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839|回复: 23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雨悦在 2004/05/18 08:20pm 第 2 次编辑]

酱 肉 陆 稿 荐
从观东的醋坊桥走入观前,首先看到的第一家门面就是苏州百年老店"陆稿荐"肉铺。以"酱汁肉"名扬姑苏的陆稿荐在苏州老字号中也可称老了。康熙二年(1663年),陆稿荐初创,当时是一家普通的肉铺。店主陆某将店设在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晚,专营生、熟肉。关于如何会取名"陆稿荐",其中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日"轧神仙"前夕,有个衣衫褴楼、背一条破草荐、手捧两只叠在一起的旧陶钵的乞丐,走进肉店求宿。陆老板见其可怜,遂发善心允他在灶门空地上蜷宿一宵。那乞丐把草荐铺在地上,两只陶钵合叠当枕,呼呼入睡。次日凌晨那乞丐不辞而别。等到烧火伙计烧肉时发现灶前有条破草荐,于是随手撕碎往灶堂一塞付之一炬。不料一阵异香散发开来,店里人都惊呼"香得来、香得来"。陆老板知后觉得奇怪,暗忖昨 日那乞丐莫非是仙人化身,那两只陶钵合叠恰是个吕字(叠 口为吕)。悟到此,陆老板连忙把未曾烧掉的破草荐留下来, 每天抽出一根放在灶内,烧出来的肉异香扑鼻,附近中市街、下塘一带都闻到阵阵肉香。一传十、十传百,顿时生意兴隆。陆老板灵机一动,干脆将肉店的牌号改名为"陆稿荐",还将吕纯阳化身乞丐借宿留草荐的事大肆渲染。从此,这家陆稿荐肉店长盛不衰。
  陆稿荐自康熙年间创业以来,久负盛名,至咸丰十年(1860年),因遭战乱兵火,损失殆尽。后于同治五年(1866年),在崇真宫桥原址又重振家业,经营一直不错。传至光绪年间,后裔陆伟、陆念椿等不善经营,连年亏蚀。以致实在维持不了生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陆姓后代陆伟、陆念椿等,将陆稿荐牌号租押给吴县西津桥人倪松坡。押金洋 150元,月租金3 800文。同时,陆伟等还将他们经营的阊门外吊桥堍杜家老三珍斋肉店(生财牌号)以洋640元卖给倪松坡。倪租得陆稿荐牌号后,将开设在观东醋坊桥境的肉店定名为陆稿荐。
  陆稿荐的名产,全由倪松坡精心经营。其肉食品的原料都经过精挑细选,购进的猪以湖猪、常州洛猪为主,这两处的猪肉皮细而薄,肥瘦均匀,是适合于烧制熟肉的好原料。鸭子都是在全市鸭行中选购4至5斤重的娄门大麻鸭,此鸭烧制酱鸭肥嫩而味美。除上述优质猪肉与酱鸭外,陆稿荐还特请烧肉名师张寿根专门研制酱鸭、酱肉、酱汁肉、猪头肉等的配料方法。经过张师傅的悉心研究、不断改进,技艺精益求精,烧出的酱肉具有皮薄而呈麦黄色、膘白、精肉红的特色,食之满口香酥,确是名副其实的"五香酱肉"。酱鸭的外皮用红曲、冰糖特制的卤汁抹上,使酱鸭皮红带甜,肥嫩可口,色、香、味俱佳,称之为"秘制酱鸭"。还有苏州一年一度的传统时令产品"酱汁肉",也是陆稿荐的名产。酱汁肉加工时用肥瘦均匀的条肉,切成小方块,加红曲、砂糖、香料等复制而成,其色红似樱桃,其味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其他如砂仁腿胴、酒焖汁肉、百叶包肉等也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食品。据成稿于1934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载:"苏州从前有陆蹄、赵鸭、方羊肉之称。陆蹄谓陆稿荐之酱蹄。熟肉店以陆稿荐、三珍斋两家最为驰名。其出品以酱鸭、莲蓬蹄为上,酱蹄筋、酱肉次之。熟肉之最佳者,莫如观东之者陆稿荐。
  随着岁月的流逝,店主倪松坡年老体弱,无力继续经营所有企业,于是,将观前街陆稿荐分给二子倪柜香经营。倪柜香接管后,生意仍然颇好。民国年间,自观前街拓宽后,近火车站的梅村桥建成,平门开放,交通便利,各地来苏的客商游人可直达观前,使观前游人骤增。陆稿荐的熟肉生意更为兴旺,声誉亦日益扩大。因此在同业中相互竞争更为激烈。观前街陆稿荐为防他店冒牌,特地用以麦穗为底座加添"大房"两字并注明"只此一家,并无分出"的标记,向民国政府登记为注册商标。 陆稿荐店主因店中营业久盛不衰,渐渐放松了管理。平时只顾自己烧香拜佛,加上夫妇俩又吸上了鸦片,恣意滥用店内经费,店中业务一度衰落。后由其子倪肇鸿接手,他熟悉店务,锐意进取,接手不久,经营即重呈起色。1935年倪肇鸿病逝。陆稿荐由倪柜香的外甥陈士贤主持。
