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3625|回复: 655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在京展出引发空前热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
在京展出引发空前热潮

_L5A5755.jpg


【书艺公社网 讯】去年12月10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启帷幕的《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这期间,据国图方面统计,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六万多人次。从平时到双休日,乃至于元旦假期,展厅内人头攒动、络绎不绝。观众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蹒跚学步的儿童,有专家学者、普通市民,有中小学生、硕士博士,有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更有书法界、艺术界的同道。大家皆怀着礼敬经典的温情与诚意,无不沉浸在这“艺术与传统”交汇的优雅情境之中。此刻,时光仿佛倒流,历史的潮汐在墨色的氤氲中再度涌动: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些闪光的名字连同他们笔下的“精灵之舞”,每一天都会在这静谧与安详里纷至沓来,他们在诉说,他们在表达,透过千百年的时空阻隔,亲切地晤对……关于书法,关于我们周遭的生活。

而更多的时候。人们早已忘却了这是一个书家的个人书法展,忘却了这是一位书家十几年如一日“心摹手追”的累积,甚至忘却了所谓的“书法作品”为何物。全身心地沉湎、陶醉于这“汉字”与“心灵”交织而成的精神世界之中。

多少个午后,一缕穿过尘嚣的阳光由大门照进,再由展台的玻璃折射出五彩的云霓,像万花筒,进而映在观者的脸上。

是啊,就阳光而言,它确实是大自然对人生的赐予。它代表光明、流布温暖、寄寓安宁,它以自己的方式传导着纯正的能量。有时它也会由一束光芒转换为一种情怀而在我们的心间荡漾,进而激扬人生、导引方向。由此,我们也想到了中华伟大艺术、文化的传统,又何尝不是窗外那一缕阳光,带给人快慰、带给人温馨以及热爱生活的动力和理想。

其实,对于古人来讲,书法就是书写,他们书写离愁别绪、书写幸福欢愉、书写五味杂陈的生活日常。当然,他们更会在书写中遵循既有的规律与方法,承接过去的辉煌,让美好的事物一如既往。合情又入理,与其说书法所传承的是一种关于书写的经验与方法,倒不如说是赓续一种人生态度和文化理想。

先求平正,勿追险绝——这不仅是学书的箴言,更是为人处事的道理。

凡有事可记者,他年必成故事——这是一种多么超然物外、褪却浮躁的人生态度!

乃至于“晴窗消日”的优游,“心正则笔正”的格物,观“夏云奇峰”的妙想偶得,这些无不是书法对中国人的启示与滋养。

书写中有平衡,有对称,有轻重缓急,有疏密停匀,还有起承转合,有提按,有顿挫。当然更有心手相应。有竹管与毫颖穿缀起的笔下风云,更有探砚濡墨之际的纸上乾坤。有言志,有抒怀,有“喜怒穷达”时的一寓于书……

是啊,中国人在书写中完成了心智性灵的成长,在书写中完善了道德人格的升华。

《向经典致敬》临摹展,是王家新个人书写历程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也是他载记生活日常、陶育身心的独特方式。出于自我鞭策之初衷,付之于陈列,本是一位书家的平常之举,但事实上,展览所引发的社会效应和内心检省却是出乎意料的。它道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与“经典”的体认在回归并指向未来。

书法,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艺术形式。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绽开的文明之花。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之思、智慧之境。更充盈着中国人特别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虽然属于“古典”的范畴,但它的审美观与人生是顺向的、积极的、崇高的。

《向经典致敬》这个舒缓文质的展览,无意间开启了一个国人“回归传统”的新节点。从“日常书写”开始,引发出人们对宁静、安详、典雅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寻。乃至将波及到相关的领域。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的碎片里,在功利主义的嚣尘中,留一份纯粹在心底,辟一块阴凉去承受,这或许是生命真正的意义。

以此而言,《向经典致敬》其实是向时光致敬、向心灵致敬,也是向所有诚实而伟大的劳作致敬。

古典的阳光,把生活照亮,

也照在了我们自己的心上……

文/邓珂




向丨经丨典丨致丨敬
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
》》》展览作品欣


https://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36011&pid=2605713&fromuid=57580






