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28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3 `5 E( ~+ h( a6 Q3 m* N
1 c" O! J2 ~3 M
曾几何时,书法有了要为人服务的任务。这下“为人”的一方来劲了,客体成了主体,是丑是美由他说了算。当事情颠倒了就说不清了。乾隆皇帝将书置于画之上,正因书是有尊严的,画是迎合人的,特别是帝王养了画手之后。书法历来以人为尊,它是让人去理解的,不是取媚对方的。当然这些认识有些陈旧,我觉得书家还是应该我行我素,不贱人也不自贱!
8 o8 j5 i; {) m! z6 B+ ~5 R. ~( C ]- K) O/ D8 I2 u4 @
- [ x: c' _ K ~ q9 `
) j) u( H* d4 g* M& T: F; R( H
& _& @$ {" Q% {' k; y6 U
% _; N% q y$ ~
& U- J, U- }; t% X0 O# A/ i2 ^! y5 U2 R
书法审美是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古人、今人之间,差异很大。比如清中期以后,理学盛行,将道德观罩在艺术观之上,颜楷就大行其道。颜书的风气,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究其原因,颜真卿是忠义之士,其书又雄伟宽博,推崇他便有了理据。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颜楷突然失去了魅力,近年几乎不见其影响了。这当然有物极必反的因素,也有颜楷自身的局限。因为颜楷几乎无法转换它体,会造成与它体融合沟通的障碍,实不利于临摹学习。
7 Y' c+ O; g0 B+ b' r- C! n$ C$ m# `/ M& @( ]: u; z2 N9 O' l8 B
3 G6 a- M7 [" N+ D+ X& ~3 ^3 c* Z1 M: ^/ ?
" f+ B9 f+ n S
$ k! d) {; K5 P1 W, Q
* Q a5 }" x3 J; b4 `0 p$ Z# a6 r' n ]6 E2 n5 B0 e
; F" e X8 ^, }4 O/ q: U% e; l
' H0 w8 `- q* ~( M+ R+ U1 @0 `
+ l" [7 _) E6 v* i1 ] b
5 W+ S+ }: p4 h5 e. Q除了时间的差异,还有空间的差异。大家知道艺术常常有圈内认识与圈外看法的不同。书法固然是中国人尽皆知的传统艺术,但对它也很难有广泛的共识。有时还闹得水火不容。比如流美风格与“丑书”之间的争斗,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的对立,等等。
" i7 g+ v0 v# X4 A1 W h }: p& p' N/ L$ n! D" L
当然,有不同才有变异,有变异才有创造,艺术的规律大抵如此。但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本身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百多年前,金冬心的漆书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小众欣赏的艺术,而现在却成为大众的了。当年上海沈尹默书法风行全中国,几乎成了除领袖之外的唯一书法家。想不到才过去几十年,沈氏书风的影响力已日薄西山了。" l& `* |) K. U+ D
B8 `2 ?" f- D) G9 p1 X% d. D3 B0 S3 v6 k
* n; m& D8 a& V+ w" q w: R
! }2 P7 d9 k, j" _
( V8 b6 ~0 T' Z( a5 l/ Q7 i
$ F7 W0 R# w; Q5 X2 I
5 A- V) y: ? f, L: x; [
- {4 W5 A7 k) `) M: ^. z$ C$ R9 ^, J& e+ u. H
