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5-2-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57
- 点评币
-
- 学币
-
|
自唐以来,学书的人,无一不首推右军,直把大令包括在内,而不单独提起。这自然是受了李世民过分地扬父抑子行为的影响。其实,羲献父子,在其生前,以及在唐以前这一段时期中,各人的遭遇,是有极大的时兴时废不同的更替。右军在吴兴时,其书法犹未尽满人意,庾翼就有家鸡野骛之论,表示他不很佩服。刘宋时的虞和简直这样说:“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郄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这是说右军到了会稽以后,世人才无异议,但在誓墓不仕后,人们又有末年缓异的讥评,这却与右军无关,因为那一时期,右军笔札,多出于代笔人之手,而世间尚未知之,故有此妄议。梁萧衍对于右军学钟繇,也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说:“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殊字缓,譬犹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这是说右军有逊于钟,他又说明了一下:“子敬不殆逸少,犹逸少不殆元常。”陶弘景与萧衍论书启也说,“比世皆高尚子敬,子敬、元常继以齐名......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南齐人刘休,他的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微古(据萧子显《南齐书.刘休传》作”微古“,而李延寿《南史》则作”微轻“),不复贵之,休好右军法,因此大行。 右军逝世,大约在东晋中叶,穆帝升平年间,离晋亡尚有五十余年,再经过宋的六十年,南齐的二十四年,到了梁初,一百四十余年中,据上述事实看来,这其间,世人已很少学右军书体,是嫌他的书势古质些。古质的点画,就不免要瘦劲些,瘦了就觉得笔仗轻一些,比之子敬媚趣多的书体,妍润圆腴,有所不同,遂不易受到流俗的爱玩,因而就被人遗忘了,而右军之名,便为子敬所掩。子敬在当时,因有盛名,但谢安曾批其札尾而还之,这就表示出轻视之意。王僧虔也说过,谢安有时把子敬书札,裂为校纸。再来看李世民批评子敬,是怎么样的说法呢?他写了这样一段文章:“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如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枒而无曲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这样的论断,是十分不公允的,因其不符合于实际,说子敬字体稍疏(这是与逸少比较而言),还说得过去,至于用枯瘦拘束等字样来形容它,毋宁说适得其反,这简直是诬蔑。 尽管这样,还是不能把子敬手迹印象从人们心眼中完全抹去,终唐一代,一般学书的人,还是要向子敬法门中讨生活,企图得到成就。就拿李世民写的最得意的《温泉铭》来看,分明是受了子敬的影响。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诽谤子敬呢?我想李世民时代,他要学书,必是从子敬入手,因为那时子敬手迹比右军易得,后来才看到右军墨妙,他或者不愿甘于终居子敬之下,便把右军抬了出来,压倒子敬,以快己意。 因此,右军不但得到了复兴,而且奠定了永远被人重视的基础,子敬则遭到不幸。当时人士慑于皇帝不满于他的论调,遂把有子敬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竟改作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以避祸患。另一方面,朝庭极力向四方搜集右军法书,就赚《兰亭修稧叙》一事看来,便可明白其用意,志在必得,但是《兰亭》名迹,不久又被纳入李世民墓中去了。二王墨妙,自恒玄失败,萧梁亡国,这两次毁损于水火中的,已不知凡几,中间还有多次流散,到了唐朝,所存有限。李世民虽然用大力征求得了一些,藏之内府,迨武则天当政以后,逐渐流出,散入宗楚客、太平公主诸家,他们破败后,又复流散人间,最有名的右军所书《乐毅论》,即在此时被人由太平公主府中窃出,因怕人来追捕,遂投入灶火内,烧为灰烬了。二王遗迹存亡始末,有虞和、武平一、徐浩、张怀瓘等人的记载,颇为详悉,可供参考,故在此处,不拟赘述,但是我一向有这样的想法,若果没有李世民任情扬抑,则子敬不致遭到无可补偿的损失,而《修稧叙》真迹不致作为殉葬之品,造成今日无一真正王字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