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8209|回复: 9

整理版全记录 | 张坤山书法展览暨《坤山墨语》出版座谈会(2018年12月25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微信图片_20190117103952.jpg

会议主题:张坤山书法展览暨《坤山墨语》出版座谈会
会议时间:2018年12月25
会议地点:81美术馆
:刘洪彪(中国书协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

刘洪彪:两件事情加起来开一个座谈会。今天到会的专家、学者、朋友,大家相互都认识,都是在我们当代书坛享有盛誉的、很活跃的一群。首先是我们书协的掌门人,洪武书记亲临了我们的座谈会,我们好多次请你来,你都没空,今天坤山先生搞展览,我们陈书记能够自始至终的参加,这是对我们老专家、坤山老理事的一种倚重和偏爱,非常感谢。洪武书记来了,旭光先生来了,占良副秘书长来了,那位才子周祥林他来了,他能说出很有意思的议论来,还有吴震启先生、王厚祥先生、张维忠、张建才、周剑初、徐健。这边有我们的李世俊先生、李尚才先生、张铜彦先生、张瑞田先生,还有苗培红先生、高军法先生,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时间比较紧,我们每个人都争取能够有发言的机会,对坤山的艺术创作,对坤山的艺术思考,谈谈我们每个人的看法和感受。我们先请洪武书记来讲,大家欢迎。



陈洪武:(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其实非常惭愧,因为在这之前没有坤山老师的这一本书,了解的比较少。但是好在跟坤山老师有过20多年的交往,对于坤山老师的为艺、为人是比较了解的。打心里说,坤山老师当年在辽宁,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青年才俊,独特的书风,在书坛赢得自己的声名和地位。调到北京以后,在海军创作室,承续自己一如既往、一以贯之的努力,营造了自己新的天地,在当代深具影响力,而且像带兵一样,带出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这次展览,我提前来了一点时间,先认真地拜读了坤山老师的大作,作品虽然不多,但整个气象冲击力都非常强。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个感受就是坤山老师胸存浩气,不失军人本色。在他的笔墨生涯当中,那种军人的豪阔,应该说,在他笔底下表现得非常强烈。他追求一种雄强、老辣、苍浑、拙朴,而且他始终是以魏碑为自己的底色,尤其是以于右任先生那一种深拙的笔调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管怎样变,他始终保持一种力量,那种在节奏之中表现出的旋律,他的书法可以说表现的是自己内在的胸襟和气骨。

第二点,我觉得坤山老师不甘常格,自在九霄云上。他的隶书也好,草书也好,他跟我们正常的书家表达不一样。他写草书,不是洒洒洋洋那种缠绵连带,他是在断句当中,甚至一些点片,一些独特的技巧,呈现自己的苍浑、从容和境界,非常难能可贵。他那个格跟我们平常的格拉开的距离比较远,他写隶书,同样也是这样一个运势。他的隶书并不是汉隶书的那种扁平,一种到位,他不是这样,他打通篆隶,而且把字尽可能写方,取其一种独特的架构,在框架里面来探寻自己的精神寄托。
还有一个时期,坤山老师他还追求飞白书,这个飞白书在整个书法史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传承,我觉得坤山老师大胆的设立,并取得了自己独特的用笔的一种方式,自然的熔化在自己行草书乃至隶书的作品当中。这一次展览当中虽然没有充分地表达这些,但是仍然能够看到他这方面的审美追求。也就是说他这种不甘常格和我们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而且建立了自己的高标,在当代书坛有自己独特的语系和表达。应该说对当下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点,也是深深打动我的,坤山老师是重品格、重艺术、更重人格。我们在第七届组织委员会的时候,大家一致意见,请坤山老师作为军旅的代表艺术家来担任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而坤山老师并不看重这个职位,更看重的是这个平台能更多地能为军队、为书坛、为社会服务。中国书协所举办的各项活动,他都能够身先士卒,走在前面,默默地为人民、为祖国、为社会服务。可以说他这个情节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这一路走来,他就是这样的人,朴朴实实的。我们可以看到坤山老师为人平平常常,朴朴实实,但是他内心一往情深地追求高格,追求高标。在这一方面,可以说给我很多的影响,有些工作他从不计报酬,也不计声名,这在书法家当中做了很好的引领,在这方面是我的老师,也对书协的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在这里,借这个机会,向坤山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谢谢!


刘洪彪:书记对坤山做了很高的评价,三个方面,我就不复述了。

张旭光:(中国书协原副秘书长、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快过年了,借着张坤山的展览,大家坐在一起,我觉得很高兴。张坤山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老艺术家,资格比较老,可以说是位书坛的长青树。我记得东北还有一个书法家朱寿友先生,朱寿友先生离开东北以后到了南京,但是后来书法界参加的活动少了。但是坤山从东北过来,当年就产生重要影响的,来到北京以后,影响越来越高,成就越来越大,所以叫长青树我认为是名副其实的。

看了这个展览很激动,激动在什么地方呢?第一点感受,我觉得他达到了艺术的自然,或者叫艺术的真实。我们讲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还要有艺术的真实。这个艺术的真实实际上就是达到了艺术自然的时候,就实现了艺术的真实。所以我看了这个展览,从大的气象上看,它很放松,很通透,让你感觉到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一种自由的回溯,这是一种感觉。但具体一点说,他这种碑帖结合的很自然,这一点清人有很高的成就,比方说赵之谦,赵之谦就是以一种碑的语言来写行草。但是他还有其它很多成就,篆书、隶书都很有成就,但是行草这块,其实赵之谦的价值非常大,他完全是有别于帖学的另一种语言来写行草,我觉得坤山在这一点上有这种感觉。

我们其实面临着两块资源,一块是帖学,一块是碑学,坤山就把这个问题扯得很清楚。没有帖学的介入,纯粹写碑往往格调是上不去的,那种品格、经典的气格会受影响。那么纯粹的写帖,又容易写得流美,但是缺少味道,缺少变化,缺少生命的那种活力。所以这两个点结合的话,我认为他既表现了碑学的包容性,线条的苍浑,结体的倾斜度,这些东西很多都是从墓志里面来的,但是还有帖学扎实的功底。特别是看到刚才洪武书记讲到的于右任的东西,包括小草千字文的东西都很明显。碑与帖经典的这种串接,既保持了很高的品位,又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是一点,这种艺术的自然,达到这种境界很了不起。

