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0270|回复: 2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祝遂之艺术作品香港展

祝遂之艺术作品香港展
  时间:2006年6月30日-8月20日

  地点:香港城市大学艺廊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

  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祝遂之,1952年11月,生于上海。
  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任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助理。1989年,调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书法研究室主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著有《祝遂之书画集》、《祝遂之印谱》、《中国篆刻通议》、《祝遂之写书谱》等作。

[ 本帖最后由 朝花夕拾 于 2006-6-26 08: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瓜道人曾云:笔墨当随时代。数百年来,习书画者无不以创时代之新为旨归,纷纷立异,斯风之盛,莫过于今。更有甚者,大言啖啖,称笔墨为零。余学书画有年,闻此新论,瞠目结舌,百思不得其解,大道之不传竟至于此乎!若起苦瓜道人于地下,必捶胸顿足,怅然若失矣。
  吾国书画艺事,内主学养,外究术能,合而方可气格高古,新境自出。古之书家,皆闳览博物君子也。其于书,以为至乐,无意于嘉乃嘉耳!今之书家,多舍本源而逐时风,障目蔽心,不明此理亦久矣。余以为,非学养深厚者,难论笔墨之道,更遑作惊世之举矣。

  余少时,先严督学至严,启以中庸之道。稍长,拜钱公君匋、沙公孟海、陆公维钊、诸公乐三为师,诸丈皆群伦大府,道轶萌外,誉馥区中也。余虽不敏,每感识广议平,趣博旨约之难,惶甚惶甚。忆孟海公教诲:“阔谈创新,不如言创好为是。”新者,惊世骇俗皆是也;好者,精华也,传之久远而能启后来。取舍之间,大道在矣。业师之论,诚为目下狂怪作乱者戒,真言也。余恒以此为拙守,非不思进取,实求创好也。

  今香港城市大学邀余展示习作,乐而和之。检箧中旧作,取其可观者,十之一二。复增部分新作,合约四十余件,不揣愚钝,但求同道指疵,匡余不逮,鞭策前途,是为至幸。

  丙戌初夏钱塘祝遂之自序于辰斋南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遂之艺术作品集评

  祝遂之艺术作品集评
  沙孟海:

  遂之老棣近作书迹、印迹,皆刻意求变,虚灵郁勃,奇正相参,处处有古人,亦处处有自己。前途康庄,庶期远至,拭目俟之。

  

  钱君匋:

  在六十至七十年代之间,我曾屡见全国范围内整批整批的学生被下放到农村里去学农,我的一位弟子祝遂之当然不能例外,同样被下放到安徽的农村里,幸亏他对小提琴有长足的演奏技巧,风靡了不少人,于是被安徽省某剧团看中,吸收进了他们的剧团,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奏员,才不致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困守田头。

  遂之对于篆刻,似乎是染指最早,由于天资聪颖过人,又勤于苦下功夫,颇具秦汉人所刻的风范,平稳老练,富丽堂皇,功力着实可以。他的书法在当时受到他父亲的督促,已经走上正规的道路,后来在沙老门下的几年之间,学到不少书法上、篆刻上各方面的东西,学问大进,渐趋成熟,取得了沙老书法的风格,简直可以乱真。但现在已经破门而出,呈现了遂之的自家面目,正在向着纵深方面大踏步迈进,可见遂之能入能出,具有破立的才华。其画恐怕是最后入手的吧,以前我没有见过,因为他天赋横溢,无往不利,所以对绘画的研究虽迟于书法、篆刻,但书画同源,其理相通。遂之既擅书法,复能篆刻,然后从事绘画,有前二者的基础,艺术的共性使他的绘画一开始就落笔不凡,具有大家风度,这是靠他前二者的优势,同时也靠他的艺术观的正确、高逸,起点一高,所取得的成就也就高了。

  

  启功:

  大约十许年前,我初次登杭州龙游路沙孟海老先生之门,获见一位英年的秘书,经介绍,得知祝遂之先生之名,并得知他不但在校求学时亲承沙老的教导,又在许多年中协助沙老作编辑整理书学史的工作。他所以不但在书法创作艺术上有今天的成就,又在书艺的历史和理论上也卓然具有丰富的学识,可谓渊源有自的!

