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358|回复: 2

金铭作品并非临作------兼与李庶民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李庶民先生在《谁之过――从首届“兰亭奖”的一件获奖作品谈起》一文中指出:“近年来的展览中,临摹或以古人、今人的书法创作为蓝本而改头换面得以在各类展览中入选、获奖者时有所闻”,“一些作者靠临摹、模仿甚至剽窃而屡屡得手”,并列举了相关实例加以分析,言之有物,读后让人很受启发。文章对金铭的获奖作品《苏轼后赤壁赋》行书册页作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此作是对赵孟頫《苏轼后赤壁赋》行书手卷的“临习之作”,笔者对此不能苟同。
     李先生首先指出,金铭作品“基本上是照抄元代大书家赵孟頫所书行书卷”,因为“赵孟頫\的笔误,金铭也跟着误写”,“赵孟頫的异体与错体,金铭也照抄”,认为金铭“连原文也没读过”,以致“不辨正误,一概照抄”。应该说李先生的这个看法理由还算充分,尚站得住脚。但李先生由此认定金铭作品是临作,就显得有些武断了。笔者认为,如前所述,只能说明金铭作品的文字内容可能直接取自赵孟  作品,而且对赵孟頫作品中个别有问题的用字也未能甄别,我们可以就此认为金铭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谨慎,或者认为金铭在文学修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仅此而已。至于《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评审细则及评审员守则》中的“评审标准”所说的“明显仿效他人作品者,不得入选”,“仿效”的对象该不会是文字内容吧!李先生在评说金铭作品时用了“临写”、“临摹”、“临习”等字样,似乎事实如此,无可辩驳,其实只要我们稍稍耐下心来,对照一下作品,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两件作品在技巧与风格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赵孟頫的作品。赵孟頫\的作品恪守古法,规矩谙熟,用笔侧锋较少,多为中锋,点画“洗练精凝”;字法行草相间,而草法纯正,行有楷意,饶有晋风;字距较大,连带较少,基本上字字独立。通篇气氛静穆安详,一派风雅情致。
     再看金铭作品则另有一番气象:其取法仍在帖学一路,二王、苏、米手段时见笔底。更多地运用侧锋,字距较小而时有连带,虽未能“翰逸神飞”,却也“潇洒流落”,神采奕奕。由于作者比较关注点画形态,循规蹈矩,对用笔技巧的提、按、转、折、起、收交代得比较清楚,而行笔稍弱,点画不够劲健。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应引起注意。用笔与结字稍有程式化倾向,也影响了书写速度,节奏缺少变化,放得不够开,章法显得有些“平”。当然,此作仍不失为一件好作品。
      由此可见,尽管金铭作品与赵孟頫作品文字内容相同,也不排除在气息上金铭作品不自觉地受了赵的一些影响,但无论用笔、结字还是章法,二者均存在较大差异而各有面目。这样,李先生的“不知怎的,反复几次的评选,评委们众目睽睽,都没能使这件令人十分眼熟的作品留在它应呆的地方,真是匪夷所思”的困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金铭的落款让李先生“莫名其妙”,倒是实情,因为落款确实存在问题。李先生“难以辨识”的那个字应是“候”,《素问·藏相论》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此处当作“时节”、“时令”解,“水仙开候”即“水仙花开的时节”,潘天寿先生题款常见“腊梅开候”、“玉兰开候”、“菊花开候”的说法。而“不甚欣然”的“甚”实为“胜(读生)”之误,“不胜欣然”,“喜悦得不得了”。大概是“胜”、“甚”音近以致误写吧。《书法报》创刊二十周年的题贺作品有“一以贯之,不孚众望”的句子, “孚”意为“为人所信服”,熟语有“深孚众望”,而这里的“不孚众望”显然是“不负众望”之误,一字之差,适得其反,奈何奈何!
   谨此与李先生商榷。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限的发挥 修养 主观情感 ——兼答李庶民先生

近读李庶民先生《怎一个“仅此而已”了得》(《青少年书法》2004年第六期),其中一些观点我觉得不无可议之处。

一、关于“有限的发挥”