  在日伪统治时期,一则苏州沦陷时店内有职工留守,生财损失较小,复业较早;再则汪伪的江苏省会设在苏州,苏州经济一度畸形发展。陆稿荐的业务得以维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大房陆稿荐干1956年公私合营;1958年"大跃进"时期,其后方工场改为平江区食品厂;"文革"时期,改为苏州熟肉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上级批准,恢复大房陆稿荐原名。1981年经江苏省商业厅批准,陆稿荐在观东醋坊桥换原址扩建了1833平方米面积的三层生产、营业大楼。1985年春节,门楣上闪耀着"陆稿荐康熙二年创建"招牌的大楼建成。陆稿荐开始继续以新的姿态供应各种久负盛名的传统苏式卤菜,满足大众的需要。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糖 果 采 芝 斋
采芝斋糖果,苏州人老少咸知。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采芝斋糖果店是家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字号。清同治九年(l870年),采芝斋创始人金荫芝(河南人),以五百个铜板的微薄资本,购置了熬糖炉子、小铜锅、青石台、剪刀等简陋工具和少量的糖果原辅料,在观前街73号原吴世兴茶叶店门口设摊。开始,只卖粽子糖,摊上搁一块"家住玄都东洙泗巷口小糖摊"的牌子,当众熬糖、剪糖。因剪出的糖块形似粽子,故名粽子糖。传说这种制糖技术源于《吴门表隐》所载明末的谢云山,故又称"谢家糖"。
  金荫芝经十多年经营,积聚了一些资本,光绪十年(1884年),在其子金忆萱辅助下,于观前街72号(现生春阳一部分)自立店面,自产自销糖果、炒货、蜜饯,延续至今观前街72号原是采芝斋古董店,原店主夫妇平时与金荫芝常有来往,十分友善。夫妇俩后因年老无嗣,准备回宁波故乡安度晚年,于是将那一开间的古董店租赁权转让给了金荫芝。金氏移入后营业如鱼得水,除自产自销苏式糖果和炒货外,又增加了苏式蜜饯,营业日盛一日。但这时商店仍无正式牌号,来观前街的顾客原来只知此处是"采芝斋"古董店,故仍顺口相互传呼:到采芝斋买糖去。金荫芝即顺水推舟,把店招正式定为"采芝斋"。此后不久,隔壁王舜卿齿科搬迁,金荫芝又将店面扩大为二开间的中型商店,并把店务交给长子金忆萱主管。

  传说在清光绪年间,采芝斋正走向兴旺之时,慈德太后有病,经宫内太医久治无效,苏州织造局选派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为太后诊脉。曹除开列处方外,并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慈禧助药,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就从此被列为贡品,苏式糖果因此身价百倍。金荫芝自制一块四周雕有龙形黑底金字"贡糖"的牌子,挂在店门口,从此名声大噪。苏州城里到处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毛的神奇说法。
  采芝斋贡糖能治太后病的说法名闻遐迩后,全荫芝趁势在宣传商标上大做文章。他专门请画家绘制"采芝图"作为商标。图案以一老翁手持拐杖,上山采药,提篮中装着灵芝仙草,另一老翁肩挂葫芦,暗示内装灵丹妙药,意味着采芝斋的糖果、蜜饯有药疗作用,常食可保健康长寿。从此,采芝斋是"半爿药材店"的说法又流传于吴地。 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苏式糖果,也在以采芝斋为代表的苏州糖果行业中开始形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苏州糖食(果)公所创建时,金荫芝被推选为职监。
  采芝斋资力日益雄厚,家业宏大。金荫芝恐今后子孙辈为采芝斋的产权发生争执,故生前立有遗嘱,明确长孙金宜安为采芝斋经理和"采芝斋"招牌的所有权者。金荫芝第三代各立门户后,他们在观前街先后开设了悦采芳分店、广芝斋和采芝春,在上海开设了悦采芳和采芝斋糖果店,在常熟开设了采芝斋。兄弟之间为立业发家,在营业上的竞争和对"采芝斋"金字招牌的争夺日趋激烈。1936年金宜安曾任吴县茶食糖果同业公会主席。后因兄弟之间引起诉讼,耗资可观,加上住房遭受火灾和上海悦采芳分店被妻弟卷走巨款,精神上遭受很大创伤,终日闷闷不乐,后于1942年去世。
  20年代采芝斋糖果炒货已闻名全国,到苏州旅游者和苏州人作客他乡都要带一些馈赠亲友。在苏州的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学校、医院的外国人也作为稀罕之物买一些回国。30年代天津口岸的商人来苏采购采芝斋糖果瓜子运销国外。40年代香港同顺兴和三阳商号从上海采芝斋进货,持续经销多年。50年代上海、苏州外贸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出口采芝斋糖果。