  我们无论研究哪方面的学术,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不但要有创作上的实践,还要有理论上的见解。因此在学习创作入门之初,常有两种情绪:一是恨不得立刻能像某家某派的风格;又一是总学不像时,便想放手独创,古今某家某笔常向上偏,我硬反向下偏;某家某几笔写得密,我则硬要把它写得疏等等。及至写完了粘在墙上一看,真要把我自己气死,某家写得笔歪,但觉歪得也不难看,而我写的歪,怎么越看越不好看呢?最后自己得出一项“结论”,大约是自己的审美标准已被某家俘虏,美恶的观念多随别人旋转的缘故。于是树立自我规定的标准和理论:我的笔迹,表现我的性情。有人不懂我的性情,即不能算一位能客观对待美学的欣赏家。结果有一段时间,我写出的字迹,似扶乩“降神”的笔迹,有的字连我自己也认不得了。这才冷静自思,根源乃在急于求成。回转头来用功时,怅然自失,前一段的速成,未免速多成少,时光大有白费之感。

  我在回头再从临帖起步时,又曾被几项问题所困惑:一是碑上的字,笔笔方整,手执圆锥形的毛笔,无论如何总写不出那么方的笔道;二是帖也讲求古拓,但多笔划混圆。越临越糊涂,结果可谓只得其混,不得其圆。今天回忆,原因在于眼界不宽,少见法书真迹,又无正确的师传,徒然乱走弯路罢了。

  所谓师传,并不是任何一位坐在“师”的位上,向我们“传”他自己的某些所谓的方法就叫作“师传”,而是具有崇高的学问,深厚的修养,久经躬行实践,得到融会贯通,深具乐育英才之心,不惜辛勤传授之苦的老师,哪怕一句话的提醒,一招一式的示范,都能使后学一生受用不尽,这才称得起是我们的师表。

  我细细阅读了祝遂之先生作品,乍一望去,毫无疑问,他是得到沙老指授的,但风华腴润,又特具壮年书家的通常特色。沙老的书法境界,正如孙过庭评论王羲之晚年书时所说的:“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而我们却从遂之现在的作品中,可以想见他是怎样实现沙老在书法理论上的某些意图。沙老中年,纵横驰骋于古代名家书艺天地中,费了多少心力和实验而得出的某些途径,亲自授与亲炙而有成就的人,使之得到事半功倍之益,这又是我们后学者的最大幸福。

  祝遂之作品据我初步的理解,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根底,能把师法和前贤的成果自然地体现在自己的腕下,成为自己创作上的主要营养;二是不为成式成法所拘,在用笔和章法上随时体现机智的创新;三是每当有所创新处,使人看了并无生硬之感,而觉得似曾相识。这便是食古而化的功效之一。他的画法作品,也正是在传统的功底中见新的机趣,可与他的书法作品齐观,这里就不重复举出拙见了。

  我当然不是说祝先生的书艺成就现已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也可以说这是从来没有人能够达到的,甚至可说世上事,尤其是艺术创作,从来就没有可称十全十美的。但对这本书画集来说,在我读了之后,还想再加翻阅。当然谁翻几次,必然各有不同,要知得到读者哪怕仅止一次的重翻,应该是多么不易啊!我确实见到过有些人拿到有些刊物时的反应,与此情况不同的,就不待细说了。至于我前边所谈祝遂之先生作品中的几个特点,都表示在哪件作品上,限于篇幅,来不及一一举例为证。想方家读者不难印证。而以上我个人的一些拙见,是否有当,还希望祝遂之先生和广大读者惠予指教!

  

  曹工化:

  “自己”总是成“问题”。从前老是在说要有“个性”——尤其是与艺术有关的。这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越是到“现代”越是成问题。而到了“后现代”们那里,一上来就宣布:“主体”在一切表现形态中都已经“死了”,照这样的说法,“个性”——“自己”也当然是已经在腐烂了。谁要是再提这一些,那是一个十足的背时鬼。但是,摩登的东西来到我们这里总是有一些时间差的。就在我们还以“后”为时髦的时候,据说,在它们的原产地已经再也没有什么人把它当回事儿了,除了他们自己。这真是有点儿让要冲到“前沿”的艺术家无所适从。

