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斋主人:+ p' V5 | |! K5 j( l, u
一:诸位都是在隶书上有深刻研究的书法高手,我们既然是谈投稿和创作,那我请诸位就不谦虚也不狂妄的谈谈自己对于隶书的看法,当今的隶书创作和3年前的隶书创作有了那些的不一样。古人说笔墨当随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隶书在您们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 W g& D! N7 e5 y
% P- R0 h5 V- f: p B" W; E曹向春(以下简称曹):我对隶书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深刻!这不是我故弄玄虚,隶书入门恁简单,但放眼全国,真正让我们普遍敬佩的隶书高手又有几人?我对隶书的钻研可谓处心积虑,但这么多年下来,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相当无知。汉碑林立百数,却又各臻妙境,自认为弄懂了这个碑,但某天忽然看见另一个碑,自己好不容易总结的笔法、字法、章法便顷刻显得苍白无力了,好,再下大力气钻研这个。这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样,学着这个忘了那个,或者说谁也没忘,但却没办法融会贯通,只能食而不化。
4 w0 I7 B5 @- x `) @- Z2 r 今天的隶书创作和三年前的没啥区别,不是因为时间太短看不出差别,而是在这整个时代里,隶书的总体气格都不会有太大浮动。就像清隶和汉隶一样,往那儿一摆,差别立现!
p: s6 D; F8 o1 B7 q& {8 _! g+ Z 我也说不清当代隶书的发展趋势。总感觉现代人写隶书很可怜,下劲再大也是隔靴挠痒,因为没有了那个文化环境,所以也就没了那个文化心理,光研究汉代书法却没办法弄懂汉代文化,以及汉人的精神内核,我觉得这有点儿东施效颦的味儿。当代人写隶书,不论往平实写也好,往趣味写也罢,总体上不会达到太高的高度。
5 x8 T' }3 T8 [0 j7 T
$ \% @9 K6 A- V+ F
: l% i) _' V5 \* x8 o' z/ L, ^汲古斋主人:9 e, |6 s" b2 [5 x% {2 U
二:3届隶书展说白了就是一次隶书的创作考试,那我想问问诸位应试高手,您们是怎么考虑如何迎接这一次考试的?对于投稿作者您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还想继续问,您们考试和平时的创作肯定不一样,考试最关键的要注意的是什么? 8 s- b: S' ^% d" ~: w" C
! z, m, B M4 c! f! [/ i曹:我还没想好如何迎接这次考试。对投稿作者我真的没啥鲜招可以建议,因为我本人也是“自身难保”啊!( c7 [& d- g- ^6 m; G/ j7 q9 i
就最后一问我谈几句:当然,平时创作跟投稿的确不一样,平时创作只考虑自己,投稿必须考虑别人(评委和竞争对手),谁都想出奇制胜,但请不要忘了,当别人都在玩“拼接”的时候,你一张大白纸也许最能打动评委。我还是更倾向于来自书法本体的竞争力。主体内容写的不好,拼接得再花哨也没用!因为评委最终还是看“字内功”的。1 U4 R+ A8 K4 p' X" E! s
) V7 ]! L6 s; y- o+ T$ l% r7 ]% I) T& L, O& w$ I D
汲古斋主人:2 G) U% k3 p- y/ O9 F
三:一些国展评委在文章中说,现在的国展装饰的太过,对书法本体的重视很不够,但说是这样说,如果真的有谁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好像很难入展。过犹不及说很容易做很难,不知道诸位在这一次3届隶书创作中是如何使用装饰的,能不能提前透露一下,或者说说自己平时的一些装饰心得,给网友们一些启迪。 / g/ N/ Z+ T! g
% W9 R8 {) C$ x/ @; n* w: z
曹: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说一些了,不见得,不装饰、不拼接、不用色,入展获奖的也不少,我投“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的那件就是一张大白纸。当然,我这两年也常用“拼接”,我是看情况而定,主体创作很满意时就不再“画蛇添足”,主体创作较平却又实在写不动了的时候,就找点儿色纸、写些小楷“提味儿”,就像炒菜放味精一样,适可而止,切记喧宾夺主,眉毛胡子一把抓。1 r% b* O; J" M; e3 s% B% h