展览解读

我曾把王家新先生此次的展览形容为清除北京雾霾的利器,不约而同的是,接连几日的北京雾霾直到这个展览开幕当天突然晴空万里。
这些年书法展如雾霾,呜呜嚷嚷各式展览一涌而起,然而一年到头真正久久不能忘记的展览却寥寥无几。王家新先生的这个展览却让人不肯离去,去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如第一次来,这种新鲜的感觉许久都没有了。
国家图书馆本来就是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书法与图书馆的结合,让这个展览具有与生俱来的“涨知识”姿态,无疑王家新先生没有辜负这个使命,展览没有虚头巴脑的名利炒作,踏踏实实、接地气的展览与生俱来。清和、安宁的展览无声无息,却让人啧啧称奇。“向经典致敬”真的不只是口号,王家新先生将我们书法人的“日课”部分呈现出来,每一件作品都是对经典的解读,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都不是一致的,王家新先生对经典的理解是老老实实,尊尊敬敬,所以展览作品每一件都是对经典的敬畏。
没有开幕式,没有刻意邀请嘉宾,无端来观,有求必应。王家新先生对待嘉宾与对待每一位老百姓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他悉心讲解书法给小学生、市井百姓、退休干部,不分职位、更不论名气。来的都是对书法的敬畏者,王家新本着对书法的敬畏敬畏着每一位观者。展览原本展览周期为数星期,却因为观众络绎不绝,展览一直推迟,直到推迟到2016年,跨年展览是书法展览的第一例,也是国家图书馆的第一次。从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书法给予百姓的魅力吸引,更是王家新先生的经典让更多人充满正能量。
展览还在继续,这个专题只是从不同角度记录着每一位观者,或者让我们感动的瞬间,展览还在继续,感动也在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6-1-15 08:33 编辑

AY0O4443.jpg
王家新临摹书法作品:回溯本源致敬经典
《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董美人墓志铭》《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兰亭序》……这些都是书家们在“启蒙”时熟悉的经典。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之际,王家新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近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正式展出,60余种的碑帖,10余寒暑的累积,字里行间充溢的敬畏与虔诚毫无保留地向观众呈现。
在艺术界追求个性与出新的今天,为什么王家新仍然孜孜以求这种“深挖井”的临摹?
他给出的答案是——向经典致敬。
书法的“初心”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王家新给予它最高的礼遇和尊严。他用真实的心写真实的字,念念从心起,笔笔到实处,作品整体呈现出规范、庄严、静穆的气象。
“临古”,不是为了“炫技”,书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王家新说。工作之余,他在读书、临帖、抄书中度过。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堆叠着的临摹卷册,还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做的剪报,里面有《光明日报》曾发表的一些经典书法作品,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他的勤奋。王家新是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中最年轻的成员,他的成功非一蹴而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称赞他的书作中充盈着儒雅的气息、从容的气度和正大的气象。
有评论家认为当今书坛特征是“书法”盛而“书道”衰,如何厘清“书法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如何承续“书法道统”并传播其精神,正是这次临摹展的现实意义。回溯本源,礼敬传统,人们或许可以重新找回书法的“初心”。
传统的“魂魄”
王家新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四十描红》这篇文章里,他回忆了习书之路上,父亲的陪伴、鞭策与鼓励。“写字不能拖着笔,要振着笔才精神;起笔得藏着,末笔要收得住,字里含着一团气,不能泄了;你得临摹字帖,把每个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笔时现琢磨”,这位非著名书法家的书写心得,让王家新下决心从临摹做起。
无数个沉静的清晨和午夜,是王家新安宁、缓慢而纯粹的书写时光。在下“笨功夫”的实践中,他领悟到父亲所讲的道理,真实不虚。在一笔一画的磨砺中,王家新秉承了父亲的忠告和期许,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做人。
礼敬传统,不是只对“传统”的形式有兴趣,而全然不知“传统”的“魂魄”何在。书法,艺术性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书法也承载了民族的精神气象,如果书法家停留在炫技的层面,作品就成了无意义的空壳。王家新“向经典致敬”的展览,用一种近于严格与苛刻的“课业”方式,来进行文化寻根之旅。
展览期间的周末,很多小朋友前来观展,孩子们看得很认真。纯粹地书写、认真地书写、快乐地书写……作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家新向孩子们传达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向经典致敬,向传统致敬,一笔一画是笨功夫,更是硬功夫,习书之路勤为径。
临摹就是临摹,它就这么简单,所以它这么重要。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6-1-16 08:07 编辑

