己,倒是没有用功练成:& U1 |& k. R. T. h/ Q
# i( F# R4 o- ~( q: m/ J
“然非用仲瞿之法,则不能致此也,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著纸即逆,而豪不得不平铺于纸上矣。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则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如捶也,是故仲瞿之法,足以尽侧勒策三势之妙,而弩跃掠啄磔五势,入锋之始,皆宜用之。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惟小正书画形既促,未及换笔,而画已成,非至精熟,难期合法。故自柳少师以后,遂无复能工此艺者也。”  K1 D$ ~; U1 S! U. e  @, l

4 J" x1 _/ k( e% J" i这里,又提到柳公权。但关键的是,将侧勒策,总算找出了一个统一的笔法。对于逆入平出,表述最为清晰,比起康南海,说的要平实准确得多。世人多有见包氏字多不入眼,而不读其书,恐怕也是因人废言,至为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16 03:55 编辑
( m! ?8 V8 d* s# X5 q
2 _6 @2 [; Y: U& w' o' y6 m其实,他自己早已经说的头里:
2 R" Y9 g' k: A- b! @0 _6 i  ?" G; {$ f' k& [2 f& @7 r3 y2 }* o6 o
“余年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少小恶札,脱于心而胶于手,精力既衰,又迫物务,岂望有成?庶几述其心得以授子弟,童而习之,或有能继志以成名者云尔。”
* I2 ^" ?6 h: o- t5 _
& z1 h- V4 a! e$ D( m他知道自己“40而后知”,已经没有时间改变了。“非至精熟,难期合法”。从知法到能有意识的练习,到成就高峰,按现代的说法,要10年左右专心的时间。包氏虽然颇为长寿,活到80岁,但还是没有按这个自己表述的笔法写字。人世间的知行合一,也是知道“容易”(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多少人“知道”了英语语法,用起来,也还是那么难。不过,我怀疑他有多少相信了他自己听到的这个笔法,即所谓仲瞿之法。元以后书家,这个包世臣,最为令人叹息。
) D; v+ ^6 K1 ?2 [6 @& r9 S! y6 ~/ ?- T2 y" G& ?5 U& }* A
包世臣.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