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书山以自奋 叩寂寞而求音-----记中青年书法家吴建民 (本报讯 记者高海伟)吴建民,他给自己取了个书法气味极浓的字号-----“近墨”。约好过半个小时见面,当笔者踏进近墨书斋,他又在埋头写小楷了。室内光线不佳,书桌上点了两只台灯。只见近墨先生戴了副老花眼镜在一张扇面上攝笔工楷。字小如蝇头,但笔笔精妙。看他那神情专注而淡定,真不忍心打扰。见了我,先生忙搁下笔,相迎请坐,边迎边说“对不起,对不起”。 谈到先生的书法生涯,一向沉默寡言的他马上兴奋起来。他从小就爱上书法,上小学一年级,家里没钱买纸买笔,他就在地上拣一块红色小瓦片,在家门口的一面青砖墙上涂涂画画。一面偌大的砖墙,凡是他的小手够得到的,一概写上字,青墙红字,灿然在目,密密麻麻,几无空处。邻居见了,每每驻足观望,叹曰“这小孩后必有成!”而真正让先生跨入书法大门的,是1982年经考试进入市工人文化宫书法班学习。在书法班,沙孟海、朱关田、余正、葛德瑞、沈斌等一批名家手把手悉心指导,他的书法可谓是日新月异。仅仅两年几个月,先生参加全国首次大型书法竞赛------《文汇报》全国青少年书法竞赛,在万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老师一样获得三等奖!有几个同道表示怀疑道:“要么是他老师代笔的?”但是,当他们看到书赛《获奖作品集》那一幅纯正的欧体楷书时,一切疑团都顿时烟消云散了。 从此,先生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一向主张“取法乎上”,从难处入手,攻坚克难,于汝玉成。因此先生楷书师法欧阳询《九成宫》,小楷学钟绍京《灵飞经》都是唐楷艺术的颠峰之作。行书学“二王”,于王羲之《兰亭序》最为勉力。书法泰斗沙孟海谢世之后,先生忧虑深宏博大的“沙体”余绪渐稀,近十年,专攻沙体榜书大字。先生认为沙老笔法,作了深层开拓,真可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其笔间意态,也是纤浓向背,毫发死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沙体大字的笔法体系熔铸虫篆、陶钧章隶,其用笔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古今中外,无人可及!故先生把能写一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榜书大字为书法生涯的第一目标。为此先生下了颓笔成冢、池水尽墨的苦功夫!先生的榜书,大气磅礴,点画浑厚庄重,用墨酣畅淋漓,线条之中真力弥漫!他积十余年功力,独创了一套榜书大字笔法体系------落笔用其重,行笔求其深,收笔发其健,出锋臻其微!受到书法界同仁们的高度赞赏。 先生潜心书法40余年,正草隶篆,大字小字无不涉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近墨者,爱书也。一日不书,便觉无味”。另一方面,先生致力于传统书法理论的研究,在书论上也颇有建树。 1995年6月,浙江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17万字的书法专著《钢笔书法精讲》,作为辅助教材,为提高中学生与师范类学生的书法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他还独著或主编了《钢笔书法自学指南》、《钢笔古文观止精选》、《新编少年美术技法丛书钢笔书法》等书籍,为书法艺术的普及和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书法界,很少有人既能作榜书又能精小楷的。这是因为径丈大字与蝇头小楷笔法与结构,用锋与用墨,反差过于强烈,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宽阔的真空地带。然而,这个普遍的规律被先生打破了。先生之榜书大字,如百官在朝,个个气宇轩然。而先生之蝇头小楷,如珍珠落盘,字字精妙绝纶。当然能跨越这道天然鸿沟的,全凭着先生在“叩寂寞而求音”的不懈坚持中获得的非凡功力。 临别,应笔者要求好好欣赏一下先生写的小楷作品。先生告诉笔者,自春节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这张书桌!“没办法,写小楷,就得有股子韧劲,耐得住,有‘定力’。不然心有旁骛,就会分心,写不了小楷了。”先生还告诉我,作小楷如登山,得从山脚起步,鼓足勇气,一路攀登,才能登上高峰,尽赏美景!因此写小楷,前十天二十天,几乎写不出象样的作品,只是在“热手”而已。等到创作稍有可观,已是数旬匆匆而过。直至最后,越写越顺,不禁出手成章,笔笔精美,字字精妙。然而,没有之前的奋力攀登,也不可能有山巅的无限美景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