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278|回复: 6

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下)■董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6-2-27 20:47 编辑

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下)

董 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于右任碑志楷书的分期及特点

根据取法和作品呈现风格的不同,大致可以把于右任的碑志楷书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帖系期
这一时期可以从于右任幼年学书时算起,至1920年前,以《刘仲贞墓志铭》为代表。于右任此时期的楷书纯粹取法二王正宗帖系一路,毫无北碑的影响。所书作品笔画多长,用笔轻快爽利,线条圆润纯净,清邃秀逸。这虽然是于右任碑志楷书早期的样式,不似后期楷书个性风格强烈,但也不固守一家,而是融合了赵孟頫、褚遂良、二王等书家,化为己意出之,格调不凡,显示了于右任先生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非凡的创造能力。
(二)魏碑期
约1920年至1924年,以《张清和墓志铭》、《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为代表。这一时期于右任开始用北碑的方法创作楷书,点画方起方收,中宫紧结,险峻劲利。此前于右任虽然已经临习北碑多年,但创作时仍是帖系面目。此时可能是先生有意转变书风,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全然北碑风格,原来帖学的影子几乎荡然无存。如钟明善先所言,于右任此时期北碑风格的楷书“倘置之魏碑之中, 亦难分出真伪、高下”。短期内书风有如此大的转变,确实令人感到诧异,但如果我们对于右任的临摹、创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就会释然。于右任此时风格的骤变,一是因为之前有长时间的魏碑临习做基础,二是因为于右任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具备有超强的转化能力。如前面述及的《王太夫人事略》与《赠召卿楷书四屏》,经考证都是于右任同一年所书,但风格判若两人。同一年书写的《曾孟鸣碑》和《耿端人少将纪念碑 》,风格也有明显的区别。
此时期于右任对北碑研究之深入,实践之纯粹,也为后期碑帖融合、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6-2-27 20:50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5

(三)碑帖结合期
约1925年至1932年,以《秋先烈纪念碑记》(图15)、《曾孟鸣碑》、《陆秋心墓志》为代表。在对帖和碑深入临习的基础上,这一时期于右任开始尝试把北碑与晋唐帖系行楷书以及汉隶相结合。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对艺术理解的深入,加上实践上的不断探索,最终实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人书俱老、无心自达之境界。所作楷书兼有汉隶的朴拙厚重,魏碑的雄逸奇肆,帖系行楷书的含蓄洒脱,开创了气势恢弘,雍容大度,雄浑奇肆的于氏楷书风格,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正大气象。这是于体楷书的成熟期书体,代表了于体楷书的最高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6-2-27 21:09 编辑

四、于右任碑志楷书的价值及历史地位

对于自身来说,于右任的碑志楷书是其行草书风形成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于右任的碑志楷书,就不可能有后来独开生面的碑体行书、草书。这正如王澄先生所说:“不少人认为于右任的行书是在帖派行书之基础上,不断融入魏碑而逐渐形成的,此看法未免本末倒置,恰恰相反,他是先确立了自己的魏楷面目,而后逐步将其行书化。”“于右任的草书是特立独行的,在草书史中无有二家。之所以独特,就在其草书源于他的碑体行书,而他的碑体行书又源于他厚实的魏碑功底,也就是说他的草书之根本是魏碑,同时融入了篆籀笔法。”
另外,于右任碑志楷书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更重要的体现在他对楷书发展的贡献上。
虽然在于右任之前,已经有不少书家尝试用碑帖结合的办法写楷书,突破了宋、元、明时期的楷书书家对晋唐帖系风格的沿袭,开创了有别于晋唐楷书和魏碑的新楷书类型,但由于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都不够成熟。于右任生当其时,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凭仗自己极高的艺术天份和在碑帖上非同寻常的功力,推动碑帖结合型楷书走向了成熟,达到了足以与晋唐楷书、魏碑比肩的高度,也使自己成为碑帖结合型楷书之集大成者。下面试结合书家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碑帖结合型楷书的代表性人物除于右任外,还有邓石如、何绍基、张裕钊、赵之谦、郑孝胥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6                                 图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石如“真书深于六朝人,盖以篆隶用笔之法行之,姿媚中别饶古泽,固非近今所有”,其楷书以方笔居多,勾挑多用分书方法,工稳疏朗,峻峭风发。(图17)
何绍基楷书早年学《张黑女》,后学颜真卿,晚年学欧阳询,作品兼有篆籀、碑版的旨趣,沉雄老辣。(图1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18                                     图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6-2-27 21:04 编辑

