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7939|回复: 49

【国展观点】手卷创作大家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3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手卷创作大家谈

; y( T; R* `0 z  s2 f0 S: e在第二届手卷书法展征稿之际,书艺公社邀请当今活跃在书坛的几位实力派青年书法家,就手卷书法的创作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对大家的手卷创作有一定的帮助。
4 F, x- l9 Y7 z! p" ^) o! E特邀作者排名不分先后,按收稿顺序发稿。
: Y% N7 G/ C+ O+ Z其他网友如果有新的见解,可在本帖下跟帖交流。7 K' W9 Y7 L# T
对这些无私奉献的书法家表示感谢。
* y. v# {0 d8 Z0 \" l
) c5 O& F, [; x0 h2 o0 L7 p/ f
$ O4 O2 o, E. p0 |- ^- W

1 u  p/ q% c5 k, _
手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弋     男   1976年10月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协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嘉兴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嘉兴市书协理事。
3 M( l9 w/ R2 f: q. l作品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兰亭奖        
8 ~: W; S0 m, U9 l+ q" H  d8 g“曾子红杯”兰亭奖孝文化书法展特等奖      
& z. U* ~1 g# F- Z) ]7 N获“中华情”全国书法大赛“全国奖”         
4 n( x0 L; H9 @- b8 n“魏晋风度”全国书法大赛最高奖                             
+ i4 _8 `8 q2 n( T1 E第二届CCTV杏花村汾酒杯电视书法大赛银奖      
  d% a* J% g* }7 ]" J. d第二届齐白石艺术奖书法类银奖                 
* q6 V+ |. ~) G; K3 n第三届“商鼎杯”金奖                        
+ E# v5 p' h5 z; a' s% ]第四届“商鼎杯”特等奖
) ]2 _" x4 v+ s2 l5 r- x" N; H4 `& Q& M第三届梁披云杯行书最高奖5 }5 I' m6 M3 u9 [' Y$ Y
第三、四届“性灵派”书法大赛最高奖“随园书谱奖”
, h3 Q2 w, r+ a* M$ d  Z6 x入展中国书协展览近50次。
, m+ D! p5 B. |: B1 b( }入选2013年、2014年浙江省青年书法人才“新峰计划”; Q* A6 A- U7 J! U( C) y

0 n! P# _) }  O- h! s4 ^  N  Y
金弋.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卷创作随想
金弋
; h5 ]5 A9 `4 \4 ~0 X7 s
手卷历来是中国书法经典形制,适合把玩收藏馈赠,也是出传世之作最多的款式之一。我平时也最喜欢写这类款式,但书写难度不小,因为作为一件完整的手卷作品需要考虑的艺术构成元素很多,既要丰富的搭配,又不能各自为阵都唱主角,对作者的综合审美能力要求很高!我就几个大的方面说说我的经验:2 H, E1 E3 E; n- m* n! D8 [
1 U* ^5 B2 ?+ b! X6 z

2 G3 {7 r7 `) ?* F+ ~1、工稳:牵涉字体(楷、隶、篆,行)7 v% q5 I$ l1 d' ?+ Q" s0 J, K+ `- m
此类手卷适合折格或打格书写,正文处理比较简单,难在首尾需要另外字体搭配引首、跋文、落款等,字体不超过三种为宜且都要依附于正文,不可抢镜。如果你是高手,就写一个正文然后落两行款即可,靠你的实力一样可以让评委刮目相看,不要以为自己的形式很丰富了,其实你是看到你一件作品,你要想想评委看到几百件上千件形式丰富的作品的那种感觉,你就不会沾沾自喜了,有时候简单大气的作品最好,那样强就表现哪样。这类作者要么就是顶尖高手,已经无需其他辅助装饰手段,靠硬实力。要么就是学习书法年限不长的作者对于手卷形式研究不够深入,这样的款式最不容易节外生枝。总之就是让评委看到你最好的一面!此类形制入展率两到三成,获奖率一成左右。获奖的属于那种绝对的一线顶级作者。1 ?9 u0 k/ D- d
( B1 T. o$ Z: j' E2 B8 n7 Z4 q