第二点感受,他的现代审美意识还非常强烈,表现在两点。一是墨的极致,墨的变化应该说是当代审美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墨法变到什么时候合适,有的可能变化幅度比较小,有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包括他的用笔,其实有时候他的笔是散开的,但是散开的用笔它并没有起到不好的作用,反而起到很好的调节的作用。这点来讲,他有很强的现代审美理解,他把这个墨走到了极致,但是又能够把这个度把握好。有一些人搞的东西,你会感觉到很躁,或者一件作品中一大片很焦灼的,都是躁的东西,让你感觉很不舒服。其实草书的线条,它的包容性并不是很大,所以恰到好处,又做到了极致,又没有不舒服,我觉得这一点来讲我还是很肯定很欣赏。我前一段时间8月份看了一些明清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一个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美术馆收藏了很多草书条屏,我看了以后,觉得那个线条就过了,他把画画里边的笔法放在草书里面,我认为已经过了。草书在画画里面可以用那些笔法,在草书里是很难保证的。但是坤山的这点我觉得还是有一个自觉,有一个现代审美意识。二是看到他的这些通篇大作品有什么感觉呢?按我的理解,有一点现代审美的表述,他把草书最基本的单元作为一个单位,在整个空间里面重新组合,有这种感觉。既突破了字的限制,也突破了行的限制,这种意识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图示。我没听他讲过,刚才翻了一段这里面,他也用到这个概念,叫图示。因为之前没有拜读过这个作品,觉得你的现代审美意识是怎么来的?是你学了很多现代美学的原理呢还是你本身有这天分,这也很了不起,这两点必居其一,要么你很好的学了,要么你很有天才。这是第二点,他的现代意识很好,这也是我们当代书画创作必须要的东西。这也是他学习传统,最后走出传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最后一点,《坤山墨语》很重要,回去好好读,但是我们很难坚持每天写一篇体会,这个难度太大了,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认为你之所以能达到艺术的自然,有很强的现代意识,肯定这本书这几年起了重要的源头性动力和活跃性的东西,可能都在这里面。比如你的思考、理解、想象,那种思维的活跃、思想的活跃,对于你的创作我认为还是一个非常具有动力的源头。而且我感觉你写的这些东西也很好看,也很短,回去好好学习。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刘洪彪:旭光先生从书理、书术等方面,对坤山先生风格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分析,我觉得这个很好。尤其是后面讲到的《坤山墨语》,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长久的,而且是每日的思考,才使得他有对书理、书术方面的一些深入的领悟和化合,才能化出现在他这样一种书法风格。

杨明臣:(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与坤山先生经常在一起参加活动、交流也有一二十年了,因为我们军队的作者不管军内外,有什么活动都在一起。我平时称他坤山大哥,长我几岁,生活中他有长者风,总是那么谦和、敦厚。对他的创作和这本理论著作各说两句话。

对坤山的创作我感觉就两句话,不泥于古法,不流于时弊。我们平时看坤山的书法,不能从细节去看,要从整体上感觉它这个气象,这是我一直的一种感觉。你要看具体细节的东西,总觉得哪一笔好像转的不到位,但是整体上我们追求细节的人达不到很纯朴、浑然一体、苍茫大气这种气象。他这种用笔,我感觉就像一个打拳的人,特别是打太极拳的人,达到了一定高度,他轻轻的闪展腾挪实际都有力度在里面,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度。实际上里面是八面出锋,经常有些侧锋,有些干枯的笔墨,这种气象你是刻意反而做不到,他是随意之中形成的。但是坤山是不是不善于用中锋呢?我觉得他如果写纯粹传统的东西,他也能写得很好。因为我们一进展厅,左手第一件作品,接近楷书那一件,那件作品我从来没见过坤山这种面貌的作品。今天我俩,和苗培红大哥一起去看,这件作品写得非常古朴,说明他在这方面也很有能力,所以创作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他这本书我也说两句话,一个是有专业的广度,第二句有学术的深度。所谓专业的广度,尽管是些小短文,这些短文平时在微信平台上陆陆续续看到过一些。古人有两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它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形成了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东西,刚才说的是荀子的话。所谓有专业的广度,我感觉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经典碑帖、经典人物,历史上大师级的人物基本上都谈到了。笔法、墨法、章法、字法都谈到了,当代书法人物,当代书法风格,很多很多方面,大家回去有兴趣的看看,几乎书法上各个领域的事情都涉及到了,有专业的广度。

第二个就是有学术的高度,像这么大的书,现在书店里也有很多,有的是系统论述一个专题,有的是像概论、通论,综合论述一些东西,但是那里头往往废话很多,管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但是我觉得坤山这个书,他的亮点在哪里呢?每一篇都有他对某一个问题独到的一些思考,都是他多少年创作和思考的结晶,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火花,所以他有理论的、有学术上的深度,不是泛泛而谈,泛泛而谈他发出去大家不会点赞。他每一个想的就是有他自己的视觉、他自己的角度。所以我说还是有一定理论的学术深度,回去以后,再好好学习,从中我们也受一些营养。


刘洪彪:明臣提炼的很好,四句话不仅仅是对坤山的一种肯定和剖析,对我们书法创作也很有指导意义。不拘于传统,不流于时弊,这个非常好。再一个有专业的广度,有学术的高度,一个是对创作,一个是对学术研究两方面四句话的概括,我觉得提炼的很好。


