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0209|回复: 15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网在 2005/03/27 02:10pm 第 1 次编辑]
1 c  D# V% ^. L, p# W: K# |) _
' ]* h5 l! Y0 ?9 m[watermark]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 m/ \9 I' H
朱中原- \3 A: l. J4 X& o. i$ `
当下的书法传媒,从总体上说,存在着很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根本原因是由当下中国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失落而导致的书法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缺失。书法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缺失也就使得书法传媒越来越走向边缘化和没落化。这是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但是作为媒体,作为现代市场化运作下的传统媒体,其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因素和问题。比如书法专业性太强,市场化运作力度较弱,传媒的时效性、新闻性、当下性和前沿性不足,缺少读者、作者与编者的共同沟通,缺少社会公共言论的参与,缺少多元化的读者定位,缺少鲜明的传媒话语风格,缺少长远的发展目标,缺少有效的传媒运作机制,缺少鲜明的学术立场和艺术媒体立场,等等。这些因素和缺陷的存在,从根本上制约了书法传媒的长足发展。
  C% r3 a7 l: {; v3 `1 q, J$ G/ d很多书法传媒人对于自身办刊存在着消极和落寞的心态,觉得书法传媒无论怎么说都是专业性媒体,时效性差,读者少,新闻可读性不强,市场前景不广阔,等等,加之现代商业的无孔不入,使得书法传媒难有生存立足之地。此言差矣。这仅仅只是一个社会性的因素,任何种类的媒体都会面临着一个社会性的因素制约,但是社会性的因素制约只是媒体运作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并不起决定作用,而最根本的是要传媒人找出自身的缺陷和症结所在。综观当下的书法传媒,我以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缺陷及误区:
  B# M; _7 J  K. d' w! d1、缺乏对传媒资源的整合及对传媒本质的梳理
6 T3 _" z6 l2 A4 M1 s& p" F书法传媒从根本上说仍然具有大众传媒的本体特征和根本属性。当下书法传媒的整体缺陷是疏于对自身传媒资源的整合及对传媒本质的梳理。没有融入到当下的大众传媒当中,没有系统地借鉴新闻传媒的资源优势,无法从根本上打入市场,树立市场形象。很多书法传媒人对于传媒的本质及传媒的根本属性都还缺乏基本的理解。什么是传媒?传媒就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媒介是什么?媒介就是信息流通的中间渠道,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供大家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供公众交流的社会公共空间,是社会公共言论的媒介。书法媒介同样也是社会公共群体的媒介,而不仅仅是专家的媒介,学者的媒介和书法家的媒介。书法媒介如果仅仅成为了专业人士的媒介,那就一定会走向穷途末路。那么现代传媒的本质是什么?现代传媒的本质是公共性、监督性和当下性。缺少了这三点,谈不上传媒。反观当下的书法传媒,其实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公共性而言,当下书法媒体的定位基本上是定位于书法家群体,有些甚至仅仅是书家名人,而所谓的公共言论,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言论,体现不了社会公共性。例如改版后的《中国书法》杂志,基本上成了协会领导和书家名人的场地,甚至是一些商人和政治领导人的场地,其稿源也比较固定和狭窄,基本上局限于书协人士,而对一般来稿则很少采纳。这就说明,《中国书法》杂志缺少社会公共群体的互动,缺少社会公共言论。再如笔者所在的《中国书画》杂志,由于该杂志基本上定位于上层文化人和高端读者,其组稿方式也是面向专家约稿,所以缺乏社会群体的互动,也很少采用自由来稿。在栏目设置上,基本上是一些毫无关联的属于历史的传统的东西,较少融入当下,融入社会前沿,缺乏社会公共言论的参与,所以,媒体效应不是太大。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书法报》,《书法报》基本上实现了大众传媒的厚报式样式,版面众多、栏目新颖、灵活、富有文学味和新闻味。它能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其“兰亭副刊”,可以说开创了书法媒体开设副刊的先河,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最为关键的是,《书法报》的诸多文章基本上实现了话语的媒体化,《书法报》的运作成功本身也体现了其对传媒本质的清醒认识。