  采芝斋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设摊起,至解放前的四代相传,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和苏州地方特色的名牌产品。如糖果类有松粽糖、玫酱糖、脆松糖、脆桃球、软松糖、薄皮糖、轻松糖、重松糖、轻桃糖、杏仁糖、蛋黄花生、清水山楂糕、玫瑰酱等,炒货类有香草西瓜子、玫瑰西瓜子、椒盐榧子、椒盐胡桃等,清水蜜饯类有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玫瑰半梅、九制陈皮等共一百十多个品种。
  其中,金黄松脆的脆松糖、洁白清香的轻松糖、甜肥软糯的软松糖,是苏式糖果的代表,内含松子仁有益肺补气功效。香甜松脆的脆桃球,内含去衣核桃仁有润肺止咳作用。鲜红透明的清水山楂糕,有降低血压作用。花香芬芳的玫瑰酱有散瘀止痛作用。甜咸适口的椒盐胡桃,有补气养血作用。味美可口的白糖杨梅干、九制梅皮、九制陈皮等,有健胃消食作用。其他著名产品如炒货品种粒粒凤眼,壳薄仁厚的玫瑰,奶油西瓜子,都以"净、小、香"著称,有生津润肠作用。
  采芝斋的经营特点是前店后坊,其好处是适应性强,食用安全,产品新鲜,顾客常能买到出炉不久的糖果、瓜子。采芝斋从选料到制作,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原料选购于著名产地的上等果辅料,统货进行筛选拣剔,分清档次,符合用料要求,保持色、香,不使变质;投料生产工艺精细,如明货糖果采用提浆法,砂货糖果采用人工发砂法等,从而保证产品质优味美。
  解放后,早在1953年,采芝斋店内就建立了党支部,在企业内部加强了经营管理,推动店主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服务对象由原来少数人转为面向大众。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以采芝斋的脆松糖、轻松糖、软松糖招待国际友人,苏式糖果享誉世界。1958年,采芝斋糖果出口200箱;1959年,出口 50箱。 1963年,香港为拍摄《两姐妹》 电影,曾来采芝斋拍摄过镜头。1978年,墨西哥总统来我国访问,在苏州吃了采芝斋的软松糖,赞不绝口。"文革"期间,采芝斋的"金字招牌"曾被砸掉,店名改为"红旗商店",前店后坊的传统特色也被取消。几经周折,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1979年重新恢复店名和前店后坊。1984年,采芝斋扩建了1020平方米面积的营业大楼。 1986年,后坊也建成1229平方米的楼房。百年老店得到了新的发展。
  近年来,采芝带又将苏式糖果采用新式糖果流水线自动包装,并袋装成"采芝斋松子喜糖",印有"同治始创,百年老店"和采芝图,还印贺诗一首:"松子万年代代传,芝麻开花节节高,花生落地常生果,核桃和合百年好。"既简介了采芝斋传统苏式糖果,又致意吉祥好合,因此深受大众喜爱。
  在1996年上海商品交易会上,苏州采芝斋参展的传统产品粽子糖、松子糖、芝麻薄脆、玫瑰瓜子、脆梅和苏州食品厂的卤汁豆腐干非常抢手,一些上海顾客品尝之后连声赞道:"是正宗的苏州采芝斋产品,味道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糕 团 黄 天 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苏州玄妙观隔壁的黄天源,是家响当当的糕团老字号了。过去,苏州人大都爱吃甜糯之食,糕团食品自古也是苏州人时令饮食的一种习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说到老字号苏州黄天源糕团店,据解放初期苏南区工商联调查和《吴县糕团业会员名册》记载,它创设于道光元年(1821年)。初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东中市都亭桥境设一粽子摊。粽子质量好,生意不恶。经几年经营,即在都亭桥赁一小屋,开设黄天源糕团铺。供应品种渐次增加五色汤团、挂粉汤团、咸味粢饭糕、咸味猪油糕、黄松糕、灰汤粽、糖油山芋等。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黄天源糕团铺由寡媳黄陈氏主持。因不善经营,生意每况愈下,至1874年,将店盘与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盘价为银洋一千元。另外,黄天源的招牌每年租金为十二石大米。