8 R7 V- ~" C1 _! g$ A+ B$ L% G2、小性情作品:适合字体(小型字体)
. ^8 T  l, `3 S( @  i此类字是展览来稿中最多的,入展几率高落选几率也高。因为同等水平的太多,制作形式的能力都很强。这条线上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国展常客,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也会预想评委看到作品的那种第一眼感觉,甚至第二眼、第三眼回眸的假设他们也会预设到创作情境中,会很好地照顾到评委初评以及复评、终评的心理舒适度。在具体创作中会根据文章段落进行大章法的宏观设计和某篇章段落的局部处理,有点像设计一场胸有成竹的CS战役,让评委深陷其中乐此不疲。但评委每年看稿量应该在几万件到十几万件以上,所以怎样在风格上适度拉开距离是杀出重围的关键,到了这份上我觉得应该向离我们较近的大师的作品韵味上靠一靠,不应当再是细抠经典的技法,而是适当地小破坏一下自己的常态书写定势,寻找和近现代一下大师手稿信件的那种书写感不失为良策。此类作品入展率留到七成,获奖率六成。注意:一定要把该做的做到极致,领先一点点就获奖了。, z# |, m# a2 p2 N2 z
8 X* ~' U4 s9 `2 D; y+ a# @
/ y5 O7 ?- i; j2 {! Y
3、大写意类作品:适合字体(写意类楷书、篆书、行书、大草)
& ~  X/ o! A' X: m; K敢这么干的作者基本都有着深厚的书法涵养,对于技近乎道的理解显然是更深入更到位。当然这样的作品相对创作成功率低一些,作品的大局观一定要好,而且要有亮点,字眼已经落后了,现在要的是篇章和段落的变化,以前是整篇里有几个单字的字眼即可,现在水平都直线上升了,因此已经发展到段落式变化,成组成组成片成片地变,作品更具音乐感、场景感。荡气回肠是这类作品的最终表现效果。太放荡不行,太憋着故作没有烟火气更不行,心手相应,心手合一,让评委看了有一震的感觉就成了。所以作者的涵养和创作能力的高度以及潜力在此类作品中最能反映出来。不然谁敢拿届展开玩笑,最起码在评委那里也得留个好印象不是?不然评委下次就有心里定位了,认为你不适合搞这一路,那岂不是很亏?所以我建议除非对于笔墨有着极强的控制力,一般不要贸然去投这类风格的,因为会死的很惨,评委一看,小样,就这气度整啥大写意啊,回去练练楷书再来!此类书体入展率两成,获奖率三成。只有特别出彩的才有可能获奖!
* L4 c6 v9 j0 P7 G% P& k9 v- L& _; j, }* ?/ q$ O3 u