' z! @! R/ t0 k  a在办刊思路上,我觉得书法类传媒不必照搬新闻类大众传媒,但却完全可以借鉴。有人说书法传媒和新闻传媒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新闻传媒立足于社会,有广阔的社会前景和社会公众参与,有广阔的新闻源,而书法传媒仅仅立足于书法家群体,根本谈不上社会公共空间的拓展。其实不然,二者之间固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但是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书法传媒仍然是传媒,仍然可以像新闻传媒那样,去挖掘自身的传媒资源,制造社会看点。举一些文艺类期刊的发展现状为例:众所周知,当下文学类媒体也和书法媒体一样,面临死亡的危险,但是仍然有少部分文学媒体重新调整发展战略和办刊思路,如湖南的《芙蓉》杂志,北京的《北京文学》杂志,海南的《天涯》杂志等。《北京文学》以赢得大众和底层意识取胜,《芙蓉》杂志以先锋、前卫取胜,《天涯》杂志以前沿性、学术性、思想性和文化性取胜。我觉得尤其是《天涯》杂志值得我们的书法类传媒反思与借鉴,按理说,《天涯》杂志作为一份文学类、思想类杂志,市场发展空间并不广阔,但是,《天涯》的姿态却是向下而不是向上的,是民间的而不是官方与学院的,是底层与精英的结合,所以,我说《天涯》在中国是一个奇迹。无怪乎,订阅《天涯》杂志的竟然会有农民!《天涯》杂志为什么成功?从传媒角度来说,就是因为《天涯》杂志深刻地懂得了传媒的本质,它能够把杂志当作报纸来做,既有杂志的深刻性,又有报纸的平面化、信息化和大众化。什么样的媒体才是好媒体?不外乎两点:一是读者可以从媒体上获得最多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二是读者通过媒体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可以说,上述这些期刊已经成了中国文艺类的品牌期刊,他们的运作模式其实不外乎是借鉴了报纸媒体的运作模式,即融入当下,融入时代,一定要使自己成为发表社会公共言论的平台和媒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社会群体的认可。+ l* x+ |9 R: X: |, V, l' A; `9 |
2、没有确立鲜明的传媒话语风格
, Y) c4 n* K5 j6 \. ?从现代传媒学角度说,现代传媒的本质特征及社会价值是由其传媒话语所体现出来的。传媒话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美学内涵,它是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媒体语言风格,它决不同于学术话语、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而是介于这几种话语之间。只要我们对当下的传媒稍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那些知名媒体基本上都有自己鲜明而独特的传媒话语风格,如《南方周末》是典型的以文学式的底层叙事风格加精英式的论说模式为特征的,《经济观察报》是典型的以理性、建设性的观察家式的语言风格,《美术观察》杂志同样是以前沿学术性的姿态来构建的观察家式的话语风格,《天涯》杂志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式的话语风格,《读者》是典型的小知识分子型和中等文化人审美情趣的话语风格,它迎合了很大一部分有一定文化水准但又非文化人的读者群体,而这类群体在当下中国为数最多,所以它能取得成功。8 d7 T1 s4 V6 f/ L/ P  C, t0 |
媒体的话语模式,决定了媒体的读者定位和办刊思路,而如果一个媒体没有鲜明的话语风格和叙事模式,那么注定了这个媒体一定是一个失败的媒体。如现在的《中国书法》杂志,体现得较为明显的是政治型话语而不是媒体话语,《中国书画》杂志体现得较为明显的是专家型话语,而非媒体话语,这种专家型话语也并不具有前沿性和当下性,而是传统式的、考古式的。给人一种掉书袋和扎进故纸堆的感觉,缺乏活力。这样的媒体语言,读者又如何能亲睐呢?相反,我觉得《美术观察》杂志和《美术报》的话语定位是相当鲜明的,《美术观察》属于学者办刊,其话语模式是精英式的而非学院派式的亦非政治型的,《美术观察》以学术化的思路和精英式的媒体语言却能打造当今艺术类学术媒体的精品,的确是一大奇迹。这证明了艺术类的学术期刊同样可以运作成功。有些书法媒体的办刊人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把杂志或报纸等同于书籍,也把媒体的话语等同于书籍语言,其实媒体和书籍是具有完全不同的本质的。媒体只是一个平台和媒介,它所体现的是群体的公共言论,而非个人式的话语,而书籍则不同,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个人的话语模式(尤其是学术专著)。所以有人以为只要能像图书那样定位就可以了,其实恰恰陷入了话语的误区。学术专著出版以后如果没人看那不要紧,只要能通过专家的眼力就行了,但杂志不一样,杂志办出来如果光是几个专家在看,而没有广大读者的亲睐,那还有什么用呢?这样也体现不了杂志的媒体功用。- ?2 O0 I9 R- O7 v6 m& m
