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477|回复: 7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赏评
原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1. 结构。本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杨花情状,兼写了柳树、柳枝,末句点明词旨。下片转写春色,再写杨花,末句再次点明主旨。本词的主旨是写离愁的。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点题。首句上来点题,抓住杨花的特征,描摹杨花的形状。即,是花但没有花的形状和颜色,不是花但其确为杨柳的花絮,并名为杨花。正因为这个特征,才导致世人从不怜惜,任其随风飘坠。并且还对其作出了轻贱的描写,命之为水性杨花随波逐流,总给人以轻贱的感觉。正是写“无人惜从教坠”,即世人不惜惟我怜惜,反衬出作者一反常人的看法。这里既是写杨花更是写人,写出了自己对身世和人生遭际的怨叹。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承接。承上句进一步对杨花进行描写。“抛家傍路”道出了杨花的飘舞情状。因为无人惜,所以任其飘落,任其坠沟渠,从没见到有人怜惜,家园、路旁随处可见,紧扣杨花主题。思量起来却是虽然无情但有情思。这句紧承上句对杨花作进一步描写,并将杨花拟人化,再次反常人之说,点出了杨花是有情思的,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无情、水性。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转折。此句没有接着对杨花进行描写,而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因杨花转写柳枝、柳树。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春天到了,柔软的柳枝千丝万缕,相互缠绕,象是柳树的愁肠一样欲理还乱。柳叶才吐,金翠可爱,象沉睡一个冬天的柳树没有睡醒的朦胧睡眼,欲开还闭。因愁而困,万般无赖,睡眼朦胧。这里虽是写柳树、柳枝,实际上是在为下文作铺垫。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复合。写出了杨花象柳树的梦一样,随风飘扬万里,飘到什么地方去呢?去寻找情郎所在,可惜又被不知情趣的黄莺的鸣叫而惊醒。“自在飞花轻似梦”,把杨花比作梦,写出了杨花飘忽不定的轻盈、挥之不去的缠绵、欲理还乱的无奈,非常形象而贴切。这句在上句写柳树柳枝的基础上,又复写杨花,既承接了上句柳树、柳枝,又写出了杨花的神态。本词到此通过“寻郎去处”,点明了主旨,即是在写离愁,写对人的思念。
至此,上阙通过点题、承接、转折、复合,完整地描摹了杨花的情状、神态,点明了本词的主旨。可谓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承转。即既承接上阙意思,又进行了转折。不恨杨花飞尽,恨什么呢?恨西园落花难缀。世人都不惜杨花从教坠,我这里也不惜了。因为这时候,杨花落尽子规啼,春天已经进入暮春,落花无数,更令人怜惜,更令人引发春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愁恨。这里的转折,从杨花飘逝,写到落红无数,写到落红难缀。从杨花而写全部落花,整个春天。抒发了对春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慨叹。春光已经快过完了,思想的情郎在什么地方呢?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从侧面更进一步地深化了思人的主题。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承接。既承接上句写落红难缀,又写明了西园落红和杨花难缀的原因,即,晚上下了雨,早上雨过天晴,再看枝头的桃李和杨花都到哪里去了呢?只看到了一池春水飘满浮萍,随风摇荡。古人以为“杨花落水为浮萍”,可是浮萍也已破碎不堪。“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夜来风雨摧花落、池塘萍碎春已暮,进一步抒发春光已逝,美好事物总是那样令人难以挽留的惆怅。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转折。在上句写落红和杨花飘落的基础上,总写春色,把春色用数字表现,三分春色,二分落入尘土化作春泥,一分随流水而逝。写出了落红和杨花的特征,或化作春泥或随流水而去。表明了作者心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流水落花都是恨。春已暮、花已谢、人不见。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总结。对全篇进行总结,再次点明主旨。借写杨花怀人,点点落花都是离人泪。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2.鉴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原词曰:“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认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与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元丰四年更为妥当。
王国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人间词话》)
朱弁: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曲洧旧闻》)
魏庆之: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诗人玉屑》)
唐圭璋:此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唐宋词选注》)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夸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9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
避暑庄外有家屯,连绵青山接断城。
最是中华多瑰宝,笔力深处显精魂。
十年寒窗出名宛,一载江河照月轮。
要问君生何方士,人间大器系晚成。
欣赏更多请登陆:http://xe.shici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6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Water Dragon's Chant
Tune Created by Su Shi of The Song Dynasty
Catkins like flowers and not flowers, no one pity let blow to the ground.
Floating to the side of the road, careful thinking is, only deep sadness.
Long willow branches, like lingering thoughts of the melancholy.
Willow leaves, like the sleepy eyes of beauty.
Want to open, but suddenly tightly closed.
In the dream to go away with the wind, to find the sweetheart.
But I was aroused by the singing of the warbler.
Don't you regret that the trees were full of flowers.
Only regret in the garden, the flowers all over the ground again difficult to connect.
It was early morning, when the rain was over and the sky was clear.
If you can know where the trail is, it is floating into the pond as duckweed.
The beauty of the whole spring, two into dust, one into the water.
Looking at it carefully, it is not the willow catkins at all, but the tears of leaving peop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