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1-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24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此文写于2004岁末。当时并不知刘炳森先生病重住院的消息。
9 h, V, F3 Z) f/ L5 W* V9 Z) H C' ]; R B0 T, s1 H2 B
谈刘炳森隶书及其在中国书法历史中的作用
' U: e1 Y+ K( A0 l% g
$ `7 g- n% N* f5 k* @( K* V3 Z2 I刘炳森隶书在中国现代书坛上可谓独树一帜。有人这样预估过,说刘炳森隶书牌匾之多,可谓中国之最;刘炳森隶书字帖及光盘种类之多,印数之多,也可谓中国之最;单用刘炳森的字筹集的款项作为书法教育基金的款额之大,种类之多,也可谓中国之最。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继承人之一,刘炳森能取得如此骄人成果,真值得当今书坛好好地研究,并加以发扬光大。& f4 @. a* _+ q$ @0 [' O1 {
一
( B2 f2 B* `/ z刘炳森隶书也和他的人一样,经历了青年,壮年,老年的过程,他的字也逐渐从“貌秀”,“骨秀”,步入了“神秀”的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可以说是1973年9月由荣宝斋编辑出版的“刘炳森隶书《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字帖”,1978年1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书法选》的刘炳森隶书作品“毛主席词十六字令一首”和1983年8月由长城出版社出版的《刘炳森隶书杜诗》。( q: f$ d2 M+ [- @
在网上,有人批评刘炳森隶书“一百年不变”。看过上述三种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后,就知道刘炳森隶书的变化有多么的大了。其实刘炳森隶书也曾经历过彷徨的阶段。在一次书展落选后,刘炳森曾发愤改变,后以一幅写清道人的隶书而重返书坛。当时使世人一震,他们惊呼:“刘炳森隶书怎么会变成这样?他还会怎么变?”- |" @! R, G, U4 d/ S0 o
对于刘炳森隶书缺乏研究的人也可能和那位在《书法报》上撰文“刘炳森隶书死矣”的作者持一样观点。其实刘炳森隶书在不断地改变。一般人都知道他最初临《华山碑》,然后《乙瑛碑》,《张迁碑》,最后写《石门颂》,这都在他的隶书中有完美的体现。但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楷,行,草,篆等体均不断地揉入他的隶书之中,才有刘炳森隶书的溶百家之精华,惟妙惟肖,炼自家功夫之境界,形神兼备。书坛的发展,进步都会引起他的反思,他仍在坚持自己的长年临帖日课,既使在公务繁忙,身体逐渐走下坡路的今天,也照样作业不断。刘炳森隶书正在向着人书俱老的完美境界不断地攀登。大贤虎变愚不测,在一般人看来貌似不变的刘炳森隶书,君不知鲁迅先生的名言:“踹足再入,已非前水”,在炳森先生每日的笔下,在续写着自己的生命,在续写着自己的故事。他的笔道由圆弧形逐渐趋于平直,更加简单,老辣,笔道粗细变化越来越大,写法也越来越多。仔细品评,又笔笔中的,在不经意中又处处透露着书者的匠心独具。还是普普通通的严谨的方块字,他竟能安排的千变万化,意气方遒,灵气十足,神采飞扬。书写的内容也同样抒发着自己的心声,“赤子登巅”,“登顶我为峰”,等,都向世人袒露着自己的胸怀,他要把自己创造的炳森隶书继续推向顶峰。炳森兄豪情不减当年,他自己讲,“我还不老,我还要和年青人一样,不断进步”。字如其人。这就是刘炳森隶书的灵魂所在。刘炳森隶书还会伴随中国书法的不断发展,继续在书坛领跑,并不断完善。
( G, r! j H! @& e6 O 二
$ M2 L0 { Z/ y! G. P3 G( P我在网上看到不喜欢刘炳森隶书的人这样说,建议刘炳森重新到中央工艺美院进修。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写好字的人一定要经过中央工艺美院的教育吗?显然这不合逻辑。在艺术美的追求上有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我看网上有人评论说为什么刘炳森隶书不这样写。这其实反映了一个如何评论书法的问题,即你是主观的看,还是客观的看。按你的想法去处理字的写法就不是刘炳森隶书,而是你的隶书了。
5 j) U7 D$ f# O* b0 g0 D: V) x我们客观地看刘炳森隶书,它走的是方正端庄的路子。他的字基本上是方方正正。能否在方方正正的基础上写出变化,写出风格,这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最难的书法创作的道路。现在有人为了求变求新,将汉字习惯的写法加以改造,长笔画写短,短笔画拉长,故意把汉字写得东倒西歪。这当然是一条比较容易出新的路子。可是就是在这方方正正之间,在五千年中国文字史的基础上写出新的面貌,新的风格,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当我们历数中国五千年以来的百名大书法家之时,往往感到被列进去的书家仍欠缺些什么。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所在。真正的字的含金量是远比现在一抓一大把的“名书法家”难的多的多。
