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立地成佛

重磅推出:著名书画家-----中山书画院院长史正学书画网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河南著名老画家史正学创作国画《黄河母亲》

记者偶然获悉,我省老画家史正学正在应中央文史研究馆之邀创作巨幅国画《黄河母亲》,昨日,记者来到史正学家一探究竟。
  巨幅国画《黄河母亲》是横幅,宽达3.6米,高近1.5米。一般人画黄河母亲习惯画一个饱经沧桑的母亲头像,而史正学画的黄河母亲却是三个人:一个是戴头巾的黄河岸边经常碰到的农村老太太,一个是漂亮而时髦的青年妇女,一个是拿着糖葫芦兴高采烈的女娃娃。
  这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史正学告诉记者说:我也是考虑很久才形成这样的构思的。老者是年轻妇女的母亲,年轻妇女是小女孩的母亲,小女孩是未来的母亲,一代又一代母亲孕育出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黄河文明
  老画家史正学长期生活在中原,却是我国著名的“岭南派画家”。他是广州美术学院首届毕业生,直接聆受过岭南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的教诲。他长期从事美术教研工作,编有多种美术教材,出版有《史正学画集》、《史正学人物画专辑》、《史正学书画专辑》、《史正学画册》等。
  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画家,为什么要创作巨幅《黄河母亲》呢?史正学说,这是“命题作文”。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全国的文史馆准备推出“中华文明奥运书画展”。展览以5000年中华文明为主题,作品全都采用的是命题创作形式,并且画幅较大。“黄河母亲”这个题材就是中央文史馆要求的题材。中央文史馆同时还要求各地创作有地方特色的作品,他还创作了一幅《巾帼英雄花木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画鸟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新闻新华网陕西频道 > 新闻正文
说书论画—史正学