4 H7 T! J7 c9 }0 N$ u& P5 U6 Q                                  ' x6 M$ |3 ^4 O- v$ d! n
                                   2014年12月11日
' W8 k7 e7 N+ ~
& M- e4 R* s9 C0 i6 H: ~% i" b% f- D9 P( Z2 ]) O,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宇力,男,1977年生于浙江绍兴新昌。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现居湖州德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草书专业部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硬笔委员会委员、湖州市文联委员、湖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德清县书协副主席。书法作品20余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性展赛中入展获奖。书画作品及相关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等多种专业刊物。作品被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机构收藏。2011年接受当地电视台专访并录制书法专题片《墨海弄潮人:杨宇力》。2013、2014浙江省“新峰计划”入选人才,湖州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优秀人才。近年展赛中获奖入展成绩如下(仅限中国书协与浙江省书协主办的展赛):& i8 b0 b/ o% E& L" h7 r. G
获奖:# b' F; Z, W" b/ h4 ]
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U" w: h3 q% g2 ?1 E2 Q5 w
第二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5 f& F+ Z, l% c$ H6 |8 |0 F! }' G首届全国篆书展“提名奖”(中国书协)
# E9 Y$ `  O1 t: O7 p* W$ E第三、四、五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最高奖(中国书协、中国美协)
! R+ u" T) I# g+ y5 b“美丽浙江·秀水之韵”浙江书法大展最高奖(浙江省书协)
, f! D* B% P# ]+ w9 z1 L, K浙江省第五届“陆维钊奖”铜奖(浙江省书协)
6 c! U# {( U% S/ V浙江省第六届“陆维钊奖”铜奖(浙江省书协)& }. Y" S* L4 O  z+ Z' j
第七届全浙展“沙孟海奖”银奖(浙江省书协)
4 M" M( ]6 |; Y0 W% Y$ g- w/ `: U第八届全浙展“沙孟海奖”铜奖(浙江省书协)
0 ]. x: f# I7 v9 `0 Q浙江省书法家协会2011“年度奖”提名(浙江省书协)
  r1 B( l/ R; x0 c浙江省书法家协会2012“年度奖”(浙江省书协)( ?0 b1 i: R+ z. s
入展:
. f& b. u- y8 O% s十届国展入展(中国书协)                  4 R/ F$ B6 i% i- Z; ?: g  U( Y
九届国展提名(中国书协)
( a9 r% y" h* V二届全国青年展入展(中国书协)            ; W2 k- I+ G. l- C4 m) d8 L1 ~6 f
三届全国扇面展入展(中国书协)
8 F& g' l+ H. B! W四届全国扇面展入展(中国书协)   
# B! e2 d# p; t  e4 f三届全国隶书展入展(中国书协)! }8 c6 E4 U1 T+ Z2 s% d# s
首届全国临帖展入展(中国书协)             , I/ S/ F5 P# f% m$ A
三届全国行草书展入展(中国书协)
' Y5 P- S. \. U# S二届全国篆书展入展(中国书协)6 W+ {! S& e9 i! Z; X0 m9 V
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8 [" \+ E! O8 V& z
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X. Y! N- `2 Q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1 [2 W7 r6 v" c2 z& b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8 K- I- S: F) A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 [9 J- U2 ^9 b! C
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0 U, Z! o  O2 y) K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R' l) e* `8 M3 O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 q! ]& r. ~4 X7 M; v/ D6 o“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 L) Z4 y5 s  p4 q7 C“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U4 L, g0 e) v8 l8 `2 \
“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2 o4 R8 ?! Q' S8 g“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W$ I5 k! i; Z' y& G2 G+ K
“刘禹锡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 E6 ]& P6 X. G# x9 `庆祝建党90周年“信德杯”全国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T0 \' G. q; q# V
“中国书法城——乌海杯”当代国际书法大展入展(中国书协)
  _+ F( _( ~7 o) f4 ?' I* A- c; m2 v

; h( v3 v8 T3 G2 j6 R
$ k* A, ]0 z* ^. y' R0 |
杨宇力照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砚边碎语——写在二届手卷展创作投稿之前
杨宇力
9 z. V! f  w! f/ q

. c! k# k* H, V7 x; A+ G中书协“文心犹在”二届手卷展征稿已经有段时间,不过截稿尚早。忙于杂务琐事,还真没认真想过这个事。谈及经验,因非行家里手,只能勉为其难,不妨以为契机,问问自己有何想法,也算完成个任务,当无不益的。4 k/ P- D' S, x4 a' k