吴占良:(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坤山老师是从80年代后期,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在看坤山老师的作品,我们那个时候,十八、九岁,感觉张先生的作品非常有激情。今天第一次全面地看坤山老师的作品,尤其是听洪彪主席谈到他曾经当过举重运动员,他举重若轻,一个是重,一个是轻的这种比较,很受启发。我感到坤山老师这个展览的题目起得非常好,我想他一定是想了很多,“承古书怀”。看到他的作品以后,今天也谈到了,笔墨当随时代。承古就是习古、学古、继承古人,他临帖很多,学了很多。谈到笔墨当随时代,“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是张先生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不薄今人爱古人”,我想这应该是坤山老师承古的理念。

今天我看到一副作品,很大的一副对联,也是受于右任先生的影响。于右任先生这副对联它的内容是“高寻白云逸,秀夺五岳雄”。这副对联实际上原作很小,就是四尺对开的这么一个对联,我见过原件。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右任集子的时候也登载过这副作品。但是坤山先生这次写了一个丈二的作品,写得非常雄浑,既简洁,又磅礴、开放,在大局的把握中达到这种程度,非常不容易。我觉得可以和于右任先生的作品对观,可以看到清末民国人和当代坤山老师作品,在取法上、在追求上的一个对比,可以看到坤山先生在这副对联书写当中匠心独具。

第二点就是书怀。因为我和坤山先生联着微信,每天都可以读到他学书、读书的一种感受,他都把它写成文字,今天就收录在这本《坤山墨语》里面,非常好。坤山老师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地朴实、诚恳。我记得李苦禅、王雪涛两位绘画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做人要老实,画画不能老实”。我们读坤山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到坤山先生就是一个好人,是有探索精神、承古出新的书法家,非常佩服坤山老师。

再一个坤山老师在书协,从书协成立委员会以后,尤其是从鉴定维权委员会,到现在行业建设委员会,还有维权工作部,坤山老师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对我们这些中青年如何服务,怎么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工作,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今天受益非常多,谢谢坤山老师的展览。


刘洪彪:占良从展览的名称“承古书怀”说起,出口成章,是一篇很好的评论文章。


周祥林:(中国书协理事.中国文联全委)记得十几年前,我喜欢发言,现在特别不愿意发言。但是看到张老师这个展览,我特别受震撼,就像占良秘书长说的,80年代我们这些稍微年轻一点的人都对张老师有深刻的印象,如果当时有网红的话,他肯定就是网红。张老师给我的印象有三点。

一个是他的为人,为人就是君子之风,谦谦君子,典型的孔子说的君子。按照他的成就和影响,他应该在当代属于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他好像也并不在意这一点,所以这像孔子讲的“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我们学习书法最好的一个榜样,其实人最后决定了后面所有的东西。

第二点,就是他的这本《墨语》。因为我不玩微信,我不太能及时地看到,但是我时常也会看到一些。我觉得这本墨语所反映出的这种东西,其实是我们中国文人一直最珍爱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的书法理论研究,客观来讲我觉得有点偏离。西方的概念也罢,它的研究方式也罢,它是有几千年的西方文化体系造成的这么一个。但是西方现代艺术,它的这种观点,它的思想,它是由很深的文化背景所支撑的。而我们的文化背景,包括孙过庭的《书谱》,你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长篇的论文来读,但是你仔细地去研究它,它也是段落式的。到了宋人的笔记《东观余论》也罢,《山谷题跋》《东坡题跋》,其实它都是这种形式,一段一段的。到了石涛的《话语录》,到了刘熙载的《艺概》这种东西,其实你去看,包括齐白石,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就是这种语录式的,随感性的这种。这种东西为什么它重要?因为它直接跟你的创作能够搭上,直指心灵。这一点其实正在消失,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题跋,不会写手札,这个挺让人无奈的事情,尤其写了一千篇,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说,实在又是一个榜样。

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的,看了张老师的作品后,因为原来没有集中的看过,或者是在一些杂志、报纸上看过,这次比较集中。我觉得如果说不夸张一点,应该是碑学的一个高峰。碑学帖化不是用碑的方法,用帖的方法来写碑,应该把中国传统文人的融入到碑的这种书写里,这个才会有高度。否则最多就弄成像明清吴大成、吴让之、邓石如,不会有多少高度。他因为有了这种传统很深的笔墨工夫,再加上他比较包容的这种心态,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浑厚、苍劲、雄健的这种感觉。尤其是后来那件《兰亭序》他的隶书,我认为这绝对是一件传世之作。还有就是刚才吴秘书长说的那件对联,当时看了之后,感觉如临泰山之顶,感觉我站在五岳之巅,在欣赏这种风起云涌的感觉,有这种感觉。想到苏东坡《赤壁赋》里“断岸千尺”的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么一个艺术家,能够有这个高度。

前一段时间,我在国家博物馆也看了一个碑学大家的作品,那个作品我看了以后,当代人没办法评判当代人。我觉得那个东西很多地方如果真正从一个完美的东西来要求,还是缺失很多东西。但是张老师今天这个作品让我看到了,其实我一直觉得碑帖结合是无路可走的一条路。但是今天真的是我觉得可能这条路就在张老师的笔下展开来,跟他的名字一样,坤是阴,山是阳,他还把阳和坤结合在一起,还大开张扬,我觉得这个是未来追求的一种方向。


刘洪彪:我喜欢听祥林谈话,他这个谈话落到纸上就是一篇美文。我们要听他说话从头至尾,就知道他读过多少书,对历史有多少了解。我们都要这样,一个书家首先要成为一个文人,没有文人你这个作品哪有文气,没有文气的作品相对而言就是俗气,所以说还是要读书。震启先生讲。


吴震启:(中国书协理事.原展览部主任)和坤山相识很多年了,给我最大的感觉觉得坤山军人的形象,刚毅的一面书法体现的多一些,为人中和的调子又像传统文人,给我一个这样的感觉。通过他的书法给我的感觉,我认为“碑的质感”和“帖的形态”,他大部分形还是从帖来的了,加“墨的趣味”,这三点形成了他的艺术理念。如果总体上感觉坤山这个人,我觉得一是有传统,二有功力,三有思考,四有情怀。最后一个有,我给他总结了五有,有后劲。别的不说了,时间关系,说这有情怀和有后劲,就这本书而言,文字的比重要大于书法。因为我们俩有微信,除了发朋友圈,互发,我读他东西比较多一点,恰恰是很短的东西,反映了他的这种勤奋,这是一个点。

