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787|回复: 2

学书点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8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人才疏学浅,虽然自幼学过些书法,但是所走的却是一条弯路,因此至此仍是一无所成。但愿与君分享一些学书体会。当你拿起毛笔,在纸上泼下笔墨时,眼前顿时出现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景。点画之间、提按之间、使转之间、急滞之间,你能深深地感受到笔下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延伸。这大概就是书法的艺术之美吧。这是你用硬笔书写时无法体会到的。下面我想谈谈本人所走过的弯路,希望朋友不要步入后尘。
首先,书法的第一要义是如何执笔。这点往往会被一般人所忽视。其实执笔的正确与否是书法最关键的第一步。具体的执笔方法可以参照沈尹默先生所述的方法,其实大家一般都不会出错。我想提醒一点的就是肘和腕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悬肘和腕很辛苦,于是就将肘放在桌上,一来可以省力,二来可以固定方位。而这恰恰是书法的一大忌。书法讲究灵活运用腕力和笔随肘行。不能做到这两点,写出来的字就是死的。以前本人在练习楷书的时候就曾犯过这一大忌,结果在学习行草时寸步难行。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使自己走上了正轨。想起当初真是后悔莫及。因此初学者一定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工夫不负有心人。
其次,书法是一门只有继承才能有所发展的艺术。因此学书之人一定要从前人的书法中汲取静华。那临帖就成了书法入门的钥匙。本人以前在这里也吃过很大的亏。一直以来本人都是以颜柳欧赵为中心,对其它书家的书法了解甚少,还天真地以为天下书法皆如此。直到见了二王、孙过庭、米芾和王铎的书法之后才如梦初醒,大惊自己的无知。这才努力探求书法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书法其实皆出二王。遗憾的是人们如今无缘再见到他们的瑰宝了,现在人们只有通过为数不多的拓本来研究二王书法,并一直在探索二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其实二王书法就是书法的法度,我相信这一法度是在古代人们千百年的书写中积累下来并被二王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化之后固定下来的。本人斗胆的认为这一法度就是常中求变,斜中欲正。人常言:“王有万字。”书法追求的是字随着字的内部结构和字与字的不同关系而发生变化。这点有点像水的特性:可见却无常形。因此学书须宗二王。那么从那里入手最好呢?我认为初学者可先从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学起。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被誉为:“草法最为正确。作真如草,以草作真。”关键是易学并且不失二王法度。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窍门是可以边学楷书边学草书。有人认为学书一定应从学楷学起,其实不然。恰恰是边楷边草能使初学者事半功倍。一味地学楷容易把字写得死气沉沉,“作真如草”可以使楷书写活;同时,“以草作真”又可使初学者学到草书的法度,日后由草入行就容易许多了。之后,初学者可以进而学习二王的所有书法,包括孙过庭的书法。当学有所成之后,你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专攻一体,最后自成一家了。我认为当前学书的最大误区就是只认从颜柳欧赵学书,而不知书从二王的道理。结果是绕了一个大圈之后才找到真正的入口在哪里。
最后想谈谈草书的看法。草书是最能表现作者独特个性的书体,所以受到人们的过分追捧。其实作草也是最难的。草书失去其法度就如结绳,毫无美感可言。人们都渴望能同张旭、怀素、王铎一般,并努力临摹其帖。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草书不能可意去模仿的。它只能是在作者有一定的功力之后方可为之。最好的办法是认真地学习和揣摩《十七帖》等二王名帖。
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书心得,愿与大家分享,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发表于 2006-4-8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其书法理论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要书者自己自己长期实践和体会。先生学书心得,说明先生是个有心人。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chuxuezhe 的帖子

从字里行间 透出阁下对二王的推崇  的确 二王对后人的书法影响很大   阁下能悟出诸多道理  很是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