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价值和高度呢?# P6 P! k& O0 t7 v3 T
( r7 g( Y7 A# l% g 鲍:艺术家存在的价值是在结构中体现的,从这个方面而言,每个流派和书家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包括那些不是很成功的艺术家。他的意义不是自身的,而是结构性的。我们在描绘一个图景的时候,就是由结构组成的,有黑的、有亮的、有红的、有白的⋯⋯丰富多彩。其次才是高度的判断,这个判断比较难,一般的高差不好判断,只有在一定历史过程后才能比较出来。真正有高度是拉开到人们不可理解、超出常规的高度,比如黄宾虹,直到50年后,他的高度才渐渐被人们认识,可见人认识的局限性有多大。) b [% S1 n" j r
2 m w% c5 l& R( ^/ ~ t, p
陈:在“梦想秦汉”展览的座谈会上,很多人认为您的隶书是从“经典”走向“非经典”,您自己是怎么看的。* \6 L/ y1 d: i- t& `
! g# v% r- A! o* s! Y, E
鲍:“经典”、“非经典”都是人为的界定。所有新东西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凡是固有的东西都是正面的,是“正室”;而新东西是“偏房”,是“妾”,妾不如妻。人们的一般思维判断模式都是这样。雅与俗是相对的,我们却将它的基本框架给定义好了。比如“二王”帖学是雅的,然后将“碑”较为宽容地与“帖”立为对立面。现在好了,一些新东西,连碑都不如,便用“民间”这个词来框定。胡小罕写的文章中,“从经典到非经典”常被人引用,于是我的隶书就自然地被人界定为民间的东西了。0 L( C8 Y7 c5 F# E8 n
I" _4 L3 G4 c3 y6 m. N: G1 @1 a' ]
陈:您十分强调书写性,在临写隶书时,怎样才能体现它的书写性?0 ^6 `0 E1 r, M9 b) W9 g; b
5 L- S, Y$ P# }$ d+ l. M* q+ v5 K
鲍:书写性强调了书法的时间特征,有利于强化书法的节奏感,克服描摹、拼搭等初学时易犯的毛病。不过不要夸大书写性的作用,它的合理性来自于有质量的线条和适当的字形(空间)效果。对于只提供了书写快感的书写性,还要有清醒的节制意识。写汉碑时,不要描、不要做,一笔一笔地去写,就是书写性。0 h6 r- a8 B4 N: `
, P6 h8 g% Y; s1 j; `7 p+ Y 陈:龚贤有“积枯成润”之说,如何理解“润”?
- p. D0 u/ A* o" {0 S% r0 B1 Z. a. @
4 r- a3 O( H& \! |: z/ l" z 鲍:“润”也好,“书写性”也好,凡书画术语的形容词、名词大都有成组的对应关系,要把它们辩证地把握。比如“润”相对“枯”或“燥”而言,“书写性”相对“空间造型”或“刻划性”而言。就“润”求“润”,很可能弄成湿漉漉一片;把“书写性”理解为牵来拉去,甚至把动作节奏夸张成表演艺术,都是不足取的。2 x2 x2 ~; ?3 R4 j' o' I7 r
; H% p: W7 j* n! l3 P' S 陈:那么我们如何体会汉隶的本来面目?1 d* P9 r7 I! }8 g
* o2 Q% V9 w8 V 鲍:无所谓汉隶的本来面目。只有你所理解的汉隶面目,只有你所能表现的汉隶面目。对你所认知、取法的对象来说,没有“本来”的存在,倒是有昨天的今天的明天的差异。
& |. \, N3 c" D/ I
& F$ m! V4 L/ W3 [ 陈:您在创作过程中曾经遇到过哪些瓶颈,如何去求得突破?您当前创作的困惑是什么? # w% P" `' K. G8 l) ^+ n
/ Z+ v' E$ S( \
鲍:所谓瓶颈,是指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或障碍。往大处说,主要是学识,是时间。但这几乎是普遍真理,别的人大约和我差不多,程度差异而已。因此往具体上说,主要是专与博的关系。为了集中精力,我先后放弃了绘画、篆刻,又停下了楷书、草书,造成了隶书的单兵突进,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缺少别的方面的呼应、声援,恐怕不容易继续攀高。所以下一步会拓宽实践面。当然拓宽实践面的目的仍盯在艺术实践可能达到的标高。至于我当前的困惑,从短期的、局部的来看,从前两年的状态到现在的状态比较,从好的方面来说,叫“成熟”;从坏的来说,叫做“定型”。去年以来,我的这种状态比较定型,比较优美,这很危险。我好像跨不过去,有了定势。过去那种不稳定性、试验性、陌生感似乎更为丰富些。现在被我弄熟了,方法和语汇用的熟练起来,这样比较危险。就隶书本身而言,还需要新的元素加进来,不能原地过分地停留,我的成熟期不应该是现在,而应该是在以后。- p$ f7 E7 M0 V
7 O9 [# y" L. |' \+ ]; i6 E
陈:您与王老师的结合与书法有关吗?
) G3 k$ ~; s- b
# l0 G9 H# i/ h 鲍:有关。当时姜澄清老师创意搞了一个贵大中文系首届书法展,我是发起人。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负责将她们班的作品收集起来,送给姜老师,这样我们就通过组织渠道认识了。她也写过一段时间字,她写字目的与我不同,我写字是为生命而写,她是为恋爱而写。还没有等到结婚她就不写了。
% c: ?7 \& j G. a3 p; v& W
( Q' G& \0 Q0 ` 陈:我发现您的隶书作品,落款也用隶书,这是为什么?
