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2961|回复: 5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导报》篆刻版2006.7.26整版刊发了本报记者谷松章对著名篆刻家李刚田先生的专访。
这个采访是5月29日进行的。现在把当时的情况和发表的录音整理在这里发表。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刚田先生在治印
XU4J01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采访李老师的情景
照片 01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少年书法》樊利杰编辑协助我采访,这是李老师在点评他的作品
照片 09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饭后李老师设宴款待我们,这是李老师和师母
照片 12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发表的报影

[ 本帖最后由 冠玉堂 于 2006-7-27 16:13 编辑 ]
00001.jpg
00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这次采访的整理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者按:
《书法导报》篆刻版很早就有“大家访谈”的栏目设置,但一直没有启用。7月29日,适逢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书协联合举办“河南代表书家周俊杰·李刚田书法作品展”。这是河南文化“推大家”的举措之一,我们也籍此机会推出“大家访谈”专栏。我们专程采访了李刚田先生,请他谈谈自己的创作、著述、对当代篆刻的评价等。李先生非常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侃侃而谈,睿智而富于条理,同时又不乏幽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松章(以下简称“谷”):李老师,您好!您作为当代印坛的领袖人物,大家很关注您的创作状况。您不断地推出新的个人作品集,不断的发表自己的创作成果,您平常的创作量是不是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刚田(以下简称“李”):我的创作量可以说是分阶段、分时期的。比如说篆刻,有一段很有创作***的时候,一直会刻半月到二十天,刻得废寝忘食,刻了磨,磨了刻。但这种热情往往维持不久就会减退,思路枯竭,这个时候我就会转换,去写书法。我现在一般上午创作,下午看看报纸,写写散文。或者应报刊杂志、出版社的约请写些书法篆刻方面的理论文章,这些都是被动地去写。我喜欢来回交错地去工作,我发的作品,有时不是集中完成的,是跟着感觉走过来的,涉猎面比较宽。比如文学创作、书法篆刻理论、书法创作、篆刻创作,还有一些社会活动,还有一些应制稿子。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今年已经60岁了,精力***都有所减退,尤其是精力,没有年轻时工作效率高。还有就是多年的审美定式,以及自己创作中的习惯方法,对我也是一种制约。有的时候,成熟是必要的,但成熟本身又意味着难以突破自己,这是一个矛盾,虽然认识得到,却很难跳出这个怪圈。这是客观规律,不是我跳不出来,所有人都跳不出来,吴昌硕跳不出来,齐白石也跳不出来,但是能认识到这些,因为自己到了这个年龄。
你刚才谈到我是篆刻界的领袖人物,实在不敢当。因为从业时间长,我可以说是篆刻界的一个老作者,老兵。在这样情况下,因为从业时间长了,我也不再去参加和追逐各种大奖大赛,这些虽然是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到了我这个年龄有了一种解脱感,虽然精力不好,***减退,但是同样解脱了社会加给你的种种东西,可以做些什么就做些什么,不必去扭曲自己迎合什么,也不必去取悦别人,或者是带着明显的功利目的去做。我之所以能保持比较良好的创作心态,因为是在为自己做,为自己喜欢的篆刻事业做,这样的话心态比较好。但是反过来也有优势,我虽然年龄大了,虽然***有所减退,但是思维的深度,创作的经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却更强了,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这个年龄的优势与劣势在我身上同时体现出来。在创作中,越学越觉得难,越学越觉得深。书法篆刻创作需要才华,才华求不来,它是先天的,但需要后天条件的激发,先天的才华才能诱发出来。但后天的积累同样重要,还有种种际遇。既要有对古典的深入传承,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两重性。既要积累又要才华,这就比较难,所以一年忙到头,难出几件好作品,不但我这样,估计年轻人也是这样。即便我年轻时候感觉很激动的作品,当时很满意,过两年自己看着就会脸红,自己推翻了自己,当时怎么就觉得那样是好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定型,越来越固定,不容易推翻自己,但是知道自己一年出来不了几幅好作品。这是很偶然的。
篆刻有很多的制约。孙过庭说“五乖五合”,在创作中总是“乖”多“合”少。在篆刻上一是词句本身的限定,篆刻内容对你的制约。比如给你“奋发图强”四个字,你怎么都刻不好,可以刻平庸,可以刻工稳,但是刻不出巧思,刻不出***来,要达到妙趣横生很难。另一个是材质的制约,你想追求某种效果,但是你拿的这方印材的质地却逼着你追求另外一种东西。有时候创作可以选印材,有时是别人给你提供的石头,如果这个石头它是巴林石,你要想用淋漓、斑驳的单刀和冲刀来表现,就不好表现,它只能双刀刻得明快些,所以石材对篆刻的影响也很大。再加上创作心态,妙手偶得,临场***的发挥等等。碰到一块出件好作品,这一年到头也是很难的,有几方得意的也就算不错的了。所以我可以说是跟着感觉在走,但总是在做事情,并且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尽管有时候还有一些应酬。但总的来说,年轻时候在单位,有自己的岗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去做。
如果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实际上我最不愿写的是书法篆刻的理论文章,这些年越来越厌倦,但是在写的时候,一个选题、一个题目在写的过程中也会萌发自己的***,但总的来说是一件艰苦的劳动。对我来说,最舒服的工作是创作,刻印是一段一段的,书法创作的时候***会更多一点。要是搞一个展览,我会一直写到自己的身体支持不住才罢手,有时一张作品写几十篇,体力都支持不住了。这种***在篆刻里面没有书法创作方面多。再一个有感觉的是写一些散文,在机场等飞机,突然有了灵感,就趴到那儿一下子写几千字,但是书法篆刻评论文章、理论文章,报刊约稿、书法研讨会约稿就是逼出来的,不是主动去写的。就是说我在研究理论问题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没有乐趣。另外我觉得说来说去就是那些东西,因为自己是搞创作实践的,还是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相信实践,相信在创作中得到的实际的东西,一切理论的东西经过我创作实践的印证,我才会认为它对或不对,可取或者不可取。现在好多东西会让理论性越来越独立,离创作越来越远。本身我不能算一个研究理论的人,对此越来越没有兴趣,尽管思考了很多问题,还喜欢读些理论文章,在创作中会思考很多问题,但主动的在理论上有所进取,有所建树,没有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