4 ~3 w, R: T5 A9 v我们谈刘炳森隶书,它至少有如下过人之处:, F, `2 |$ |, h( C+ n* a/ Z+ B+ k: A
刘炳森隶书所涵盖的汉字之多是历代书家所不及的。刘炳森为了某些汉字印刷的需要,写过七万多汉字的字样。我们见诸于报刊杂志,电视中的刘炳森隶书就是例证。这是任何古代书家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 C! |3 L( ~8 T; C, Q. u刘炳森隶书是历代隶书变化之集大成者。刘炳森站在历代碑帖的巨人肩上,将所有碑帖中的精华汲为己有,在隶书的变化上,点画的写法上,笔道繁简的处理上,行气,章法的安排上,等等,均将历代碑帖的风格融于一体,并且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方正一类的隶书体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峰。2 `$ z2 [9 |7 ?4 P0 B/ l
刘炳森隶书的大气磅礴也是古今书家的典范。这得力于他的经历和他当今的地位。历史上有几位书家能数十次为书法访问日本,与日本高层书家代表交流书艺?又有几位书家能随政府代表团足迹遍及五大洲?正是因为有了读遍世界现实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穷千里目,立凌云志的高度。1 _( h1 P: [6 s5 V" e* p2 y
刘炳森隶书之美还根基于他的人格。他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人生原则在他的隶书体中有了完美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仿刘炳森隶书的作品永远也写不像的原因之一。因为你没有刘炳森的功力,你没有刘炳森的审美,你没有刘炳森的经历,你没有刘炳森的灵气。单凭你的浅薄知识,你对刘炳森隶书的井底之见,你怎么能写出刘炳森隶书的精气神来?
6 M& O0 T# j- ~3 m; ]9 \ 三" R: ?9 Y1 [: [$ U
刘炳森隶书在某些人预言“中国书法正在走向死亡”的市场经济今天能够在社会上如此流行,这说明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即人们需要刘炳森隶书,人们欢迎刘炳森隶书。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中国目前的书法家都能够像刘炳森隶书一样的市场容量,那么“中国书法正在走向死亡”的预言就会变成“中国书法正在走向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
# t4 n, f' C# J* |. I% {在中国历史上,王羲之的书法被当时的社会热传,王羲之的书法延续到今天。米黻的书法在当时的社会热传,米黻的书法延续到今日。刘炳森的隶书会被将来的中国人民继续流传吗?这当然要由历史发展来判断。但我个人认为,刘炳森隶书会被世人永传的,那是因为刘炳森隶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有强烈的个人面貌,而又符合中国书法美学特征的优秀代表。8 D4 e$ F7 R3 q! {9 B3 ~3 q
刘炳森隶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汉字美的独到理解。还包括他的楷书,还有他的行草,都共同凝聚着他对汉字至美的追求。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对中国的汉字有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追求,而刘炳森隶书正是体现着,代表着这些人的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求刘炳森隶书的人如此之多的原因。刘炳森隶书的堂堂正气也成为其被请进包括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厅在内的寻常百姓家的客厅中的原因。刘炳森隶书确实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典型代表之一。% X( F0 i1 m8 K# C+ G/ K5 V
刘炳森先生尚未到耄耋之年。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他的字被称为“人书俱老”尚为早了一点。因此他的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像国人期待中国女排一样,只有第一,只有世界冠军,国人对刘炳森隶书的期望值也是只有第一,只有世界冠军。刘炳森先生对此也早有自知之明。他把自己比喻成在无人攀登过的顶峰临近的道路上。通向顶峰的路上充满荆棘,但因自己已经奋斗了大半生,对如此荆棘之路已经习惯,所以他要继续向上登攀。他最不喜欢的是,由于自己不前进,挡了别人的路,而被挤下悬崖,被历史所抛弃。因此他在每幅书作上都要盖上“海村农”的印章,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不过是一个“海村农”而已,他要每日“三省吾身”,拖着已不大健康的身躯,继续向着书法的最高境界迈进。我们衷心祝福他的新的成功,因为刘炳森隶书不止属于刘炳森个人,而是属于人类对真善至美追求的文明,属于不断奋进的中国书法。
) K& g6 m I; p# x: n 完稿于2004岁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