另外他有很多的思考,有一些灵光乍现,他把它及时地记录下来。其实这种东西形成文字,古今中外已经有很多先例了,从我们说的《世说新语》,包括孔子的一些弟子整理的这些对话,包括教学中一些言论,还有王阳明的一些东西。包括后来文革期间我们学的毛主席语录,有的说它是语录体,或者它接近口头语言。这种东西好在哪儿呢?亲切,接地气,让大家读起来有时候像窃窃私语,有时候像朋友聊天,有时候像内心独白。我借这机会也提个建议,你将来可以分一下类,比如说你有的对传统的书法理论的思考,或者技巧层次的用笔、章法等等,涉及到印的,涉及到题画的等等,其中还包括关注社会一些现象,一些思考。比如对“丑书”的看法,他也发表了他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关心时事,关心时代,关心人的内心世界的人,这种风气应当提倡。
我注意到书协现在在不断地引领读书之风,做学问的风气。其实书法家我认为首先应当是一个文人,然后再是书法家,这样你就不会没有后劲。为什么我们有很多名家,当初推出来的,包括很多获奖专业户,有的地位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但是东西没太多新意,有的都逐渐消失灭迹了,这种缺乏后劲。所以后劲除了你的坚持,文化理论非常重要。我认为一个人一件作品,高超的技巧形成你的艺术语言了,独门绝活也好。还有一个独特的审美,美是必须的,当然还要区别于其它的。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点谁都逃不过去,拼到最后,走多远,能不能被后人们看重和记住,往往胜负就在这里头。所以借这个机会,向坤山表示祝贺,谢谢。


刘洪彪:震启总结了五有,着重说了两有,一个是情怀和一个后劲。但是我更注意他前面说了三句,他的书法作品,一个是碑的质感、帖的形态、墨的趣味,这三个东西加到一起,就是坤山书法的书风,它化合的结果,这个还是很有趣的,很好的。

王厚祥:(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张坤山老师是我老师辈的书家,我这次来主要是学习。前面几个老师都说得特别好,对他的艺术风格以及艺术高度,艺术风格的形成做了很好的评价。我从书法本体一些技术层面,说一说我自己的理解。

我想了四个方面。第一个,笔法上“不拘于中锋,却不失古法”。开幕式上洪彪主席说他写字跟一般人不太一样,从远处看他的笔锋并没有离开纸面。我理解古人写字,我讲课的时候有时候跟学生说,我说你们去体会一下,其实写草书的笔法就像武术家的趟泥步,练武术的时候,他的脚不敢离开地面很高,他总是趟着地面走,时刻准备抓地。刘洪彪主席说的张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他在笔法上其实形成了自己一套成熟的、系统的表现语言。我过去说过一句话,一个书法家一辈子都在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线,我觉得张坤山老师做到了。

第二是在字法上,“不拘于平正,却不失经典”。他的字的造型、结字,天真烂漫,不拘于平正,却不失经典。他的每个字,他能够做到疏而不散、拘而不簇、奇异天真。你看起来很放松,但是它不散,有的地方你觉得好像有一些紧,但是它又不局促,其实他都是从古代结字的经典上来的,所以我说它不失经典。

第三在章法上,他也形成了自己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拘于平和,却不失于秩序”。草书的章法一定要打破平和,但是打破平和,特别容易杂乱,容易碰撞。坤山老师虽然纵横捭阖,他的章法,却不杂乱,不失秩序。

第四点,我觉得在审美气息上“不拘于常俗,却不失高雅”。他追求的美不是一般人喜欢的那种秀美、典雅,那些常俗的美,但是他又不失高雅。他的风格非常高古,很雄奇,现在看到一个展览,比较感动的展览很少,今天看了坤山老师的展览,我觉得很感动,学到了很多,谢谢坤山老师。


刘洪彪:以四不拘,四不失,来分析评价坤山先生的书法创作。这个我觉得应该说还是很有见地的,很有质量的一个评价。


张维忠:(中国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委员)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听了各位老师讲的,都是掷地有声,都很有建树。其实张老师是我敬重的一个老师,理由很多,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坤山老师人很厚道。其实我跟张老师是什么关系?亦师亦兄这种感觉,很亲切。从张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为人、为艺的优良品质。

第二个,我感到很勤学。他这1000篇短文其实涵盖了很多,我粗略地浏览了一下,回去慢慢学,有很多有高度有深度的东西,对我或者学书者是一个启蒙。

第三个,我觉得他是一个严谨的人。他做体育运动能做到极致,做书法同样做到极致,他其实做干部工作,因为我在做干部工作,所以跟张老师沟通的时候,感受很多,他有很多严谨的、执着和追求的东西。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他很学术。这个展览一般不太接触书法的人看,好像相距比较远,这说明他曲高和寡,学术的成分在里头。就这个展览而言,我有三点感受。一是我觉得张老师是传承和创新的典范。不言而喻,他的题目就给人带来一个直观的感受。他在展厅里头很多作品,有很多临摹作品,临摹的非常精微,并且出神。我有时也在思考自己未来书法的走向,张老师做了很好的启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他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但是他不拘泥于这种传统的东西,而在这基础上,大胆的创新,与时代结合,与时代同行,他的时代感很强,很显性情。刚才各位老师讲的,这个展览很震撼,确实发自内心的触动。二是我觉得他结字和用语天真,看着是很平静,作品表达出来的东西很自然、很朴实,但是他表达出来的东西又是丘壑万千,给人一种很震撼的东西在里头。他的用笔跟他的结字似乎就是张老师捏出来的一种艺术成像。三是我觉得他喜于正大气象,与古拙朴茂这种韵味、韵致,他也是结合得非常好,并且给当代书坛很多书家很多启迪。张老师平时是一个“中”的人,但是他的内心可以说很有波澜,看他写字的感觉似乎没有大动作,但是,笔笔乾坤,波澜壮阔,把军人那种正大气象表达的淋漓尽致。我这个表达不一定很准确,但是发自内心的。对张老师这个展览,感觉触动很大,学到很多东西,希望批评指教,谢谢!