  其实,对于国人来说真是应该有点儿什么都是我们“古已有之”的从容。不就是“有我”与“无我”么。这我们早就有了。

  但是,真正的大师名作却往往既不是彻底的“有我”也不是彻底的“无我”,而是在“有我”与“无我”之间。所以,孙过庭在《书谱》里既提倡:“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又反对“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这一来多有论者指以为“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孙过庭的过人之处。

  孙过庭是言行一致的。清初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里说:“唐初诸人,无一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

  祝遂之走的也是孙过庭的路线。

  试着比较一下两者的书写状态——尽管这很可能是一种冒险。孙是在写文章;祝是在录文章。孙是意在文;祝是意在书。孙是自己的文自己的书;祝是人家的文自己的书。孙是原创的书,无先在的文本;祝也是原创的书,但有孙的现在的文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孙也是有“潜在”的先在文本的。孙是以书写来进入自己的理论,实践自己的理论;祝是以写书来进入孙的理论,并且——也是更重要的是,借孙的理论来进入自己的理论,或者说自己的理解进而实践、印证之。

  祝遂之是通过书写《书谱》来与孙过庭“对话”。正是这种内在的“对话性”,给这一《书谱》书法文本注入了内在的张力与生机。这一文本,于是就成了《书谱》母文本的一个子文本。这里的“文本”既是指书法文本,也是指理论文本。于是,我们就可以借助祝的文本来重新审视孙的文本。这是通过祝的眼光来看《书谱》,从中我们可能看出一些以往被我们遗漏的——也许还是相当重要的东西。

  祝的“眼光”当然是一种“现代”的眼光。《书谱》当然是“传统”。这用一种时尚的说法是“重读传统”,或者叫“重新读介”。但,祝遂之在这里并不作时尚的“消解”与“颠覆”状,也不作另一种时尚的“捍卫”状。而是在“消解”与“捍卫”之间。祝遂之是在借助《书谱》来逃避“自己”,同时相反,他也借助“自己”来逃避《书谱》。也就是说,他在面对传统的时候,并不是向自我风格的逃避,而是进入传统作资源性的利用。相反也是,他面对“自我风格”的时候(因为他已经是一位有着自我风格的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并不是向传统的“逃避”,而是“进入”“自己”作资源性的利用。就是这样,祝遂之用双向“逃避”,或者说在双向“逃避”之间来再次创新。并以“这样”的创新来为我们提供了“创新资源”。

  祝遂之“进入”传统,一边进行释义一边再次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且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正是建立在“可错性”与可“修正性”之间的。

  我想,祝遂之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逃避”中会不断地“重建”“自己”。

  祝遂之写《书谱》,让孙过庭“匿名”地存在于其中。因为,在这里,孙过庭不再是祝遂之写的《书谱》的显在的“主人”,但他始终是一个隐形的“主人”,他仍然有“主人”的“权力”,或者说是“作用”。用孙过庭《书谱》里的说法就是:“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强求。还是用孙过庭《书谱》里的说法:“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还要切记:“翰不虚功,下必有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笑,祝遂之老师
□蔡树农  
  别笑,
  祝遂之老师

  □蔡树农

  “花中独菊多颜色,喜向秋风打晚霜。持螯佐酒东篱下,便少诗人亦尽觞。”这是去年9月24日《美术报》副刊诗配画栏目,我以“烟波客”笔名发表的吟咏祝遂之《秋菊图》国画的一首小诗。

  “祝遂之会画画?”很多人惊奇,在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多才多艺多门路多关系多背景乃至“多手段”的今天,祝遂之还在那里“多乎哉,不多也”地雪藏自己的本领,不可思议。但联想起沙孟海先生晚年指定祝遂之作私人助手,而不是“延请”其他或年轻或学富的书法弟子,其中深意,殊堪追究。

