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5-2-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7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6-4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职业化的当代困境(续文)% J' K, P; ?, i3 h5 O3 P( e9 l
, ?# o0 ], i; \二是使书法市场愈加混乱。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恐怕除了股票与证券市场之外,书画市场是最为混乱的。正因为混乱,很多人才敢在其中浑水摸鱼,甚至有大量的投机商和资本家在其中搅局、炒作。书画产业,已经成为了继房地产、医疗产业之后的第三大暴利产业。这三大产业,既混乱,又有着巨大的暴利,现在有很多的地产商、资本投机商也迅速地将资本注入书画产业,想乘机大捞一把。有资料显示,部分温州民间游资在遭遇了房地产风暴、煤炭风暴之后,开始将眼球聚焦到了书画市场。大量民间游资在书画领域的出现,必将使得书画市场更加活跃,当然也更加混乱。当然,我在这篇文章中要讨论的不是民间游资对书画市场的影响,而是书法职业化倾向对书法市场的影响。书法职业化对书法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书法的职业化使得一部分专业书法家被固定在专业的狭小圈子内,而另一部分书法家则被排斥在专业书法圈子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社会大众离专业的书法圈子越来越远,以至于形成了某种文化身份上的隔阂。书法界其实本来就不大,当书法越来越职业化的时候,书法圈子就越来越小,所以,很多专业书法家的影响力几乎就仅仅局限于专业书法圈,无论展览搞得再多,宣传做得再多,由于只局限于专业书法媒体,所以,影响力远远不能让社会所知晓。当然,这直接就影响到其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由于圈子意识浓,专业书法家就相当鄙视和排斥非专业的书法家,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非专业书法家也不屑于进入专业书法圈子,一是怕进入之后被排斥,二是他们已经知晓当今中国书画圈及书画市场的奥妙,如果自己的作品本来不好,又主动进入专业圈,那么必然受到排斥和鄙视,其市场价格就自然也高不了,所以,他们只能通过非专业书法媒体进行大肆地宣传、炒作,以至于漫天要价,他们的市场价格并不是按照专业书法家的价格来的,而是想要多高就要多高,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专业人士,而是几乎不懂书法的社会大众。这样就形成了当今书法市场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是专业书法家的市场价格偏低,二是非专业书法家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这也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的存在,我在《书坛“潜规则”》一文中曾将其归因于非专业书法家借助于其在非书法领域的社会地位与资源来获得其在书法领域的地位与资源。其实导致这个结局的直接原因也是书法职业化的弊端所致。书法职业化的出现就本能地为书法家设置了门槛。. s( t3 {, Z/ z
三是使书法创作走向技能化、职能化,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提升。书法本来是一种传统中国艺术,是一种注重法度的艺术,但书法更是一门蕴涵着深厚人文底蕴的线条艺术。重视法度和重视内在人文底蕴的提升同样重要。古代书法家写字都讲求“笔笔有来历,笔笔有依据”。中国的书法在古代其实不叫书法,而是叫“法书”,日本叫“书道”,韩国叫“书艺”,这充分说明,古人对书法之“法”是相当重视的。但是,“法”也是超越之法,而非固定之法,而且,古人所说之法本来就蕴涵着一种“心法”,所谓“心法”,即突出书法的内在精神意蕴。因之,古代的书法家的身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是集文人、书家、学者、官员多位一体的,书家身份的多重性决定了书法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化的艺术,而是一种中国文人用于日常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等艺术。但是,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书法的多元化功能逐渐被淡化,其职业化功能则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书法家已经从原来的文人、学者身份中逐渐分化出来,独立成为现在专门的书法家了。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分化:一是专业的书法家不再是文人学者,不再有传统人文精神,不再懂学术,甚至连最基本的文章也不会写;二是现在的文人、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基本上不懂书法,或者是离书法很远,或者是看不起书法,认为书法是小技、小道,甚至连相当一部分中文系教授都远离书法,相反,倒是有些退休了的老官员和企业家喜欢舞文弄墨,尽管人家写得不怎么样,但是人家那种热情你是不能否认的。这成了一个怪现象。但是专业书法家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只仅仅注重技法的锤炼,而忽视对书法人文精神的提升。技法的锤炼是个很实在的东西,看得见的东西,一幅书法作品的笔法、墨法、章法、线条的熟练程度等等,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个是非常实的;但是另一方面,书法又有虚的一面。书法的虚的一面主要就表现在书法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它整体所透射出来的精神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书法的“气”、“势”、“神”、“蕴”等方面。这几个方面都不是简单的线条所能体现出来的,而是书法家整体的内在精神修为和文化素养之综合之结果。前者体现一个书法家的基本功和对传统的深入,后者体现一个书法家本身内在的综合学术修养和文化积淀。前者是可以直观地体现在书法线条之中的,后者则凝聚于整幅书法作品之中。但是现在的专业书法家则恰恰只注重技法的锤炼,而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也就是说,只是做到了一个写字匠,而做不到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中国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书法大家、书法大师。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所说的书法大家都是在传统社会语境之下产生的,时代已经改变,社会已经在分化,专业书法时代已经来临,不可能再要求现代书法家要像传统书法家那样都成为大文人、大学者。这话我基本同意。但是我要强调一点的是:书法虽然在创新,书法本体也在变革,但是书法传统本身也有其内在的连续性和承接性,有些根本的质素它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追求书法本身的精神性和人文性的东西,追求书家主体情感性的东西,等等,这是书法发展到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如果书法本体的进新都抛弃了这些最为本质的东西,那么书法将不成为书法,而成为技艺。' F+ T, Y+ Y8 A/ A5 i' C6 N, S
