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5-9-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764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4-14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艺术衰落消亡的规律
' S# B( t- a" L+ J, }: I% P5 N e6 r/ x
自然界的万物从诞生发展衰落灭亡都有自己的规律。一门艺术从诞生到发展繁荣,直至消亡,同样有自己的规律可循。决定艺术胜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艺术环境。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这里的艺术环境,就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对艺术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 W1 b" O$ t7 a8 P7 h2 M
. Z, p" L6 l' y3 t. `: i! i艺术发展规律就是,当环境适合某种艺术生存发展的时候,该艺术就蓬勃发展,当环境发生变化,不再适合该艺术发展的时候,该艺术就必然走向衰落和消亡。而世间万物都在变动之中,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艺术也是一样,没有任何一个艺术会万古常青,逃脱灭亡的劫数。在这个意义上讲,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最终必将消亡,或迟或晚,或快或慢。
: }, L$ W$ ^" A9 r: v9 j" _4 X. [$ l+ |2 K- h: Y: L
既然艺术的兴盛和衰落是自然规律,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一些艺术兴衰现象,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从上个世纪至今的百年,特别是仅二三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已经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民族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摧枯拉朽式的衰落和消亡,就有些不正常,就值得重视和研究。我们先以中国为例,看看各种传统艺术大面积衰落和消亡的现状。
1 n2 ]) y8 M1 X$ P/ `) V
" M: }/ _7 H5 q. o+ [6 T刘三姐的山歌,在广西已经很难听到了;长白山朝鲜族的“节拍舞”,目前只有一个老人会跳,他死后这种舞蹈消亡;能歌善舞的鄂伦春民族,如今50岁以下的人会唱民歌的已经是凤毛麟角;口弦琴是鄂伦春的传统乐器,现在在新生鄂伦春乡,这种古老的乐器只有一个,没几个人会演奏;赫哲族的萨满舞、无伴奏民间舞、贴花、刺绣、桦树皮工艺品制作、鱼皮服饰制作等民族艺术多数已经消亡,在世的极少数艺人,都已经年届古稀;作为国宝的藏戏被认为是藏族灿烂文化和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杰出代表,现在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湘剧的从艺人员原来有几万人,现在只有几百人,1000多个传统剧目,现在仅剩50多个;甘肃在解放后已经有30多种民间说唱艺术和民间工艺灭绝了,而现在濒临灭绝的说唱艺术和民间工艺至少也有30种,该省的玉垒花灯调,1990年还很活跃,现在当地唱花灯调的人已经没有或转业;世界最古老的音乐——纳西古乐,已经面临衰落和失传,到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境地;20年前还非常普及的越剧,现在也面临演出越来越少,专业剧团难以生存的尴尬局面,许多剧团已经纷纷;京剧、评剧、话剧、歌剧、昆曲,几乎所有的传统戏剧都已经具有明显的衰落和消亡的迹象。
/ o+ N) Z( X9 [; j' F1 G+ v. b7 a
, S. s" H6 g' M' l7 ]0 N1 `9 N o象人的死亡分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一样,艺术的衰落和消亡也大致可分为正常消亡和非正常两种,非正常消亡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比如战争、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国家、民族、种族、部落、群体的灭亡,其艺术也必然灭亡,另一种非正常消亡来自于人为的对某种艺术的强制禁止,比如在殖民统治中被统治民族的艺术被禁止和异化等等,由于非正常消亡现象与时代环境不符合,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J. U. S7 l( W2 r/ }9 a
( N2 ?9 W: K$ ~3 K& T( X2 `4 G0 M, J& W艺术的正常消亡一般是指艺术的自生自灭现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因环境的改变而不适合该艺术的发展,而使之消亡的现象。应该强调的是,人是社会的人,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作为高级精神生活的艺术是不会消亡的,它将贯穿在人类社会的始终,这里提到的艺术的消亡,是具体艺术门类的消亡,而不是艺术本身的消亡。# v. j3 ]. f! [& w# Q: H5 ~
6 \6 ?/ q' x: C$ M, c2 }2 o
按照艺术消亡的规律,之所以在近几十年内出现的大范围的艺术消亡现象,一定是绝大多数艺术的生存环境短期内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就象自然环境的巨变,使地球上大批生物灭亡一样。
+ f- w4 i1 y" O9 e. b9 \: Q* E9 \+ _" H+ I/ S/ _/ C& d, a
近几十年内,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 C& Y1 @4 Q4 x( [' o" Y4 v/ Y
5 u5 a% d r/ N, J& i6 i' i$ R. g近百年以来,是科学技术加速度迅猛发展的时期。不到200年以前人类社会还普遍处在农业文明时代,这个时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人类还以国家、民族、种族、部落等形式处于基本相互隔绝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由于各国家、民族、种族、部落等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历史传统等等,容易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只要这些基本隔绝的状态不改变,只要各自的艺术环境不改变,这些艺术就能稳定地传承发展下去,而且由于人类的农业文明具有几千年的漫长时期,所以农业文明下的各种艺术一般也能够历经百年甚至千年而不衰。
: {5 }/ N. X% Q$ o
0 Y" |) Q& w6 O3 v2 d7 B* N工业革命宣布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对艺术影响结果是一方面适应工业文明环境的新的艺术形式必然应运而生,落后的艺术被先进的艺术所取代,电影取代皮影就是典型;另一方面,是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使得本来相互隔绝的艺术种类在不同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相互相互传播,传播的结果就使各国家、民族的接触的艺术形式变得多样化,多样化的后果就是人们的艺术选择空间变大,原来某种民族艺术所拥有的比较稳定从艺者和欣赏人群开始分化瓦解,人们可以选择最喜欢的艺术,跟新奇的艺术,抛弃原来由于没有其他选择而必须欣赏的艺术,人们自主选择造****群在某种艺术种类上分流,在另外一些艺术种类上凝聚,分流的艺术种类开始衰落,甚至消亡,凝聚人气的艺术迅速发展,生机勃勃。( r( F# K# W2 X' Z8 v4 @7 i: ~& c! ?
+ d5 |: `: V# r8 \/ b1 {. Q3 z6 I4 ]上个世纪后半叶,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如果说工业文明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影响力所及不单是自然科学本身,而是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是人类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根本变化,也就是人类生存状态的革命性变化。工业文明时代艺术新旧更替、交汇融合、分化聚合,在信息时代速度更快,幅度更大,该消亡的迅速消亡,该火爆的迅速火爆,信息时代,已经不可能存在隔绝外界的不受影响的艺术,不存在游离于全球文化交流大气候以外的世外桃源,不存在独立的精神乐土。2 _) S; B+ g* K& Y8 f
& w* E( u2 ^/ p$ x Z! h人类的发展体现出加速度的状态,如果说人类的农业文明经历了几千年,工业文明经历了几百年,那么信息文明从孕育到普及,还仅仅几十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因为短期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整个人类生存状态的剧烈变化,才使大量的传统艺术在短期内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于是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民族艺术迅速衰落和灭亡就难以避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