刘洪彪:维忠用四点理由说他们亦师亦兄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讲了坤山先生的创作风格,也是总结的很周到。我到现在为止没听到过任何批评,都是一片赞扬声音。有批评也可以,下面要是觉得有哪些地方与自己的审美,与自己的感受,可能有一些相悖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尤其中国书协、洪武书记非常力倡形成良好的批评之风,我们“现状与理想”展览就是批评展,这个批评是爱护。建才,看看你有没有批评?


张建才:(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不敢,不敢。跟坤山老师平常接触比较多,书协有活动,经常在一块聊天,聊得也比较多,每次聊天我都学到很多东西。坤山老师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见地的人。我们也有微信,他确实是又很勤奋,又有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次看了展览,“承古书怀”这个展览,我觉得坤山老师确实是有军人的豪迈,他这种豪迈是毫无掩饰的,我觉得有西北大漠的苍茫之感。

坤山老师书法风格多样,四体楷精,你像他写草书,还有写隶书、写篆书,都达到一定高度,小楷写的也很精到。所以说这么全,又这么高的达到这个程度的,我觉得也不是很多。

我看了以后,我觉得有两个字,印象最深刻,一个是博,一个是松。博是广博,他的涉猎面比较全,比较广,里面信息量比较大。再一个松,它是轻松,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为我们当今书坛,为创作而刻意创作的状况,我觉得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所以说他用笔、用墨、线条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面目。并且各种书风,各种书体,都能融合统一起来,显示了他的这种坤山加法。我觉得这个融合风格能够统一起来,是特别地不容易。有很多人说我也会写隶书或者写篆书或者写什么什么,但是风格不统一,各是各的。我觉得艺术创作来说,能达到这样高的这种境界是非常之难,所以说他这种轻松的心态和轻松的语调,就是坤山加法,是非常鲜活的。

刘洪彪:用两个字,一个博,一个松,这两个字来概括坤山。真的是有共鸣,有同感,尤其对他这个博和松,我也是刚才他们采访的时候,我就说到这两个问题。书涉五体,纵览三千多年,写的很轻松,一个非常好的心态去书写,完全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尤其是我们现在书坛大部分年轻书家总是在设计,在刻意,在较劲,在坤山先生身上,这一点是完全不存在。


周剑初:(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清华美院客座教授)张老师是我们老师辈的老师,我非常尊重他。我们过来学习,刚才听了老师们的发言,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也有三点感悟,就三句话。

第一句话,他的书法呈现令人称道。第二句话,书法路径值得借鉴。第三是为人师表,令人感动。具体说来他书法的呈现称道在哪?几个地方,也是有这么三点。第一就是“古中有意”。古中有意跟他这个“承古书怀”是不谋而合的,张老师这个字全是化的古,这个古有很远古的古,也有离我们比较近的,比如说于右任,这个古在他的笔下化为已意,完全是书怀的。第二就是“厚中有松”。厚重有松我觉得就是碑帖结合,他这个厚主要是从碑里面的隶书、魏碑,包括金文等等东西,他这个松弛我觉得很厉害。更主要的还是他对古意的一种随意生发,达到了一定高境界以后,才能够轻松。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武功高手,越是武功高手,他反而没有套路,一个很重的拳打过来,他轻轻化解。我觉得这个松弛它其实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第三个,我觉得他就是“书中有文”。现在书中有文在书家里面是特别提倡的,我觉得张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第二句话,张老师这个展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对很多学书者。他的借鉴意义在哪儿呢?第一是五体兼习。因为我10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作为一个年轻人,就办了一个五体书法展,因为五体是书法的某种呈现,对于一个书家的成长进步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张老师在这个年龄,他还在让五体不断地生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我觉得这个对我们很多学书法的人是有借鉴意义的。第二是张老师五体兼习,但是他有自我风貌,他这个风格非常明显,一看就是张老师的风格。看起来是五种体,但是它风格是统一的,所以我觉得它是既博,又有他的专。还有一个可能老师都谈到了,那就是文墨当随时代。他的文是借鉴了微信的这种平台,但是谈的都是当下和以前的,不管是什么都能谈。特别是他的书法的呈现,他有很多书法家没有敢想的现代的元素,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是一种借鉴。

最后一点,我觉得张老师给我一个最大的体会,扶持后学,他对后来一些比他晚的书法家,他都在扶持,在关爱。所以从这几点表示对张老师的尊敬,同时也祝他的展览成功。

刘洪彪:三句话概括的比较全面。


徐建:(中国书协会员.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今天参加这个展览非常荣幸,接到张老师的短信以后,我想今天必须得来学习一下。我觉得有三点突出感受。第一,因为平常见张老师的作品以大字为多,行草为多,这次展览应该讲特别是小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觉得小字的精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是篆书的朴厚。因为平时看张老师的篆书也见过,但是这次好几种篆书的面目同时呈现,我觉得非常朴厚。第三句话,谋篇别致。在章法布局上,应该讲很具现代审美。
最后,因为这个展览主题叫“承古书怀”,我就做了一个藏头打油诗来祝贺。叫“承继苍茫气象新,古风满秀多天真,书来满纸昂扬意,怀抱从容自在人”。谢谢!


