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273|回复: 2

[转帖]米芾鉴评留笑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米芾鉴评留笑柄
梁江
北宋宣和年间,朝廷庋藏的各种书画珍玩物品经多年积累,达到了前所未见的丰赡。在此基础上于是有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与《宣和博古图》三种著作之编纂,这是中国古代收藏史上第一次最为系统,规模最大的著录工程。
内府不仅荟萃天下之珍,赵佶这个擅书能画的风流皇帝更不惜功夫进行种种保护和整理。宣和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重新装裱编成卷帙,多押钤“大观”、“政和”、“宣和”印鉴,赵佶亲自题写标签,分级入藏。有些名作如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还进行临摹复制。宫内旧藏多有重新装裱的,重装所用各种材料无不精美华贵,使用皇室绫锦镶裱或整绫挖嵌,轴杆多用檀香木,轴头用白玉、翡翠、玛瑙,华丽古雅。这种极为讲究的形式,世称“宣和装”。北宋梁师闵的《芦汀密雪图》,绢本设色,今藏故宫博物院,此图装池至今尚保持着“宣和装”原格式。
在整理和著录御前书画藏品方面,赵佶先后任用过宋乔年、米芾二人,其他曾被任命参与鉴定、整理、著录和装池的尚有蔡京、梁师成、蔡卞等。
米芾精于鉴别古书画,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这个职务担任了很久。宋代宫中藏品他多得预观,“便殿赐对询移晷”,连皇上也每每不耻下问向其请益。米芾凡遇古器物书画,即极力求取,家藏古物法书碑帖至富,是北宋首屈一指的私人收藏家。如褚遂良临《兰亭序》、谢安《八月五日帖》均经他庋藏。据其家藏六朝以来笔帖所刻的《宝晋斋法帖》,为书史上著名之善本。米芾众多收藏品除购买所得之外,也有通过与人交换的途径获取。他喜欢钤印,据他坦白,凡属自藏书画,“其上四角皆有余家印记,见即可辨”。更令人惊诧的是,其所用印鉴竟多至一百多枚。他在《画史》中沾沾自喜说:
“余家最上品书画,用姓名字印、审定真迹字印、神品字印、平生真赏印、米芾秘箧印、宝晋斋印、米姓翰墨印、鉴定法书之印、米姓秘玩之印。玉印六枚:辛卯米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米芾印、米芾元章印、米芾氏,以上六枚白字,有些印者皆绝品。玉印唯著于书帖,其他用米姓清玩之印者,皆次品也。无下品者。其他字印有百枚,虽参用于上品印也。自画古贤唯用玉印。”
按他所评鉴厘出的不同品级,分别钤上不同印鉴,虽有点令人眼花缭乱,倒也是在鉴藏史上开新风气的做法。而这,与其时的文人画思潮自然是有关系的。不过,他所经手收藏的书画珍物虽多,惜乎未曾留下完整的记录,难以据此验证之。
米芾所著《书史》、《画史》和《宝章待访录》,都是札记体裁,随手记述他所见所闻的名迹,内容并无一定条理。从一段段文字来看,米芾接触交往的收藏者甚多。于此,他分出两种不同人等:“好者与赏鉴之家为二等。赏鉴家谓其笃好,遍阅记录,又复心得,或能自画,故所收皆精品。近世人或有赀力,元非酷好,薏作标韵,至假耳目于人,此谓之好事者。”
好事者虽有的是钱,却有眼无珠,只有真正的行家才会收到精品。这里所说的,明显就是内行和附庸风雅者的差别。诚然,真正的鉴藏行家亦复不少,粗略说来,米芾在上述几书中提及的收藏行家就有百名以上,这已不在少数。仅在《画史》一书中,就可知他观看过王诜、赵令穰、李公麟、李玮、海京、文彦博、仲爰、沈括、蔡仲永等人所藏书画或铜器。总而言之,说米氏见多识广是毫不过份的。
不过,米芾为人行事颇有令人意料不及处。别的不说,他援手王诜造假就是一例。王诜字晋卿,是宋神宗时的驸马都尉,擅画山水,家有广藏名画法书的宝绘堂。米芾在《书史》中自白说,王诜每每想方设法请他临帖,然后“染古色麻纸满目皱纹,锦囊玉轴装,剪他书跋连于其后”。看,作伪的三大招式已略备于此,这个驸马都尉竟是地道的造假高手,让米芾在这里泄露了天机。
但米芾助纣为虐难道就没有丝毫干系吗?更离奇的是米芾以精于鉴赏驰名,其私家所藏书画当中也多有赝品,弄得一再成为苏轼、黄庭坚辈的笑柄。宋代陈鹄《耆旧续闻》说:
“近代酷收古帖者,无如米元章。……元章广收六朝笔帖,可谓精于书矣,然亦多赝本。东坡跋米所收书云:‘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山谷和:‘百家传本略相似,如月行天见诸水。’又云:‘拙者窃钩辄折趾。’盖讥之也。”
不幸的是,其子“小米”也因鉴评书画欠缺公允而每为后人诟病。米芾长子米友仁南渡后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人称“小米”,晚年受高宗赏识,常居近侍,奉命鉴定搜集入宫的书画作品。今存米芾书迹《苕溪诗》,后有米友仁跋云:“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即其时所留。但米友仁眼力虽高,在鉴辨内府书画时“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这种曲意奉迎,弃客观真假不顾的做法是鉴评行家的大忌,难怪元代汤《画鉴》在记述了“小米”这不光彩的做法后,要特别提醒后人“鉴者不可不知也”。
看来,米芾名士风流一世,鉴评书画则未必可靠,而这竟又成了“米家特色”。但,米芾所留笑柄还留给人们另一层思考,那就是鉴别确乎不仅仅是眼力问题,书画藏品孰真孰假的判断,难就难在这里。
摘自:美术报

发表于 2009-4-25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现存的褚遂良枯树赋很有可能就是老米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