_L5A4153.jpg
展览解读

贺进

我曾把王家新先生此次的展览形容为清除北京雾霾的利器,不约而同的是,接连几日的北京雾霾直到这个展览开幕当天突然晴空万里。
这些年书法展如雾霾,呜呜嚷嚷各式展览一涌而起,然而一年到头真正久久不能忘记的展览却寥寥无几。王家新先生的这个展览却让人不肯离去,去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如第一次来,这种新鲜的感觉许久都没有了。
国家图书馆本来就是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场所,书法与图书馆的结合,让这个展览具有与生俱来的“涨知识”姿态,无疑王家新先生没有辜负这个使命,展览没有虚头巴脑的名利炒作,踏踏实实、接地气的展览与生俱来。清和、安宁的展览无声无息,却让人啧啧称奇。“向经典致敬”真的不只是口号,王家新先生将我们书法人的“日课”部分呈现出来,每一件作品都是对经典的解读,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都不是一致的,王家新先生对经典的理解是老老实实,尊尊敬敬,所以展览作品每一件都是对经典的敬畏。
没有开幕式,没有刻意邀请嘉宾,无端来观,有求必应。王家新先生对待嘉宾与对待每一位老百姓都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他悉心讲解书法给小学生、市井百姓、退休干部,不分职位、更不论名气。来的都是对书法的敬畏者,王家新本着对书法的敬畏敬畏着每一位观者。展览原本展览周期为数星期,却因为观众络绎不绝,展览一直推迟,直到推迟到2016年,跨年展览是书法展览的第一例,也是国家图书馆的第一次。从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书法给予百姓的魅力吸引,更是王家新先生的经典让更多人充满正能量。
展览还在继续,这个专题只是从不同角度记录着每一位观者,或者让我们感动的瞬间,展览还在继续,感动也在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6-1-15 08:36 编辑

_L5A5085.jpg
《入古弥新》
——《向经典致敬》观后


张世刚

看了王家新的《向经典致敬》展览,不禁让我生起一些感想。在一个崇尚个性张扬的时代,大多数人喜欢自我标榜,塑造符号,立异求奇,特别在当前文艺圈儿里,这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能在这种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维传统的主流意识,志趣不被扭曲,实属难上加难,无过此难。
好在中国书法是种文化形态,本质上说,其基因相对稳定,没有像其他艺术形态那样活跃,变化无常,因而能为后来传承者在探索中提供相对稳定的体系保障。然而即便如此,当下书法界的混乱现象也仍然不堪忍受,以破坏为創新,以杂耍为抒情,以狂怪为个性,以展览为导向,……林林总总,不免有些令人失望。
家新很早就有成就,各种书体都有建树,都能运用自如,书写自在,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书写习惯和审美取向,风格面貌也比较清淅突出。但是,他能在成就上,毅然放弃自我,进而能以极大勇气,顽强毅力,用大量精力再向经典探寻,临习这么多名篇碑帖,这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的担当意识,以及他本具的文人情怀,职务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可想像的。当然,家新的这种努力,除了他本人希望在艺术上获取更大成就的同时,也在是唤醒着人们的主流意识——回归传统,回归主流,回归书法本体,少一些掺杂,多一份清纯,客观上这为当下书法界浮躁的情绪注入了一剂清凉剂。其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引发人们对经典核心价值的思考解读,诚敬学习和传承运用。这应该是“克己复礼”的真正含义。其实,在现下的意识形态里,中国书法领域不缺少创新,更多需要的是正本清源,换句话说,能读懂传统经典,以及对经典价值观,审美标准的认同,这才是当今的中国书法家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家新此举是对这些问题作了诠释,功在自己,更在文化,利在社会,更在未来。
另外,从家新此次展览作品的本体而言,如果说仅仅是取法方向的引导也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其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我认为这也是足以让当下学人去思考和借鉴的。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这是尽人皆知,无庸置疑的,但是,若以拿来主义,占有主义,改造主义的想法去面对经典,而不是以虔诚心去皈依经典,投入经典,化用经典,虽然前者也是一种学习态度,但其结果与后者是有本质上的差异的。家新的探寻明显是属于后者。王铎指出“书不入古,决落俗流”,这是对书法品位和格调的准确定位,更是指出了书法的至命法则。
当代书法界最突出的现象是功利心切,躁动浮滑。大多由于人的心浮气躁,在行笔过程中,提按转折书写的速度上一味迅疾,表现在点画上的形态必然是狼藉轻飘,浮皮潦草,与传统审美原则——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不啻天渊。古人讲,“书贵沉静”,“书贵熟后生”。点画迟重,不疾不徐,如锥画沙,状如屋漏痕,风规致远。这些都是在方法上的最高要求,不仅仅是精神层面上的感受。
家新所临的各种碑帖都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这种精神,行笔迟重,疾徐得势,点画似静而动,似流而涩,笔笔精到,意趣闲雅,整体格调,似奇而又反正,入古而又弥新。看这样的展览会给人带入一个安定祥和,神清气霁的清凉静谧之境,令人身心愉悦轻柔,安和调适。这也是我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6-1-15 08:40 编辑