刘洪彪:小字精微,篆书朴厚,谋篇别致。这是他独到的一个角度,而且用迅速急救的方式,写了一首藏头诗,也表明这个年轻人也还有点文墨情怀。

朱守道:(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张坤山这次展出的巨幅书法作品传统功力深厚,且极富创新元素,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数十件大草作品。巨幅大作顶天立地、拙朴豪放,大字小字,参差错落,如乱石铺街,密密麻麻,各具姿态,整体来看又神采美奂、非常协调,展厅效果颇具震撼力。坤山在字形的塑造上个性鲜明,章法上独自尊大,爱怎么摆放就怎么摆放,一任心情随意。天地和左右基本不留白,张力突显,因而作品更显粗犷雄强,烟云满纸,坠石悬空,如泰山压顶,份量很重,给观者视觉造成强烈的冲击。我曾近距离观看坤山创作大幅作品,一管在手,浓墨饱蘸,在洁白的宣纸上轻松地挥毫涂抹,笔走龙蛇,散锋与破锋纵横恣肆,浓墨与淡墨各呈其韵,缓急轻重,信手而为。感受与欣赏其用笔的娴熟、用墨的独到和章法的奇特,看似漫不经心,处处却有美的法则。他的线条洋溢着自由的动感,在纸面上无拘无束轻盈的跳跃,给人的感觉是美的品味,由此,我想起两个字-----“自在”。

之所以能如此自在,我想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文化上的自信。他曾说,传统书法象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它不会枯竭,不会停滞怀着对传统书法的敬畏之心,认真做点应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学习书法数十载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张坤山对厚重如山的中华文化的虔诚和礼敬,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对中华文化的发掘和研究,以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很值得我们学习。二是理论上的自信,张坤山是当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多年来每天坚持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书画短评,集沙成塔,数年下来,积累了大量文稿,加以整理分类,便是极好的素材。这种滴水石穿持之以恒对理论研究的坚守和执着,值得我们尊敬和效法。三是实践上的自信。创新在张坤山的艺术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涉猎求广,扎根求深,见好就学,见好就写。在浩瀚的经典碑帖名作中采撷,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碑帖的融合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写出古人所不曾有的“坤山风骨”,期待张坤山在如今的高度和份量上,进一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走向新的文化创造!


陈联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谈一点感受,因为和张老师我们都是海军,应该说我受益最多,他是我的老师老大哥,平时在一起见面也比较多。今天这个活动能够与书坛这么多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家,在一起谈谈《坤山墨语》和他的书法展览,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

第一点,我觉得坤山老师的展览,特别是《坤山墨语》,它是传统书法和现代数字科技的完美融合的一个范例,因为现在人们读大的东西少了,快餐式的东西多了,看小说的少,所以把小说都弄到手机上,好多东西都通过手机来实现。张老师他虽然不玩这个,他前几年并不喜欢玩,后来他迅速地通过这个手机呈现出来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

第二点,我觉得是书法家高度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他的一个特殊的毅力,这样一个综合的体现,实际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为什么呢?我觉得它像一个厨师或者像一个酿酒师,这种形容可能不当,特别是像一个厨师,到点要开饭,每天要写出来。我那次跟他聊天,我说张老师,你都什么时候写?你出差的时候怎么写?他说基本都是吃晚饭之后,拿出一段时间来。每天写一篇文章,还要写出一副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个比较难。体现了他一种严谨,他不轻易满足自己。在否定自己当中不断地升华、进步,大家给了很好的评价,我其实感触更深。

第三点,我觉得《坤山墨语》它真正体现了一个有追求、有担当,和书家特殊的精气神。我们前年办书法班的时候,吴震启老师给我们写了一首小诗,我记得我合过他一首诗,这首诗我不妨在这汇报一下。叫做“翰墨诗书意味深,春秋冬夏写精神。......”开始坤山老师的字一般看不明白,都觉得这字是哪一体,这字怎么还歪着写,这字怎么都不中锋,你会站在一种很幼稚、很一般的角度来理解。这酒怎么这么辣,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但是我们真要懂得酒的话,酒不辣叫什么酒,而且酒的品位,酒的那种醇厚体如何现出来,我觉得坤山老师他是煮了好酒给大家来品,是这么一种感觉。通过这个展览和《墨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尤其是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人生的定力,这点了不起,没有定力不行。从佛教来讲,定能生慧,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古人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你怎么来立,就是靠一朝一夕、一点一滴。他利用这些时间给我们呈现出来这样的大餐,有字有文,文墨并茂。张老师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对我们年轻的一些书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刘洪彪:用酿酒的方式去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用定力坚持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这两个词我觉得还是蛮好,一个底蕴,一个定力。

高军法:(中国书协理事.原总参书法创作院常务副院长)我跟张老师是纯老乡,是山东淄博博山区的这么一个县城。这个小县城出了三位书法人士,这很奇特的。一个是张业法副主席,一个张老师,再是我,一个小小的县城出了三个中国书协理事确实是不多见。我跟张老师是纯老乡,又是老师,又是大哥,我们接触这么多年来,在书法上给了我很多鼓励,在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很感恩他。具体专业上对张老师的评价,各位老师已经很精辟的对他的书风,对他的书艺都有高度的概括,我就不多说了。给我的总的感觉就是八个字“大气磅礴,苍朴雄浑”,无论是他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确实表现非常到位。这么多年来,平时也很少关注,大型的这种展览一看确实是很震撼,所以这值得我去学习。


张瑞田:(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著名评论家)自己是写文章的,特别关心书法家自己写的诗文。现在书法家的诗文越来越好,艺术感觉、思想深度,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是更多的,比如都用软件在写,那就是基本功不扎实,依靠电子软件。散文也是东抄西抄,也是反逻辑,反文学。这个《坤山墨语》的出版,我觉得他是有话可说的,他有对艺术史自己的见解,有对自己创作的一种体验。更重要一点就是对自我的反省,甚至否定。因为书法界有一个习气,都是自我感觉非常好,都是愿意把自己很早的定位,定位到某个书体代表性的这么一个位置,楷圣、书圣、隶圣,但是就缺少反思自己,反省自己。

我们现在各位老师都在谈,张坤山为什么能保持青春活力,保持这种生命热情?我想还是在于他不断地反省反思,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大家总是怀疑自己,大家从来不怀疑别人。我们目前的习气总是怀疑别人,不怀疑自己。我在坤山先生的实践中,我找到了一个依据,只有反省自己,反思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人才会进步。好,谢谢大家!


