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苏莹

陕西人真了不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5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我是上海人,但我很喜欢“秦腔”。
   它的发音高亢,真假嗓并用,有直冲云霄之感!
   象征陕西人的性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去西安,有四件事是一定要做的。第一件是拜谒始皇陵,瞻仰兵马俑;第二件是品尝西安泡馍,喝西凤酒;第三件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但还是要做,就是在东大街一带闲逛,看带有西北风情的绝色美女。如果只做了这三件,你还只是西安的一个过客,还有一件必做的是听秦腔。听了秦腔,你的魂儿才彻底留在了西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藏珠隐玉人未识
                  ——石泉长阳沟碑匾书法及其它   
               
杜昌义
如果你喜欢书法,又有机会去长阳沟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这里过去的一些墓碑和老宅不仅豪华,而且刻写在上面的书法也十分精美可观。
其实,早在晚清至民国时期,长阳沟就是一个殷实富裕、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仅存的几处墓碑和老宅中感悟到她曾经拥有过的繁荣与兴旺,窥见到当时人们对书法的喜好与崇尚。
然而在这些墓碑中,书法水平较高的应首推江楷墓碑。此碑座落在长阳乡长顺村六组,碑高近3米,阴阳两面皆刻有文字,上端为浮雕,下部为碑文。无论是碑文还是浮雕,都十分精美。墓主江楷,号百川,“皇清储封修职左郎”,晚清有名的书法家(生卒不详)。其碑文字迹法度严谨,清丽劲健,气息畅达,秀雅流美,爽爽有神;刻工细腻,刀法娴熟,精微备至,非俗手能为。
其次是长顺村五组刘家梁子的刘氏墓碑。此碑高近3米,呈金字塔结构,第一层碑文主要记载墓主生平,字迹严整清秀,平和端庄。两侧门柱上配有楹联(上联已残缺),下联为“春露秋霜祀孔明”,第二层正中是一方形石匾,上刻“佳城万古”四字,整个墓碑字体均用楷书刻写而成,点画精到,遒丽天成,极具艺术功力。只惜此碑在1970年代被损毁,现已残缺不全,风光难再了。
沟里其它几处墓碑字也很不错,但规模和影响不及上述两处。
与墓碑书法相比,民居老宅门匾书法水平则更高,更具影响力。但由于这些门匾书法都是直接书写在墙壁上的,因此大都随着房屋的破败而荡然无存了,如长顺村六组高坎子刘家祠堂(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字画俱佳)、天星村的三官殿(有名的庙宇,******时被毁)等。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墨迹,仅有长阳村二组江家院子正堂门上的匾额(对联)和长顺村三组戴家院子正堂门上的“耕读传家”了。尤其是江氏门前的墨迹,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据老人们讲,江家院子正房建于清光绪年间,房屋随形就势,依山而造,虽为土木结构,但青瓦红墙,雕花纹梁,门楣高大,廊檐宽敞,属长江楚地建筑风格,虽逾百龄,却完好无损。大门上方及两侧,用特制灰浆搪成的门匾(楹联),质地坚实牢固。匾额上书“瑞彩流芳”四个50公分见方的大字,其书法笔酣墨饱,雍容畅达,神完气足,蓄势欲飞,于端庄之中见流美,于秀润之中显恢宏,实属榜书之上乘。门墙两侧楹联,下部虽已脱落,但风神依然。楹联原为十一字长联,现上联仅存“派衍济阳”四字,下联只剩“文宗瑞彩伫看”六字。其字随手书就,毫不做作,结体秀雅端庄,用笔圆润流畅,行气从容悠闲、清遗俊采,深得董赵之神髓。这些残存墨迹和这岁月剥蚀、古色古香的老宅民居相映成趣,自然天成,更显平和坦荡,儒雅宏博的神韵与气象。从中折射出书家雍容恬静,博雅超迈的大家气度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学养。它是散落在茫茫山野中的一颗鲜为人知的璀璨明珠。但由于匾联均无款识,至于何人所书,目前缺乏资料,尚待进一步考证。尽管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其存在的艺术价值。
相比之下,戴家院子的“耕读传家”四字,尽管功力不错,但明显带有“馆阁体”味道,其笔墨神韵就显得平实许多。
上述碑刻与墨迹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有的已残损不全,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见其高妙的技艺水准和深邃的精神内蕴,细细品来,如饮甘醇、如食珍馐、如听妙曲,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美的享受。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这些精美的墓碑与门匾书法能够在这偏僻闭塞的山沟里出现并存在,决不是偶然的。除了当时人们生活相对富裕安定外,它与人们所处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情趣及审美等诸多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从地域上讲,长阳沟北依凤凰山,南临汉江河,四面青山环抱,内有潺潺流水和茂茂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应有尽有,且南有江隔,北有山阻,不易遭兵匪侵扰。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时代,小小天地还真算得上世外桃源,一方乐土。