3、不能较好地融入当下、关注前沿
+ N/ H. |. m+ M9 R6 K# x6 J媒体与其他书籍文本相比,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当下性。书法传媒由于其载体——书法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具有传统特质的艺术,因此它注定了不能进行当下的社会建构,无法融入当下。但这仅仅只是从表面而言。艺术本体的传统性并不能决定艺术媒体的传统性,二者不能等同。其实,任何艺术都是由传统而来,但其最终方向却是要融入当下,走向未来。作为一个媒体,那当然就不能只是关注传统,而不关注其当下的生存境况。书法媒体也一样,如果老是去关注王羲之、颜真卿之类的,那也注定了不能长久。但是现在,书法媒体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的误区:误以为关注当下就是要去多刊登一些当代书家的作品,多给当代书家做广告或宣传。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错误!融入当下、关注前沿不是要关注当代的书法家个体,而是要关注当代书法思潮、关注当代文化思潮、关注当下书法生态及书法与文化、与社会、与时代的兴奋点和契合点,要有一种学术的眼光和大文化的气魄来借助媒体进行书法的当下文化建构,这才是书法媒体的根本使命。现在的书法媒体不是不关注当下,而是太关注当下了,关注当下的什么呢?关注当下的书法家。关注当下书法家的什么呢?关注当下书法家兜里的钱——做广告。君不见,当代中国,从我们的书法媒体上可以见到,知名书法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群星灿烂,简直就好象进入了一个书法的“盛世”。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媒体的大部分版面都给书家打广告去了,甚至现在的书法批评或书法评论,也成了给书家做宣传的广告。媒体的误导导致了社会公众群体的价值判断,以致于使书法传媒在公众的心目中信誉下降。这等于是书法媒体的慢性自杀。
' b" ^( K* O3 ]1 X4、缺少多元化的读者定位和市场拓展空间,缺少包容的学术气魄' w) N1 i/ L) ?! @6 |5 m
从严格意义上讲,媒体自身并不进行价值判断,但媒体的价值即在于为多元化的社会群体提供进行多元化的价值判断的平台和媒介。媒体如果跨越了这个界限或没有达到这个界限,都会出现问题。为什么呢?从根本上是因为社会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社会的主体——人也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人群必定会构成多元化的社会地位、审美需求和文化层次,也就必定会形成多元化的阅读空间,作为一种媒体特别是书法媒体,其读者群体本身就比较狭小,如果再仅仅局限于一元化的阅读群体和一元化的办刊思路,就必然会越走越狭窄,以致于穷途末路。也正是因为这样,媒体才需要多元化的读者定位和包容的学术气魄,具体体现在栏目和内容的设置上,即是要体现多层次人群的审美需求,既要关注传统,又要关注创新;既要考虑到高端人群,又要照顾到普通读者群;既要挖掘历史内涵,又要体现当代社会人文;既要推出和认同一部分艺术新锐,又要对当代艺术思潮进行批判和审视;既要有批判性,又要有建设性;既要对读者进行理性引导,又要激发读者的感性认识。另外,媒体本身最好不要进行价值判断,而应该把这个权力交给作者,媒体只是给作者提供一个发表公共言论的平台。这样,开展学术争鸣就显得尤为必要。事实上,一个优秀的艺术媒体同样可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平台和规范机制,因为,学术争鸣的开展,势必要借助于公共媒体。
" y5 j2 o0 Q" V) p: Q5、缺乏批评与监督的勇气与立场3 H/ K* a8 ]- g, p, t2 Y
现代传媒的一个共同属性即是公共监督性。公共监督这个属性是传媒不同于其他公共载体的根本属性,也是传媒的本质属性。传媒的公共监督属性决定了现代传媒的独立立场,也就是说,按照传媒本身的角度讲,真正的传媒应该独立于任何机构和团体,当然这种独立不是机构和设置上的独立,而是价值观的独立,只有独立才能有监督,如果传媒价值观不独立,而是依附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团体,那么传媒的监督就变成了自己监督自己,这等于是说没有监督。任何体制下的监督都是不完善的。所以,西方传媒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呢?就是因为西方传媒基本上不从属于任何政治团体,当然,这在当下中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是,体制上不能实现,并不意味着在价值观上不能实现。实际上,离开中国的现实语境去空谈传媒的价值,并无多大现实意义。但是,我以为公共监督这一点在当下中国的传媒是应该可以做到的。1 A0 m/ r+ N+ G