_L5A3963.jpg
向书法经典致敬

毛欢喜  颜培大

日前,“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正式展出。展览展出了王家新临摹的近40件历代书法经典作品。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在展览序言中评价:“王家新所临摹的作品,忠实原作,形神毕肖,精彩纷呈,蔚为大观,其种类与数量之多,临摹把握之精准,不仅在当代,在历代书家中也是不多见的。”当下,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向经典致敬”这个展览的举办正是迎合这个时代对主流文化的迫切需求。
  

“四十描红”是面向经典的学习态度
王家新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法,以欧、褚、颜、柳等唐楷碑帖为范本,以私塾式描红写仿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临摹,为他取得的书法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王家新四十岁时,在其父亲的提醒下,又重新拾起描红本,像儿时那样一丝不苟的临摹,力求真实再现。据了解,这次展览从接到通知到展出,共计不过二十天,而展出作品数量之大、水准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是王家新近十年日积月累、矻矻以求的丰硕成果。
王家新说:“在我过往的人生历程中,书法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这次重新临摹经典碑帖,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基本功,非常日常而随意、没有什么内容,也不讲什么形式,但回眸一看,里面却饱含了真挚的情感。”他在业余时间坚持读书、临摹、抄书,记日记和文稿都用毛笔写就,是回归书法文化生态的一种态度,也是提升书艺境界的一个有效通道。启功、沙孟海、萧娴、林散之先生等前辈书家,在八九十岁时也还是坚持临摹,不断汲取古人营养,这也说明,即便风格形成以后,临摹也依然重要。


以唐楷入手,正本清源、引领示范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在展览序言中评价王家新“楷书名作用力最深”。笔者在观看展览时,也发现他对唐楷的临摹作品数量居多。从书体发生发展的角度来讲,楷书是最后一个形成的。那么,王家新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唐楷呢?他这么回答:我们选择范本不应依据书体形成的时间顺序,楷书成型虽晚,但可以说“八法”具备,楷书与今天的书写是相合的,“永字八法”说的是楷书的“永字八法”,而不是草书的或甲骨文的“永字八法”,所以楷书的临摹是最全面的训练,也是进入书法殿堂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观赏王家新笔下的唐楷作品,能够感受到盛唐那种正大、雍容的气象,这与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地位,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阶段相符合,与当下的主流审美标准和意识形态也是相合的。因此,选择楷书尤其是选择唐楷作为表现对象,对于书法界、文艺界等,的确能起到“正本清源,回归经典”的作用。

