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140|回复: 1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李 明】“入古”与“化古”的情感表达——李明行草书作品浅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3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5-4 15:39 编辑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
“入古”与“化古”的情感表达
——李明行草书作品浅谈谈

文/贺进

这些天在读蒋勋先生的《手帖——南朝岁月》一书。

蒋勋先生在谈到南朝二王书风时曾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面对二王手帖式的作品时,总是被作品的字形、章法、结构所打动,却很难揣摩到二王当时的心境。确实如此,我们当今的书家面对二王,是仰视的,仰视的是他书法的至高无上和难以企及的气息,其实对于二王,我们更加难以追加的是他们的心境。比如面对《丧乱帖》、《姨母帖》随手拿来临池是一种习惯,却难以习惯一字一字去研究王羲之的心境。对于南朝文人,他们的内心是逃离北方之后的世族悲凉,当大势已去,亲人逝去,不得已逃到南方一隅,内心是说不出的失落与凄惨,当然正是这样的偏安,却让他们对平静生活有了几分缅怀,他们远离战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潜造文心、细品玄学。也正是在这些年,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高峰达到一个顶峰,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桓伊的音乐,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盛况。


对于二王的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需要我们去揣摩和分析的,当我们了解到王羲之逃离南方途中看到尸殍遍野的景象时书写的《姨母帖》,他所说的“哀痛摧剥”、“因反惨塞”其实能看到他是对人性的极大悲悯,而不仅仅是对姨母的哀思。我们再来看王羲之的《丧乱帖》,他所说的“先墓再离荼毒”,当听说祖先的坟墓被蛮人挖掘,尸骨抛原野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催”?这种悲催是“痛贯心肝”,是让他撕裂心肝一样的疼痛,所以他两次提到了“奈何奈何”,最后“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不知道怎样去表达他痛心的感受了。当我们去换位思考理解他的心境时,还会以一种闲事的心境去临习《丧乱帖》、《姨母帖》吗?当我们还在纠缠于他的字形、字势时,是否感觉我们已经小众化了呢?追求王羲之的气韵、气息怎么才能达到呢?恐怕真的不是从表面才能学到吧?

因此,对于当今的“二王”书风,我一直觉得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学了“二王”的影子,而没有真正理解“二王”,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二王”的影子里面。中庸的思想让我们对美无形中产生一种流丽的华美,每个人都可以把字写得很漂亮,很甜美,却在漂亮之外很难达到艺术的思想性与技法性的无上统一。美可以是漂亮,但是漂亮却不一定是美,因为美有丑的表达,丑到合理的表达也是美。当然,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极力突破一种固有的范式,将“二王”的姿态进行变化,试图把“二王”从甜美的一面剥离开来,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名为“画图式”的结构法,将“二王”的手札进行结构分析,从字、行、章法等方面通过物理造型进行解析,这种方法其实是表明当代人看到了“二王”手札美的方法,我们通过各种分析去还原“二王”,当二者无意统一时,可以进行适度的延伸表达。这是我们在学习“二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我们对于“二王”的手札学习,应该有几方面的学习方法去掌握,一个是刚刚讲到的物理性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对“二王”的情感融入到学习当中,我们看到了“二王”作品中字的大小参差错落,看到了字组的错落,看到了线条粗细的烂漫,我们所看到的都不是“二王”故意为之的,而是他随心、随性表达的一种心境的折射,我们明白这一点后,当我们临习当中感觉到没有将这些东西表达到一模一样,却在心境上追到王羲之,那么你的作品也是感人的。“化古”比“入古”要高级的多。

我们谈及“入古”与“化古”的话题,不得不提到李明。学习先贤的佳作,往往刚接触的时候会把字形当做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二王”手札,当我们对内容没有清晰的概念时,学习的时候只能去学习字形与字态,然后再分析行气与章法,这是我们学习古帖的方法,也是我们所认识到的“入古”。我们看李明的一些临摹作品,他在“入古”的问题上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我们看他临摹蔡襄的手札,他有能力将蔡襄手札的字形、字势表现的很是到位,所谓到位就是在点画、线条的经营布置上能做到极其准确,在此基础上还有一定自己表达的空间,这就是“化古”的层面,从“入古”到“化古”是要经过一个跳跃的,李明在把握古帖的姿态之后,把古帖进行适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从线条的粗细变化、点画的轻重变化等各方面进行夸张性的表达,没有离开古人半步,却很好的进行了自我的表达,这就是李明临摹古人的方式,他没有忘记古人,更没有忘记自己,这种“古”“我”合一的情境其实就是我刚刚谈到的“换位”方式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看李明的临摹作品,其实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他不拘古,也不离古,却将具有自己风格的东西融汇进来,是令人钦佩的。

李明将这种表达延伸到他的创作中,从中凸显出他非凡的表达能力。李明对于“二王”的学习是很有见地的,他的行书风格在“二王”的影子里进行了“宽域式”的变化,他将“二王”之“下”的古帖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系统的学习再返回来“润化”“二王”,等把一切相关的古帖进行学习之后,再来表达“二王”,他明显有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李明善于写小字行草书,他善于把握手札式、手卷式的形式进行创作。他的这种能力一定是得益于“二王”及明清文人书法,对章法的控制程度很是到位,我们看他的信札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很有看头,从字的错落、线条穿插、大小对比等方面都极其到位,字的连贯、行气的表达等也充分表达出来,我想他是“化古”了,对古人的东西并没有“拿来主义”,他是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在这之上他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点画狼藉中绝没有无端的造次,而是在理性中进行情感的宣泄,我想他在临摹古人作品时是理解到古人的心境的,所以在他创作时有了参考的依据。

前段时间我在一次展览中见到他一批草书作品,很是惊异,于是也向他表达了我当时的感觉。我们都知道里面的行书或者掺杂着某些草字的行书是很精彩的,但是没想到他这段时间将草书的表达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李明的草书显然是取法孙过庭的,他将孙过庭的笔法进行了夸张演绎,尤其是颇受争议的“折纸书”笔法,尽管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折纸书”这种笔法,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从这个笔法上有所收获也是不错的方法。李明将这种所谓的“断笔”进行了夸张表达,应用在以“二王”为基调的行书层面上,可想而知,他的这种尝试是很有看头的,他的这种草书用笔更加不太讲究细致,草率、恣肆甚至荒诞,他都“任性”的表达,但这都没有影响到作品的气息,尽管这样的方式还是未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我想他的这种探索方向是正确的。

李明的行草书作品,这几年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甜美”,到目前的“天真烂漫”,我想他一定是在思想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明不断地去思考、去研究古人,从方式到方法,他用“实验性”的角度去践行自己的理念,他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这种“知行合一”的做法值得大家去学习
发表于 2015-2-3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