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傅雷大概也未想过以书法名世。然而,随着大量手稿与手札的影印出版与展览,有必要重新看待与重视傅雷的书法。有着真正“赤子之心”从不以书法名世的傅雷先生的手迹切合了中国书法的正脉,其手札与手稿书法见出的性情人生对于重新看待中国书法的本质与本义也有着巨大的镜鉴与反思意义。# C W& z" q2 [* o) \- k, I! F! U
5 O( }; a: G% x4 W. P/ [
顾村言/ J" X6 k& t) T# F3 `
' D- N+ o+ d9 ]9 Z; e对于书法的“书”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说:“书者,如也。”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进一步释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8 C* f; y2 B- b- ? o, V2 Q1 n% ]! x5 Z6 W
回顾20世纪的文化史,傅雷先生是以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与《傅雷家书》名世的,几乎从未以书法而驰名——他大概也未想过以书法名世,然而,随着大量傅雷先生手稿与手札的影印出版与展览,当下是有必要对傅雷书法给予重新看待与重视的,如果从许慎与刘熙载对于书法的解释,有着真正“赤子之心”从不以书法名世的傅雷先生的手迹反而切合了中国书法的正脉。
, ~7 k. O; {: o9 Z2 O4 S
$ P. N* _' p: F6 N/ L" m傅雷书法所见出的性情与变迁之路,对于当下热衷于单纯在技法一途下功夫的书法家们,当是一面镜子,而那些热衷于书法社会活动与“杂技表演”的所谓书法“大师”“名家”们,则早已不可与之谈书法与人生了。5 Y: E d N7 {# `
* e5 P# G, U3 e; F' o
从这一角度而言,说傅雷是20世纪重要的书法家完全是可以成立的,而其手札与手稿书法见出的性情人生对于重新看待中国书法的本质与本义也有着巨大的镜鉴与反思意义。当然,对于傅雷的理解,是否书法家其实根本并不重要,对于傅雷这样近现代文化史上少见的干净之人,也绝不仅仅以“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或“教育家”、“书法家”这样的身份定位——这反而会限制理解傅雷的精神遗产。故所谓书法云云,不过是叙述的方便而已。- U5 V: }4 p3 [0 x1 y! R
7 e* c3 c, J( [# R3 M0 n$ g傅雷是在中国社会与文化面临历史上巨大转折的关口,真正从人类文明的高度理解东西方文化并将之打通,进而进行解释和融会。对傅雷的理解,绝不仅仅是文学或艺术,他对法国文学的介绍,对艺术的关注评论,对黄宾虹的惺惺相惜,均有着超出文化之外的大关怀与大境界。# m$ t5 r2 P# n0 W
7 _1 Y, W/ O6 @9 i
同时,他也是终其一生保持着对于人格自由的热爱与以身实践理解“自由”二字的人,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包括他与黄宾虹通信之间的微言大义,正有着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国文明转折发展巨大而深刻的思考。0 ?+ \$ G& }) }$ f( j- R
% A9 r' K1 j) q. P9 l9 u- s
而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与这几年再读傅雷,重看傅雷先生与黄宾虹先生的相知相契以及与傅敏先生的对话交流、约张瑞田等友人撰写系列傅雷读后感文章的启发都有一定关系。
- c2 j/ Z' T+ v! _
, ?2 l& @# A( P对于笔墨,傅雷曾说:“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无笔墨,即无画。”没有对于中国书法真正的理解与造诣,是不可能得出这一结论的,也不可能成为书画大家黄宾虹的最早知音,从书法“如其人,如其学”的角度看,傅雷的书法境界其实是极高的。所谓无意于书方得妙处,像傅雷这样以深厚宽博的学养进入书法,进而打通各科门类的,才正是中国书法的正脉——这也正是中国书法的本义所在。
. D1 i' w& @8 `1 K2 W f! u
$ _/ Y' ?, ]2 {; N) v: i1 L( z真正的好的书法是向内的,且无意于书,在掌握一定的书法技法后,观其人,可知其书,而今之所谓书法界,尤其是一些组织或得大名者,热衷于各类活动与书法表演者,多向外,所求多在于名利之间,早堕末道或魔道!