综合性临摹,找回记忆,把握核心要素
王家新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四十描红,这种书写的状态很怀旧,仿佛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安宁、缓慢而纯粹。”年届不惑再次临摹,来重新回望来时路,对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书法家而言,意味着不忘初心,重新来过、再次奠基。
王家新告诉我们:“我常常想象1082年苏东坡的境遇,回到颜真卿53岁时中军帐下挥墨祭侄时的内心,回到公元353年王羲之们曲水流觞的那次雅集”在他看来,一个书法家有了一定的阅历以后,对于一个碑帖的解读要重置那个书写的时代和情景。蜀王杨秀在自己最喜欢的十九岁小夫人董氏去世时,撰文哀悼写就《董美人墓志》;赵孟頫内心揣着敬畏为皇帝的上师书写《胆巴碑》,透过字迹体味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和预想赋予这通文字应有的面貌,那么经典的碑帖就会变得立体、具象而有温度。因此,临摹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表现与模仿,而是应该沉浸在文化的语境里去审视。因而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浅层表象,更不是现在所说的视觉艺术、抽象艺术范畴。中国书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成熟的书者在面对经典时应具备辨析、思考、取舍和再现的能力,这也许就是经典临摹的核心要义和方法论吧。

追书法正脉,养当代书法大道
大江、大河是有主流和支流的,书法也一样有主流和支流。王家新多次提到:“我坚守的是传统书法的正脉”,反映在当下应该就是主流或者是主旋律。在书法发展史中,自汉唐以来,及至宋元以至明清的历朝代表书家,虽然他们风格不一样,但是基本上代表的是其所处时代的主流书风,最后汇合成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的主体脉络。
“学习书法要打好基础,应该从主流书体、书作入手,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如果直接取法那些极有个性的书法,比如八大、金农、弘一、徐生翁,虽然外形入手很快,但是内在的东西不好掌握。正如齐白石所讲的“学我者死”,那些风格大师们,意取险绝,只可欣赏揣摩,不可轻易接近。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再广泛涉猎,转益多师,自然会有所取舍,水到渠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人人都在追求,但它却是望眼欲穿的彼岸,要下苦功夫,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才能最终集大成、开先河,站在巨人的肩上,传承创新,堆积起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原和高峰。

个人经验化为大众营养
据了解,展览开幕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5万人次来观看展览,这其中有中小学生、大学生、硕士博士,从儿童少年到白发老人,观者云集。据展厅工作人员讲,有八十多岁的老者在欣赏作品时流下眼泪,可见大众对这个展览的关注度之高。王家新也坦言:“我非常清楚,如果仅是我的个展,一定不会有这么多的受众。许多人从新疆、黑龙江、重庆、福建等地专程赶来看展览,吸引他们的应该是经典的魅力,是楷书的力量。”
人们感叹当今的书坛乃至社会太浮躁,在这个时候王家新却孤灯只影不断地向经典靠近,其执着和勤勉着实令人感到意外,继而为之感动,近期书法圈流行通过微信晒出“我也临摹了”、“我也开始写楷书啦”,而不是晒入展和获奖,如果一个展览起到这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则功莫大焉。
罗丹说过:“我不是雕塑家,我是上帝的宠儿,上帝借我的手,把这块大理石多余的部分剥离掉,把最美的形象用我的手呈现在观众面前。”王家新引用罗丹的话表示了一种自谦,是说冥冥中也在借王家新的手把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呈现在今天的观众眼前。如果真有这份托付,也一定是精诚所至,充盈着他的一份使命和担当。最后,王家新说:“我想通过这个展览为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些借鉴,分享我多年来的书写经验。当我看到孩子们趴在展柜上看作品时,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楷书的美、书法的美、汉字之美,能对书法产生兴趣,喜欢、热爱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国粹重光,让中华文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
图锦丨一 各界领导参观展览
_L5A24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
图锦丨一 各界领导参观展览
_L5A243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
图锦丨一 各界领导参观展览
_L5A34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
图锦丨一 各界领导参观展览
_L5A363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纪录·一次经典的回归】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作品展
图锦丨一 各界领导参观展览
_MG_36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