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6-2-22 14:42 编辑
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上)
董 玮
引 言楷书于汉末从隶书草体中逐渐产生,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高峰,一是南北朝时期的魏碑,二是唐代的唐楷。前者一般归为碑学系统,后者一般归为帖学系统。隋唐以后,虽然宋、元、明时期也有很多名家擅长楷书,但大都沿袭晋唐帖系风格,个性面目不够突出,楷书一直处于衰落的境况。时至清代,由于考据学的兴盛,碑版的大量发掘,使清代、民国的书家把目光重新投入到了汉魏碑版上,开始尝试用碑版的方法写楷书,走碑帖结合的路子,如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于右任、弘一等,为楷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清末、民国时期碑帖结合的楷书是继魏碑、唐楷后,楷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而于右任因其楷书风格之独特、成熟度之高、造诣之深厚、作品数量之众,实可谓是这座高峰上的代表人物。因此,于右任的楷书在书法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可能是由于于右任碑体行草书的名气太大,楷书成就为之所掩,目前见到的有关于右任研究的文章,大都是关于其碑体行草书的,很多文章对于右任的楷书只字不提,有提及的也是一带而过,缺少专门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如著名书法家王澄先生写过多篇介绍于右任书法艺术的文章,如《魏体行书及其代表书家》、《于右任书法评传》、《碑体行书近想》、《碑体草书及其历史价值》等,其中对于右任行书和草书都有专门的论述,却很少提及于右任的楷书。以研究于右任著称的钟明善先生写了很多有关于右任的文章,但也没有专门介绍于右任的楷书。这样的研究状况未能充分认识于右任楷书的价值和历史地位,全面反映于右任的书法成就,也不利于后人的学习借鉴。 本文相对系统地对于右任碑志楷书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于右任碑志楷书的取法渊源,并根据取法和风格的不同对于右任碑志楷书进行了分期。最后,通过与晋唐楷书、魏碑以及同类型的书家相比较,探讨了于右任碑志楷书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于右任传世的楷书墨迹极少,其楷书主要集中在为他人题写的碑志上。由于于右任书丹的楷书碑志数量众多,纪年清晰,信息量大,故本文以于右任的碑志楷书为探讨的重点,旁佐墨迹楷书。
一、于右任楷书碑志概况
碑志包括碑碣和墓志,是古代丧葬风俗的产物,起源于秦汉时期,魏晋以来长盛不衰,至民国时期渐趋衰亡,碑志数量减少,由名家书丹的更不多见。但于右任却是一个特例,他不但搜集了大量的汉魏碑刻,还身体力行,从上世纪初开始,为许多民国革命烈士及社会贤达撰书碑志(以墓志铭为主),如《张清和墓志》、《邹容墓志》、《佩兰女士墓志》、《秋先烈纪念碑》等,数量众多,书艺超绝,成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时代的变迁,于右任以后为先人树碑刊志的习俗几乎消失殆尽,将来很难再出现名家题写的碑志,因此,于右任所书丹的碑志可以说是中国碑刻书法史上的绝唱,具有特殊的意义。 据考证,于右任书丹的碑志大约有四十余方(其中墓志约占五分之四,碑刻约占五分之一),加上遗失和不为人知者,应该有近百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于右任撰书这么多碑志确实令人诧异。关于于右任的这个“特例”,青年学者姜勇在《于右任书碑志略论》一文中的解释我觉得较为合理:“首先是三秦风俗使然。于右任籍陕西,这里丧葬树碑撰志之风自古有之,历代不绝,他所作碑志,绝大多数为陕西之事或三秦人氏。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于右任从1918年开始收集珍藏墓志,沉浸其中研习,碑志书风最为其偏爱,碑志文法也最为其所谙熟,且他中年书名即播振海内,又一生举事为民,研习倡用,加之不以书家自贵,有求必应的作风,这些碑志作品的产生便是情理中事。”另外,于右任志于国事,而能从细微处着眼,书写碑志,为国为民,传之千古,亦不朽之盛业,君子之雅事,这也应当是他乐于斯道的一个原因。 于右任书丹的碑志既有楷书,也有行草书。目前所知,于右任书丹的楷书碑志约近二十方,书刻时间主要集中在于右任四十岁至五十三岁之间(见附表一),正值人生的壮年时期。其后于右任兴趣转移到了草书的研究上,所书丹的碑志也几乎全是草书,楷书碑志极少。 因载体、制作的特性,于右任碑志上的行草书远不如其墨迹行草书精彩,而楷书却非常适合镌刻,铭于石上后更显体魄雄强,神采熠熠,因此最能代表于右任碑志书法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