    李文认为,“对照一下两种文本,二者在很多字的字形、体势、结构、用墨等方面都十分近似”,金铭作品“只不过是在临写中作了有限的发挥”,但我认为,即以李文所举的“睡梦”、“过临皋”、“问其姓名俯而不答”诸例来看,其点画形态和结构处理上与赵孟甫作品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李文对此也并非视而不见,但却说“临写不是摹写,意临不同于工临”,又以“唐人摹本《兰亭序》三种可谓精确,却也人摹人异,一看便知其‘技巧与风格上的差异’,何况临写,更何况意临”为由,认为“意临中的一些发挥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实在是个很有趣的说法。事实上,尽管三种《兰亭序》摹本并非一般不二(当然也不可能一般不二),但绝对是相差无几。而说到意临,曹宝麟先生讲意临的“意”不是临其大意的意,而恰恰是参以己意的意,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我们对金铭作品里“己意”的“有限的发挥”熟视无睹,而认定其为临作,显然是有失公允,不能让人信服。古往今来,哪个有成就的大家不是在传统基础上做“有限的发挥”?金铭作品取法仍在帖学一路,其笔下显现二王一脉书家经典作品的影子是必然的,这正可以说明作者对传统下过扎实的功夫,试看收字较全的《中国行书大字典》(上海书画出版社)中不同书家对同一个字的处理,其技巧与风格有这种“近似”效果的不胜枚举,而这“大同”之下的“小异”,不正是历代书家苦心孤诣的艺术探索的见证吗?

    如果因这件作品与赵孟甫作品的“近似”而对作者的艺术水准产生疑问,那么金铭在众多评委极为挑剔的目光审视下能顺利通过“兰亭奖 创作奖”的现场创作与文化考核,是不是能说明问题呢?再者金铭也可以说是书坛一位年轻的“老作者”了,我们看金铭七界全国展、辽宁书协成立二十周年晋京展的参展作品(另可参阅《青少年书法报》2003年第18期“军旅书家作品”、《书法导报》2004年第12期金铭《书法--我钟爱一生的情人》),就会发现他的这件获奖作品在“技巧与风格”上与它们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也是“金铭作品并非临作”的一个佐证。

       “兰亭奖”作为中国书法最高奖,人们对获奖作品乃至作者求全责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家在他们身上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但我们知道,“获奖作品”是且只是在一定标准下评出的相对优秀的作品,所以尽管金铭等作者的获奖作品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其艺术质量在参评作品中“相对优秀”是毋庸置疑的。

二、关于“修养”

    我们在谈金铭作品的失误时,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孟甫作品是失误在先(原因且不论)的,难道赵孟甫的书法水平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吗?我们可以就此认为赵孟甫“文学修养太差”吗?大凡有一定书写经验的作者都会有体会,书过程中的笔误并非是难得一见的现象,不要说我们,从宋四家到祝枝山、徐渭、王铎、张瑞图,他们的作品不乏抄录古人诗文者,其间衍文、漏写乃至错写现象时有所见,在古人那里这叫瑕不掩瑜,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呢?所以我认为,就从现象上看,金铭作品文字内容很可能直接取自赵孟甫作品,而没有仔细对照原文,以致“将错就错”,为作品留下了遗憾。我们可以就此责备金铭态度尚不够严肃,“在文学修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难道不是“仅此而已”吗?假如作者认真一点,完全可以对照原文写得一字不差,那样的话,我们还会看出他“缺乏古典文学的基本阅读能力与水准”吗?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态度问题,“仅此而已”!

    近年提倡“书法家学者化”、加强“字外功”很时髦,有的甚至认为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文学家或画家,我觉得这些论调实在是感情用事,颇可商榷的。当然,艺术家要讲修养没有错,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作家可以不画画,歌唱家可以不写字,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到了书法家这里,却似乎非要能诗善画什么的才行,才是有修养,岂非咄咄怪事?“艺术是离不开技巧的”,“没有技巧,艺术品无从产生。从特定的角度说,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也是发挥技巧的过程”(沈鹏:《溯源与寻流》,载《中国书法》2004年第五期),如果一个书法作者“有技法欠修养”,那他起码可以算是“准书家”,而如果“有修养无技法”,他那他连做“准书家”都没有资格,难道不是吗?目前对于相当数量的书法作者,他们亟待解决的还是“技巧”问题,技法尚不够“专业”,“修养”又能帮多大的忙呢?“本体实而花萼振”,对于书法家而言,其“修养”只有在扎实的技巧基础上才可能有实际意义,如果离开技巧,那“修养”无异空中楼阁,而抛开技巧去谈修养,不啻舍本逐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技”是可以“进乎道”的,从某种意义上,轻视所谓“形而下”的技术,就是轻视书法本身。

三、关于“主观情感

    李文认为“牵涉到书家批评,情感与环境往往成为制约批评客观公正的重要羁绊”,认为拙文是“在主观情感的切入下评判金铭的作品仍不失为一件好作品”的,此话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我与金铭作者素昧平生,“羁绊”何来?如果说主观情感的话,那只是出于对作品本身的喜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果没有主观情感,谈何“欣赏”?李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觉得很没有意思。

    “法国罗兰 巴特的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认为:批评不能清楚地解释作品,因为作品本身是最清楚不过的,但批评能根据作品的形式产生某种意义”,“而批评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则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产生更大的意义。”对李先生的这番话我很赞同,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商榷的初衷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