。
' H. e+ k4 E6 f* W汲古斋主人* o: _6 \9 r. Z- U
四:中书协***先生一次接受我对话时就说,许多评委的水平不如投稿作者。所以现在的许多国展中,中性的作品或者特工的作品入展获奖比例很高,而有个性的作品反而容易落选,但这一次我看了我邀请的五位作者,里面有好几位的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的,我想请教诸位,您们是如何尽量让评委能读懂您们的艺术语言,个性和共性之间您们是如何把握的? ; M0 }' y: E0 `' A
4 P. ^7 n C9 r1 {% y曹:“如何尽量让评委读懂你的艺术语言的?”我没办法让评委读懂我的艺术语言,更确切地说,我不考虑评委能否读懂我的艺术语言,因为相对评委来说,我完全是被动的,入展、获奖与否,完全看运气。实话说,我经常落选,甚至非常小的一个商业展,收稿只有一两千件,我也照样落选。
l3 H7 F; K; f" F“个性和共性之间你是如何把握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也确实想回答,甚至想答得很好,但限于学力和篇幅,我就简单谈几句吧:所谓“共性”就是传统、就是从古人那里讨得的真经,这个是必须过硬的;但是“个性”就不好讲了,我的理解是:1,在传统功夫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得敢于“破坏”,用我们老家的话说就是“不往人上混”,别怕别人说你“瞎胡写”,一定要边“瞎胡写”边整合、边完善,如果运气好的话、才气足的话,用不了很久,你就能跳出某种“窠臼”而会出现一点儿“面貌”,而这点儿“面貌”时日一久,慢慢被人认可了,那就是“个性”。要问我是如何把握的?无他,“带着镣铐跳舞”,在“镣铐”许可的范围内,使尽浑身解数,力争舞得完美。9 G) r& `- {+ B3 m9 W+ s
- s6 Q/ o* S. Q
! z8 i3 O# F l% p- r汲古斋主人:
5 l. y! o7 e% E; W, t2 q! ]0 ~五:书法中的美术化的成分越来越重,隶书尤其突出,反观我们当今一些成名成家的隶书大家,我觉得他们有的人的创作都已经走向了程式化和美术化。您们五位都是目前中国隶书创作的高手,你们肯定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和突破,但都知道难,我想知道你们目前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哪里,你们对自己隶书的优劣是如何评价的,剖析别人容易,剖析自己较难,想听听你们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 y# O0 o7 Z; K$ Q5 r6 b# D8 ~) j
曹:“创新和突破难的瓶颈在哪里?”所谓创新和突破,我的理解是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就是个人风格,这是每一个书者的终极追求。瓶颈在哪里?我以为在书者的学养、眼界、胸怀以及才情。这是综合因素使然,这就像任何一个小零件都能阻止一架飞机的起飞一样。一个书者最终没能写出来,谁能说清到底是哪个“零部件”出了问题呢?书者本人也说不清!
/ i( P% W3 ^% b; L7 t6 l 我的隶书优点是敢于“破坏”,当然,这恰恰也是我的缺点;我这个人的优点是敢想敢干,当然,这恰恰也是我的缺点。( X0 K/ w( @3 Y9 R9 |2 [
再多罗嗦一句,我不跟时风,勇于把古人的东西“乱炖”一气。$ _* i) ]4 g$ I+ L/ u8 h# Z2 B
% r6 c& D2 l2 l1 f汲古斋主人:
( f0 f& Z7 f$ Y# S9 R, ~六:投稿也是一门学问,你们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酝酿投稿作品,如何确定投稿的内容,如何决定投稿的形式,什么时候寄出,一般寄出几幅?
! M* B: d: h( g/ @ ) W% D/ c1 i1 R! D( W
曹: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啊,我咋能捋出个规律来呢?
5 J/ z* m: R7 c! [" e
8 q f- v3 A% Z
; d% h" }! z0 Q/ `
! y. U! t; [ h# r9 f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