4 e7 J1 z# ^4 F2 v, T

9 L1 r6 C0 V0 @: H' r* G% v一、对于展赛态度- j" r6 M6 Z* R: `, i) g: @5 I" V
关于当今展赛,学界多有辨证思考,不多赘述。我的想法是,一方面可有积极地态度,另一方面则要力避卷入其中。$ z' r. T- s2 ?. }0 U# @
有人感叹,近些年入展获奖的作品大部分水平相当,较少有特别出跳而让人震撼的。究其原因,或可归因于当今这“微”时代,资讯着实发达,只要你有心关注,材料上技术上形式上基本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可言,“得古刻数行潜心临习便可名世”的时代或许一去不返了。从殷商契文到民国手札的几乎每种书体形式,无论经典的、冷僻的、庙堂的、民间的资源都被人发掘过,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创新空间反而变得狭窄。而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的巨变,某种意义上又使得“诗言志”与“书心声”在展赛应制创作中极难统一。) ~$ L) h, j+ ?" [! ?) ^# o
实际上,各种展赛上作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学习借鉴,其中能脱颖而出,完全形成独立个性语言,节节进展而不重复自我者相对比较少。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要整出个既符合普遍艺术审美规律,同时又闪耀着独特个性光芒,让人意想不到恰又符合书法传统的作品,做到“鹤立独行”、“不随俗流”的同时又能“曲高而和之者众”绝对是个难题!. w/ w; p, x/ q$ ]
关于入选数量,当今展赛基本进入200“小时代”。主要自然还是实力,另外或许也要一点点运气,评审过程就像足球场上,可能出现各种结果,所以即使已经获奖入展无数的高手来参与,也不是认真准备了就保证一定能上。以我的揣测,如今中书协的展赛最后有实力有资格竞争入选获奖的作者或许在四五百人左右,而能上的只有两百,可想而知哦。8 s* i" i5 v) K- a1 }$ W
$ s6 n% X% {( B, T% |  X$ F

; W* C$ s( ]! f: C2 G4 T5 U二、关于手卷创作
! }) V7 k$ m+ c/ ]. x7 Q+ a1 v手卷作为一种书法格式,关于其形式要素的起源、变迁与发展等相关知识在网络上书刊中都搜索查询得到,内容丰富也较准确。以手卷展为契机,温习一下这些书画传统知识也蛮不错。然而,从准备手卷展投稿的角度而言,除了“了解传统手卷形式”这个前期准备工作之外,尚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以下略述几点,挂一漏万,多有谬误,还请见谅。
+ i' p* G) p7 k* y+ ^形式转换:总的来说手卷展和其他任何中国书协的展赛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形式要求手卷而已。尤其正书(楷、隶、篆书)工稳画格子一路基本就和其他展赛的写法没差别,无非把竖式变成横式即可;小字册页散片拼接一类,也可以由原先竖向拼接改为横向联接,值得注意的是横向篇幅之间的连贯性应更加紧密些,以区别于册页而形成手卷状;除开大字条幅、中堂、对联、扇面及榜书之外,其他展赛上的作品均可以按手卷样式的要求进行改造转换。所以说工夫在平时,临帖过关了,路子对了,只要你愿意花些功夫,按游戏规则准备投稿便有机会。有实力的还是能上,字不过关者零时抱佛脚照旧不行。
* H- y- g# q( Z: ~7 O2 B5 O9 Q! w# s" K) }/ L5 k

