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学习记要
(一)用毛笔写汉字,
用毛笔写汉字,提笔挥毫,还不能称为学习书法,只能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书法学习,应开始于临习中国书法碑帖,学习汉字的书写规律、法则、理论。
书法是抒情的,丛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可以尽情书写,表达个人情感。但要想观者能够看懂,相互交流,就必须遵循书法规则,就如说话要遵守语言规则一样。
二)临帖。
几千年来,中国人主要是用毛笔写字,现存的碑帖,都是古人用毕生精力写成的,经过千年历史筛选、积淀,件件是精品。
初临帖,根据个人的爱好特点,选一本帖,选几十个字,每天写几遍,写上半年几个月,而后再换几十个字,这样写上一年半载,再换帖。耐住性子写,,每天少则写几十分钟,贵在坚持临池,用心。
临帖是书法家毕生的日课,如演员的“曲不离口,棒不离手”一样。一幅书法作品,拿起笔,普通情况下,少则十分钟,多则百分钟就完成了,而作品表现的是作者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毕生的功力,学识、修养与天赋,即所谓书如其人。
有文章介绍,,启动、林散之书法大师,九十多岁时,每天都还临帖。
三)“先入帖,后出帖,出帖自然”。
仅仅十个字,简要概括了书法学习路径。入帖,临习碑帖,尽量做到“临柳像柳“,“临颜像颜”,力争成为“模仿秀”,这就是继承;出帖,作品中显示个性。一幅书法作品,从中既要看到传统,有继承,又要看到有个性,只有新意看不到传统不是中国书法;没有创新,没有个性,也是学习书法中应避免的。
从拿起笔临帖第一天起个性就在书法作品之中,无须刻意追求。京剧大师对他的徒弟说的:“打碎一个我,揑一个你”。继承传统与个人创新有机溶合在,这就是“出帖自然”。
四)笔锋,笔的锋在那里
名家评说怀素在“自叙帖”中的用笔是“中锋取劲,侧锋取妍”,米芾用笔,“八面出锋”。讲的都是用“锋”。笔头是圆锥形,羊毫软软的,它可分为笔尖、笔肚,但笔的“锋”在那儿?“锋”者,刃也,利也。软绵的毛笔古人却用“锋”来形容它,像用利器一样来用笔毫,学习书法一定要用心领悟古人把柔软的笔称“笔锋”的深刻用心。用软绵毛笔写出的字,就如用刻刀一样,写出的字有刀削、刀刻的效果。用笔尖描画出的字,不是用锋写出的字,缺少的是力度。
五)笔法。笔法是一过程,随着书写完成便消失了
现在看到的帖,是古人留下的字的形态,笔法早已随书写的完成便消失了,就如参观故宫长城,看不到施工过程一样。了解笔法,就要反复读帖,在临池实践中去“悟”,与古人“神交”。不读帖或不临帖,都不可能悟懂笔法。悟得笔法,临帖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笔法,首先是执笔的方法。古人有常说“五指执笔法”,即“擫、押、钩、格、抵”;又说“执笔无定法”,但不论怎样说,有一点是共同的,执笔要“指实掌虚”。在书写时,或是说在运笔时,对“指实”要恰当理解,不是越紧越好,因写字时笔杆是不停运动的,笔杆有旋转运动,既所谓“前搓后捻”,有高低、进退运动,笔杆有与纸平面夹角大小变化运动,而这些运动要在同时瞬间完成,笔握得过紧,上述运动无法完成;笔杆也不能永远垂直於纸面,永垂直于纸面就没有中锋与侧锋的变化,线条就难有方圆了。
中锋与侧锋,怎样才是中锋、侧锋,读过一些文章,解释不尽相同,共同的是中锋侧锋要交替运用,就是笔杆的内侧夹角在书写过程中是不停变化的。
六)楷书学习,基本功,基础课
楷书是学习书写的基本功,就如歌唱演员练声,戏曲演员的喊嗓子、练武术的练压腿弯腰一样。认真临习楷书,能体会领悟到笔锋的运用,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入笔、行笔等笔法的基本知识。
临习楷书按传统,应先临写四、五公分大小的字,这样大小的字比较好写,即所谓“核桃楷”;而后写小于一公分的小字,这是过去写公文、书信往来,记事记账最长用的;再后写十公分以上的大字,这是学习书法向深层发展的起点,是很吃功夫的字。写一尺左右的大字称斗方,再大的字称榜书。
认真临习过楷书才能懂得草书,学习好草书。
七)点划、结构,作品的笔法、章法
一幅书法作品,是多个字及印章在纸上的位置构成,既所谓章法,书法家称为“佈白”;一个字,是由点划及点划位置构成,通常称为“结字”,点划、结字、章法构成一幅作品,而笔法是实现上述目的地手段。 有人比喻:章法好比整体设计,结字是构架,点划是建筑材料,笔法是施工技巧,没有好的设计建不起高楼大厦,没有好的建筑材料也建不起高楼大厦,没好的相适应的施工技巧同样建不起高楼大厦!因此,不能把点划、结字、章法、笔法割裂开,它们是相互補充的。是相辅相成的。
现在有些书家重视章法结字,强调展厅效应,吸引观众眼珠,这也是面对现实;但忽视笔法会使书法作品经不住细读,如泥塑沙雕,可远观而不能近赏。
八)纸墨相发。
书法讲究用墨,墨在书法作品表现出“浓淡枯润”的效果,因此又说“墨分五色。”写字时,作书者控制笔的进退,急缓,高低,利用墨的粘稠度,纸的磨擦力,把笔锋控制住,使其按下能扑得开,提笔笔锋能裹得住,写出“墨有五色”的作品。即所谓“笔墨相发”.
九)草书的基本特征是“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