8 E; Z, r0 f9 Y
: R! s2 _3 y+ G" R } 鲍:这是因为我目前的状态有特殊性。我在隶书方面用了很大的劲,而行草书基本没有写。我的问题是,我的行草书仍然是十几年那种比较纯粹性的样子,水平不高,而隶书高过行草书。由于有了这一落差以后,没有齐头推进,从审美上看是两个东西,搭配不起来,我写行草书与写隶书在执笔方法、用的笔都不一样,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还没考虑好,我的行草书是按帖学的规范去做,还是把它和隶书审美上贯通起来去做,今后几年,我肯定有一个设计,把这方面补上去。落隶书款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一个人可写多种书体,但基本的审美意趣应该是一致的,审美是灵魂,是统领,所有的表现都要归到这下面。对我来说,正副文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今后书体的关系是一个未来的问题。问题都是动力。5 [2 }6 p( k$ U k, K/ z' L
/ ]1 V1 g" `5 `& ^
陈:从您的书法风格来看,与您的社会形象反差很大,字不如其人,这怎么看?
" H2 L, R& n) L. p) z. p* f- e
+ s% ?: E6 q# n( P& t! A% N 鲍:我的朋友也这样说过,他说我作为一个政府官员应该把字写庙堂气一点。我说,艺术的根本功能是满足主体的一种需求,本质上是生命的需要。对我来说,生命中最不能满足的部分,需要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实现。对我来说,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就是规范的、条条框框的、服从的、计划性的,这是社会运作的要求。在这运作过程中,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就消极和弱化,就有一定的不满足,这种不满足就要寻找一种方式,艺术就是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我的书法创作就希望稍微能够为所欲为,来满足我生活中最缺乏的部分。换一个角度,如果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我的审美追求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取向了。不必害怕犯点小错误,只要不犯大错误。犯一点小错误,也许可以避免犯大错误。再说,小错误未必就是错误,它是可以转换的。人生是如此,书法艺术也是这样。一件好的作品,它的败笔部分也是好的,也许就是最生动的部分,这就是“陌生感”。太熟练,所有的东西都是预想中,就不会生动,最生动的地方来自意外。太熟练的东西,要避免设计;太偶而为之,要精心设计。
o N; }" }! O' Q1 N. d: b/ l$ p1 `) E
陈:如何看待经验与学习的关系?* |2 Y. q3 h7 S2 W: ~+ {9 ~
( ]: k- g: P7 J- W4 j 鲍:不要依赖经验。学习的正常的合理状态是跌跌撞撞的。经验是能从从容容讲出来的。我们学习的过程并不能是设计好的过程,不是戏台上踱方步、唱台词。就好比学习加减乘除,开始学习加减并不简单,等到了学习乘除的时候,再三地运用加减的方法,乘除与加减形成了一种关系,加减也就简单了,才认识到加减是基础的,这时候对加减的认识和把握才是到位的。这是学习的必然过程,从容不迫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的,只有走到了后面再看前面才是清晰的。也不要认为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对的,那种方法就是错的。没有按这条路走恰恰迫使他用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每一步的合理性都是前一步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关系,这很重要。其合理性并不是他的路正确与否决定的,我离开碑去写简,不成功是完全可能的,不是就有很多人把简写得面目狰狞,能因此得出写简就是死路一条吗?如果能把汉简写得很辉煌,大家都很有突破,我也就犯不着很辛苦到秦简上去寻找了。陆俨少说画山水是笔笔生发,是很有道理的,每一笔都不是事先设定的,第二笔是第一笔带出的,合理性是第一笔决定的,这个过程是瞬间产生的,创造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我走到这一步前途未卜,走过来我是看得清楚的,只有走到最后才能知道今天是否合理。走得顺畅的时候,我就这样一笔带出一笔过来;走的不顺畅,我就可能停止,再作局部调整。
, p, `2 M5 G( O" U P: l1 D3 C7 t9 q) [2 g
陈:有人说,要慎提创新,中国书法几千年,多少人在探索,几乎所有的可能都让人尝试过了,能从古人那里学到一点点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 J2 M; U4 Z9 E( c5 [
6 N: ^1 E8 ]7 J 鲍:不能将继承与创新割裂开来。我们要向古人学习,更主要的是学习古人的精益求精、勇于创造的精神。综观历代有成就的艺术家,哪一个不是具备这种精神的。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真正深入,还没有深入就想着出来。真正深入的含义是具备清醒的主体意识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清醒的主体意识,你以为自己深入那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在麻痹自己的感觉,找不到自己的主体意识,临写的过程,承传的过程,是消极主体意识的过程。可是主体意识始终在起着作用,和它纠缠在一起,和它搏战。不是让它消灭你,而是在与它的交流,不断磨合、对话、搏斗的过程中,自己也是在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你不需要的,你这一主体也渐渐在形成。这个自然过程,什么时候走到一个面貌上去,走到风格上去,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你过早地设计什么风格或晚些形成什么风格。过早设计风格,肯定是很粗浅的、丑陋的东西;期望大器晚成,什么时候形成风格?多久?50年?60年?完全没有根据。其合理性只能是在与古人对话中很自然地衍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