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982|回复: 0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7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17-1229 006.jpg
宋代、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词作背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词作赏析】
  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纵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苏轼与禅宗】
         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巨大影响,使苏诗具有更为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更为洒脱的人生情怀。
不一般的人生经历让苏轼尝尽人生况味,而佛禅思想的发展迁移,为他自主接受并寻求禅宗的玄妙义理提供了渠道。众所周知,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大低谷,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影响了他的思想。这一时期,苏轼在创作时大量引用佛禅经典的典故,如《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苏轼,真正地通融佛法,佛学修养达到较高境界。“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甚大,身陷囹圄的苏轼经历了一番死里逃生、身心煎熬,但这也成为他深入禅宗思想的一个重要契机。正值壮年的苏轼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人生真谛。黄州这个小地方给了苏轼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冥想和寻觅。也是在这里,他在东坡耕田,“东坡居士”由此得名。
        传诵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正体现出苏轼思想的转变。词的上阙追念和凭吊千古英雄人物的风范、气度,下阙抚古思今,歌颂英雄伟业,发出一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轻轻叹息,将之前所述的种种功业尽皆消弭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这轻轻一叹,给这首词带来了高远深邃的艺术思想与价值,令人心颤。这也是苏轼词给我们带来的审美享受。
         根据自身需要,苏轼在学佛过程中主要吸取了华严宗“圆融无碍”的宇宙观和禅宗心性本净、见性成佛的顿悟学说,形成空静圆通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主要体现在“乌台诗案”后,仕途的失意、磨难,加深了苏轼对人生荣辱、悲欢的认识,推己及人,对万物产生悲悯之情,形成佛家倡导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纵使命运不公,也不能颓废度日。于是,苏轼追求心性的解脱、灵魂的自由,帮助自己从悲苦中解脱出来。禅宗一向重视心的觉悟,要求世人摆脱世俗的贪嗔,倡导在现实生活中“来去自由”“自在解脱”,达到安心接物、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元丰五年,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巅峰,这一时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这些作品抒写出苏轼悠然旷远、超逸绝尘的人生姿态,表达了他旷然豁达的性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