四是书法职业化将导致书法家视野和思维的狭窄化、固定化和僵化。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处于巨变中的社会,也是一个现代化程度越来越深的社会。当代的社会人文大环境已经在飞速地发生着变化,然而书法的发展变化却远不及其他领域的变化。当代书法的发展远不能融入当代社会人文这个大环境。书法人的思考仅仅只能局限于书法这个狭小的视野之内,而很难融入社会主题。书法的学生研讨也远不能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甚至在当代书法界,几乎还没有开展过一次融合有书法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及社会学家共同参与的大型人文论坛,而这在其他人文学科则是经常见到的。这种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圈子意识非常突出。书法越来越脱离整个人文环境的发展,越来越走向边缘化。一方面,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很难进入书法学术视野,他们一旦进来,就会被书法界的人本能地看作是玩票人,但是另一方面,书法界的人又故步自封,基本不能接受来自于其他学术领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方法,也不接受来自于其他学术领域的学者参与书法学术活动。这就本能地制造了学术界限。正是因为这样,学术界也基本上不把书法列为学术课题,更别提书法是一门人文学科了。只要我们仔细审视一下中国本土的人文学科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书法自始至终都是被作为一门附加学科而存在的,就更别提书法学术了,连学科都谈不上还何谈学术?然而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就即便是书法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可是书法人中竟然没有几个人能有醒悟,书法界中人除了勾心斗角之外,就是故步自封,却没有几个能关注书法的宏观视野。相反,倒是几个文学界中人能够从大文学、大艺术的范畴给予书法以宏观的人文关怀,尽管他们在书法界中人看来,都是书法票友,但是他们对于书法的这种学术与人文关怀却是几乎是任何书法界中人所不能及的。比如贾平凹、余秋雨、陈忠实、张贤亮、王蒙等等,尽管他们不是专业的书法家甚至有些连书法门都没有入,但是,他们在很多地方和场合其实都在给予书法以人文关怀。今年6月份,由著名作家陈忠实所在的白鹿书院发起的“文人书法高峰论坛”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参加此次论坛的将有文学界的贾平凹、陈忠实、余秋雨、张贤亮及书法界的刘正成、斯舜威、学术界的王岳川及我本人,尽管参加这一论坛的有好些人都不是纯粹书法界中人,但是,我相信,他们对当代书法的人文观照却是许多书法界中人所不能及的。 t/ Y5 M& \* j$ m K, C6 J1 K
实际上,讨论书法的现代人文精神,我们本来就应该更加淡化其职业化、专业化和技能化色彩,而突出其宏观的人文旨趣。我们应该用文学的眼光、历史学的眼光、文化学的眼光和社会学的眼光来审视书法的现代化进新。我曾经于2005年年末写过一篇《书坛“潜规则”》的文章,文章发表之后,受到了来自书法界和非书法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认可,实际上,我的这一学术观点是直接受到了历史学家兼思想家吴思先生的启发,吴思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揭示了中国历史社会中关于权力与权力运作的真实游戏,而我则将吴思先生的这一思想直接发挥,揭示中国书坛中关于权力与权力运作的真实游戏规则。如果治书法学术,没有历史学的眼光,将会是非常短浅的。这一点,刘正成先生深有体会。刘正成先生是以书法史家的身份出现于当代书坛的,他在书法学术中的全部智慧几乎都来自于他对文学及历史学的审视与观照,诸位如果看过其即将出版的《我与书法二十年》的部分章节的话,就可以发现其以历史学家的眼光,他对当代书坛及当代书法发展史的叙述是相当发人深省的,我预言,这部著作将成为书法史上的“文学力作”,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当代书法发展的秘史”。
0 L% V' e8 m' L 那么,具体如何驱除书法的职业化与技能化色彩,我的思考是“大书法观”。“大书法观”是借用曾来德的概念,但不是他的观点,曾来德的“大书法观”主要是强调书法的美术化倾向,强调书法的当代性价值,强调以大美术的视角来审视大书法,以大书法的视角来审视大美术,实际上这是把书法越来越引入另一个范畴之中,甚至是在变革书法本体了。但是,我所说的“大书法观”是要走出书法的职业化、边缘化和固定化状态,走向当代人文社会视野。这个说来很虚,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来看,就会发觉其实这个问题比较严重。那就是,当代书法,已经脱离了这个宏观的人文环境,它远远不能和文学、美术及其他艺术、学术相比。美术界的学术研讨会一般都有文学界、哲学界、文化学界及书法学界的人参加,而书法界的学术研讨会则基本上是由书法界的人参加,甚至由只懂书法创作、不懂书法学术的书法家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怎么能成为真正的学术研讨会呢?另外,张海改组之后的中国书协各级委员会更是可笑:学术委员会居然在创作委员会之下,和什么楷书委员会、行书委员会和隶书委员会平等,这种改组又怎能保证书协的学术性呢?在我看来,一个专业的艺术组织,学术委员会本来就应该凌驾于一切委员会之上,甚至其他一切委员会的一切活动和章程都应该由学术委员会来统摄,但是,书协的这种委员会设置却实在是让我失望!这样的组织机构,连专业的学术质量都无法保证,又何谈与其他学科门类的融合呢?因此,改组书协委员会的设置,势在必行!(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