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渤海郡男 于 2016-5-24 16:32 编辑
刘景芳老师课堂讲解米芾《元日帖》
刘景芳,别署野芦堂,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中国囯家画院沈鹏书法研创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之朴书院院长,清华美院名家工作室刘景芳书画篆刻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名家工作室刘景芳书画课题班导师,中国百名书画家亚洲行成员,受聘于香港特区文联任书协副主席,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任伯年艺术研究院特聘书法家。
举办吾以观复刘景芳书法展(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郁郁朔风黑龙江九人展(山东淄博画院),刘景芳书法展(河北唐山政协书画院),清华美院刘景芳书法高级研修班师生作品展(北京 甘肃白银)。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作品被《书法》杂志等多家专业报刊刊发,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收藏天下、书画频道等电视栏目专访报道。
临池点滴
丙申春暮 刘景芳于之朴书院
书法这东西没有捷径,也不可能速成,这是由中国艺术重修炼的特性所决定了的。看似容易实艰深,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不断地跟古人对话,不断深入下去。
要谨慎而冷静地面对流行和时尚,因为古人的观念里,它们常常是浅薄和俗近的代名词。我认同陈丹青先生的那句话:艺术史就是无声无息的大面积的淘汰。我们所谓的经典,能够在书法史上留下来的作品,都是有深度和含量的东西。而凡有深度和含量的作品,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或看尽的,这很正常。
所以,临摹和对话应该成为一生的事业,它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没有传统的滋养和灌溉,一个人很难走得远。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迷思”,它仿佛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潜力。
不要总想着出新和创造,古今中外的艺术史已经反复证明:新,往往是一个令人眩晕的陷阱。凡事贵在创造,艺术也不例外,这没错。但前提是要“得道”和“得法”,未能“得道”和“得法”的“创新”,事实上都是些主观性和个人化的东西,表现为荒怪悖乱,并无价值可言,很快就要被淘汰。
反过来,与古为徒,得道得法,就会不求新而自新。而这样的“新”,又始终都有古人的影子在。或者说不是古人的影子,而是有道和法在。在这个意义上说,新又无所谓新,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旧。旧即古,中国艺术家崇尚“高古”一格,就是因高古意味着和“道”相通。与道相通、不古不今,才能进入永恒之境。这就是经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典的奥秘所在。
所以,一代代前人的克服俗近的经验,就是要力求“古雅”。因此,我一直坚持与经典对话,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力求不断的改造和否定自己,坚持入古的道路,“恒觉今是而昨非”的态度。上苍能多假我时日,就会以不断地开掘下去……
刘景芳行书横幅《拟米蒂<德枕帖>》 刘景芳行书立轴《拟米芾<参政帖>》 刘景芳篆书八条屏《拟吴昌硕<心经>》 刘景芳行书手卷《拟赵孟頫<洛神赋>》
刘景芳草书手卷《拟怀素<小草千字文>》
刘景芳行书横幅《拟<兰亭序>》
刘景芳行书册页《拟王羲之尺牍》
刘景芳行书横幅《拟苏轼<黄州寒食诗>》
5月23日10:00,刘景芳老师临历代经典名帖专场在荣宝斋在线开拍,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