从此,黄天源实为顾姓店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顾桂林接盘黄天源后,发挥自己糕团制作技能,兢兢业业经营,商店生意蒸蒸日上。1931年顾桂林将店交给儿子顾紫封经营。顾紫封踏实能干,除经营都亭桥堍西黄天源糕团铺外,又在观前街241号租屋开设东黄天源。1947年顾紫封病故,终年73岁。因独生子已早亡,黄天源由其领养孙子顾念椿接管。顾念椿原在钱庄学业,接管糕团业务后,于1948年向槐树巷徐某购进观前街241号一楼一底的店面房屋。因观前街市井繁华,当时一楼一底虽只能放六张半桌子,所供应的品种开始也只有五色汤团、灰汤粽、糖油山芋、猪油糕、黄松糕等几种,却常常吃客满座。应时的季节性糕团开始主要有青团子、南瓜团子、重阳糕、神仙糕,每逢岁末大量供应糖年糕。糖年糕花色繁多,最大的几斤一方,最小的一斤十余块,自大至小可垒成宝塔。还有糖元宝,巨者如拳,微者若拇指,任客选择。人们购糕时必购元宝若干。富有者则择大小数种,带回家装入盘内,铺上红色剪纸(类似窗花),插上柏子,再配福桔青果,于除夕安放在床前台上。盘前又供上红烛息香(并不点燃),名曰"守岁",预祝明年平安福祉。

  
  
当时,黄天源还有一种"糖油龙头山芋"颇有名望。它进料严格,山芋一定要购自宜兴。如该处一时缺货宁愿停止供应(据说宜兴山芋质地细腻易酥,别处山芋无法相比)。白糖选用上品,烧煮过程力求粗货细做,极为认真。加工时先将山芋洗净,用大盆堂文火焙烧,半酥时加入白糖收膏,要求糖味透心,才能起钢;再浇上熬成的糖油,随后上柜供应。糖油龙头山芋油光透亮,剖开时可看到满心通红香味浓郁,人口酥糯味若山栗,又甜又香,特别受苏州人喜爱,东南亚一带华侨也甚爱吃。
  
  
顾念椿经营黄天源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在店的产品上,顾念椿十分注重花色品种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在解放初期,他曾多次带领职工走出店堂,去无锡王兴记馄饨店参观学习;还与职工共同研究,在炒肉团子的基础上,搞出了炒肉面、虾肉大馄饨等新品种。炒肉面用阔面条煮熟后,先在冷开水中撩过、甩干,再用自制虾子酱油作调料,美味爽口。面浇用夹心精肉,配以黄花菜、黑木耳、天目山扁尖、河虾仁等上等原料制成,深受顾客喜爱。直到今天,黄天源除了各式糕团享有盛誉外,炒肉、虾仁各种面条,原汤原味,亦颇具特色,顾客百吃不厌。
  随着黄天源名声日隆,1956年公私合营时,又并进了天源利和冯秉记两家糕团店,人员、资金和技术力量更为充实,经营品种亦逐年增多。若按季节,一年四季都有适时花色品种推出,如正月初一供应糖年糕、猪油年糕、糕汤圆子,正月十五供应糖汤圆子,二月初二供应油煎年糕,三月清明节供应青团子,四月十四供应神仙糕,五月初五供应各色粽子,六月供应绿豆糕、薄荷糕、米枫糕,七月十五供应豇豆糕,八月十五供应糖芋艿、糖油山芋、悟熟藕,九月初九供应重阳糕,十月供应南瓜团子,十一月冬至节供应冬至团子,十二月供应各式年糕。 黄天源除按时令节气的变化供应各种品种外,还按苏州人的风俗习惯推出适销品种,作为喜庆吉祥礼品,相互赠送,以示祝贺。供应老年人做寿的有寿团、寿糕,姑娘出嫁有蜜糕、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有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入学有扁团子,新屋上梁和乔迁之喜有定胜糕等。
  1956年,国庆前后,在三清殿举办过苏州市饮食展览会,展出的菜点达一千多种,真是吃的世界美食殿,光豆腐就有莲蓬豆腐、苹果豆腐、锅贴豆腐、嫂子豆腐等多种。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夭源冯秉均用米粉捏成的一座三清殿模型,长宽各近60厘米,高达1米,飞檐翘角,青瓦黄墙,正门中间12扇长窗雕花镂凤,殿上三神金光熠熠,30根柱子一根不少。殿前宝鼎线条挺拔,尤其为人赞叹。周瘦鹃特为此展撰文赞扬"真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