8 v& Z; j% x' ]8 U0 P此外,审美还有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生养一方人,一方杰出人士的审美观念也会给地方打上烙印。像沈尹默影响上海一样,谢无量的自由放松的书风在成都就特别受青睐。一走进成都闹市,所见市招都是此类风格,甚至成了该市的一道风景。同样的情况,沙孟海之于杭州,启功之于北京,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d' C `2 |# n! Z" J( W
8 W* ?, r3 Z) g7 ^1 x* ^+ B反过来看,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书家创作。以我自身经历来说,移居北京前,我的书风是狂野一路,虽不成熟,但基本呈定型之状。50岁左右移住北京,对北京文化有从心里的认同感。京城里宫殿的庙堂书风也许对游客无关紧要,而京城中本土人士也基本视而不见,但对我的冲击却非同小可。我所感受的不仅是端穆的结体和流畅的势,更重要的是对诸如儒雅、风度、尊严、自信等概念及境界的理解。从而一步步修正、调整了自己的书路。近年老家朋友见我新书作以为不可思议,有说今不如昔的,我很无奈。7 k8 T9 s' f: e, y: K
3 P' k$ ^. Z8 E3 ]
, C3 ^- F3 e9 e$ n L K& n8 f
' j" t. H; e, @. G$ f/ Q
8 |- m% }1 D" ^% \' T' ~+ p
( }1 p* x2 y: s5 L6 E+ P
0 v! ?3 l+ V6 {6 I& G
. y1 `$ B7 k+ J5 r. e! K
! P$ m- Z5 q& _6 a$ r( D
北京书坛和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的书艺/ {/ U8 U% L1 W9 \6 u
) V+ T$ O) j( l# w
北京是一座包容、不排外的都市,大得不可想象,同居一地的朋友可能几年都见不到一面。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有些聚会中本地人反而成了小部落,一点都没脾气。当然,外地人一般也不会反客为主,大家和气围坐,共图热闹而已。3 b \* ]" M5 a7 D: q
* |$ i5 r J4 ]" B3 A
在北京,艺术人士想出名说易也易,说不容易还真不容易。据我观察判断,启功的年代,北京书风相对保守,高龄的书家多靠功夫外得名,手上功夫不够。启先生是凤毛麟角。北京当前的书风比较多元,保守与激进并存,但大家互不干扰,谋位的谋位,得财的得财。有时说一句谁的不是,也没见着就打架的。日后北京的书风怎样,这要由人才决定。我无法预言。- \; x' V+ A3 V! f4 n
# G; Q4 J8 m3 R# q: U- x7 I# V
" B! `8 c! h. P9 y+ h% _, E8 f
6 k; Q, l1 p; e }) M, H2 z6 X# w+ G$ i9 s2 Y7 w/ D8 U
* Y: B7 k! t( T; P
" N! o7 {; q) k. i6 u4 W
# ]8 w, J. C; A5 ^$ I
# K- ?7 ^) n! _! t( {
$ ~* e' d& Q4 t/ \1 b9 E( `! y! A# C
; b# ]! N& J2 Y8 h0 |) [
3 k; Z/ O+ U4 w' ]
与启功先生同年代的书家还有林散之和沙孟海。如果各用两字来形容,启功雅正,林散之奇逸,沙孟海雄厚。从创新的角度看,林散之称第一,他的书风没有他人的影子。沙孟海第二,略有两三成吴昌硕的影子。启功先生有七八成清同光某无名文人的样子,有人找出给我看,相似极了。但启功晚年的楷书还是很有自家体势的。如果说不足,林似有一点邪,但整体还是高华的。沙的结字精确度不够高。而启偶有俗弱的倾向。林的字经不起放大,故很难作榜书。沙当然力可扛鼎,“右军故里”四字写得多好!启功的字放大也可看,清雅刚正不让沙老。就目前市场的认可度来说,启最高,沙第二,林排第三。市场不代表成就,但可以看出世俗的评价。世俗就是大众。大众的认可固不代表艺术的成就,但没有大众的认可,艺术家难享大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审美也不能无视大众的存在。) L" u5 L0 G( V7 ], P# g
