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老李

狂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於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於异地,留于异时,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著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於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的价值就是使汉字再升一级地位,使汉字更加活灵活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所以,学习书法就是在直接与中国文化对话。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欣赏和喜爱。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她呢?正是因为她能示人以美,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它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再次,目前,中国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比较孤僻。练习书法则是调节心理素质、规范行为的好办法,可以使学生进入相对静止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中有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法。文字的产生,渊源於图画。上古的人们,把经历的事情,或心中想做的的事情刻画在山洞里、石头上,包括了打猎、战争、祭祀、家庭、灾难……等等,然而这些图画慢慢的线条变简单了,只留下一些特徵,形式也逐渐固定,更重要的是图画逐渐与语言结合为一体,每个符号都有了固定的发音及意义,於是这些图画不在是单纯的图画,演变成了文字。 中国文字经前人的整理,有六种造字的方法,称之为「六书」,包含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中国文字结构的法则,也是解说文字意义的依据,中国文字依据六书的法则造字,字义不但可以从字音上理解,也可以从字形上做判断,也就是说中国文字的字形是含有字义在其中的。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是依照物体的形状,随著物体的外形轮廓,用线条画出物体形状的文字,是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的;象形字既然是「画成其物」,所以天地之间只要是具体可见,有形象可描绘的东西,都可以变成象形字。例如:「目」字,甲骨文中作「  」,「舟」作「  」,便是依据物象形状勾画出来的象形字。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所谓指事,就是以符号表示事情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将心中的意象用线条表达成符号标示出来的一种造字方法,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象可画,所以只能用抽象符号来表示事情的意思,说明其涵义。例如「上、下」是一种没有具体形象的东西,该怎麼来为它造字呢?於是古人便用了「指事」的造字方法,在一条横线的上方加上一点,就代表「上」这个概念,在横线下方加上一点,就是代表「下」的概念。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已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利用两个或以上的字会合起来,去表达一个新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组成为会意字的字中,一定会有表示意义的「意符」,但却没有像形声字那样表示发音的「音符」。例如:「武」是「止」和「戈」二个字组成的新字,意味著止住天下兵戈,便是威武;而「信」是「人」和「言」二字合成的新字,代表著人实践诺言,即信用。兹如此类的会意字还有很多,例如:「人+木=休」表示人靠在树木上休息;「小+大=尖」表示一头小一头大的东西……等。  .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文字也是组合的文字,是利用「形状符号」加上有注音作用的「声音符号」,组合起来形成一字,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形声字的形符表示意义的符号,而声符则表示读音的符号,例如「江」之形符为「水」表示意义,声符为「工」表示发音〈江与工音异,是因为古今音有变化的缘故〉。因为懂得利用形与声的互相配合,中国文字后来才没有成为纯粹拼音的文字;中国文字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这是因为象形、指事、会意所能造出的字有限,所以便利用声音来配合造字。例如:从「金」为形符的形声字,多为金属;从「艸」为形符的形声字,多为木本植物;从「鸟」为形符的形声字,多为鸟类。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是指形体相似、语音相近、意义相同的一组字彼此互相解释,这是因为同一意义的语言,甲地所造的字可能和乙地不同,起初用的字可能和后来用的字不同,这些不同空间与时间造出相同语义却形体不同的文字,被后人应用发现某两个字的字形不同,但其字义相同且语音相近,於是便把这二个字称为转注字。例如:「考、老」为转注字,因为「考」、「老」两字同在「老」部,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考」字的解释是「老」;「老」字的解释是「考」,所以是一对转注字。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意,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所谓假借,即当我们用文字纪录语音时,因为语言中有些词有音无字,於是便借用已先造出的同音文字来代替仍未造字的语词,有时没有同音的就用音近的来表达。例如:「云」本来是云雨的云,可是被假借为「孔子云」的「云」,於是只好在「云」的上面加上「雨」来代表云;「而」原本是表示胡子的意思,由於和「而且」的「而」同音,於是被借来表示「而」。闽南语中的「不知道」被人们照其发音写成「莫宰羊」,也可以说是假借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格式简介
1.条幅: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2.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3.中堂: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4.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5.匾额: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6.条屏: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8.册页: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
或单独成立。
9.手卷: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
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
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
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
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
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
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
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
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
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
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
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
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
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
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
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
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
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
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
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
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
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
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
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
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
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
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
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
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
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⒍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
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
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
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
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
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
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
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
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
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
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
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文英女士惠存”
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
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
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⒎扇面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
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
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
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
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
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传统创作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
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
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
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
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
“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
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
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
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
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
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
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
,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
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
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
。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
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
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
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
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
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
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