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094|回复: 12

篆刻大家查仲林先生遗作精品《向风慕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4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向风慕义》
3.5*3.5CM    石料为青田封门青

成语语义: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礼义.或指向往其风度,仰慕其义行。〖出处〗明·张居正《番夷求贡疏》:“因而连合西僧,向风慕义,交臂请贡,献琛来王.”

105413144l01h54quzh04l.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 110349iwb0yhb4tciwlw8h.jpg 105414lxmm0o89ycf1e01l.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105414bxh4w0ah042w80x2.jpg
105414b6wyya0a0p3acy8y.jpg
105415fubgpscg7qabwib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查仲林,一九五二年十月生,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二十日与世长辞,享年58岁。安徽省铜陵人。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入展全国二届、三届、四届、五届、七届书法篆刻展及其他全国性书法篆刻展。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一九九五年十月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赴香港举办书法篆刻展。二○○○年二月应美国南加州宝尔艺术博物馆邀请,赴美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举办展览一九九七年被评为中国文联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傅德锋 先生的学术文章《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 》(节录)
   书法篆刻展览文化已经经历了轰轰烈烈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篆刻这门曾经是极少数人雅玩的精英艺术也在声势浩大的展览文化的影响和带动下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篆刻艺术在新的时代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并喜欢上了这门将书法与雕刻高度合而为一的古老艺术,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老中青互为组合的篆刻人才梯队。老一辈篆刻家现今在世的像刘江先生、钱君陶先生等年事已高,稍年轻一些的像韩天衡、李刚田、祝竹、马士达、刘一闻、林健、陈国斌、王镛、苏金海、石开、翟万益、崔志强、徐正濂等在印坛依然很活跃,再年轻的像朱培尔、王丹、徐庆华、张公者、许雄志、戴武、魏杰、赵山亭、周斌、冯宝麟、鞠稚儒等等,可谓众星闪烁,举不胜举。黑龙江葛冰华和河南查仲林不幸身染重疾,英年早逝,无疑是印坛的一大损失。时下年轻一代印人已经成为活跃于当代印坛的一支劲旅,他们同时也像一台台播种机,在全国各地播撒下了许许多多希望的种子,中国篆刻的春天早已到来。。。。。。。。。。节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一篇博友的博文《忆査仲林先生 (博文发表时间:2010-04-19 14:13:22)  》
      蠹木斋按:做为一名钟情于艺术几十年的爱好者和钦佩査仲林先生篆刻艺术的粉丝(当年还没有“粉丝”这个词儿),读完这片博文,不禁眼睛湿润了,一位天才的早逝是整个艺术领域的损失,人间不知道少了多少绝美的惊世之作。。。。
      正文:“。。。。 今年4月10日,在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五百家精品展”展厅里见到了査仲林先生的篆刻作品,一时没回过弯来。一枚枚鲜红的印章悬挂在橱窗里,向人们昭示着艺术的魅力,而作者却已作古。一个正值壮年,在艺术上正要迸发出火花的鲜活的生命遽然离开人世,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査仲林,别署云林、查丛林。 1952年10月生,安徽省铜陵人。1976年毕业于郑州市师范学校,遂到郑州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任教。喜书画,自学治印。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院篆刻院研究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二、三、四、五、七届书法篆刻展及其它全国性书法篆刻展。曾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1997年被评为中国文联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出版有《查仲林篆刻作品集》。

    与査仲林先生相识,缘于2005年郑州、新疆、青岛三地市举办的书法联展。展览先在青岛开幕,8月28日,三地书法代表团书家游天柱山,由我专程陪同。新疆和青岛代表团分别由于小山、张伟带队,郑州代表团则由査仲林率领。