) a0 y7 b% r! o. {借鉴古卷:书法是历史上已经充分发展成熟过的一门艺术,“创新”两字还真是轻易谈及不得!所以手卷展也好,扇面展也罢,无论哪次书法展赛,“入古”还是第一标准。当然,要真正“入古”去理解和消化传统经典并非一日之寒,但在手卷展的创作中多少融入点“古味”还是能够做到,也是必须的。如何做?我想灵感或许可以从历代经典手卷作品中去汲取。宋元及以前的经典法帖很多是以手卷册页的形式留存下来的。一些手札或小品装裱成卷,加上历代题跋即成长卷,书画皆是如此。其中大小长短书体不一的各类题签题跋及收藏钤印都是在形式语言上可供借鉴的资源。当然,古代经典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创作借鉴中要辨证取舍。例如古人写经卷的章法多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赵佶《草书千字文》卷过多的斜线条和弧线圈不无雷同之嫌;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涂改之处的借鉴亦须谨慎,不是任何书体和内容都适合涂改,要做到自然也不容易;苏轼《黄州寒食帖》相随其后黄庭坚的题跋当然精彩,但从当今书展来说或许不宜照搬,因为两者皆是行书,字径大小也相差不大,加上风格各异,在实际创作中也较难统一;某些流传有序的长卷作品中的题跋,多是不同年代不同书家所题,有的题跋更像一件独立的手札,章法上不一定和整体十分统一,借鉴起来必然要琢磨如何取舍的问题。, K5 _7 e$ H4 f+ y6 ]
字径尺寸:手卷的字径相对比较小,尺寸也不宜过高。看看古代卷册书札基本高在一尺以内,所谓“大雅”之“大”当然不是指尺寸。尺幅和字径大了要做到雅还真是不易,比如二王系列放大这一课题着实颇有难度。这次手卷展规定的尺寸应该比较合理,三米的幅式足够展现笔下气象。其实手卷越长处理难度越大,道理大概类似音乐,大部分乐曲都不会太长,长了往往节凑重复而相互消解,书法亦然。如同册页展,手卷展以小字居多是必然的,历史上可供借鉴的大字手卷作品也不多。即便如此,平日擅长写大字的作者也没必要为迁就此展而勉强写小字。正因为大部分投稿作品会是小字,甚至是大片密密麻麻的二王小行草或者小楷,那么实际评审中笔墨过关的大字作品反而会显得出跳,相信评委会予以保留,甚至有可能在评奖中给予鼓励。# ]9 I% Y8 E. a. k7 G! a

5 q0 i, T- T& a+ n
, F9 G4 l- f2 t5 o4 F
幅式元素:已经规定了三米长的手卷,亦不宜书体元素过多。前几年有一阵子,对于展赛作品的创作有过“以多种书体展示综合实力取胜”的说法:标题、题签、正文、附记、跋文、押署、钤印等用尽各种书体,甚至配上花鸟或山水插图,处理得好效果确实也不错。但擅长各体且能经营处理好各种关系者毕竟不多,若不懂得藏拙而勉强为之,难免露馅以至弄巧成拙。如果一定要用多种书体元素,那就必须处理好主次关系,以一种元素为主体,其它元素合理点缀。切忌不分主次,胡乱堆砌。可以想见,这次手卷展的评审现场很有可能涌现众多手卷结构(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画心、拖尾等)完整的精心之作,甚至有可能手卷结构的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书体元素和纸张色彩,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以至于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个“掐头去尾”(无标题及题跋,只有手卷正文部分)单种书体落落大方的纯粹之作,或许反而让人眼前一亮如清水出芙蓉,自信简约清新自然。其实在不同场合看同样一件作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若雅室之内玩赏一件手卷,不妨元素多些。但评审现场相对热闹,就算每件投稿作品皆是单色独体,扎堆在一起或许也是纷繁芜杂的。' J+ n" V' `, T; {$ m4 c
) k2 ]% w* Q9 A

$ l% G7 ^* j- w  g* t+ s/ R( I: @做旧拼接:对于做旧拼接,虽然近年中书协的展赛明文规定“不提倡”,但“不提倡”不等于“不可为”,我个人的观点是要看作品出来的效果。若制作合理,能增添古味,使作品整体气氛更显古雅,便无不可。今年自己多以小行书参与中书协的展赛,投稿有做旧的,也有刻意避免做旧的,但目前为止所上的五个展恰恰全是做旧拼接的(或许是个例)。关于色纸拼接,张旭五色笺《古诗四帖》是个很鲜明的范例。几年前我写大草一路便开始用瓷青色宣纸和仿古黄色宣纸模仿《古诗四帖》拼接成卷,一开始还在一些商业展上获过几个小奖,后来用多了也常遭遇落选。不过,只要深入挖掘传统、师法古典、广泛借鉴、取意今贤,类似形式还是可以有新的开发的。
: v5 t7 m3 U5 ]) L2 C5 t% E
$ c& ?9 s& Q2 @8 f/ Z5 Q