3 F1 j2 u' k& d
& y0 | M9 H. L3 I
3 i+ i, m; @) V# {% E* S$ h6 @) [, w3 T
: D) I8 p5 g" k1 h5 {/ [. G
4 Z7 X! l, i2 g5 ^
) i. C t) O$ r, C( P q a1 j' p2 D5 {# U
7 u$ O! \& Z" b
8 }9 d. s1 p' H
理論家邱振中說了壹段很精辟的話,他說:“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壹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壹種是傳統沒有的東西。”這沒有的東西就是原創的,或稱作創新的東西。“原創”比“創新”在語氣上似乎更純粹些。任何壹項藝術,原創性都應該是第壹位的,沒有創造,藝術就意味著停滯和消亡。書法當然也壹樣。: G' w* U' f: d
! [; e! C c; Y0 n2 L" z7 t r原創需要審美來支撐,缺乏審美的原創不過是胡鬧而已。書法家有壹流、二流、三流之謂,沒有原創的書家,即使不乏審美,歷史給他的定位也絕不會是壹流的。即使壹度給了他,也不會永遠彪炳史冊。如果有原創,但審美力度不夠,也不足以稱壹流,比如李瑞清,其線條以波動運行堪稱原創,但審美力度不逮,也不行。
# ]% o6 t2 }/ {# e; a# y$ @% F; P: N$ u* k1 U
$ v5 I n {2 P! a: L% Y1 H! `: R/ }4 y
5 D9 ?+ i. @( H- K0 u
$ R3 f x# f( E& N( Q& C& }0 a6 V& l7 U1 u- ~1 R, x: I+ b
5 M# d8 `" i1 _0 X% Y8 i
$ I: ` Z" t& m# u; U3 n3 z$ Z2 I
8 x2 I0 j1 }$ B* S6 x7 l. F書法其實只有三項指標,即結體(又稱字法)、點畫(又稱筆法)和整體結構(章法)。界定原創就要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其中結體和點畫的變化無窮盡,不僅書家各有面目,就是壹般書寫者也都各不相同。鑒定它的原創程度,就要看它的強烈程度。而且不帶前人的影子,這個“影子”是要命的!
0 e- b: i$ Q! E% p5 O: b) |4 c
- G1 v/ \& \8 w- ?" T1 N比如人雲何紹基學顏,何也自道學顏,但從何的字跡看,卻絲毫沒有顏的影子,所以他的原創夠勁,是壹流大家。翁同龢、毛澤東都寫得壹手好字,甚至可以說極好,但前者有顏的影子,後者有懷素的影子,因此,就很難稱壹流。康有為、於右任有時寫得不怎麽好,或者說佳作率不高,但原創擺在那兒,不給壹流還不行。而前輩寧斧成、費新我、李駱公、羅丹、黃苗子都有非常強烈的結體和點畫面目,但都因為所支撐的審美力度不夠或審美貧瘠,只能委曲為二流或不入流了。- Q0 u; g* v, G& L
' O' J% D! @0 b/ O5 C* r( z, R- Y/ a# i6 @
. \# p/ }$ R- m$ E' M' X4 ^- _" k) o Z6 k
+ F: v2 |- Y$ X" |, v0 i
; } m0 S, X% ?2 S. G3 ~; B
% r2 f9 S! S/ ~+ m% h$ Y) k7 C+ c" P. z$ i* p
1 D* w* W: Z: v+ ]5 g" U! F% V0 |: t
( O6 t" _# m( v. q2 H6 \$ E, V
0 O) |5 y- Y) j2 z至於第三項指標“整體結構”,前人已經窮盡了各種形式,今人想要有所原創的可能性甚低,如有創舉而成為模式,想必書法史也不會視而不見。
/ O6 ^0 T, [& H4 \' p" T) I2 G( x4 e% _) T+ I f
再來看審美。審美是很復雜的事情,真的很難量化比較。妳說它剛健雄強,我說它粗野魯莽。個人眼力和感覺是有差異的,因此美學理論家有反對用形容詞的。而原創的東西只要比較就能感知。那麽讓我們回到邱振中的兩個“東西”論。既有了“沒有的東西”,那“傳統核心的東西”就必然是審美力度的所在。而邱振中是這樣表述傳統中核心的東西的,“它既指技巧,亦指精神。高明的技巧和意境的高華、雅致是傳統留給後人的重要遺產”,“而傳統中沒有的東西,指的是在作品中表現出新的技法、構成,以及新的蘊涵,新的意境。這需要智慧,更需要出色的想象力”。關於文字的表述也許只能如此,但在鑒賞的實踐中,還是不難區分優劣和真假的。& a5 j3 O+ X# O) k