  祝遂之画画,绝对不是为看好“画市”所作的什么智慧的华丽转身,而是以“绿皱皮,红金瓤,巨口琼浆新鲜尝,谁与画者味芋堂”的古典情怀挥洒丹青,诚如他泻玉流金般的书法,“汉风晋月,明调清唱”,是艺术,也是生命所需要的心灵符号。符号没有内在性,没有创造性,便没有生命,只能算是符号游戏而已,祝遂之的画与其人一样敦穆而具灵慧。符号的标新立异固然重要,符号的明心见性尤其难能。“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意,淡宕故也。”(明·陈继儒《小窗幽纪》)“不求形似求生韵”,祝遂之画画憧憬的符号是韵的淡宕:花木扶疏,烟云供养;听鹂深处,心迹双清。书法的“盛气”鼓涨绘画的高韵,成就了祝遂之源于海派别于海派画作的元气淋漓、简洁雅正的体格。稍加留意,祝遂之部分“韵画”作于积年日本讲学期间,客居“地胜”的幽思,亦使他的画画“倾吐”浓抹了一层忘我无我、“固本培源”的色彩——清韵,正是时下纷扰画坛的画师们渐行渐远的心符。韵不存,格自俗。“人有服饰鲜华,舆从络绎,而驵侩之气令人不耐者,俗故也。”

  凝视祝遂之,绘画只是他艺术人生的一个链接,书法篆刻才是他的主打。他以中国美院首任书法系主任的“品牌”示众,即意味着他在书法篆刻的当代学院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份量。然而,由于祝遂之一贯的淡泊作风,对他“本事”的高规格深层次大容量的宣传报道、介绍文章几乎白纸一张。但就凭这样零星稀缺的一些评价,祝遂之的篆刻交椅一直被摆置第一篆刻方阵,和韩天衡、王镛、石开、刘一闻同获新时期篆刻五大家称号。

  档案分析,韩天衡花团锦簇;王镛纵横写意;石开冷眼奇怪;刘一闻玲珑剔透;祝遂之老僧入定。

  何谓“老僧入定”?青年印人尹海龙:“古玺一脉自秦前与流派印两个高峰之后,近现代印家虽偶有涉猎,然合古意而凸显时代精神,且卓然有大气象者惟易大厂、来楚生数人而已。其所作玺印或空灵疏宕,或朴茂雄肆,常常令人有神游三代之想。”另一青年印人赵明:“如果将古玺汉印、流派篆刻这两座艺术高峰作个比较的话,似乎前者倾向于‘道’,后者倾向于‘技’。”尹海龙、赵明二人均喜采古玺大篆文字入印,业绩斐然。他们对大篆篆刻创作的甘苦心得,是解读祝遂之老僧入定印风的注脚。很大程度上,祝遂之篆刻的“老气”不完全鼻息于他羚羊挂角的技巧,祝遂之擅用、活用、化用古玺文字的大篆篆刻,也使他的篆刻气象贴近“古老世界”。自篆刻步入自觉的流派个体化发展,大篆一系的篆刻大家至今未予确定,即便是易大厂荡尽尘埃的烂漫玺印,仍未享一代大篆篆刻宗师的待遇,而来楚生篆刻的大家说法,主要得自于他的肖形印和以大篆章法处理小篆篆刻布局的神来之笔。以此论断,古玺一脉的篆刻精华潜藏着巨大的提炼价值,足够中规中矩地长期保守性承传,其“包浆”越旧越新,越古越艳。祝遂之区别以往先驱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反其道而行之,以小篆、行草意趣融汇贯通,并毫不迟疑地渗透优美明快舒展和谐的音乐元素充实大篆玺印创作。最可贵的,祝遂之还将他的大篆意识生动自然地嫁接到汉印、元朱文、明清调流派印的“子宫”里孕育滋养,“老”当益壮,天籁绝响,蒸腾着上海滩代表经典、绅士的“老牌男人”的燃情诱惑。不过,祝遂之篆刻样式迄今未顾及定型定影,这恐怕也是他大智若愚的战略选择。举凡早慧早熟的艺术家多半有天才的表现,但考察他们的中后期创作,虎头蛇尾几乎成为通病,个别做了昙花一现的“江郎”,所以,张中行说:南宗禅的典籍突出顿,是多少带有宣传彩票中彩的意味,而实际,中彩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祝遂之践行篆刻的稳健让我看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漫漫旅程是何等“古老”的宿命。中国艺术必须经历中药熬煎的痛苦才能“补肾益脾”,它的“难产”,也必须历经中药熬煎的痛苦才能响起生命的啼哭。

  北京邵岩近日问我“原生态书法、艺术书法、文化书法怎么区分?”还教我一法“各选一件作品,匿去姓名刊登,看报纸读者能否对得上号。”请书法博导祝遂之也参与一下,找不到或无法找,那是否说明拗口的××书法的“文本”出了问题?

  别笑,祝遂之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