' b- K) t( h. i投稿须知:对于展赛作品,创作时或许应该有“无意于佳”的放松心态,但投稿时却更要有“以为敬事”的慎重态度。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投稿作品寄出前务必要抽时间对征稿要求,尤其是作品内容作认真审核。对此,我是有过教训的,单说今年的展赛于我就发生了以下几个“事件”:一是投“魏碑故里”的作品背后忘了写备注(去年七届楹联展也忘写了);二是最近二届“妈祖杯”启事上注名会员可以免费,我照样邮了50元;三是“金山岭长城杯”入展作品收到集子后才发现有段书论张冠李戴写错了(去年“廉江红橙奖”入展的大字草书作品也把“青藤”的“藤”写错了,此字平时从没写错过哦),比落选还丢人啊;最严重的是五届兰亭奖作品投出近一个月了,偶然翻看手机中留存图片,才发现我写的那七八首草书王维诗中有一句“清泉石上流”的“清”字,居然鬼使神差少了三点水!因为离绍兴很近,打电话给组委会想加个三点水,回复说作品已经封存,绝对没有修改可能。虽说其他书体也投了一件,但这个也必然是“助推”我本次兰亭落选的因素之一,悲了个催哈哈!以上失误,以及发生在诸多书友身上的各式类似问题,其实只要仔细认真点,都是在投出稿件之前可以避免的。% a; D! M' G9 U- ~% G9 L& ]* h: {
6 \% b' _7 |+ ~. s( f# T# G2 V

: O2 C& Q; ]$ j, ~2 j5 r' N三、结语7 B6 a: p1 v! \8 J: w
说着说着难免有些和“手卷展”的主题偏离了。不过没关系,读者都是聪明人,自会有选择地看,更会有自己的主见!况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从来也没有定论,如若一招一式有个规定的模式可以照搬,那或许只能是“工艺”了。罗里八嗦,信口胡诌,谈不上有可供参考之处。重要的是,预祝大家在手卷展中收获丰硕!& I& F1 C& ?) u8 i
( k/ z$ X5 u( A+ m2 O

! l' ?8 x8 X; x8 A% f' }    2014年12月23日
7 }7 @2 r7 ^  n0 S  V, b. H: x
: l% K  _& ]8 A8 L" I* G: {2 {&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5 I. d, @) P" F, O& Z- @

1 l" \7 T. Q, C0 X$ Q* C娄红卫,又名娄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助教,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教师,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青少年书法杂志特约编辑。 书法作品获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全国首届草书展三等奖、“皖北煤电杯”书法大展优秀奖、《青少年书法》杂志创刊20周年书法大赛金奖、“林散之”双年展优秀奖、“许慎杯”书法大赛银奖、2004年《书法导报》年展三等奖、2006年《书法导报》年展银奖、2007年《书法导报》年展金奖、淳化阁帖杯·二王系列全国临帖大赛三等奖、“宝丰杯”全国书法大展一等奖、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等。书法作品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翰墨神飞”当代草书名家上海邀请展,当代名家工程千人千作展、五百人展,第二届扇面展,首届行书展,第二届草书作品展,首届册页展,第二届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篆刻展,“高恒杯” 书法篆刻展,2005年《书法导报》年展银奖,红军长征70周年作品展,中韩书画邀请展,首届中国书法院奖等。另有书法论文散见于《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书法报》等。
' r- G# w, @  u$ l. X
, p; W! Y( l4 M5 ?# E
# c. C+ l( j5 g% ]

$ U( W$ u. ]: e# F3 `7 c
娄红卫.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娄红卫手卷创作谈

1 P9 A# t1 J0 E. c# W! Z
/ V/ }! C- V7 f7 y& H

* D# M. ]$ c+ K) l8 z手卷是一种出现较早的书画作品形式。传统的手卷宽度在一尺左右,长度六尺左右。过宽过长则称之为高头长卷。手卷一般包括主题、题跋、诗塘、隔水等。一幅手卷经过流传,通过不同人的鉴赏题跋逐渐会加长丰富起来,成为研究历史,风俗,书画的主要资料。 绘画以手卷表现,多以市井生活,山水花鸟为主。构图繁复,场景宏大。" [/ u: L$ m; q. u8 G; H; r