    9月14日——26日,郑州、新疆、青岛三地市联展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我和王尧忠兄参加青岛代表团赴新疆参加开幕式。郑州代表团还是由查仲林先生带队。在新疆期间,三地市书家一起游天池、吐鲁番、火焰山、吐峪沟;飞喀什,游香妃墓、清真寺、卡湖、高台民居;之后去库车,游女儿国、盐水沟、烽火台、魔鬼城;最后去库尔勒,游罗布人村寨、博斯腾湖、铁门关等地。十几天的游历,使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和友谊。查先生为人敦厚,不多言语,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笑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谈到篆刻艺术,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物,往往一语中的。郑州来的王晨倒是个活跃分子,长相滑稽,自称“林副主席”,言语行动更滑稽,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和快乐。

    我因故未参加郑州的展览,以后听说查先生病了,再以后就从网上知道查先生于2009年去世的消息。查先生走了,终年才57岁。有时候真的不相信,一个鲜活的生命竟是这样不堪一击。

    “五百家精品展”截稿日期是在2009年5月31日,此时的查先生是否能亲自准备稿件我不得而知,但查先生有众多弟子和追随者,肯定能帮助查先生完成这最后的事业,也肯定能完成查先生其他未竟的事业。我曾经在网上读到查先生弟子的悼念文章,可谓泣血之作,查先生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我的印友查仲林

                              □ 苏金海
郑州查仲林兄与我同年。仲林长期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我在一所普通中学执教。我们彼此相知、鱼雁往来已有十七、八年,但至今尚未谋面。这大概与我们相同的职业和相近的性格有关。

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与性格的限制,近二十年来我的作品虽然每每入选全国性展览,而我却极少外出参加展览的开幕活动。在我的印象中,我只去郑州、杭州、北京参观过“国际书法展览”(1985)、“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展”(1986)、“全国印社篆刻联展”(1990)、“首届流行印风提名奖”(2002)数次全国性展览。在这几次参观活动中我从未见到过仲林的身影。

我对仲林的关注和了解是缘于河南美术出版社创办的《青少年书法》杂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少年书法》是我十分爱读的一本专业杂志。该杂志刊登的印章作品印风正、文字准、内容新,推介的印坛新秀也大多实力雄厚令人信服。据我所知,当时江苏南京地区就有许多篆刻爱好者订阅《青少年书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曾得到过它的引导和帮助。后来我才确切地知道,该刊的篆刻兼职编辑正是印坛名家查仲林。说句实在话,我也得好好感谢仲林。1986年,我的印作参加由开封主办的“现代国际临书大展”。在同年某期《青少年书法》杂志上,我偶然读到了一篇查仲林为该展览篆刻作品所写的评论文章,其中对我的印作也进行了点评且不乏谬奖之词。此后我们便有了书信来往,经常互致问候。他曾数次向我组稿,有时约我写点评文章,有时编发我的作品专题。仲林之所以这样做,我看决不单单是为了友情,而更主要的还是出于他的工作职责和对篆刻事业的传扬。仲林在印坛出道甚早,我与他相比,确实有许多逊色之处。首先是他的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比我多,获奖的级别也比我高(仲林曾获第五届全国书展“全国奖”、“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展”一等奖);他曾两次应邀赴香港和美国举办展览进行艺术交流;1997年又被中国文联评为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至今获此殊荣的篆刻家仅数人而已)。这些成绩都是我无法企及的。我为仲林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地高兴。在一次电话中,我曾问过仲林,凭你的创作成就和影响,为何不挪个地方设法调进专业单位?他告诉我,以前他确曾有过数次调动工作的机会,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了,原因是他已经习惯于平静的工作和生活,对那些名利之事始终没有多大的兴趣。在仲林看来,一边教书,一边治印,平时能有几位知心好友谈艺论道也很自在闲适。