然而,当下的书法传媒和大众传媒一样,远没有实现其公共监督这一本质属性。体现在具体内容上,即是吹捧的多,跟风的多,而批评的少,我们见过很多书法类媒体上刊登的书家宣传和介绍,然而却很少见到真正的学术批评。书法学术批评的缺失,是书法传媒失去公共监督性的主要依据。比如,八届国展评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F•B现象和不公正现象,然而,在我们的纸质书法媒体中,却没有看到任何的批评和报道,相反,却是大唱赞歌;而《美术报》却独树一帜,率先报道和披露了八届国展中的F•B现象,《美术报》的这一举措,引起了全国书坛的巨大反响,之后,《美术报》的批评文章同时被《中国书法网》、《书法网》、《中国书法在线》、《中国硬笔书法在线》等书法网络媒体乃至多家新闻媒体转载。《美术报》在全国书法媒体中率先祭起了批评和监督的大旗,同时也使其本身获得了巨大的新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书坛的这么一件大事却不是由书法媒体披露的,而是由美术类媒体披露的,这是中国书坛和书法媒体的悲哀!" @; z; e  D3 Y: p
中国的书法媒体之所以不敢率先披露这一事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碍于舆论控制的过于严密,怕惹事。实际上,八届国展本身并不是一个政治事件,放全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多大的社会事件,它只不过是书法圈内的一个展览而已,然而这个展览对于书法界来说,却是一件大事。所以,书法媒体进行国展的批评和监督,我以为并不会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事,书法媒体大可放心,而且这个事件对于媒体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大看点。现代传媒,最根本的是要以最新的报道和最公正的监督来制造最新看点。书法界不是没有看点,而是看点太多,但我们的书法媒体却不能迅速地捕捉到这些看点,不能融入当下的书法学术前沿,不能进行当下书法学术思潮和书法现象的批评,这是书法媒体最为缺乏的。这一点,我觉得以前的《中国书法》杂志、河南的《书法导报》、上海的《书法》杂志和杭州的《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做得比较好。二十年来,这些书法媒体都始终走在中国书坛的前沿,关注着二十年来中国书法以及硬笔书法的发展。综观这些媒体,他们成功的一个共同原因即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的优势,对当下书坛的学术思潮与学术流派进行广泛关注与批评,如对于书法书法展览、新古典主义、现代派书法思潮、流行书风思潮、民间书法思潮、书法高等教育思潮、书法与文化、书法与网络、书法的学科建设、书法的等等,都能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优势,进行批判与审视,不仅促进了书法学术的发展,而且也获得了巨大的媒体效应。0 n4 {! H  `; i" y+ }
6、媒体栏目策划缺乏学术性、新颖性、大文化性和包容的学术气魄
5 X& q, Z" d  W1 I- _1 {% G栏目策划是媒体运营的重要一环。优秀的媒体,最主要的是有好的栏目和丰厚的学术资源作支撑。一个媒体的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栏目策划,栏目是构成媒体运行的基本骨架。综观当下的书法媒体,栏目陈旧、呆板、老套,基本上缺乏学术性、新颖性和社会参与性。有些媒体老是抱怨自己约不到好稿,其实作为一个媒体,最关键的不在于作者的稿件怎样,而是看你的栏目策划怎样。有怎么样的栏目,才能约到怎么样的稿件。而作者投稿,也是根据你的栏目来的,如果你的栏目设置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作者也不可能写出适合你的好稿。从总体上看,我以为现代的书法媒体的栏目设置最缺乏的还是学术质量的提升。学术性是确保一个媒体的水准的根本准则,有人以为,学术性提高了,恐怕普通读者就少了。非也。我们的书法媒体不要低估了读者的审美水准,我们要相信,读者的审美水准完全可能比媒体人高,中国的书法媒体并不缺读者,而缺少挖掘读者的媒体。还有,书法媒体应该明白,作为一份媒体,应该承担起引导读者和提高读者审美认知水平的使命。媒体和读者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应该这样考虑:媒体栏目策划的学术性提高了,那么就可能得到专家及专业人士的认可,而专家和专业人士的认可,又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媒体的知名度,知名度一提高,自然普通读者就多了。这是一个连环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和环节,你要想凭空提高媒体的订阅数,是不太可能的。