1 H1 S7 D' J- X' f# Y0 J) j- o5 V4 r
4 `5 y6 e% U2 q4 T8 @从目前可见的傅雷早期手稿《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一直到辞世前的遗书,一笔一画,或行或草,或朝气蓬勃,或飘逸潇洒,或温情脉脉,或冷静,或无为,或无悲无喜,其间所见出的生命痕迹与人生态度,让人可以轻易读得出其傅雷为人的性情与本真之处,体会得出其间的至情、至美、至爱与至悲之处。4 g: s5 f4 d8 W) m
* y7 V& O* C& G3 t& N& Q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可见的比较早期的手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美专为教学所编的讲义,后又修改、整理,完稿时傅雷先生才20多岁,此书法用笔尚未成熟,仍有稚嫩处,然而不拘一格、直抒臆之势已明显,手稿的笔迹显得飘逸、洒脱,清朗,“二王”行书法度明显,似有圣教序与瘦金体影响,纤细而不羸弱,秀挺而富于弹力,用笔可见果断处,自信,一片朝气,这也显示留学归国后的傅雷作为文艺界新星的自信与隐约可见的锋芒。
# F* r! C: C$ A5 b8 @2 @* g
3 Y0 H+ N( W a6 Z$ a颇有意思的是,傅雷留法时,一方面钟爱于希腊艺术与文艺复兴名家,另一方面,对于当年的印象派与马蒂斯等也极有会心处,而留学归来十年后,最终却对当时被认为“过时”的文人画家黄宾虹推崇备至,而另一位有着留法背景的徐悲鸿,轻视印象派与野兽派,大力推行写实传统,且因社会的变易,因缘际会,最终使得苏式的写实教育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范式流传至今,对中国画教育体系形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至今仍在。* w; y8 W, `; ~: d- g- z
! I; P+ ^9 z6 U$ \5 f$ W6 C, ~
目前可见的第一通傅雷致黄宾虹手札
9 W1 g/ @" r! J f( Y7 N+ e0 o# W! q5 X1 b
: t8 C# k5 o! ^8 n0 g7 A% o1943年,35岁的傅雷开始与黄宾虹通信,目前可见的第一通傅致黄手札,记有:“宾虹老先生道席:八年前在海粟家曾接謦欬,每以未得畅领教益为憾。犹忆大作峨嵋写生十余横幅陈列美专,印象历历,至今未尝去怀。此岁常在舍戚默飞处,获悉先生论画高见,尤为心折。不独吾国古法赖以复光,即西洋近代画理亦可互相参证,不爽毫厘。所恨举世滔滔,乏人理会,更遑论见诸实行矣。……”书风流畅,具“二王”风格,圆熟而略带侧笔,是中期书法风格代表。此通手札无修改,一气呵成,或是初次致信宾翁,郑重其事,因之撰写草稿、修改并誊写完成。
$ U' L6 _$ k4 j! i# y
7 ~# k7 {7 x v* }其后的十年间,他写给黄宾虹有100多通手札,不仅是傅雷中期书法作品的集大成,其中关于中国画的论述,从打通中西方文化的角度看待,融会贯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见其艺术眼光的高远与准确,只可惜,作为千百年来培养中国人“文心”的画之道,在苏式教育与抽离中国文化精神的路上越走越远,在艺术职业匠气化的路上越走越宽,而离真正的艺术与人心也因之越来越远!! R: \1 H! K6 ?1 f
1 F; @- E) k) n4 F+ H) E- I! E
1 _* [: {" s+ b9 l* K2 E傅雷手稿7 `3 b% B& c" U3 ?" ]
% y/ ^& ~+ d/ D& k
试读傅雷部分手札,其论点即便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观之,竟无多少改观,也一如既往地切中时弊,傅雷所指出的艺术问题居然愈演而愈烈,“当此动乱之秋,修养一道,目为迂阔;艺术云云,不过学剑学书一无成就之辈之出路。诗词书画,道德学养,皆可各自独立,不相关连。征诸时下,画人成绩及艺校学制,可见一斑。甚至一二浅薄之士,倡为改良画之说,以西洋画之糟粕(西洋画家之排斥形似,且较前贤之攻击院体为尤烈)视为挽救国画之大道,幼稚可笑,原不值一辩。无如真理澌灭,识者日少,为文化前途着想,足为殷忧耳。”: u1 z" x; @+ m, W
5 _! H% `9 R0 X: K5 R8 S% J$ y4 w8 [
傅雷之所以心折黄宾虹甚至一度为黄宾虹代理也并非一味的赞赏,更非为艺术市场计,其间更有着他自己对于中国文明转型的深刻思考与对于世风人心挽救的目的,他是从大的文明发展角度与宾翁心心相契。二人虽然多居于书斋中,甘于寂寞,保持与体制的距离,或埋头著述,或潜心笔墨,然而却一直与整个大时代的血脉与精神息息相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见其深刻之处,这其实是因为二人对于中国文化与文明思考处早已超越同时代大多数 $ G6 | R: G2 p- x5 l g' _# l. S
; A$ Y- |# W# P) z+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