仲林去年寄来一册新出版的篆刻作品集,我在闲时经常翻阅赏读。仲林兄在篆刻创作上最突出的优点,我以为是在篆法的表现上具有很强的开掘能力和调控技巧。难怪他的印风一旦形成,便出现众多的追慕者。纵观仲林近十年来的作品,谨守汉法是其主要审美倾向,他的作品并不固定取法某类汉印,而是博采汉印精华,随机应变。从表面上看,或许有人会说查印文字取材单一,篆法雷同,若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查印文字早已不是普通汉印或工具书所载的文字,而是经过作者提炼和优化之后极富个性的文字——纯净自然,浑朴委婉。关于仲林印作的字法特点,李刚田、吉欣璋先生曾有精到的描述:“他的白文印多用汉印字法,横画一般左细右粗,竖画上细下粗,不仅富有轻灵意味,也给字画密集之处的处理提供了方便。印中的某些字有意使其欹侧,为可能出现的走斜字画提供了包容性。汉印文字方正平直,他却最注意对斜线的运用,并在斜线中强调圆柔,与此相应,直线中也寓有曲意。”(《查仲林篆刻作品集·前言》)我要补充说明的是,仲林在文字结构上还喜作上紧下松的安排,务使印文更趋稳健美观。如“问樵闹府”中“樵”字的“木”旁,“姚有毅”中“姚”字的“女”旁等。此外,还有对三点水的处理,也颇有创意。如“气归元海”、“王澄私印”中的“海”、“澄”二字的“水”旁,将“水”旁中竖断开,上端形成三短画向左倾斜,大大增强了字形的动感效果和情趣宣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独出时流 艺德直方——怀念查仲林先生



     文:顾建全


        2009年12月20日,查仲林先生因病逝世,噩耗传出印坛震惊。如今他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如在昨日,如在身边,音容宛在,笑貌依旧。我和先生相识于1998年夏。那时我刚刚进入古玩市场,十平方的小店,经营各地的印石。说起来也巧,那一天先生带着夫人,夫人挽着他的胳膊,来到小店柜台前。先生对着我的印谱扫了几眼,面带微笑,一言未发。然后抬起头仔细地看着橱窗里的印石。这时我才认真的打量先生:魁梧的身躯,方正白皙地面庞,两撇微短的胡须,一双发黑的眼圈里透出略带微黄的眼珠,炯炯有神的眼光里包含着平易近人的心。也不问价,挑了二三十方2.5左右的方章,石材不高,印钮古朴大方,石质很好。我一看便知是行家。他终于开口了:“算一算多少钱”?声音不大,很温和。我急忙说了价钱,态度自然亲切。“好吧,包好。”他说。在包石头期间,我拿着我的印谱让他给指导指导。他认认真真地一页一页翻看,还是一语未发。“老师肯定是行家,多批评!”我又插话。他还是一语不发。当他翻完印谱后,轻轻合上,顺手掏出钱夹,要付款时,我唐突的问:“老师刻方印多少钱?我该给你钱给你钱!我想刻一方自己的名字,因我的名字非常难刻:顾建全。”他也没犹豫,“好吧,你选方石料。”我选了一方老坑青田素章,3*10左右,装进印盒,双手递给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其实我不知道他是谁。待他走过之后,有人告诉我他叫查仲林!“哦,天哪!原来是他!”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在报纸和杂志上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身边经常被人提起的名字,心目中早已当作老师的名字,竟对面不识!哎!心里不住的自责,更为自己的唐突不安。现在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如在昨日,既想念老师的谆谆教诲,又怀念和先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正如书法家林岫先生的词写的那样:

        减字木兰——惊悉篆刻家查仲林病逝哀赋
        哀花纷下,不信薤歌君去也。
        独出时流,刀擅雄奇岂易求?
        虚怀若谷,艺德直方清自馥。
        酹酒神驰,忍对银黄泪祭之。(银黄印之别名)