) L6 W; ^  Q6 L/ c还有一点也是当今中国书法传媒非常缺乏的,那就是大文化性。什么是大文化性?那就是既要以书法和书坛为关注重点,又要超越书法和书坛,进而关注整个社会文化。这不是越位,而是提升。书法本来就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其读者数量的狭小,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更应该扩大书法媒体的读者范围,也就是要从固定的书法家群体中突围出来。如果一份书法媒体仅仅只是关注书法、书坛和书家,那么其读者可能就会仅仅局限于书法群体,而如果媒体进行大文化的提升,扩展到整个社会文化层面,关注当下的时代主题,融入文化前沿,关注以书法为主或与书法相关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及文化人的生存状态,那么,其读者范围势必会扩大。这一点我觉得《书法报》、《美术报》和《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做得很出色。《书法报》是一个书法媒体,然而它的“兰亭副刊”版却又是文学性的;《美术报》是一份美术类报纸,但是它却开设了“书法”专版;《中国钢笔书法》杂志是一份硬笔书法刊物,然而它的很多栏目却也关注毛笔书法。这就是视野的开阔性,没有开阔的学术和文化视野,没有包容的学术气魄,是无法做到这一步的,也无法使媒体取得成功。  N5 e8 u; r* ?
作者简介:朱中原,四川人。书法评论人,理论研究者。现任职于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书画》杂志社。" S( ]# D* \5 C0 |- E
[/watermark]
发表于 2005-3-27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视角全面,分析透彻,言之有物,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7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5 v- p+ U2 ~( w+ q% K3 n屡见朱兄精彩文章,受益匪浅。鼓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7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好!!!书法界缺少的就是批评与正大之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我希望能看到更多不同观点的批评和探讨文章,以促进书法媒体的真正繁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文章写得好!拜读!我也有一篇,精华部分跟贴在:【古文字学习研究】+【考古】《北大的堕落及其深远影响》(Beijing University'; Fall &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请朱兄闲暇时一览。现在有许多自称是专门搞书法绘画艺术的,绝大多数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就其能力,连跟我提鞋都不配。像我这不专门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因为从小爱好之,一直坚持着。在我心里,就从来没想过要靠它来吃饭,靠它来赚钱。我拿它来当成一种修养,一种修身养性的媒体(intermediary)许多和我闲聊的人都不理解(comprehension),我也只是微微一笑,懒得去回答他们.不管是哪种艺术,一旦你把它与经济接轨,你的精神面貌、学识修养就逐溅低下了。想要最终提高书艺水平,,并进而有所创获,推陈出新,那就需要在思想(thinking)、修养(culture)、学识acquirement)、品质(quality)等上下功夫,这就是说,要在字外见功夫了!不知朱兄以为然否?+ [2 x4 w1 {! g1 `3 V
             烟雨楼草于2005/03/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烟雨楼兄说得好,保持一个业余心态和“票友”心态是最好的。像人家武春河和贾平凹那么有名气,都自称是书法“票友”,还何况常人呢?书法越到后头靠的越是学识和修养。不过话又说回来,书法这东西还真不能小看它。这玩意看似简单,玩起来却不容易。要真正进入对书法艺术本体的研究,还是要下苦功夫练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3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当下书法传媒的审视与反思

俺对书法艺术本体的研究,换句话说就是登堂入室还浅得很!或者说刚刚入门,欢迎朱兄有空多多指教啊!看了您的大作分析透彻,俺也深感您知识的渊博!!有空不妨多写点书艺论文俺好学学,期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