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汲古斋主人 于 2013-10-17 12:03 编辑 ' }" t, G: C# i1 y/ t& W" d; n
, B" b% q6 D6 z* P5 }0 }, I) b【汲古斋主人文】“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弱爆了
. G4 a/ e8 X3 K: e1 n/ w
' K7 ~) i, _' A% k s. x& [1 s 最近老是在微信微博里面看到一些好朋友发的图片和资料,讲参赛感言,拍比赛宏景,让我这一颗对国展已经没有了激情的心,又点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尤其是在微信里面,许多书家朋友对现场综合书法问答的讨论最多,说谁谁没有文化,说谁字写得好,但书法知识太差。* I, e! g9 q( e( n3 v$ {7 n
对于这样的讨论我很是关注,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其实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以前的国展都是书法作品的比赛,都是书法技法层面的比赛,而在书法文化综合考量上一直是软肋,这一次“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是一件体现正能量,接地气顺应民意的一件好事。但看了草书组决赛的视频以后,让我觉得象吃了一个苍蝇,心里有点不舒服,觉得白玉微瑕。8 }! b4 ~! w' v# Y2 r5 k9 i5 Q) u
0 H/ y% g" z* r 一般不怎么看电视,家里的电信ITV也看不到中央电视塔书画频道的节目,昨天在优酷网下载了“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草书组决赛的上下2级一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弱爆了。首先我不知道这综合考试的题目是谁出得,所以我说的以下话是对事不对人,肯请您们出题者原谅。
3 U* d" |- H1 L/ S
4 R8 c1 q5 r% H0 r& e, \/ {! S 1:董其昌云: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什么?看了这题目,我简直都要笑出来,还宋人【取】什么,取经吧。董其昌不可能象出题者这样直白和没有内涵,人家老董原话是这样: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老董多了一个“书”读起来就不一样的味道,一字之差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出题的书法家不严谨、不细致,考试还是按照原文好。当然在在问题上我也不是很清晰,好在一网友教我,谢谢。 0 _0 x! t1 x1 M
算了,这总算还可以看懂,接着再看:
$ \& e4 v: s; b/ { 4 P/ l/ R0 P. ?! E+ K
2:因率领钱谦益等人投降清军的“二臣”身份而导致其书法作品一度被人轻视的书法家是谁?正确答案是:王铎。
! _3 b8 p4 g V+ Z3 e 出题的哥们、姐们、妹们,不会是你们金庸武侠小说看多了,你真的以为王铎在清朝扮演了带头大哥角色,他那时差一点小命被不明事情的群众给玩玩了,他那时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按照史书记载是王铎跟着钱谦益后面出城去迎接新主子。颜真卿就有争座位帖,你说你这出题的就将人的顺序搞乱了,严重违背史实,这有点说不过去。建议出题目的哥哥、姐姐、妹妹去看看清史,好好补上一课。
2 K& T( V" m6 k( i. r
! ~6 w% k* Z2 w0 x8 \5 t 3:《蒙诏帖》是柳公权的作品吗?回答不是,被判定错误。
4 u9 c3 [2 B: c. j% e* K 出题的哥们、姐们、妹们,这错误你让我如何说了好,上面1、2的错误还情有可原,毕竟大家猜猜就知道答案,可是这《蒙诏帖》启功和谢稚柳都有不同看法,真假存疑,这是公认的存疑作品,您怎么就可以用非唯一答案来做唯一判断题,说您无知可能有点过,说您没文化一点都不过分。
# N4 B! U, b9 J% w% C" l
b6 w) b, P; n9 n8 `( N, a! T 4:一般认为,我们今天见到的王羲之《中秋帖》是谁临写的?回答:米芾。答案正确。( K% A6 L9 r, ^! P; L4 [7 b
看到这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真的弱爆了,哥们你也太有才了,连王羲之和王献之您都分不清还出什么题目,这学过书法3岁孩子都知道的问题,您愣是搞错了,不会是您出得脑筋急转弯吧,可是我看到下面评委席那么多中书协领导,我觉得不像,出题出道您这份上,我有点担心中国的书法文化建设了。
/ @6 F& u. V) E% ?8 [" S) q
( }4 V& G& P+ N 粗粗看了草书组决赛就有如此的漏洞百出,不知道楷书、隶书、行书会有如何问题,不说了,书法文化的建设看来任重路远。* ?, R/ F) v! p3 Q&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