刘洪彪:瑞田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确实我们周围太多这样的人,总是怨天尤人,什么事情不成了,什么事情没办好了,全是找客观原因,从来不查找自己的问题,我觉得反省反思很重要。

张铜彦:(中国书协第五.六届理事.中国金融书协第一.二届主席)我有备而来,写了几句《坤山印象》,这些印象都是这些年和坤山兄参加书协、书画频道和其他组织当中,对他的为人处事,对他的书画作品,还有微信当中论书断语的印象,我就主要的读一下。

坤山先生是书法界知名度很高的书法家,是书法界的长青树。无论系人品还是其书法创作、书法理论,都被书界广泛认可和称赞,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可敬可佩。坤山先生能写多种书体,尤善草书。他的草书走的是碑帖结合道路,广涉博取、融会贯通、格调高古、大气开张、古朴苍茫、雄强浑厚,具有阳刚之气、浩然正气、军人气概,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当代草书书家中,个性强烈,独树一帜,尤其用笔、用墨堪称一绝。坤山先生的墨语内容丰富、谈古论今、针砭时弊、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推动书法艺术普及提高,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书画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平时也多次建议过,我说这应该出本书。今天看了这个《坤山墨语》非常高兴,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好翻好看。坤山先生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知识渊博,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非分明,一身正气,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再次向坤山先生致敬。坤山先生是对中国书法事业繁荣发展,特别是对军队书法事业繁荣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是中国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先锋,是新时代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所以衷心希望并祝愿坤山先生,继续守正创新,多出精品,力争有更多更好的《坤山墨语》和书法佳作呈现给广大读者。谢谢!


刘洪彪:坤山印象是很好的印象,尚才讲。

李尚才:(中国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委员)从当了评委以后,我真的没有参加过一个这种研讨会。坤山是山东老乡,部队的。

张坤山:专程从石家庄来。

李尚才:我从庄上到京城来参观学习。昨天晚上下了车以后,我自己买了碗重庆小面吃了,我觉得挺暖和,今天8点我就到这块提前看,因为他给我透过信息,说有几张丈二作品。坤山和我是五体都在写。我对五体的关注,我是做展览时我才写写其它字体,这十几年,快二十年,主要是在写草书,这个方向大同小异。坤山写得比我好,他比我写得慢,我比他写得快,但是他写得比我强。

今天我看了这个展览以后,很震撼。今天在展厅,我来回走反复看,因为我写得也很大。第一感觉,昨天我问他,他说就这两年写的,很刻苦,这两年拿出这么多东西来,很不容易。我觉得这这两年比前两年的东西好了很多,上了两个台阶,很释放、很自由,豪情大气的笔墨之间的这种表达很有情趣、很有意思。另外这本《坤山墨语》里头,昨天晚上我在看,灯光不好,回去再看。这个年龄段的思想还这么活跃,说良心话,特别你们都在京城,这么热闹、繁杂的这种状态之下,他能用这么冷静的心态、这么清醒的头脑做一些学术思考,不断地在创作,这个是需要有定力,需要有一种精神。

开幕式上洪彪也说了,包括当年的书记,还有旭光先生,我们部队里头的书法界,坤山出道早,连任五届理事,全国绝无仅有了,有的当了副主席,像陈振濂。完了以后,洪彪和我,他都在我们前头,洪彪也当了副主席。部队书法界除了夏老,还有李铎先生,坤山算是资格最老的。他的学术成果,还有创作成果,我一直在关注。他那时候在沈阳军区40军,30几岁。几十年过去了,坤山有定力,朝着自己的方向一直在往前走。他没有被时风,当初东北那个小草风,后来又是河南的王铎风等,他从来没有受这个风那个风的影响,一直是按自己这个路在走,朝着自己的目标在前进,看了很多书,每天都在思考,快70岁的人了。我觉得我是河北庄上第一用功人,我还是很用功的,上班就可以写字,就可以读书,他们都业余的在那弄。我今天看了这个展览,很受教育,他是我的榜样,我回去还得继续加油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坤山兄这么几十年了,对部队的文化建设,书法事业的发展是做了贡献的,为部队争了光。另外,他的五届理事的特殊身份,大家对他评价都很高,他写的东西都很关注,在部队里头,他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之一。

下面我提一点想法,关于碑帖结合这个事情,其实我们学术界几十年来都在纸上谈兵,好多在做这个文章,也都在不断地实践。我也是很多年前经常想,关于碑帖结合,到底怎么结合,这个结合到底在什么地方,学术界现在谁都没把这个东西说明白,谁都没说清楚。1998年在绍兴开首届国际书法讨论会,好多意见也统一不起来,当时黄敦先生就不赞成碑帖结合,国内认为碑帖结合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题目就是《碑是碑,帖是帖》,我是同意黄敦先生的观点。我今天看了坤山的这个作品,我认为他的草书《前赤壁赋》全是拳头以下的字这种小的,碑帖结合很好。如果是放大再放大,我认为这个是很难办的,特别是放到狂草里头,哪怕是有一条线一个点,按碑的用笔方法写到狂草里头,这都是失败的。坤山这些年,一直在调整,反复地在弄,大的东西也是自己在摸索,我认为是成功的。碑改造唐楷,包括晋楷,我认为只要有才情,是可以成功的。改造到狂草,往狂草里头生加碑的东西,我觉得南辕北辙。我意思就是,坤山再写更大的8尺往上的对联这种大狂草,碑上的趣味性还要更文雅一些。他现在这一次,给我最大的印象,比较文雅,原来都是那种大气开张,强调爆发力,强调狂情,具体细节上的文雅度还差一点,这次搞得特别好。

再提一点建议,书画频道上看他讲课,对于他的执笔,我认为90度太直了,80多应该可以,他现在有点握笔,他这个用得多了一些,所以扁的偏多一点。我认为在破峰和绞峰运用上,要多看看林散之对绞锋的运用,绞锋是林散之的高妙之处,这是点睛的地方,我建议坤山兄看一看这个东西,会更加丰富,这是我一点建议。