  80年代以来,黄天源先后扩大了店堂和工场问。有观前街(86~88号)、玄妙观东脚门两个堂回,糕团品种达200多种,每天供应60多种。近年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创新和发展了其他礼品糕团,并从蛋糕裱花得到借鉴,设计制作出松鹤同春、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嫦娥奔月等口味美、造型美、装演美的新型糕团。这些产品都通过本店和设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安徽、新疆等地区的分店进入千家万户,行销海内外。 1995年4月,在香港举办"苏州食品节",以百年老字号采芝斋、黄天源两店的产品为主,其他传统食品为辅,突出了苏州传统、风味、特色三大特点。主要食品有糕点、糖果、蜜饯、炒货4大类73个品种,供不应求,大受江、浙、沪籍香港同胞的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1995年11月,黄天源糕团店在175年店庆之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黄天源糕团食品节,展示300余种正月至腊月的各类传统、特色、创新时令糕团。其中有曾获得中南部金鼎奖的桂花白(黄)糖年糕,还有苏式葱油麻团、四色猪油年糕、各色时令糕点、速冻系列糕团食品及大型艺术糕团,形态各异,内展外销。其精制花色糕在北京举办的1996年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糕 饼 稻 香 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开设在观前街东段的苏州稻香村茶食糖果店,是苏式糕点行业中的一家正宗老号。据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进店当学徒,后来两次担任稻香村经理的汤长有说,稻香村创始于乾隆年间。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 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稻香村店招的由来以及店的始创年号不必深究。稻香村是家百年老店已众所周知。它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有自制的苏式茶食、糖果、野味、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郭、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根据不同季节,供应时令商品,如春季供应大方糕、松子黄千糕、酒酿饼,夏季供应冰雪酥、荤素绿豆糕、夏酥糖,秋季供应各种月饼,冬季供应鲜肉饺、芙蓉酥、马蹄糕、糖年糕、芝麻酥糖等。
  《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名牌特色产品有详细记载:"稻香村茶食以月饼为最佳……其佳处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个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同等。惟其中有一种号清水玫瑰者,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尚有圆大而扁之月饼,名之为月宫饼,简称之曰宫饼,内馅枣泥和以荤油,每个饼铜元二十枚,每盒两个。此为甜月饼之最佳者。至于咸月饼,往昔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近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
  "定胜糕与酒酿饼,为春间流行之食物。然定胜糕亦以稻香村为软硬得宜。"
  "熏鱼、野鸭,亦以稻香村为最佳……此三家(按:指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非得青鱼不熏,所谓宁缺勿滥。"
  "复有三四月间上市之玫瑰猪油大方糕者,系白糖与猪油,加入鲜艳玫瑰花,香而且甜。但蒸熟出釜时,在上午六点钟左右,晨兴较早之人得食之,稍迟则被小贩等攫买已尽,徒使人垂涎三尺焉。"
  这些传统名点,如今的稻香村食品商店仍在继续生产,如清水玫瑰月饼、芝麻酥糖、松子枣泥麻饼、荤酒酿饼、透味熏鱼、虾子鲞鱼等。香港《文汇报》曾以《四季茶食风味清雅,稻香村糕点如稻香》为题,介绍了稻香村的悠久历史和130多个传统品种、60多个时令商品;认为稻香村生产的糕点,除了具有一般苏式糕点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就是应时新鲜,味形并重。这就是稻香村能百年立足至今而不衰的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1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观前街上的老字号

茶 食 叶 受 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