+ e/ L* U4 s% x, ?+ L3 f4 ~
$ w* J9 n2 Z2 W+ u4 d: a5 S
最为著名的当是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其用笔工细,景物众多,反映了宋人物质富足,安适闭逸的生活场景。其次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原本只在专业圈中有名,历经劫难,残缺不全,形制略宽,严格来说不能算传统的手卷,因中央电视台做过一次关于《富春山居图》的两岸合璧展而更广为世人知晓,。其它的国画手卷很多,只是专业的人知道。表现人物的只知道有近代蒋兆和的 《流民图》。扯远了。历史上的书法手卷较多,大多成为经典法帖。如唐代张旭草书《古诗四帖》,颜真卿行草《祭姪文稿》、《争座位稿》、《告伯父稿》,怀素大草《自叙诗帖》、小草《千字文》,孙过庭草书《书谱序》。宋代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帖》,黄庭竖草书《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行书《笤溪诗卷》、《蜀素帖》。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赤壁赋卷》,小楷《道德经卷》。' v1 V( @7 p0 ?& X' c- O

1 r: N6 I% b( \0 e' c
6 y0 d) ^* {2 M' Z
明代祝允明、王宠、董其昌,清代王铎、傅山、刘墉、何绍基、赵之谦等都有书法手卷传世。清以前的书法手卷都以行草和小楷为主。因清朝乾嘉时期考据兴盛,即为学者又是书法家的人士开始以篆隶书进行手卷创作,如金农、郑谷口、伊秉寿、邓石如等。但数量远少于行草手卷。这些精彩纷呈的手卷成为后学师法的重要资料。近三十年来,书法活动如火如荼,书法展赛接踵而止。书法手卷在各种展赛活动中更是屡见不鲜,一些重大的国字号展览很多获奖作品也是以手卷的形式出现。即使不是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手卷,也是将传统的手卷形式变成几段式的上下组合。所以手卷成为诸多作者乐于釆用的书法创作的载体。
$ D6 D% _& }2 j! E0 Q; [3 Q% W
& {+ B7 a. P/ q2 x. y" F  B

, n$ L  ~  T) R; F习字有些年头的我,除了参加展赛活动喜欢创作手卷以外,平时临帖也多是临习古代的一些经典行草手卷,甚至经常把一些不是手卷的法帖临成手卷。对的手卷进行临习,有些人倾心在主题内容的技法上,忽略了那些对主题书法的题跋。流传有序的题跋会透露出很多信息,对创作者的评判,质或妍的取舍,赏玩过的感悟。前人题跋对手卷主题的品评鉴赏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学习有极大的帮助。有些题跋的技术含量、精彩程度甚至不让主题。对经典手卷的完整临习,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后期创作。完整临习就是除了对主题技法的"斤斤计较",绝不要忽略了对题跋的细心阅读和体会。手卷的创作应该尊循传统的形式,不宜过宽,主题部份不要超过六尺。现在的一些展赛活动在征稿启示中对手卷有要求,规定了一定的宽度和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力求丰富多彩,即最大限度的把传统手卷应该存在的构成部份都表现出来,如主题、卷首、诗塘、隔水、跋语,并且要合谐统一。$ z# D+ X, D6 K" A! E
- n: ?# t/ C3 F3 v- p; ]

2 T6 f& w  N. l' i卷首多书大字,以篆书、隶书、楷书为宜,要主旨鲜明,诗塘内的字宜小,隔水应窄。跋语可以是小楷,也可以是小行草,但和主题内容要关联,不可孤立。可以是对主题的解释和引深,也可以是自己的学书体悟。跋语不宜多,不宜杂。主题部份如果是篆书,跋语也可以以小楷释之。几种色纸的拼接,色调要接近,不宜冷暖对比过度。冷色调就统一在冷色调上,暖色调就统一在暖色调上。材质的选择宜佳。如绢,粉笺,蜡笺。研墨书写最好。
- r8 f6 m% k4 e+ P% a) M3 v
- P) t6 e! c  o$ x; G6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1_1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