刘洪彪:起码尚才提出了批评,这是真诚的,说明他们俩关系也很好,也没有什么介意。他提出来,对与不对你自己把握,但是我觉得批评精神是非常好的。我们请培红先生讲。


苗培红:(中国书协第四.五届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大家对坤山书法展还有《坤山墨语》讲了很多,套话不说了。我在这里想起来当代领军人物,这些书画大家他们的一些断语来评价坤山,一个是李铎先生,讲学书的四个条件,“路正、勤奋、兴趣、悟性”,这是一个学书之道。坤山这四条都具备了。

第二个,就是沈鹏先生一篇短文,“书法的形式即内容”。短文里他还讲,书法要素的部分、素材部分、文辞不是内容,形式即内容。我理解,坤山的书法艺术,他是取意境,一种境界,他通过这种意境,这种形式,表达他的书法语言,表达他的书法追求,我觉得从沈鹏主席他这个断语,这个短文的题目,我觉得很符合坤山他这个艺术的追求。

欧阳先生有四句诗,当时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各方面去理解。他是这样说的,“道路之长短,全凭脚重轻。岂全讲规矩,各自任纵横”。意思是,要人古出新,你就各自纵横去吧,你就各自去追求。尚法,你就好好地把楷书写好,法的东西写精到。尚韵,就要把二王的东西写精到写到位。你尚意,就在狂草、碑帖结合上表现你的意韵。

再一个,前几届的美协领导吴冠中,他说“笔墨等于零”,这个话一开始听到还没有道理,但是他具体诠释的是怎么说呢?“脱离了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坤山他这个创作上,我觉得他诠释了吴冠中的这个话。

昨天当选的美协主席范迪安,他一句话我很受启发,“千篇一律不叫美”。坤山的书法大气磅礴,独具匠心,意趣横生,人古出新,独树一帜,它就是一种优美。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独树一帜它是百花园里的一朵鲜花,他能反映艺术之美。
我就通过当代书画大家这些断语当中,来看坤山他走这个路子是非常超前的。《坤山墨语》昨天我也翻了一半,三句话,一句话是内容全面,像是一本书法百科全书;第二句话是,观点明确,像是当代书法批评的文集;第三句话就是切合实际,是一部当代学习书法的教科书,里面有好多内容我就不讲了。


刘洪彪:培红先生借用了五位书画界艺术大家的断语,来阐发自己对坤山先生书法创作以及《坤山墨语》的看法,也是角度很好。最后请世俊先生讲。

李世俊:(中国书协理事,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坤山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想当年80年代在一起搞书法,那时他在40军,在锦州,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一起搞过书法展。今天看他的展览很震撼,他非常勤奋,没成想这些年他的作品当中,用笔变化多端,而且方圆兼备、神采飞扬,碑帖结合的特别好。而且不像看其它的展览,一副作品跟其它的变化很大。第二没想到,坤山先生特别勤奋,因为在前几年我给他出了一本书,这几年当中又悟出了这些新的体会,而且把自己的体会结合的非常好。第三个没想到,他能够把体会和实践结合得这么好,而且把作品融合的这么好,借用吴丈蜀先生的一首诗“突破藩篱迈旧踪,师承魏晋善融通。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功”。谢谢!


刘洪彪:最后请坤山先生自己,今天听了这么多朋友的发言,有什么感想?


张坤山:非常感谢诸位朋友,感谢陈洪武书记亲临现场,感谢刘洪彪主席亲自主持,感谢旭光秘书长、占良秘书长及各位到会的书家对我的书法展览和《坤山墨语》的出版,提出了一些看法,非常感谢,感激不尽。今天这么冷的天,这么繁忙的工作,人人都有事,能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出席开幕式并参加这么长时间的座谈,确实我非常感谢。

诸位专家在座谈当中,对我提出来的这些好的地方,我再细细地消化理解,好的地方多数都是对我的鼓励,都是因为我年龄比较大了,还有吴震启先生,因此可能鼓励多一些,噢,苗部长年龄最大。这些鼓励,我只能作为动力,只能作为源泉,只能作为我今后的方向。我深深地认识到,这次展览,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座的好多都对我的书法有过启迪,有过鼓励甚至有着重要影响。在书法道路上,我感觉很难,难在深入经典,难在深入传统,难在用笔、用墨,难在传统笔墨如何与当代意识相结合,还有很多难点都还需要逐个突破或者解决,我的脑子里面现在还有很多问题。

古人的传统经典怎么能够和当代艺术相结合,当代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古人的传统经验是什么,我还在思考。我想,作为一个成熟的书法家,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书法家,应该把传统和当代艺术精神有机的结合,我看这个比较完整。“笔墨当随时代”我也考虑比较多,我经常在思考笔墨怎么用,怎么把笔墨体现在创作中,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还在琢磨。

再一个,怎么才能够把碑帖结合和融会贯通这个事做到比较恰当的程度,把握有度。我认为当代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没有发展,书法就会停滞。怎么发展呢?我想融汇化合和碑帖结合,是途径之一,当然还有别的途径。

总之,感谢大家。问题肯定不少我会自醒,会自己去认真反思,一个书法家,从平原到高原,从高原到高峰,这个我们不一定去苛求,但是我想,我们还是要坚持立足本身,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去往上爬,能爬到哪儿算哪儿。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


刘洪彪:首先我还是作为主持人感谢所有的书家,专家们在这里进行了非常缜密而又深入的思考,看到了坤山的展览和他的新书之后一种直接的感受。谈的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观点,都很精采。同时也感谢坤山先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听到了大家精采的发言,尤其是一些深入地思考。因为我们平时没有机会聚到一块的话听不到,所以感谢坤山先生有这么一个展览,有这么一个发布,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角度的一种诠释。今天就到这里。

(根据速记、录音整理)

发表于 2019-1-21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8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9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3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9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家傲
明月如霜夕映照,青江长伴鱼翁老。挥走春愁扑夜晓。何时了,狂风吹劲欺人好。
别有洞天惊醉倒,漫游山水凄凄草。带去花心冰雪傲。依旧早,千秋典范为师表。
想浏览更多请点:http://www.shicin.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