  提起书法,大家都熟悉真(正楷)、草、隶、篆四大书体。而最常见、常用的要算楷书和草书了。楷书是学书的起步,行书、草书是便利书写常用的书体。从古到今书家之众,浩如瀚海,因此对书法好坏的品评标准,也应运而生,如对正楷的要求:以直线为主、行笔缓慢、稳重、老辣、结构严谨成正方形 ,变化中求统一。古称楷书为“馆阁体”,用以上疏皇帝,官场行文,科举考试。特别是科举考试,如果书法不佳,监考官拒绝阅卷,如何中状元呢?因此要求字迹方正、端庄、秀美。简而言之:正楷是画“方块”;而草书恰恰相反,是画“圆圈”,以曲线、斜线为主,行笔迅疾,形骸不拘,可大可小、可粗可细,率意挥洒、飞动飘逸,古人把草书喻为腾龙惊蛇,一幅好的草书,看上一眼,就会被吸引,好像有一种无形的震撼力,忍不住从心灵深处叫好,这就是草书的魅力所在。因此,草书艺术是书体中的最高境界,可以纵情抒发和张扬个性。草书和正楷一圆、一方,概念不同,性质有别,各有路数,所以在品评中也应区别对待,不能“张冠李戴”,也不能“李冠张戴”。如不能批评方桌太不灵活,批评皮球太不稳重一样。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用对正楷字的标准来衡量草书:写的太快、太轻飘了,实际上“飘逸潇洒”正是草书的优点。还有一种言论:正楷要当草书写,求动、求活,草书要当正楷写,求慢、求稳,能做到吗?如是强求,写出的“字”将非驴非马会成“四不像”了。“四不像”说不定是另有风趣的。
  “树非老而枝不奇,人非老而语不妙”是指功夫老到。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持之以恒,知识积累,技巧熟练,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但学无止境。
  想一蹴而就的捷径是很难找到的。投机取巧者,想利用“创新”来唬人,甚至把古人书法中的“禁忌”当作自己的创新,每写一笔必多次停滞、抖动、笔划如弹簧,黑气连篇、满纸 涂鸦,却暗自得意,自诩像老树枯藤,坚实、老辣。殊不知观众不买账,讥为:“死蛇咬住癞蛤蟆”。这种以脏乱丑怪为追逐,实则诟辱先贤,低制传统,自欺欺人。而所谓“天然去雕饰”,那种“润含春雨、乾裂秋风”的美妙情趣,是书画运笔中自然形成的,矫揉造作,刻意追求,适得其反。
  “创新”种种,不一而足,有学小孩写“童体字”的,还有以“大”取胜的,把“龙”字写了几米大,龙字拐弯拐了七八个弯的。有的干脆就不是“字”,而是大小墨疙瘩,加上粗细黑线条,在大纸上横涂纵抹,名曰“情绪”到底是什么情绪,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最可笑的是用大扫帚蘸墨在球场样大的布上写大字,没法悬挂,就吊在直升飞机上示众,想一鸣惊人,结果被批评:“出洋相,发神经”。创新之风在近几年由于碰钉子多了,慢慢消沉下来,但余波未尽,仍有追随者,奉劝后学者应安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向博大精深的传统学习,切勿急于求成,而走上歪门邪道。
  “书画一家”,学国画要先学书法;“以书入画”,指以书法的笔法来画画;“画有书意”、“画要见笔”,要看到画中书写的笔触。这笔要顺乎自然,切忌扣描、造做,画才显得脱俗,不会流于媚俗,但要符合形体的需要,而不是为笔触而笔触,不顾形体、结果会乱线一堆,什么也不是。结构、形体是核心,没有形体就没有一切,文章中常见的所谓“形神兼备”一说,把形和神分开,我看是错误的,神自形出,有形才有神,形之不存,神从何来?
  有人认为:画国画笔触越大越大气,越有大家风度,我认为应根据所描写对象的需要。如画人物面部等主要部分需耐心细致,大笔就用不上,而画其他次要部分或山水、花鸟等则可放松,但也要胆大心细,不可盲目。
  国画要适宜远看,也要适宜近看。远看看效果,看起来很细致,则有笔不见笔,有墨不见墨,而是浑然一体,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实物。近看看笔墨:纵横开合,笔笔精到,墨色华滋,恰到好处,有笔精、墨妙之致,才显现笔墨功夫。
  学书法的同时要学习文学,学文学的不一定会书画,但学书画的一定要有文学修养。文学是书画的根基,没有文学修养,会被讥为“画匠”,画也难以提高,所谓“文人画”的格调之高,就在于此。要博采众长,特别是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如嶺南画派就是折中“中、西”,借鉴西画的优点,如素描的结构造型,油画的厚重、丰富,漫画的夸张、诙谐,水彩画的明快、靓丽,版画的整体层次等等。学如山然,以博为基,以专为峰,于一画之中兼众画之长,集各家之妙,画出风格,画出水平,画出诗情,达到绝伦。因此,在广度上无须苛求,在深度上就要不遗余力,重点部分精细入微,其他部分几笔带过,面面俱到,是出力不讨好的。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统筹整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赏心悦目。可惜我的资质拙劣,以上的这些要求,我努力终生也难以达到。
  选题:要在身边不起眼的生活中有所感触,发现题材,挖掘内涵,寻觅画意诗情,用现实加上理想,把平凡的事物画出不平凡的效果,才是创新。
  “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早已被批判的齐白石的画论。因他画的竹石、花草等,了了几笔,很粗放,非常不似,而他画的草虫极细致又极似,就媚俗、欺世了吗?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可是现在又有人用这个话作评画的依据。我认为“粗”则粗犷豪放;“细”则逼真动人,似与不似,或粗或细,粗细相兼,各具风格,各有千秋,均可画出精品佳作,问题是如何表现。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是最熟悉的事物,拈手即来,俯拾即是,也是最方便的艺术源泉,何必要到远方去寻觅异域风情。
  我到过不少国家和地区,也曾尝试画过一些“异域风情”,但总觉感情上不来,深入不下去。因此有感,就写了几句:异域采风故新鲜,走马观花少灵感,耐人寻味日常事,诗情画意在身边,处处留心皆学问,何必舍近去求远,丹青畅写乡土事,出水芙蓉本天然。祝愿画家朋友们以本乡、本土为题材,创作精品,树立名实相符的中原画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ya 于 2013-6-2 08:25 编辑

震撼。国画大家名副其实。

史正学(1933- )又名莫可,岭南画派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中山书画院院长,郑州大学名誉教授,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日本禅画家协会、日本宗教画法学院名誉教授,澳洲多元艺术研究院委员,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等

         看看就知道史正学先生的实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评价:
                大师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当代中国书画网首席顾问、全国政协常委廖静文对史先生寄以厚望,在她给先生的信中说“……看到你的作品,我非常震惊,被你的作品的魅力所吸引,你很擅长水墨,作品充满了韵味,尤其是人物肖像能达到你目前的水平是罕见的,我为当代中国画能涌现出像你这样的高手,感到无限欣慰,人们在呼唤新的大师,你有这个条件,以你更多的创作来举起这面旗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啊。河南不会操作,不然的话,早就大名鼎鼎了。相信历史将会证明史正学的艺术价值和大师的位置。20世纪河南出了谢瑞阶书画大师。21世纪河南的书画大师应该是史正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