从人口结构上看,这里的住户几乎都是清乾隆年间或乾嘉以后迁徙而来的湖广及江南移民。这些移民的到来,给这块尚未开发的荒蛮之地一下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最早迁入此地的江氏、刘氏占据了有利地段之后,赢得先机率先进行开发,他们把当时较为先进的楚地文化和耕作技术,与当地的资源优势、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较好地结合起来,兴修水利,广置良田,利用汉江舟楫之利,对外通商,扩大交流,从而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活的富裕和稳定,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和保障。他们遵循着汉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把出仕为官、耕读传家作为教育后代的出发点,开始以私塾的形式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从而使湖广楚地文化风情在这里得到繁衍与发展。
在安享田园之乐的同时,他们把中华文明之精华——书法,作为教化子孙和淘情娱性的重要手段(或目标),在一些乡绅才俊、文人雅士的推动下,文化(主要是书法)的火种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强势之风。以致在当地凡请教书先生,首先要看他字写得好不好;有钱人修房造屋,要请有名气的书法家书写屋脊或门匾,以示荣耀;富人(包括一部分穷人)家里老了人,是一定要请手艺好的、字写得漂亮的匠人打造墓碑,否则视为不孝;过大年时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得帖春联,并且还要把先生请到家中招待一番,以示敬意,就连穷人家里也要请字写得好的人写上“天地君亲师位”等字样,帖在墙上作为神灵供奉。不仅如此,人们还互相攀比,看谁家门上或碑上的字写得最好,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喜好书法的热情,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当地书法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而书法的普及提高又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总之,在这里谁能写得一手好字,谁就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有了这样良好的文化环境与书法氛围,出现一些水平较高的书家,引进一些精美的书法,就在清理之中了。而这些本地书家与外地书法的交融,必然形成良性发展,进一步影响和推动当地习书练字的风气盛行。
正是在这样一种浓厚的崇文尚美的文化氛围催化和熏陶下,书法在这里有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文人雅士有了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象晚清时期名震西安的江百川、民国时期闻名四乡的江历年等书法家,就应运而生了。之后习书练字者层出不穷,代不乏人。
由于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所限,他们的作品没有得到流传,而仅存的几处碑匾书法也散落深山无人问津,且正逐步被残损,甚至随时面临灭失的可能。这对于关心和热爱书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既遗憾又无奈的事。
60_13_22.jpg
60_13_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下面引用由sxsq22662004/08/15 10:00pm 发表的内容:
藏珠隐玉人未识
                  ——石泉长阳沟碑匾书法及其它   
               
杜昌义
...
欢迎!!
热烈欢迎!
常来交流! :em02:  :e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5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说实话,我是不大喜欢“车水马龙”的景象的,倒是在古楼下,石坊间流涟往返一番,最合吾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5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多谢!
细看后确实长了许多知识!
欢迎sxsq2266 兄,常来书法网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陕西又称为“三秦”。由陕北,关中,陕南组成。我们陕南和关中有秦岭横断,自古受楚文化多些。
石泉是沈尹默先生故里。最近在建沈尹默先生纪念馆,兄台可否发些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6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好大王先生:石泉是鬼谷子故里,汉阴才是沈尹默的出生地。不过我与汉阴书友关系熟,上周石泉、汉阴、宁陕三县书友在宁陕进行了一次书法交流活动。现在三沈纪念馆已经落成。
附:三县书友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17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人真了不起!

错错错,对不起,我搞错了。
汉阴才是沈尹默的出生地。
谢谢杜先生的纠正,并希能发相关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