赵之谦楷书初学颜真卿,后来醉心北碑,主要受《郑文公》、《张猛龙》、《石门铭》影响,杂糅篆隶,“颜底碑面”,委婉通达,自成体格。(图19)
郑孝胥楷书早年学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晚年师法六朝碑版,笔致秀逸,苍劲朴茂。(图20)
艺术史批评标准包括继承传统、创新、审美三方面。在继承传统方面与上述几家对比,于右任楷书在取法的广度和入古的深度上有明显优势。在帖系一脉上,于右任对历代楷书大家如钟、王、欧、褚、虞、颜、赵的作品都进行过临习,从他早期的楷书作品中可以看出入古很深,并且学而能化。由于对北碑的大量收藏,使于右任的涉猎面更为广泛,临习过的北碑可以说枚不胜举,所下的功夫也非同寻常。另外,于右任的楷书还对篆隶、行草书有所借鉴。
创新和审美高度对比:邓石如在碑帖结合上有开创之功,但对北碑的运用还很刻意生硬,显得稚嫩,没能进行很好的转化;何绍基楷书作品虽兼有篆籀、碑版的旨趣,但颜真卿的痕迹仍然很明显,个性面目不是非常突出;赵之谦楷书虽开创新风,但失之靡弱,且有俗化倾向,后人多有讥讽,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赵之谦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赵撝叔之罪也”。郑孝胥的楷书习气较重,结字单一,用笔也多有粗率尖刻之处。
相比之下,于右任成熟期的楷书作品熔篆隶、魏碑、晋唐行楷书于一炉,各种书体在他的楷书中相融无间,达到了碑与帖的完美结合,作品的成熟度和艺术水平均高于同类型的书家,堪称碑帖结合类型楷书的代表人物。
于右任对北碑的师法,突破了前人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等对刀刻效果的简单模仿,又不同于曾熙、李瑞清、康有为等用颤栗、艰涩的笔法表现北碑的线质,用笔不计方圆,点画腴润充盈,劲健舒畅,书写轻松自如、生动自然而又不失北碑的雄强大气。这与于右任具有深厚的帖学功底、融入了帖的书写方法有关,也与其书学思想有关。于右任曾说过:“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于右任的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他对魏碑表现方法的选择,是其能够实现碑帖完美结合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碑帖结合型楷书的代表人物,于右任成熟期的楷书与历史上楷书的两大高峰——晋唐楷书、魏碑相比,是足可比肩的。王澄先生在《碑体草书及其历史价值》一文中写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于右任)以魏楷所书丹之墓志绝不逊色于北朝。”马啸先生在《于右任书法艺术解析》一书中对于右任书写的《佩兰女士墓志铭》做出了高度评价:“这是一帧典型的以碑为构架、以帖为内涵,雅致又不失骨力、静穆又不失灵动、匀整又不失变化的饱含古典韵味的楷书作品,其用笔之丰富、造型之生动,完全可以与晋唐时期的楷书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右任碑志楷书与晋唐楷书的风格区别显而易见,人们容易混淆的是它与魏碑的区别,常常把二者视为一体。如王澄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称于右任的楷书为“魏楷”。其实只有在楷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魏碑期,于右任的楷书风格才与魏碑非常近似,但这只有短短数年的时间,后来于右任的楷书在魏碑的基础上加入了帖的成分,渐渐与魏碑拉开了距离。如果在魏碑的四种类型——墓志、碑碣、造像、摩崖中各找出一个典型代表,与于右任成熟期的楷书作品《秋先烈纪念碑》做对比(图16),能明显看出于楷与魏碑的区别:用笔不刻意求方、模拟北碑的刀意,而是一拓直下,或圆或方,一任自然,畅达洒脱,更具有帖的书写感。结体上相对端正庄严,少了北碑的稚拙荒野气,多了庙堂气、文雅气。受颜真卿晚期楷书以及篆隶的影响,结体更强调横式,宽博开张。

结 语


作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于右任不仅在行书、草书上独领风骚,而且在楷书上也成就卓然。其楷书走碑帖结合之路,开创了有别于魏碑、晋唐楷书的新面目,是碑帖结合型楷书的代表人物,是楷书史上,继魏碑、晋唐楷书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重视碑版、以碑融帖的书学路子发端于清代,距今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与帖学上千年的历史相比还非常“年轻”,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受清末民国崇碑以及当代大的社会环境影响,当代人习楷不太喜欢端庄谨严的唐楷,而偏好造型生动、富有奇趣、风格多样的碑体楷书。当代学习碑体楷书,以碑融帖、以碑入行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都找不到很好的办法,不是笔力孱弱就是故作狂怪,难得碑版精髓。作为碑帖结合的代表人物,于右任题写的楷书碑志数量众多,风格多样,脉络清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历史地位,探讨其渊源以及风格形成的过程,无疑对当代书坛很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尚艺书院”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尚艺书院位于北京宋庄,是集艺术创作、交流、展览、学习为一体的学术机构,以书法为主,兼及国画、篆刻和国学。尚艺书院坚持学术至上的宗旨,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致力于打造一个高端、纯净并带有公益性的艺术教学机构和交流平台。
尚艺书院的书法教学以王镛先生提出的“艺术书法”为理念,自开班以来,刘正成、王镛、石开、胡抗美、沃兴华、崔志强、曾翔、齐剑南、朱培尔、邵岩、于明诠、程风子、张羽翔、岳黔山、李强等众多名家亲临讲授指导,加上导师董玮系统独特的教学,每期学员的临创水平和审美能力都有明显提高,教学成效显著,赢得了学员及书界师友的好评。
本公众号将及时发布尚艺书院名家公益讲座信息,刊登名家讲座经典语录、名碑名帖、名家佳作以及有助于书法学习的知识等。

请长按下方图片上的指纹
关注“尚艺书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