  又过了几年,壬午初夏,先生来小店带来一方印:“建全,我把名字刻好了,不知你是否满意?”我先是一愣而后欣喜若狂,如左图,没想到我的名字刻得如此精彩,当然是先生最拿手的一路:汉印的基调,以刀带笔的老辣,敦睦浑厚的气息,大胆落刀的框架,细心收拾的细节,巧中藏拙,直率见性情,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当夜一手握印章一手看印蜕,直至凌晨。后来才得知先生为刻此印,数易印稿,数刻此印,直到自己满意才送给我,耗时两年。我为先生的敬业而感动。再后来接触的更多了才知先生每每为刻一方印,可以整夜的不睡觉,刻了再磨,磨了再刻!所以每次见到他总是黑眼圈。《墨海弄潮查仲林卷》有一方印《四壁清风》他自己说刻了四十几遍,历经三年,最后一气呵成,果然在三届中青展上获奖!唉,艺术家们呈现给大家光鲜一面的背后付出多少只有自己知道!社会并没有给艺术家多少压力,而艺术家们自己给自己制造了不少压力,直到自己喘不过气来,耗尽心血。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一个人只要有从艺的追求,就像朝圣者一样,不管风雨不管春夏,向着一个方向进发。正如书法理论家西中文先生在悼念查先生时写的那样:

             灵前姓字唤千遭,
             玉碎英年怨役劳。
             共仰书坛声早著,
             空叹俗世命难逃。
             常倾肺腑酬知己,
             但遗风神教尔曹。
             此去泉台重治印,
             文彭丁敬誉名刀。

       有一次,先生又来小店,选些石料。恰巧有一位帅哥请我刻印 ,也选好石料了,关键是他刻的内容为:我爱你。估计是送给女友的。而这个“你”字,无篆。我先给帅哥商量:“能否换个能内容,因你字无篆,不好造字?”“不行,我就想刻这个内容!” 这一下我可犯难了:这个你字,怎么造?当年齐白石造字受到一阵诘难,以致引发他老人家“吾常哀时人之蠢”的那段感慨,苍颉造字固然是传说,但字是“造”出来的,汉印造字,西泠八家造字,吴昌硕造字,黄牧父造字等等,就连最反对造字的篆刻家有时也不得不造字,那今天我怎么造?何况老师今天还在场,我能为刻这方印再给顾客上一堂篆刻课?何况他是否领情还是另一说。是造成港台流行的“女”和“尔”?是造成单人旁和一个繁体的“尔”字?还是简体的“你”字?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把印刻好,打发顾客走了。他走后我急忙向查先生请教:“你”字究竟怎么篆?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查先生一不急二不慌,慢条斯理地说:“一,‘六书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何震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篆书篆学修养,造字只能是识篆,通篆者的专利,而决不能成为不识篆,不学篆者的解脱。二,造字的目的是篆刻,就应该保留篆书的精神,基本形态和线条。三,尊重文字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好的造字,妙在造与不造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四,字虽新造,气息仍“旧”。五,不为造字而造字。”先生说完,看了看我给那位帅哥刻的印,赞许地点点头说:“建全,你做的对,我刚才说的就缺少你用的这一条,从隶。”先生提着他选的石料走了。我如梦方醒,急忙记在笔记本上,先生的话言简意赅,佩服!哎,这些事都如在昨天,可他离我们而去了!他不仅在篆刻方面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且在碑帖,造像,汉砖等方面也有建树,我曾经见到他亲手线装北魏拓片十余本,成为一函,我还为他做了函套。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先生在水墨山水画上下了不少工夫,他新家里就挂着一幅他的佳作,但他从不送人或出售。先生还喜欢实木家具,我见到过他自己做的小桌子和小凳子,仿明式的那种,简洁大方,做工考究。在圈内没有人不说他人缘好的。从不与人争高低,也不阿谀奉承,是非分明。因此书法篆刻家李刚田老师在致先生的唁电中写到:

       书苑污浊君自清,
       痴心刀笔尉平生。
       英才天妒仲林去,
       老泪纵横向北风。

        呜呼!先生虽去,其印活在世上,其风范长存,其为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独出时流,艺德直方。呜呼!哀哉尚飨,俎豆千秋!
                   2010年12月20日于中国印石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0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