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08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的生命线
——"万殊一相 狂草四人展"序
狂草四人展,因仰慕草圣张芝而虔诚地把首展展址选择在张芝故里。
张芝的草书艺术早在东汉时就令人痴迷,成为众多后生晚辈效仿的对象,并为之“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月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抓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赵壹《非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张芝堪称狂草艺术的始祖。按照上个世纪前半叶许多学者的观点,中国艺术的韵律都是由书法培养出来的。张芝创造的狂草艺术更是中国审美精神的丰碑。狂草四人展的实际意义首先是,向这位伟大的先贤致敬!
狂草四人展用草书语言郑重地回答当下对草书艺术的普遍误会。什么是草书?草书不是潦草,更不是乱画。草书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全可以说,有真就有草,草书总是伴随着正书而行。甲骨文有正刻,也有草刻,有篆书便有草篆,有隶书便有草隶。隶变后首先诞生了章草,然后才同时产生楷书、行书和今草。草书发展到汉代,已经具备艺术的自觉性,这从赵壹《非草书》的描述中可见一斑。他说草书:“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那么,草书既然如此的无用,为什么有那么多硕彦贤哲放弃功名废寝忘食地追求?那就是她的艺术性。
草书以写意的形式表情达意,并认识和反映社会与时代。就草书形式特征而言,前人有很多说法,如世间万物皆草书;匆匆不暇草书;作草如真;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贵流而畅... ...
世间万物皆草书,指出草书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正如蔡邕所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同时也表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韩愈)。这就是书法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匆匆不暇草书,一方面明确了草书的地位,即,草书艺术是书法中最难、最具表现性的艺术;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草书创作的独特规律,《非草书》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赵壹把草书简单的理解地为日常实用的“易而速”,却不知道“难而迟”正是草书创作的关键所在。
作草如真,草的背后是秩序、精神及楷则,容不得粗率的龙飞凤舞及任笔为体。《索靖传》载∶“靖与卫瓘俱以草书知名,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瓘靖之间的胜与不及,落脚点在线条上。所谓作草如真,其“真”强调的是篆籀之气和篆隶笔意,强调的是古意,强调的是那根线的运动方式和力量的形成机制。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述了草书与真书的关系。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他告诉我们,书法由两种东西构成,一是形质,二是情性。草书将情性化为点画,找到了草书表情达意的有效途径。草书的点画渗透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那种粗细长短和轻重快慢反映的就是情感的波澜起伏。
草贵流而畅对草书的线提出了美学要求。书法的线本是平面静态的,而“流”则是动态表现,具有极强的诗意。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碧水东流至此回”,还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不仅具有强烈的动感,而且空间感和时间的穿越感也非常强烈。“畅”既包括线的时间连续,还包括纵横的发散、呼应与顾盼,在强调一泻千里之势外,还尤其重视循环往复,环环相扣。另外,草书线的流畅更加关注情感的不吐不快,不掩饰,不造作,直来直去,畅所欲言。
草书的点画是笔法加情感组成的线,这根线是书法的生命线。古人赋予这根线以“筋骨血肉”的人格属性之外,并寄情于蛇,使草书的线更加生动活泼。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载:“若欲学草书... ...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萧衍《草书状》称:“疾若惊蛇之失道... ...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韦续《书诀墨薮》说:“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蔡襄《自论草书》认为:“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走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怀素在《自叙帖》中引用张礼部诗句:“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这些都是对草书线的赞美。
草书的线是通向人类情感的路,人们通过这根线可以解读出人类情感和时代背景。这是因为,草书的线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例如直线的果敢、曲线的幽婉、方线的凌峻、圆线的包容,还有横画的阵势、竖画的苍茫、撇画的悠然、捺画的凄楚等等。同时,草书线形式丰富多彩,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诸多可选可变的平台。例如用笔的轻重快慢、形态的方圆藏露、形体的粗细长短、墨色的浓淡枯湿等一对对矛盾的组合方式,无不与情感的变化相对应。线的虚与实、夸张与收敛都如同人类心脏的心电图那样通过线作出敏感的反映。只不过,心电图的线是生理的,而草书的线是心理的。正常心电图是有限的 ,因为有限才辨别出何为病态;优秀草书作品的线却是无限的,她的无限包含着尚未诞生的形式。
狂草是生命奔腾的形式,其用笔虽狂放却精致。狂放与精致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关键在于视觉定位。如果把“点”看作横竖撇捺之类的“点”,那么对狂草作品很难看得懂看得惯;如果把“点”看作侧勒弩趯之类的“侧”,那么就找到了进入狂草欣赏的路。欣赏狂草先不要认字,越是不认识字,越有利于视觉专注于流动的点画线条本身的美,专注于线条之间及与空白的关系,只有这样,才真正进入了狂草艺术的欣赏。冯友兰《贞元六书》说:“书可以离开其所表示之意思,而以其本身使人观之而感觉一种情境... ...如雄浑、秀雅等,可使人感觉各种之境,而起各种与之相应之情。”林语堂在《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中说:“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张荫麟在《中国书艺批评学序言》中说书法艺术“虽用意义之符号为工具,而其美仅存在于符号之形式,与符号之意义无关。构成书艺之美者,乃笔墨之光泽、式样、位置,无须诉于任何意义。”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更加清晰地说:“中国人欣赏书法,也并不就非把文字读出来不可,许多草书往往是难于辩读的,在我们没有辩读之前,书法的造型美已给我们以观赏的满足。所以真正的书法欣赏还在纯造型方面,等到读出文字,知道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时候,我们的欣赏活动已经从书法的领域转移到诗的领域去了。文字是书法艺术的凭借,但文字意义不是首要的。”这些精譬的论述,在上世纪前半叶是有共识的,也是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书法传统,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这个重要的传统被忽略了。故而,序言在结尾时进行了罗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