/ S k7 g! ~* G, X5 |* A
# J0 K' H% R" e: o0 V D; H
$ f7 N$ D4 @& c2 o7 X/ M7 m8 J$ _
3 x5 F5 \' c0 ~" U4 ^2 j
+ b- v% r9 K1 g
( }, J% [# u3 S- g$ V8 O
) x( E; ^# s0 k* N: f$ h) s+ v" C, A& ~' D* w
書法藝術是表現作者個人精神面貌的藝術,其他與個人精神面貌無關的審美如果摻雜其中,必是虛偽和沒有意義的。因此該藝術通過毛筆書寫文字,並由文字的結體造型和點畫的造型,結合整體的構成,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組織平面圖形,從而揭示書寫者生命狀態的跡象。這些跡象有實質性的,也有象征性的或寓意性的,還有莫名不知所以的。如果該平面圖形恰如作者所願,進而可以探求作者人生觀的抽象圖形表達。當然,此時所用的應該是詩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方式。
. _! h, s6 ~: F1 _* N4 S) S7 @+ e( k
: [9 s+ H( d2 _# @8 s7 I( |歷史上所有的壹流、超壹流書家都自覺或非自覺在編織這個圖形。當然編織的只是他們個人的圖形,即個人的人生觀。就說王羲之吧,他的人生觀在《蘭亭序》裏有言及,再結合他的“東床坦腹”的故事,可以解讀作灑脫不拘、脫略離群,這正與其書所給我們的感覺是吻合的。還有顏真卿、趙孟頫、楊維楨等等,其人其言其行我們都了解,壹與其書對照,就感覺如出其人。最明顯的莫如弘壹法師,他出家前和出家後,書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說與人生觀改變無關,那是不能說服人的。. o- R1 K% S w l7 m6 f; ~
: o6 e( D' _, \8 K; i3 d+ m- r+ R6 c1 J( q v9 e% t$ m' T# e7 c- z
0 G, J ~6 n+ n2 n. o
( R+ g3 T3 j4 x' h+ V
J4 }3 V- R% V p4 S7 s
6 Q" e4 t6 f( p3 R8 D
: A+ e- K) \1 T9 f8 C0 A* t再舉壹個有趣的例子,就是董其昌的書法恬淡至極,讀他的隨筆文字也都與其書合壹。近來有人寫了壹篇論文說董是大地主,在鄉間惡行滿貫,幾乎是惡霸。我不信!大地主是事實,但壹個將內心世界表白得如此恬靜的人,絕不會言行如此不壹的。這些無聊的說法忽悠不了我。& N+ `. e5 l X
8 h" ~3 b B4 i前阵子媒体上将“丑书”炒得沸沸扬扬,有人也把我拉入到里面去。对此我只能说谢谢他们抬举。前面说了书法是以表达个人精神世界为目的的。其境界本来不是取悦于人的。“二王”时期,互以信札相示,虽有取悦之意,但主要是显摆。这里的主体是作者,欣赏者是被动的。曾几何时,书法有了要为人服务的任务。这下“为人”的一方来劲了,客体成了主体,是丑是美由他说了算。当事情颠倒了就说不清了。乾隆皇帝将书置于画之上,正因书是有尊严的,画是迎合人的,特别是帝王养了画手之后。书法历来以人为尊,它是让人去理解的,不是取媚对方的。当然这些认识有些陈旧,我觉得书家还是应该我行我素,不贱人也不自贱!. ]; X' o. t; m
3 x C- N& I5 f, |( f( j8 k4 Q3 I
; f0 ^2 ]9 Z$ b) v/ I
- E' @6 G4 l- g7 m4 q$ U1 M( K y* q! |9 l/ W( B e$ w+ i+ |0 \- f
7 L( |* m8 t0 a8 K* A7 }* A# k
) d7 {; z7 d' v3 W% v
9 }; O$ f% V+ I% E
4 c* _, ^4 X-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